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子弹的外形,都有哪些讲究?

不同子弹的外形,都有哪些讲究?

如果你是一位军事发烧友,想必应该是见过不少弹丸的“长相”,记得当年看《军武次位面》的时候有一期去科普枪弹。但crazy262没有展开讲。

那么,弹丸拥有各式各样的外形会产生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细细讨论一下。

设计弹丸时,第一要考虑的自然是如何减小空气阻力——阻力小打得远嘛,这个道理地球人都知道。说到减阻,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空气阻力”。弹丸受 到的空气阻力,按产生原理可以分为三种:摩擦阻力、涡流阻力和激波阻力。

▲Boundary layer就是“边界层”简单地讲,摩擦阻力就是弹丸把周围的空气分子不断吸附到“身边”,形成一个薄薄的空气层(一般称为“附面层”

),消耗了弹丸动能从而形

成的阻力。

▲汽车速度远低于弹丸,但后方依然会形成明显的涡流只要弹丸速度达到一定数值(骑自行车的速度),就会发生空气来不及补充到尾部不断腾出的空间,因而形成尾部低压区,并伴随有涡旋产生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弹丸的头尾部就有了压力差,形成向后的合力,即为涡流阻力(也称底部阻力)。

▲在这圆球头尾部出现的粗黑线就是“激波”了激波阻力则弹丸运动速度进一步增加到音速时,伴随着“激波”这种现象而产生的阻力。这种阻力在三种阻力中强度是最大的,一旦出现激波,弹丸所受的阻力将会有突然的跃升,这就是航空史上曾经的难题——

音障。

▲物体比空气“跑得快”,头部的空气就被“堆积”起来了,阻力会陡然增大激波的产生原因可以这样解释:弹丸速度达到或超过音速时,前面的空气就来不及让开了,迭加形成的一层浓密空气。一般情况下,发展完全的激波在弹头、弹尾和弹带各处有一道强度较大的波面。每经过一道激波,压强、密度、温度都会升高, 流速则下降

▲除明显的强激波外,气流每遇到一个微小的凹凸不平,都会拉出一道较弱激波其中以弹头部产生的激波最强(因为首先接触空气),气流经过弹头波面后压力增大,再加上尾部形成的涡流低压区,头尾部的压力差更加显著,仿佛弹丸顶着一把大伞在前进一样。顺着这个想象,不难得到这样结论——弹头附近的激波面(伞面)越斜,阻

力越小,反之则阻力越大。

▲尖头对空气的扰动小,所以激波强度也会降低知道了阻力产生的原因,自然就可以想办法减阻了。减小摩擦阻力的方式比较简单,只需设法减小弹丸表面的粗糙度即可,粗糙度下降,对空气分子的吸附力减弱,被消耗的动能就少了。最常见,也是最经济实用的办法就是在弹丸表面涂漆。涂漆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锈,但同时漆液靠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自动“填平”了表面上的凹凸不平,起到了减小表面粗糙度的作用。减小摩擦阻力其实无关弹丸的外形(只跟表面状况有关),但减小涡流阻力和激波阻力就与外形的关系很大了。减小涡流阻力的最常见招数是“尾部收缩”。普通榴弹在弹带之后直径就开始逐渐减小了,这样处理可以让流经弹丸表面的空气先转过一个小角度,再到流动到尾部,更容易补充到弹底,从而可起到减小头尾部压力差的作用。而更典型的是迫击炮弹,其尾部(最大直径之后的部分)长度占整个弹长的比例很大,空气绕过头部流动到尾部更加平缓,也更加容易,头尾部之间的压力差就比直角状尾

部形状要小很多。

▲美制155mm 榴弹即采用底排装置减阻

另一种思路是“主动出击”——空气不是很难补充到底部吗?那就主动产生点气体呗!具体做法是在弹底部加装一个装有火药柱的“排气装置”,,在发射后点燃,产生火药气体补充到底部,从而提高底部压力,头尾部的压力差就小了,一般可以增程1/4到1/3左右。至于减小激波阻力的办法就更简单了——把头削得越尖越好,头越尖,激波越弱,就好比前方迭加的浓密空气层被尖锐的弹头“刺穿”

了一样。

▲正在分离的弹托产生了明显的激波,穿甲弹尖头部的激波则不明显

减阻只是弹丸外形选择要考虑一个方面而非全部,否则把所有的弹丸都做成对速度要求最高的穿甲弹那样就行——那样一定能打到最远。但不同的弹丸担任的作用不同,比如榴弹,总还得装上炸药去炸目标吧?细细一个尖头长杆能装多少?因此,外形选择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弹丸的威力问题——要尽可能的多塞炸药(对于炮来讲),或者把动能尽可能多的“传递”给目标(对于枪来讲)。

如果只考虑威力,应该将其加工成圆筒状,因为这样装量最多。如果只考虑阻力小,那么炮弹就应该是一个尖细长杆,但这样就无法装药了。. 所以最终的弹丸外形一定是介于二者之间“妥协”和“平衡”的结果,也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外形:头部较尖(减小激波阻力),尾部略有收缩(减小涡流阻力),头尾之间有一段直径不变的“圆柱部”,这一段空间整个都可以用来装药,既不是装药最多的“圆柱”,也不是阻力最小的“尖杆”

▲破甲弹的外形就比较“怪异”,为了不让自转减弱破甲威力而采用了尾翼稳定

如果对炮弹的速度要求不高,那么就可以在选择外形时多考虑增加威力的因素。例如不靠速度“吃饭”,全靠装药发威的破甲弹,它的外形其实并不利于“减阻”——头部直径虽小却钝,直径突然增加的圆柱部也会增加阻力。这样的外形设计完全是因为“破甲”的原理是靠炸药的“空心聚能”效应来击穿装甲,装药越多,效果越好,而这一切与撞击目标时的速度却没啥关系,所以只要能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打到目标就行,做成这种“非主流”形状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不是因为“空心聚能”要求有一定的起爆高度而必须在头部戳上一根“长竿”,我们可能真的会看到一个近似于完全“圆柱”的炮弹。▲鱼雷的外形就几乎是一根“圆柱”水中兵器鱼雷的外形可能更说明问题。多数鱼雷的头部都是钝头甚至是平头,这是因为搞成尖头也没用(鱼雷的速度远远达不到

1450m/s左右的水中声速),起不到多少减少阻力的作用,反而还减小了装药空间,

得不偿失。不过尾部还是缓慢收窄,说明在水中主要还是以涡流阻力为主。

▲我国A100火箭弹口径300mm ,弹长达7300mm ,装药235千克,堪称“空中鱼雷”鱼雷“又粗又长”,装上四五百千克的炸药足以把一条数千吨的军舰送进海底。沿着这个思路,似乎把炮弹做长也能起到增加威力的作用,设想一下,如果把普通榴弹弄成两三米长,那得多装多少啊?实际上火箭弹正是如此,长长的弹体容纳了更多的炸药,威力不是一般的大——300mm左右口径的火箭弹一发即可荡平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区

域。

▲这种角度下,要把两三米长的炮弹装填进去,瞬间呵呵...... 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榴弹或破甲弹,这是因为除了减阻和威力外,还得考虑点别的——成本、制造、运输、装填等勤务或经济因素。身管火炮的炮弹如果做的太长就会出现成本高、威力过剩(打个小目标也只好用“大”炮弹)、贮存和运输困难、许多情况下难以装填、发射过程中弹体强度难以保证等许多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能看到的榴弹、破甲弹,大约都不会超过900mm ,这也是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一个“折中”

结果。

▲如果是在车内环境,炮弹就更不能太长了,否则放都放不下,更别说装填但是火箭弹为什么很长呢?其中一个原因是火箭弹还要容纳发动机,另一方面是火箭发射时加速度小很多,受力也没那么大,强度有保证,而且火箭弹(特别是大口径)的运输、贮存、装填都有专门的辅助车辆,而装备量更大的各类身管火炮要是也这么干,那就真是“脑残”加“烧钱”了。

▲在动能穿甲弹的外形选择上不用考虑太多

动能穿甲弹依靠自身动能打击目标,速度即威力,所以在外形设计上主要考虑减阻。穿甲弹的初速很高,一般在1500m/s以上,在有效射程内均处于超音速状态,激波阻力占到整个阻力的60%

以上。因此,为了减小占大头的激波阻力,直接把弹体做成细

长尖头状就行,在保证精度、弹体强度和质量足够的前提下,越细(横截面积小阻力也小)越尖(激波阻力小)越好。同时,为了不把能量浪费在自转上,穿甲弹都是用尾翼来稳定。

▲各种子弹外形的区别主要在弹头部至于供枪械使用的各种子弹,它们的外形也要由各自的威力要求和勤务性能来决定。步枪要求有较远的射程和一定的杀伤力,要在减阻和穿透能力(能穿透防护装具)上多考虑一些,因此步枪子弹大致像一个微缩的火

炮榴弹。

▲各种手枪弹穿过“人体”形成的空腔手枪主要用于近距离射击(50m 以内),要多偏重于如何把能量更多的传递给目标(敌人近在身边,最好一击毙命),在减阻上不用太多考虑(反正也不用打很远),正好钝头形状进入软组织后受到的阻力更大,能量传递效率高,人的手臂也经受不住很大的后座力,再加上手枪的弹匣就装在握把里,而握把要适于人手的持握,因此手枪弹(加上弹壳)都比较圆钝短粗的形状。来源:果壳网

本文作者:新锐军事

不同子弹的外形,都有哪些讲究?

如果你是一位军事发烧友,想必应该是见过不少弹丸的“长相”,记得当年看《军武次位面》的时候有一期去科普枪弹。但crazy262没有展开讲。

那么,弹丸拥有各式各样的外形会产生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细细讨论一下。

设计弹丸时,第一要考虑的自然是如何减小空气阻力——阻力小打得远嘛,这个道理地球人都知道。说到减阻,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空气阻力”。弹丸受 到的空气阻力,按产生原理可以分为三种:摩擦阻力、涡流阻力和激波阻力。

▲Boundary layer就是“边界层”简单地讲,摩擦阻力就是弹丸把周围的空气分子不断吸附到“身边”,形成一个薄薄的空气层(一般称为“附面层”

),消耗了弹丸动能从而形

成的阻力。

▲汽车速度远低于弹丸,但后方依然会形成明显的涡流只要弹丸速度达到一定数值(骑自行车的速度),就会发生空气来不及补充到尾部不断腾出的空间,因而形成尾部低压区,并伴随有涡旋产生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弹丸的头尾部就有了压力差,形成向后的合力,即为涡流阻力(也称底部阻力)。

▲在这圆球头尾部出现的粗黑线就是“激波”了激波阻力则弹丸运动速度进一步增加到音速时,伴随着“激波”这种现象而产生的阻力。这种阻力在三种阻力中强度是最大的,一旦出现激波,弹丸所受的阻力将会有突然的跃升,这就是航空史上曾经的难题——

音障。

▲物体比空气“跑得快”,头部的空气就被“堆积”起来了,阻力会陡然增大激波的产生原因可以这样解释:弹丸速度达到或超过音速时,前面的空气就来不及让开了,迭加形成的一层浓密空气。一般情况下,发展完全的激波在弹头、弹尾和弹带各处有一道强度较大的波面。每经过一道激波,压强、密度、温度都会升高, 流速则下降

▲除明显的强激波外,气流每遇到一个微小的凹凸不平,都会拉出一道较弱激波其中以弹头部产生的激波最强(因为首先接触空气),气流经过弹头波面后压力增大,再加上尾部形成的涡流低压区,头尾部的压力差更加显著,仿佛弹丸顶着一把大伞在前进一样。顺着这个想象,不难得到这样结论——弹头附近的激波面(伞面)越斜,阻

力越小,反之则阻力越大。

▲尖头对空气的扰动小,所以激波强度也会降低知道了阻力产生的原因,自然就可以想办法减阻了。减小摩擦阻力的方式比较简单,只需设法减小弹丸表面的粗糙度即可,粗糙度下降,对空气分子的吸附力减弱,被消耗的动能就少了。最常见,也是最经济实用的办法就是在弹丸表面涂漆。涂漆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锈,但同时漆液靠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自动“填平”了表面上的凹凸不平,起到了减小表面粗糙度的作用。减小摩擦阻力其实无关弹丸的外形(只跟表面状况有关),但减小涡流阻力和激波阻力就与外形的关系很大了。减小涡流阻力的最常见招数是“尾部收缩”。普通榴弹在弹带之后直径就开始逐渐减小了,这样处理可以让流经弹丸表面的空气先转过一个小角度,再到流动到尾部,更容易补充到弹底,从而可起到减小头尾部压力差的作用。而更典型的是迫击炮弹,其尾部(最大直径之后的部分)长度占整个弹长的比例很大,空气绕过头部流动到尾部更加平缓,也更加容易,头尾部之间的压力差就比直角状尾

部形状要小很多。

▲美制155mm 榴弹即采用底排装置减阻

另一种思路是“主动出击”——空气不是很难补充到底部吗?那就主动产生点气体呗!具体做法是在弹底部加装一个装有火药柱的“排气装置”,,在发射后点燃,产生火药气体补充到底部,从而提高底部压力,头尾部的压力差就小了,一般可以增程1/4到1/3左右。至于减小激波阻力的办法就更简单了——把头削得越尖越好,头越尖,激波越弱,就好比前方迭加的浓密空气层被尖锐的弹头“刺穿”

了一样。

▲正在分离的弹托产生了明显的激波,穿甲弹尖头部的激波则不明显

减阻只是弹丸外形选择要考虑一个方面而非全部,否则把所有的弹丸都做成对速度要求最高的穿甲弹那样就行——那样一定能打到最远。但不同的弹丸担任的作用不同,比如榴弹,总还得装上炸药去炸目标吧?细细一个尖头长杆能装多少?因此,外形选择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弹丸的威力问题——要尽可能的多塞炸药(对于炮来讲),或者把动能尽可能多的“传递”给目标(对于枪来讲)。

如果只考虑威力,应该将其加工成圆筒状,因为这样装量最多。如果只考虑阻力小,那么炮弹就应该是一个尖细长杆,但这样就无法装药了。. 所以最终的弹丸外形一定是介于二者之间“妥协”和“平衡”的结果,也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外形:头部较尖(减小激波阻力),尾部略有收缩(减小涡流阻力),头尾之间有一段直径不变的“圆柱部”,这一段空间整个都可以用来装药,既不是装药最多的“圆柱”,也不是阻力最小的“尖杆”

▲破甲弹的外形就比较“怪异”,为了不让自转减弱破甲威力而采用了尾翼稳定

如果对炮弹的速度要求不高,那么就可以在选择外形时多考虑增加威力的因素。例如不靠速度“吃饭”,全靠装药发威的破甲弹,它的外形其实并不利于“减阻”——头部直径虽小却钝,直径突然增加的圆柱部也会增加阻力。这样的外形设计完全是因为“破甲”的原理是靠炸药的“空心聚能”效应来击穿装甲,装药越多,效果越好,而这一切与撞击目标时的速度却没啥关系,所以只要能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打到目标就行,做成这种“非主流”形状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不是因为“空心聚能”要求有一定的起爆高度而必须在头部戳上一根“长竿”,我们可能真的会看到一个近似于完全“圆柱”的炮弹。▲鱼雷的外形就几乎是一根“圆柱”水中兵器鱼雷的外形可能更说明问题。多数鱼雷的头部都是钝头甚至是平头,这是因为搞成尖头也没用(鱼雷的速度远远达不到

1450m/s左右的水中声速),起不到多少减少阻力的作用,反而还减小了装药空间,

得不偿失。不过尾部还是缓慢收窄,说明在水中主要还是以涡流阻力为主。

▲我国A100火箭弹口径300mm ,弹长达7300mm ,装药235千克,堪称“空中鱼雷”鱼雷“又粗又长”,装上四五百千克的炸药足以把一条数千吨的军舰送进海底。沿着这个思路,似乎把炮弹做长也能起到增加威力的作用,设想一下,如果把普通榴弹弄成两三米长,那得多装多少啊?实际上火箭弹正是如此,长长的弹体容纳了更多的炸药,威力不是一般的大——300mm左右口径的火箭弹一发即可荡平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区

域。

▲这种角度下,要把两三米长的炮弹装填进去,瞬间呵呵...... 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榴弹或破甲弹,这是因为除了减阻和威力外,还得考虑点别的——成本、制造、运输、装填等勤务或经济因素。身管火炮的炮弹如果做的太长就会出现成本高、威力过剩(打个小目标也只好用“大”炮弹)、贮存和运输困难、许多情况下难以装填、发射过程中弹体强度难以保证等许多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能看到的榴弹、破甲弹,大约都不会超过900mm ,这也是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一个“折中”

结果。

▲如果是在车内环境,炮弹就更不能太长了,否则放都放不下,更别说装填但是火箭弹为什么很长呢?其中一个原因是火箭弹还要容纳发动机,另一方面是火箭发射时加速度小很多,受力也没那么大,强度有保证,而且火箭弹(特别是大口径)的运输、贮存、装填都有专门的辅助车辆,而装备量更大的各类身管火炮要是也这么干,那就真是“脑残”加“烧钱”了。

▲在动能穿甲弹的外形选择上不用考虑太多

动能穿甲弹依靠自身动能打击目标,速度即威力,所以在外形设计上主要考虑减阻。穿甲弹的初速很高,一般在1500m/s以上,在有效射程内均处于超音速状态,激波阻力占到整个阻力的60%

以上。因此,为了减小占大头的激波阻力,直接把弹体做成细

长尖头状就行,在保证精度、弹体强度和质量足够的前提下,越细(横截面积小阻力也小)越尖(激波阻力小)越好。同时,为了不把能量浪费在自转上,穿甲弹都是用尾翼来稳定。

▲各种子弹外形的区别主要在弹头部至于供枪械使用的各种子弹,它们的外形也要由各自的威力要求和勤务性能来决定。步枪要求有较远的射程和一定的杀伤力,要在减阻和穿透能力(能穿透防护装具)上多考虑一些,因此步枪子弹大致像一个微缩的火

炮榴弹。

▲各种手枪弹穿过“人体”形成的空腔手枪主要用于近距离射击(50m 以内),要多偏重于如何把能量更多的传递给目标(敌人近在身边,最好一击毙命),在减阻上不用太多考虑(反正也不用打很远),正好钝头形状进入软组织后受到的阻力更大,能量传递效率高,人的手臂也经受不住很大的后座力,再加上手枪的弹匣就装在握把里,而握把要适于人手的持握,因此手枪弹(加上弹壳)都比较圆钝短粗的形状。来源:果壳网

本文作者:新锐军事


相关文章

  • 中班结构游戏[马路上的汽车]
  • 中班结构游戏:马路上的车 [游戏主题由来] 汽车是许多幼儿喜爱的玩具,尤其是男孩子特别喜欢.于是,我们决定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在开展主题活动"车"的基础上开展结构游戏"马路上的车",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汽车 ...查看


  • 2016上-[汽车文化]作业-参考答案
  • <汽车文化>作业之一(填空题) 1.世界公认的汽车诞生日是 2人列诺尔.法国人艾蒂安.勒努瓦.德国人卡尔·本茨.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 3.1895年法国科学院将汽车定名为" 4.汽车发明之初的三种动力装置是蒸汽机. ...查看


  • 汽车概论教案
  • 第一章 汽车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现代交通运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公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3. 我国的公路运输的发展 4.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1. 现代交通运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查看


  • 说明性文章阅读复习
  • 说明性文章阅读复习 一.回顾所学说明性文章 1.回顾我们学过的说明性文章有哪些? 2.那么,什么是说明性文章呢?指名读说明性文章的概念及分类. 3.课件出示:说明事理文章有--说明事理的文章有-- 4.无论是说明事物的,还是说明事理的的我们 ...查看


  • 有鸭有鸡有竹诗句
  • 鸡.鸭每天采食量的换算模式1.肉鸡:采食量为:5g×25天×1000÷500=250(斤)2.817肉杂鸡:采食量为白羽肉鸡的1/2.即1000羽817肉杂鸡第25日龄的采食量为:5g×25天×1000÷500÷2=125(斤) 3.蛋鸡: ...查看


  • 大门风水学及大门尺寸风水
  • 提供全方位装修指南,装修设计知识.丰富设计案例![涨姿势]大门风水学及大门尺寸风水 大门风水学及大门尺寸风水 大门是我出入的主道,风水中大门是财运进气的门道,大门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房屋的整体风水,会对户主身体健康及财运产生损害.那么大门风 ...查看


  • 带貔貅的讲究?带貔貅有哪些忌讳?
  • www.jizhaotang.cn 带貔貅的讲究?带貔貅有哪些忌讳? 带貔貅的讲究?带貔貅有哪些忌讳?貔貅因为独有的有口无肛的外形和只吃金银珍宝的胃口,自古至今被众多缘友视为文玩界的招财担当.但是正是因为这份火热,让很多新接触的缘友在不了解 ...查看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火箭发射
  •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科技进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培养幼儿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序的观察.讲述火箭的构造. 3.初步了解火箭的特点.用途及火箭上天的过程. 活动准备 1.ppt:火箭 2.ppt:太阳系八大行星 ...查看


  • 走进火箭模型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教案
  • 走进火箭模型 --主题生成课 六年一班 杨学智 一.活动背景 运载火箭是航天飞行的主要工具,被人们喻为登天的梯子.火箭开辟了人类飞出地球,奔向宇宙之路.简单的火箭模型,我们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来.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自己喜欢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