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 要: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如何实现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成为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探讨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
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西部地区;优化配置
1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1.1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性”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动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等行业,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社会
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规模经济收益会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而递增,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还可以使其它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得到强化。所以,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收益递增特性的投入要素和增长因素;合理利用和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前提条件。
1.2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相对应,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但是,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经济资源又不尽相同,它是指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的人所拥有的创造性能力,是一种活的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因此,优化人力资源、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利于协调西部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关系,也有利于协调西部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的
关系,求同存异,共同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源及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依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角色。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重视和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并充分挖掘其潜力,使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1.4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条件
任何企业都拥有三种资源:一是物质资源;二是财力资源;三是人力资源。其中,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是企业的有形资产,具有有限性;而人力资源正好与之相反,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相对无限性,是可再生的资源。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对非人力资源粘合的强度和效用。企业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种粘合的强度和效用才会得以持续增强,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企业才能长久不衰。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特征及问题
2.1
人力资源数量较大,但质量偏低
西部12个省、市、区的总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3,人口总量较大;但是其素质却较差,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偏低,人口素质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达27.0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9个百分点,高出东部地区13.66个百分点。从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学历程度来看,其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中专或高中水平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高校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也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和34%。从全民文化程度来看,每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者,
西藏为42人,贵州为39人,全国平均为55人;每万人中高中文化程度者西藏为121人,贵州为296人,全国平均为660人;每万名中初中文化者西藏为361人,贵州为1142人,全国平均为1780人;每万人中小学文化程度者西藏为1647人,贵州为2878人,全国平均为3540人。另外,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中专以上学历及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
。
2.2
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较低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投资方向与经济需求发生偏差,致使人力资源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使用不当现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个人特长又造成了人力资源投资的浪费,难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得不进行人力资源的第二次投资。据调查,西部地区登记失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人力资源前期投资不当所造成的。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偏差致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投资的收益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又反过来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投资。
2.3
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系数过高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劳动人口的数量越少、素质越低,人力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越小,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就越大,劳动人口的平均赡养负担系数也就越高。目前,西部地区平均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50.85个非劳动人口,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47.09个非劳动人口,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赡养负担
明显高于全国。而且,这种现象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2.4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人才的流失将会严重影响与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部分省份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其对人口的吸引力也日益减弱,不光不能吸引外来人才,就能自己本身的科技人才也面临着外流的威胁。西部地区考入东部相对发达城市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不愿意回去工作。本地人才的流失,使西部地区人才出现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将进一步阻碍人力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3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
3.1
人力资源结构的非均衡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时代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对具有较高水平和技能的高智能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中的高智能人才与低智能人才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从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性现象还相当突出,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初、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率较低。在就业人口中,接受过专业专门就业训练的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33%,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5.40%)约2个百分点;高智能、高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则更低,严重阻碍了西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人力资源配置制度的不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同样应该通过市场配置功能加以实现。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和体制的约束,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仍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工资难以反映劳动力价值,不能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失业保险社会化程度偏低,难以解决人力资源流动的后顾之忧。另外,僵化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人才的培养上非常重视,但人才管理机制不能适用形势的发展,没有做到优化配置,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在本区的人均占有量未必比内地少,问题是大批科技人员未能深入生产第一线,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因此,
培养和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体制问题的改革仍是关键。
3.3
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性
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1)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高,而且质量较差,已成为落后地区日益落后的恶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因素;(2)贫困地区人口接受教育的意向差,教育能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振兴地区经济的作用未得到充分认识;(3)人们对所受教育的程度的总的要求不高,
成为许多中小学生中途退学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较低、文盲比重较大,导致人力资源质量偏低。
4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4.1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的综合开发原则。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和最终目标,优先发展和保证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和社会福利改善的开发内容;(2)“弱势人群”优先受益的原则。为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人力资源开发要避免单纯地为富人“锦上添花”、使健康的人更健康,而应该向低收入的穷人“雪中送炭”,积极发展有利于低收入人群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优先为其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 (3)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发西部人力资源时要协调好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
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
4.2 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教育与社会将更加紧密结合,教育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为此,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和作用,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新战略的高度上进行重新评估。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缓,固然有其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但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加大教育投资
的同时,还必须改变办学模式,发展多元化教育模式,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投资、共同负担教育经费,共同分享教育投资利益的多主体、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格局,特别要大力发展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大力发展初等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使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脱盲及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教育等并进发展,成为地区教育的先导;三是要稳步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普通成人教育;四是应高度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和国家提供的资源,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总之,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必须转变那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打破“象牙塔”式
的教育模式,使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3
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与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
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今后,为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步伐,必须完善西部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主体,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力价格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规范和立法工作,保证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序运行。西部地区应从新的视角审视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逐渐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打破“铁饭碗”,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新的发展观,新的思维模式,促进人力资源
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4.4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西部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其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虽有好转,但从全国水平来看,仍属增长较快的地区,西藏、青海、贵州、宁夏、新疆、云南的人口出生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33、
5.58、2.33、3.09、4.2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潜力相当巨大,因此,必须鼓励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提供有效的避孕节育服务,提倡晚婚晚育的观
念,努力控制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
4.5
更新观念,树立自立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必须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改变不愿干个体、不屑于从事服务行业工作的落后传统就业观念,帮助人们树立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渠道投资的方式,有计划地建立生活服务网点,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改善工作条件,使服务性工
作文明化,提高其社会地位,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4.6
优化环境,留住优秀人才
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智力支持,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精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西部地区必须多方面合作,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使之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今后除大力培养自身优秀人才外,还要注意吸引外来人才,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切实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户
口瓶颈”,简化人才引进的审批手续; (2)花大力气保护与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因为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对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外来人员的社会福利制度,免除外来人员的后顾之忧; (4)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给外来人才一
定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胡鞍钢. 西部开发新战略[M ].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2]李剑.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手册[M ].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0.
[3]廖泉文. 人力资源协调系统[M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4]唐鞍, 李永泰. 西部大开发:西部的资源、环境、政策与机遇[M ]. 广州:南方出版社,
2000.
[5]郭庆松. 人力资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及其困境[J ]. 宁夏社会科学,2001,(6).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 要: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如何实现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成为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探讨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
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西部地区;优化配置
1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1.1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性”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动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等行业,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为社会
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规模经济收益会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而递增,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还可以使其它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得到强化。所以,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收益递增特性的投入要素和增长因素;合理利用和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前提条件。
1.2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相对应,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但是,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经济资源又不尽相同,它是指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意识的人所拥有的创造性能力,是一种活的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因此,优化人力资源、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利于协调西部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关系,也有利于协调西部地区内部各区域之间的
关系,求同存异,共同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源及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依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角色。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重视和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并充分挖掘其潜力,使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1.4
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条件
任何企业都拥有三种资源:一是物质资源;二是财力资源;三是人力资源。其中,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是企业的有形资产,具有有限性;而人力资源正好与之相反,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相对无限性,是可再生的资源。企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对非人力资源粘合的强度和效用。企业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种粘合的强度和效用才会得以持续增强,企业的效益才能提高,企业才能长久不衰。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特征及问题
2.1
人力资源数量较大,但质量偏低
西部12个省、市、区的总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3,人口总量较大;但是其素质却较差,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偏低,人口素质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达27.0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9个百分点,高出东部地区13.66个百分点。从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学历程度来看,其小学教师学历达到中专或高中水平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高校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也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和34%。从全民文化程度来看,每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者,
西藏为42人,贵州为39人,全国平均为55人;每万人中高中文化程度者西藏为121人,贵州为296人,全国平均为660人;每万名中初中文化者西藏为361人,贵州为1142人,全国平均为1780人;每万人中小学文化程度者西藏为1647人,贵州为2878人,全国平均为3540人。另外,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中专以上学历及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
。
2.2
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较低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投资方向与经济需求发生偏差,致使人力资源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使用不当现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发挥个人特长又造成了人力资源投资的浪费,难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得不进行人力资源的第二次投资。据调查,西部地区登记失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人力资源前期投资不当所造成的。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偏差致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投资的收益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投资收益率又反过来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投资。
2.3
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系数过高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劳动人口的数量越少、素质越低,人力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越小,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就越大,劳动人口的平均赡养负担系数也就越高。目前,西部地区平均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50.85个非劳动人口,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00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47.09个非劳动人口,西部地区劳动力的赡养负担
明显高于全国。而且,这种现象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2.4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人才的流失将会严重影响与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部分省份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其对人口的吸引力也日益减弱,不光不能吸引外来人才,就能自己本身的科技人才也面临着外流的威胁。西部地区考入东部相对发达城市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不愿意回去工作。本地人才的流失,使西部地区人才出现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将进一步阻碍人力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优化配置。
3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
3.1
人力资源结构的非均衡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时代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对具有较高水平和技能的高智能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中的高智能人才与低智能人才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从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性现象还相当突出,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初、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率较低。在就业人口中,接受过专业专门就业训练的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33%,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5.40%)约2个百分点;高智能、高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则更低,严重阻碍了西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2
人力资源配置制度的不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同样应该通过市场配置功能加以实现。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和体制的约束,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仍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工资难以反映劳动力价值,不能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失业保险社会化程度偏低,难以解决人力资源流动的后顾之忧。另外,僵化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人才的培养上非常重视,但人才管理机制不能适用形势的发展,没有做到优化配置,西部地区的科技人才在本区的人均占有量未必比内地少,问题是大批科技人员未能深入生产第一线,造成人才闲置和浪费。因此,
培养和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体制问题的改革仍是关键。
3.3
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性
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培养。(1)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高,而且质量较差,已成为落后地区日益落后的恶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因素;(2)贫困地区人口接受教育的意向差,教育能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振兴地区经济的作用未得到充分认识;(3)人们对所受教育的程度的总的要求不高,
成为许多中小学生中途退学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较低、文盲比重较大,导致人力资源质量偏低。
4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4.1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的综合开发原则。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和最终目标,优先发展和保证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和社会福利改善的开发内容;(2)“弱势人群”优先受益的原则。为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人力资源开发要避免单纯地为富人“锦上添花”、使健康的人更健康,而应该向低收入的穷人“雪中送炭”,积极发展有利于低收入人群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优先为其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 (3)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发西部人力资源时要协调好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
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
4.2 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教育与社会将更加紧密结合,教育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为此,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和作用,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新战略的高度上进行重新评估。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缓,固然有其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但长期以来投入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加大教育投资
的同时,还必须改变办学模式,发展多元化教育模式,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投资、共同负担教育经费,共同分享教育投资利益的多主体、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格局,特别要大力发展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大力发展初等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使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脱盲及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教育等并进发展,成为地区教育的先导;三是要稳步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普通成人教育;四是应高度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和国家提供的资源,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总之,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必须转变那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打破“象牙塔”式
的教育模式,使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3
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与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
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市场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今后,为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步伐,必须完善西部市场运行机制、市场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主体,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力价格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规范和立法工作,保证人力资源市场的有序运行。西部地区应从新的视角审视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逐渐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打破“铁饭碗”,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新的发展观,新的思维模式,促进人力资源
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4.4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西部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其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虽有好转,但从全国水平来看,仍属增长较快的地区,西藏、青海、贵州、宁夏、新疆、云南的人口出生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33、
5.58、2.33、3.09、4.2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潜力相当巨大,因此,必须鼓励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提供有效的避孕节育服务,提倡晚婚晚育的观
念,努力控制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
4.5
更新观念,树立自立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必须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改变不愿干个体、不屑于从事服务行业工作的落后传统就业观念,帮助人们树立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渠道投资的方式,有计划地建立生活服务网点,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改善工作条件,使服务性工
作文明化,提高其社会地位,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4.6
优化环境,留住优秀人才
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智力支持,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精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西部地区必须多方面合作,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使之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今后除大力培养自身优秀人才外,还要注意吸引外来人才,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切实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户
口瓶颈”,简化人才引进的审批手续; (2)花大力气保护与优化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因为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对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外来人员的社会福利制度,免除外来人员的后顾之忧; (4)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给外来人才一
定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胡鞍钢. 西部开发新战略[M ].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2]李剑.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手册[M ].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0.
[3]廖泉文. 人力资源协调系统[M ].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
[4]唐鞍, 李永泰. 西部大开发:西部的资源、环境、政策与机遇[M ]. 广州:南方出版社,
2000.
[5]郭庆松. 人力资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及其困境[J ]. 宁夏社会科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