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扬弃”传统发展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首先,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最后,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实践向度 一、科学发展观――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 所谓发展,学术界通常解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1](P9)。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发展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发展已成为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核心与焦点问题,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审视并批判传统的发展观,探讨并描述未来的发展道路。 传统发展观视发展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认为“发展等于经济增长”,这种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把经济增长过程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忽视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只见物不见人,是一种“物本主义”的发展,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经济工具和手段,把人设想为只知道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动物”,把文化因素从经济主体中排除出去,造成劳动者的畸形发展,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快速的经济增长与滞后的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相适应,在传统的经济评价体系中,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指标居于主导地位,这在客观上诱导人们片面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增长,其后果必然造成“有速度没效益,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严峻的事实表明,传统发展观下的经济增长导致确保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遭到破坏,甚至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其后果是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口激增、粮食短缺、贫富悬殊……,从而使人民的实际生活质量下降,最终使发展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在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确实实现了它们的经济增长指标,但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却基本上依然如故。这种情况暴露出发展的狭义定义很不恰当。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现在大声疾呼‘把国民生产总值赶下台’,并要求加强直接解决对普遍存在的绝对贫困、日益增大的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和日益上升的失业问题。”[2](P4)可见,科学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提升人的素质,不仅包含经济发展,还包含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不仅有数量的增长,更有质量的提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扬弃”传统发展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3](P1)。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指标中,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价值,没有显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没有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价值,导致了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数量增长的趋向,忽视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和质量,使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提出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的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再一次飞跃。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才能真正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也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但是,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果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观,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难以彻底解决,而且会越积越多,最终必将影响或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向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首先,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要求,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创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其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先进生产力在本质上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判断一种类型的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要看构成它的基本要素的性质,而且还要看这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换而言之,作为劳动者的人类与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自然界之间必须形成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不但改变了人从属于自然、依附于自然的状态,而且以征服者的姿态不断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物质财富,甚至认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程度越强,社会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4](P517)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已逐渐走向全面失衡。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恰当位置。要求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再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促进道德水准的提高、科学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指出:“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掌握了先进文化,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使人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而且,科学发展观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一致的。 最后,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因为无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在制定和贯彻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针和政策等过程中,最基本的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凸显发展为民的原则,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江泽民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五个统筹”,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决策,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注释: [1]吕洋.新发展观与人的发展[J].通辽: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汉文哲社版),2000,(2). [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R].北京:新华网,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摘要]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扬弃”传统发展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首先,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最后,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实践向度 一、科学发展观――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 所谓发展,学术界通常解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1](P9)。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发展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发展已成为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核心与焦点问题,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审视并批判传统的发展观,探讨并描述未来的发展道路。 传统发展观视发展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认为“发展等于经济增长”,这种发展观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把经济增长过程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忽视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只见物不见人,是一种“物本主义”的发展,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经济工具和手段,把人设想为只知道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动物”,把文化因素从经济主体中排除出去,造成劳动者的畸形发展,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快速的经济增长与滞后的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相适应,在传统的经济评价体系中,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指标居于主导地位,这在客观上诱导人们片面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增长,其后果必然造成“有速度没效益,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严峻的事实表明,传统发展观下的经济增长导致确保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遭到破坏,甚至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其后果是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口激增、粮食短缺、贫富悬殊……,从而使人民的实际生活质量下降,最终使发展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在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确实实现了它们的经济增长指标,但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却基本上依然如故。这种情况暴露出发展的狭义定义很不恰当。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现在大声疾呼‘把国民生产总值赶下台’,并要求加强直接解决对普遍存在的绝对贫困、日益增大的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和日益上升的失业问题。”[2](P4)可见,科学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提升人的素质,不仅包含经济发展,还包含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不仅有数量的增长,更有质量的提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扬弃”传统发展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3](P1)。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同时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尽如人意。现行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指标中,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价值,没有显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没有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价值,导致了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数量增长的趋向,忽视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和质量,使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提出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的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再一次飞跃。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才能真正把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落到实处,也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但是,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果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观,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难以彻底解决,而且会越积越多,最终必将影响或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向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首先,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要求,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创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其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先进生产力在本质上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判断一种类型的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要看构成它的基本要素的性质,而且还要看这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换而言之,作为劳动者的人类与作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自然界之间必须形成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不但改变了人从属于自然、依附于自然的状态,而且以征服者的姿态不断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物质财富,甚至认为人对自然的征服程度越强,社会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4](P517)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已逐渐走向全面失衡。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恰当位置。要求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再次,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促进道德水准的提高、科学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指出:“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掌握了先进文化,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使人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而且,科学发展观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一致的。 最后,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因为无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在制定和贯彻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针和政策等过程中,最基本的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凸显发展为民的原则,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江泽民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五个统筹”,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决策,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注释: [1]吕洋.新发展观与人的发展[J].通辽: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汉文哲社版),2000,(2). [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R].北京:新华网,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