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包含几方面能力 东方人的教育假定小孩子能力不够,必须要严厉教育,才能上进,又因为家族的面子和父母的光荣,必须由孩子背负这个任务,迫使孩子尽力用功。 但是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可见到孩子天真无邪善良的一面,我们应当让这些良好的品质培养起来,让孩子们有浓厚的读书兴趣,自动自觉地去找寻有意义的课题和研究。 无论东方式还是西方式的教育,我们要注重的是:每一个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取一种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学生相提并论的基本知识,不单在课本知识方面,也包括基本的推理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相适应的能力,也需要有德智体群的训练。 我本人认为任何教育方法,只要能够达到上述的目标,都是不错的教育。 教学怎可变成“流水作业” 要实现不错的教育,良好的中学训练是关键的第一步。中学训练的对缘包括了很多怀有不同志向的学生,必须用不同的激励和教训的方法,这就是孔子说的“因人施教”的精神。不幸的是很多学校只照顾到“有教无类”,而忘记了“因人施教”的精义。 有些学校为了“公平”起见,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坚持标准答案,又喜欢用选择题、用电脑来打分数,几乎可以说将教学变成流水式作业。学生面对机械式的教学,变得了无生气,缺乏对大自然、对科学、对人文的兴趣和好奇,使得有天分的学生也不容易成才。 我认为培养一个良好的学者,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培养他们对学问的兴趣。培养学问的兴趣,必须建基于基本知识,有了基本知识,才能做到智者不惑的地步。 为儿子学好古文曾搬家台湾 记得我父亲坚持要我背诵古文,在中学时背诵了六十篇古文,默写每一篇文章,错漏一字则扣五分。当时颇以为苦,却在背诵这些古文时,逐渐爱上了这些文章,而自动去找寻和记忆这些古文了。 我的两个儿子小时候,我也教导他们背诵唐诗古文,他们也真的背诵了,但是环境不对,他们的朋友都不懂中文,因此我两个小孩在美国读小学时,提不起读中文的兴趣。所以我和我太太决定到台湾清华大学一年,让小孩子能够感染到中国社会的文化。 在台湾他们受到小朋友的影响,开始努力学习中文,在我太太悉心辅导下,两个月后已经追上班上的进度,也开始欣赏中文的妙处。 可见兴趣也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培养成功的。 有一种学习方法叫“不求甚解” 少时父亲教我背诵古文,第二篇就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读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时,觉得很高兴,因为读书可以不求甚解。 在中学和大学这一段时间,学习以自修为主,当时能找到的书籍也不齐全,程度参差不齐,但我还是花了很多功夫去阅读这些书籍,自得其乐,我的学问很多得益于这利钟“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阅读好的书籍培养了我的兴趣,增广了我的见闻,对我的研究大有裨益。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问学,才有长进。 我记得在大学时与一位英国来的数学教授交谈,他是代数群论的专家,刚从伦敦大学毕业。他向我解释他的博士论文内容,当时听来有点莫名其妙,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不料过了两年,我做论文时遇到一个群论的问题,于是花了两天工夫在图书馆,终于找到我需要的文献,由此可见问学的好处。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 我小时候背诵过梁启超的一篇题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文章,他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家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但是这数十年来的中国小说内容却是相当贫乏。我们以前男孩子喜欢看武侠小说,但是事实上学习到的都是于家于国于性情无益的事情。司马迁存《游侠列传》中就批评这种游侠,忽视了法治的精神,缺乏群治的概念。有些女孩子则喜欢看琼瑶的小说,亦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的描述,对人生对社会都没有多大意义的。 我的小孩在美国中学时读荷马的史诗,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读利普,或科学幻想的小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都是不错的教育。 大学者都能掌握两门学科 综观现代学问有大成就的学者,大致上都能够掌握两门不同学科的丛本知识,才能够让不同的学科因互动而产生火花,才能成就新的学问。但是要懂得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并不容易,往往要苦学才能成功。因此,在中学、大学时就要将这些基础学好。 一直以来,我对物理学有兴趣,我也常常受到邀请到物理学家聚集的会议演讲,但毕竟我不是“科班出身”,对物理学里面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技巧都比不上专业的物理学家,只能以我数学所长来补救我物理之短,可说是我引以为憾的事情。 记得我三十多岁时在普林斯顿听大物理学家David Gross授课,讲量子场论,讲的很好,但是我没有去做习题,始终没有将这门学问学好。所以我遇到量予场论有关的问题时,总要找专家一同合作,听听他们的意见,才能判断我走的方向是否正确,所以还不能达到“智者不惑”的地步。 (摘自《现代教育报》2012.3.9)
“基本知识”包含几方面能力 东方人的教育假定小孩子能力不够,必须要严厉教育,才能上进,又因为家族的面子和父母的光荣,必须由孩子背负这个任务,迫使孩子尽力用功。 但是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可见到孩子天真无邪善良的一面,我们应当让这些良好的品质培养起来,让孩子们有浓厚的读书兴趣,自动自觉地去找寻有意义的课题和研究。 无论东方式还是西方式的教育,我们要注重的是:每一个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取一种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学生相提并论的基本知识,不单在课本知识方面,也包括基本的推理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相适应的能力,也需要有德智体群的训练。 我本人认为任何教育方法,只要能够达到上述的目标,都是不错的教育。 教学怎可变成“流水作业” 要实现不错的教育,良好的中学训练是关键的第一步。中学训练的对缘包括了很多怀有不同志向的学生,必须用不同的激励和教训的方法,这就是孔子说的“因人施教”的精神。不幸的是很多学校只照顾到“有教无类”,而忘记了“因人施教”的精义。 有些学校为了“公平”起见,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法,坚持标准答案,又喜欢用选择题、用电脑来打分数,几乎可以说将教学变成流水式作业。学生面对机械式的教学,变得了无生气,缺乏对大自然、对科学、对人文的兴趣和好奇,使得有天分的学生也不容易成才。 我认为培养一个良好的学者,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培养他们对学问的兴趣。培养学问的兴趣,必须建基于基本知识,有了基本知识,才能做到智者不惑的地步。 为儿子学好古文曾搬家台湾 记得我父亲坚持要我背诵古文,在中学时背诵了六十篇古文,默写每一篇文章,错漏一字则扣五分。当时颇以为苦,却在背诵这些古文时,逐渐爱上了这些文章,而自动去找寻和记忆这些古文了。 我的两个儿子小时候,我也教导他们背诵唐诗古文,他们也真的背诵了,但是环境不对,他们的朋友都不懂中文,因此我两个小孩在美国读小学时,提不起读中文的兴趣。所以我和我太太决定到台湾清华大学一年,让小孩子能够感染到中国社会的文化。 在台湾他们受到小朋友的影响,开始努力学习中文,在我太太悉心辅导下,两个月后已经追上班上的进度,也开始欣赏中文的妙处。 可见兴趣也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培养成功的。 有一种学习方法叫“不求甚解” 少时父亲教我背诵古文,第二篇就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读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时,觉得很高兴,因为读书可以不求甚解。 在中学和大学这一段时间,学习以自修为主,当时能找到的书籍也不齐全,程度参差不齐,但我还是花了很多功夫去阅读这些书籍,自得其乐,我的学问很多得益于这利钟“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阅读好的书籍培养了我的兴趣,增广了我的见闻,对我的研究大有裨益。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问学,才有长进。 我记得在大学时与一位英国来的数学教授交谈,他是代数群论的专家,刚从伦敦大学毕业。他向我解释他的博士论文内容,当时听来有点莫名其妙,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不料过了两年,我做论文时遇到一个群论的问题,于是花了两天工夫在图书馆,终于找到我需要的文献,由此可见问学的好处。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 我小时候背诵过梁启超的一篇题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文章,他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家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但是这数十年来的中国小说内容却是相当贫乏。我们以前男孩子喜欢看武侠小说,但是事实上学习到的都是于家于国于性情无益的事情。司马迁存《游侠列传》中就批评这种游侠,忽视了法治的精神,缺乏群治的概念。有些女孩子则喜欢看琼瑶的小说,亦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的描述,对人生对社会都没有多大意义的。 我的小孩在美国中学时读荷马的史诗,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读利普,或科学幻想的小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都是不错的教育。 大学者都能掌握两门学科 综观现代学问有大成就的学者,大致上都能够掌握两门不同学科的丛本知识,才能够让不同的学科因互动而产生火花,才能成就新的学问。但是要懂得两门以上不同的学科,并不容易,往往要苦学才能成功。因此,在中学、大学时就要将这些基础学好。 一直以来,我对物理学有兴趣,我也常常受到邀请到物理学家聚集的会议演讲,但毕竟我不是“科班出身”,对物理学里面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技巧都比不上专业的物理学家,只能以我数学所长来补救我物理之短,可说是我引以为憾的事情。 记得我三十多岁时在普林斯顿听大物理学家David Gross授课,讲量子场论,讲的很好,但是我没有去做习题,始终没有将这门学问学好。所以我遇到量予场论有关的问题时,总要找专家一同合作,听听他们的意见,才能判断我走的方向是否正确,所以还不能达到“智者不惑”的地步。 (摘自《现代教育报》2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