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1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

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 ①推广种植抗病品种。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重病时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褐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7月上中

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到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区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②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国多应用的骨干自交系如黄早4、掖107、E28、丹340、478、5003等以及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种如掖单2号、掖单11号、沈单7号、丹玉16、铁单10等都比较感病,而新育成的郑单14、丹408、丹3034、沈试29和沈试30则较抗病,由沈137和丹黄19等抗病亲本配出的组合也较抗病。③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④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蓖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后再施1次药。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Physodermamaydis Miyabe)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制种玉米地突然流行,重者可引起毁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人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摄氏度)、湿度较大(相对温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耕深埋,减少病菌初浸染来源。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温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③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否则必须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④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solani)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②种植抗病良种。③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9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明显呈上升趋势,1996年全国发病面积超过233。33万公顷,4万公顷绝收,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玉米最感病。

症状: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时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时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节间缩

短,植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发病规律:该病由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仅通过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但不经卵传毒,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越冬,也可在多年禾本科杂草及传毒介体灰飞虱体内越冬,凡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杂草丛生的作物间套种田,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在华北地区,玉米出苗至7叶期感病期为5月初至6月中下旬,正与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的盛发期完合吻合,因此麦套玉米和春玉米田以及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发病轻,麦套玉米和夏玉米播种早的发病重,播种晚的发病轻,掖单21号、掖单13号及西玉3号等品种发病较生。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也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提介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②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③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④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⑤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状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增强抗耐病害的能力。⑥播种前用呋喃丹等种衣剂包衣或拌种。⑦玉米苗期喷施毒抑制剂和菌毒清和病毒A等,发现病株拔除深埋,并喷施赤霉素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Pucciniapolysra)为我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均有发生的玉米生长中后期病害,个别地方或个别年份发平病严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1 v8 c! C1 该病主要浸染叶片、严重时可浸染苞叶,果穗和雄穗。发病初期地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扩展为圆形升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了。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夏孢子也可越冬,成为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玉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浸染,并由南到北流行蔓延。当气温在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或多放氮肥的地块,将加重病害的发生。玉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是几种酢浆草属植物。

①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罗感染,马齿型品种较抗病,且注意选用多抗或兼抗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杂交种。②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用0。2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15天再喷1次。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

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 ①推广种植抗病品种。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重病时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褐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7月上中

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到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区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②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国多应用的骨干自交系如黄早4、掖107、E28、丹340、478、5003等以及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种如掖单2号、掖单11号、沈单7号、丹玉16、铁单10等都比较感病,而新育成的郑单14、丹408、丹3034、沈试29和沈试30则较抗病,由沈137和丹黄19等抗病亲本配出的组合也较抗病。③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④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蓖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后再施1次药。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Physodermamaydis Miyabe)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制种玉米地突然流行,重者可引起毁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

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到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人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摄氏度)、湿度较大(相对温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深耕深埋,减少病菌初浸染来源。②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温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③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否则必须充分腐熟后再施入田间。④重病田应和其他作物轮作2~3年。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solani)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②种植抗病良种。③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90年代以来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明显呈上升趋势,1996年全国发病面积超过233。33万公顷,4万公顷绝收,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玉米最感病。

症状: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时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时线点增多,叶背主脉上生出长短不等的蜡泪状突起。病株叶片变宽变厚,叶色浓绿,节间缩

短,植株矮化,高度常不及健株的一半,重病株雄穗不抽出或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减少,病株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另有一些病株嫩叶卷曲呈弓形或牛尾巴状,心叶有缺刻,喇叭口朝向一侧或叶缘变红到全叶变红。

发病规律:该病由玉米粗缩病病毒(MRDV)仅通过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但不经卵传毒,在北方玉米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越冬,也可在多年禾本科杂草及传毒介体灰飞虱体内越冬,凡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杂草丛生的作物间套种田,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在华北地区,玉米出苗至7叶期感病期为5月初至6月中下旬,正与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和一代若虫的盛发期完合吻合,因此麦套玉米和春玉米田以及杂草丛生的田块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发病轻,麦套玉米和夏玉米播种早的发病重,播种晚的发病轻,掖单21号、掖单13号及西玉3号等品种发病较生。水肥不足,有机肥施入偏少,造成玉米免疫力减弱,也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提介连片种植,尽量做到播种期基本一致。②改善耕作制度,重病区减少麦田套种玉米的面积。③冬春季和玉米播种前后清除田间地间杂草,消灭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的场所。④调整播期,使玉米苗期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⑤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促进玉米健状生长,缩短苗期时间,减少传毒机会,增强抗耐病害的能力。⑥播种前用呋喃丹等种衣剂包衣或拌种。⑦玉米苗期喷施毒抑制剂和菌毒清和病毒A等,发现病株拔除深埋,并喷施赤霉素制剂,促进玉米快速生长。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Pucciniapolysra)为我东北西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均有发生的玉米生长中后期病害,个别地方或个别年份发平病严重,为害玉米和类蜀黍属植物。1 v8 c! C1 该病主要浸染叶片、严重时可浸染苞叶,果穗和雄穗。发病初期地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扩展为圆形升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菌的夏孢了。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

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夏孢子也可越冬,成为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玉米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重复浸染,并由南到北流行蔓延。当气温在20~30℃,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或多放氮肥的地块,将加重病害的发生。玉米锈病菌的转主寄主是几种酢浆草属植物。

①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罗感染,马齿型品种较抗病,且注意选用多抗或兼抗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杂交种。②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用0。2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15天再喷1次。


相关文章

  •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 ...查看


  • 论玉米常见病害与防治技术
  • 黑龙江省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穗腐病和粒腐病.玉米病毒病等,下面简要介绍如下. 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侵染叶片为主,也侵染叶鞘和苞 ...查看


  • [精彩]现代农作物植保员[培训教材]
  • <现代农作物植保员>培训讲义 讲解内容: 一.新型农民植保员与农药的使用 [一]新型农民植保员的总体要求 [二]常见农药的使用要求 [三]自己配制的农药使用 二.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简介 [一]粮油类病虫害 [二]蔬菜类病虫害 三. ...查看


  • 常见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 常见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100问 1.小麦灌浆期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答: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的高峰时期,当前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包括:白粉病.赤霉病.条锈病.麦蚜.吸浆虫等. 2.今年我市 ...查看


  • 玉米病毒病的防治
  • 玉米病毒病的防治 玉米病毒病是玉米常见病, 可感病于玉米整个生长周期, 尤以苗期受害最重. 玉米病毒病的种类 类很多,在生产中比较普遍而又严重的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 (花叶条纹病). 玉米 病毒病是由灰飞虱和蚜虫传播的. 在 ...查看


  •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 2015.07 总第307期 文章编号:1673-887X(2015)07-0065-03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刘子璐1,刘庆民2,孙丽娜3,郑步刚2 (1.山东省东平县气象局,山东东平271500:2.山东省新泰市气象局,山 ...查看


  • 常见储粮害虫成虫
  • 常见储粮害虫成虫 发表日期:2009-10-27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收藏] [打印] [关闭] 常见储粮害虫成虫 (一)玉米象(属鞘翅目,象虫科) 危害:食性异常复杂,危害淀粉类植物达37科96种.最喜食谷类,麦类.粉类.米类. ...查看


  • 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 紫花苜蓿种植技术要点 一.国内外紫花苜蓿生产利用现状 紫花苜蓿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商品率最高的优质牧草,有"牧草之王"之美誉.同时,紫花苜蓿适应性强,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低,而且本身能够进行生物 ...查看


  • 业务能力提升
  • 能力提升 1. 栽培过红薯的茬口是(生茬),栽培过棉花的茬口是(半熟茬),栽培过大豆的茬口是(熟茬). 2. 花椰菜的"鞭尾病"是由于缺(钼) 3. 在北方石灰性土壤上生长的果树常表现出石灰诱导缺(铁)失绿. 4. 芽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