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精炼3汉代思想大一统
1.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2、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3、《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4、命名习惯很大重读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5、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6、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1年,伤重者加凡伤3等处罚。此变化反映了( )
A.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 B.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
C.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 D.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
7、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8、《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10、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
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8分)
随堂精炼3汉代思想大一统答案
1【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B项正确;士人官僚的“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2\【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手段,与政府的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3【答案】B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不是为了探究客观规律,故A项错误;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表述符合史实,但与“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帝王改变历法服色都是顺应了上天和人心的变化,帝王的行为与上天是一致,相对应的,反映出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故D项错误。
【答案】C
4【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是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5【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中虽然提到“贪官污吏”、“斥退坏人”,但是没有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更看不出来惩罚的力度,故A项错误;“天道自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这和材料中的意思相反,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 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材料中的“大旱„„由于„„缺乏德行”、“贪官污吏„„的结果”反映了这一层意思,故C项正确;“知行合一” 意思是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6【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解析】秦代严格实行“依法治国”虽符合史实,但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故A项错误;唐宋法律体现的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但不能凭此点就说明其严重缺失公正性,故B项错误;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夫与妻地位相对平等,因而妻子对丈夫过失的惩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汉代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夫为妻纲使儒家伦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并且自汉代以后法律进行维护,说明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不能说明唐代法律的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7【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他”究竟是谁。“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把儒家父权和宗教神权以及统治者皇权三位一体”,这符合新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内涵,故“他”是董仲舒。“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故B项正确;“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是韩非子做的,故C项错误;“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的独创,故D项错误。
【答案】B
8【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材料的意思是“改变纪年、服色和制定礼乐制度,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不同,但顺天应人的想法是相同的,都最终归一个大治的目的”,体现了他“春秋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后,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在此之前儒学地位低下,所以谈不上“巩固儒学地位”,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故B项错误;在西汉中期,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故C项正确;“将哲学理论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C
9、【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故A项错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能说明文化专制统治加强,故C项错误;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说明秦朝推崇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解析】“敬天”、“德治”、“仁政”、“民之师帅”、“正君心”表明要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故B项错误;原来儒家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观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映了道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道法自然及要求要顺应和尊重自然,统治阶级无所作为便不会发生战争,因而其逻辑关系合理,故A项正确;“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是对皇帝驾崩太子继位现象的描述,其不能体现出“君权神授”的思想,故B项错误;“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是主张儒学的世俗化,而李贽的思想观点为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C项错误;黄宗羲虽然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但其本质依然属于儒家思想,而不是资产阶级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12【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说明儒家学说具
有二重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变变化,孔孟等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宣传等,可概括出原因;第二小问怎样,儒家学说被“捧上独尊地位”发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汉武帝重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西汉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答案】(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3分)
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5分)
随堂精炼3汉代思想大一统
1.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2、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3、《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日:“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4、命名习惯很大重读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5、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6、秦代会稽刻石及秦简中规定:妻子杀死与人通奸的丈夫无罪;夫因妻凶悍而将其耳撕裂当处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而汉代以后则情形大变,唐、宋律法规定:妻殴夫规定徒1年,伤重者加凡伤3等处罚。此变化反映了( )
A.秦代严格实行“以法治国” B.唐宋律法严重缺失公正性
C.儒家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 D.理学已成为封建主流意识
7、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写道:“他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常的父权和宗教的神权以及统治者的皇权三位一体化。”这表明“他”的思想是( )
A.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
B.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
C.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
D.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
8、《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10、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
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8分)
随堂精炼3汉代思想大一统答案
1【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B项正确;士人官僚的“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2\【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手段,与政府的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3【答案】B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中改变历法和服色,是顺应天命而实行的,不是为了探究客观规律,故A项错误;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表述符合史实,但与“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帝王改变历法服色都是顺应了上天和人心的变化,帝王的行为与上天是一致,相对应的,反映出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思想,故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著作,故D项错误。
【答案】C
4【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是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5【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中虽然提到“贪官污吏”、“斥退坏人”,但是没有明确具体的惩罚措施,更看不出来惩罚的力度,故A项错误;“天道自然”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这和材料中的意思相反,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 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材料中的“大旱„„由于„„缺乏德行”、“贪官污吏„„的结果”反映了这一层意思,故C项正确;“知行合一” 意思是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6【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解析】秦代严格实行“依法治国”虽符合史实,但不能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故A项错误;唐宋法律体现的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但不能凭此点就说明其严重缺失公正性,故B项错误;秦代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夫与妻地位相对平等,因而妻子对丈夫过失的惩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汉代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夫为妻纲使儒家伦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并且自汉代以后法律进行维护,说明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不能说明唐代法律的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7【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他”究竟是谁。“给新宗教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把阴阳五行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把儒家父权和宗教神权以及统治者皇权三位一体”,这符合新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内涵,故“他”是董仲舒。“从仁的哲学出发建构礼乐制度和儒家学说”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从天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思想和政治学说”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特点,故B项正确;“从法的哲学出发建构法治理论和法家学说”是韩非子做的,故C项错误;“从理的哲学出发建构伦理道德和儒学体系”是程朱理学的独创,故D项错误。
【答案】B
8【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材料的意思是“改变纪年、服色和制定礼乐制度,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不同,但顺天应人的想法是相同的,都最终归一个大治的目的”,体现了他“春秋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后,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在此之前儒学地位低下,所以谈不上“巩固儒学地位”,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故B项错误;在西汉中期,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故C项正确;“将哲学理论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C
9、【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故A项错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能说明文化专制统治加强,故C项错误;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说明秦朝推崇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解析】“敬天”、“德治”、“仁政”、“民之师帅”、“正君心”表明要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故B项错误;原来儒家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观点,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反映了道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道法自然及要求要顺应和尊重自然,统治阶级无所作为便不会发生战争,因而其逻辑关系合理,故A项正确;“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是对皇帝驾崩太子继位现象的描述,其不能体现出“君权神授”的思想,故B项错误;“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是主张儒学的世俗化,而李贽的思想观点为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C项错误;黄宗羲虽然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但其本质依然属于儒家思想,而不是资产阶级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12【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说明儒家学说具
有二重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变变化,孔孟等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宣传等,可概括出原因;第二小问怎样,儒家学说被“捧上独尊地位”发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汉武帝重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西汉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答案】(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3分)
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