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大涌镇
导线控制网测量技术总结
中山市大涌测绘队
一级
中山市大涌镇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为城镇建设工程和地形、地籍测量的需要,中山市土地房产局特邀请大涌测量队在中山市大涌镇布测一级导线网和四等水准,为今后大比例尺测图提供基础控制资料。
此项工程于2001年11月10日开始,2001年12月5日完成,历时25天。
1.测区概况
地理位置:东经113°07´—113°34´ 北纬 22°11´—22°46´
测区位于中山市大涌镇内,东至旗涌路;南至中新路;西至环镇路;北至环镇路。测区街道多为水泥路面,布点方便交通。但车流量较大,给测量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2.坐标及高程系统
平面控制采用中山统一坐标系,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14°;投影面比椭球面提高72米(即高程异常52米与56系高程20米之和),地球平均曲率半径6378317米;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
3. 已有资料及利用情况
本次测量利用GPS D级和E级网点15点,三等水准点4点作为测区一级导线网和四等水准的起算点。各点点位情况完好,成果可靠。控制点资料详见下表:
3.1四等水准起算数据:
三等水准点成果表
3.2一级导线网起算数据 :
GPS D级网点、GPS E级网点
4.作业依据
4.1《城市测量规范》CJJ8—91; 4.2《广东省地籍调查测量规范》;
4.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4.4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5.工作量统计
本次测量共布设一个一级导线网和4条四等水准(3条附合路线、1条闭合路线),其中埋设一级导线网点85点,绘制一级导线网点之记85点;联测四等水准合计27.0km(85点)。
6.作业程序和方法
6.1使用仪器
6.1.1一级导线网测量,采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1台套;DHM2通风干湿表1台,DYM3空盒气压计1台,对讲机4部,微机1台,汽车1辆。
6.1.2四等水准测量采用WILD NA2自动安平水准仪及双面区格式标尺。
6.2平面控制测量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为一级导线网。采用中山统一坐标系。
6.2. 1 布网形式
一级导线网布设成由起算点15点、一级导线点85点(其中结点2点)组成的一级导线网。
6.2.1选点埋石
城镇导线多沿水泥路面布设,水泥路面采用镶嵌标志,即镶嵌长12cm、φ12mm的不锈钢标志,标志顶端刻有十字丝,周围刻一个15cm×15cm的方框,并刻上点号。测区的一级导线网埋石点进行统一编号,编号从“27I101——27I186”其中“27I108”为空点。所有一级导线网埋石点均绘制点之记。
6.2.2观测及记录
一级导线网测量使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水平角采用方向法观测,导线网中观测方向大于3个时应归零,水平角用DJ2仪器施测2测回。导线边往返观测2测回,每次照准目标读数4次,直接使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测量平距。每站测距前读定温度、气压,输入全站仪中,测距读数均加入了气象元素改正。
采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提供的“导线网水准网内外业一体化系统”记簿固化模块,用 SHARP PC——E500记录。
6.2.3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
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采用北京清华山维新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NASEW 95“工程测量控制网微机平差系统”平差软件进行平差。一级导线网平差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坐标成果取至0.001m.。详细情况如下:
6.2.3.1边长改化
一级导线网平差前,先将经过气象改正、加常数改正、乘常数改正和倾斜改正后的水平距离投影归化到中山统一坐标系投影面上,再参于平差。
6.2.3.2概算
将一级导线网分解为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分别计算出了每一条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全部满足《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6.2.3.3平差
一级导线网平差采用多粗差后剔,迭代3次,固定误差(米):
0.0011,比例误差(ppm):10.0,方向误差:0.000354。
平面网平差后精度如下: 固定误差(米): 0.0014 比例误差(ppm): 12.7 m(d.mmss): 0.000449 最大点位误差= ±0.022104米 最大点间误差= ±0.012331米 最大边长比例误差= 1/37700 一级导线网平均边长约235.051米。
一级导线网平差结果表明,各项限差均满足要求。
6.3高程控制测量
测区首级高程控制为四等水准。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
6.3.1 路线形式
由起算点三等水准点4点、四等水准点85点组成四等水准3条附合路线和1条闭合路线。
6.3.2四等水准观测及记录
四等水准测量使用LeicaWILD NA2自动安平水准仪,采用中丝法观测,直接读取距离。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提供的“导线网水准网内外业一体化系统”记簿固化模块, SHARP PC——E500记录。
i角测定记录测前、测中、测后共8次(2001年12月3日—2002年1月16日),最大值为8.25秒,小于限差±20秒。
6.3.3 四等水准平差计算
四等水准平差计算采用北京清华山维新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NASEW 95“工程测量控制网微机平差系统”平差软件进行平差。高程成果取至0.001m。详细情况如下:
6.3.3.1标尺长度改正
平差计算采用的高差加入了标尺长度改正,按距离定权配赋。
6.3.3.2平差结果
6.3.3.2概算
将四等水准网分解为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分别计算出了每一条水准路线的闭合差,全部满足《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6.3.3.3平差结果
四等水准网平差采用多粗差后剔,直接高差默认值0.0030,迭代3次。
高程网平差后精度如下: fixed(M): 0.0050 relat(M): 0.0050 最大点位误差= ±0.008536米 最大点间误差= ±0.008136米 基本观测中误差(m) = ±0.004966 8.几点说明
手簿记录说明(高程)
因电子记录手簿软件限制,有关测量中的点名、点号不能完整输
入,以简码代替。 例如:已知三等水准点 “Ⅲ27141”——“S141”代;四等水准点 “27I101”——“I101”代。
9.检查及上交资料
检查执行三级检查,各负其责,层层把关,按检查规定及《设计书》进行检查,测量成果资料详实、可靠。上交资料有:
9.1平面控制
a.一级导线网观测手簿 b.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资料 c. 一级导线网平面控制展点图 d. 一级导线网埋石点点之记 e. 全站仪、温度计、气压计检验资料
9.2四等水准测量
a.四等水准观测手簿 b. 四等水准平差计算资料 c. 四等水准路线图 d .i角检验资料
e. 水准器、标尺检验资料
9.3成果表(平面和高程)
9.4《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各一份 9.5以上资料刻制光盘1张
中山市大涌测量队
2002年1月
中山市大涌镇
导线控制网测量技术总结
中山市大涌测绘队
一级
中山市大涌镇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为城镇建设工程和地形、地籍测量的需要,中山市土地房产局特邀请大涌测量队在中山市大涌镇布测一级导线网和四等水准,为今后大比例尺测图提供基础控制资料。
此项工程于2001年11月10日开始,2001年12月5日完成,历时25天。
1.测区概况
地理位置:东经113°07´—113°34´ 北纬 22°11´—22°46´
测区位于中山市大涌镇内,东至旗涌路;南至中新路;西至环镇路;北至环镇路。测区街道多为水泥路面,布点方便交通。但车流量较大,给测量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2.坐标及高程系统
平面控制采用中山统一坐标系,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14°;投影面比椭球面提高72米(即高程异常52米与56系高程20米之和),地球平均曲率半径6378317米;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
3. 已有资料及利用情况
本次测量利用GPS D级和E级网点15点,三等水准点4点作为测区一级导线网和四等水准的起算点。各点点位情况完好,成果可靠。控制点资料详见下表:
3.1四等水准起算数据:
三等水准点成果表
3.2一级导线网起算数据 :
GPS D级网点、GPS E级网点
4.作业依据
4.1《城市测量规范》CJJ8—91; 4.2《广东省地籍调查测量规范》;
4.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 4.4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5.工作量统计
本次测量共布设一个一级导线网和4条四等水准(3条附合路线、1条闭合路线),其中埋设一级导线网点85点,绘制一级导线网点之记85点;联测四等水准合计27.0km(85点)。
6.作业程序和方法
6.1使用仪器
6.1.1一级导线网测量,采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1台套;DHM2通风干湿表1台,DYM3空盒气压计1台,对讲机4部,微机1台,汽车1辆。
6.1.2四等水准测量采用WILD NA2自动安平水准仪及双面区格式标尺。
6.2平面控制测量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为一级导线网。采用中山统一坐标系。
6.2. 1 布网形式
一级导线网布设成由起算点15点、一级导线点85点(其中结点2点)组成的一级导线网。
6.2.1选点埋石
城镇导线多沿水泥路面布设,水泥路面采用镶嵌标志,即镶嵌长12cm、φ12mm的不锈钢标志,标志顶端刻有十字丝,周围刻一个15cm×15cm的方框,并刻上点号。测区的一级导线网埋石点进行统一编号,编号从“27I101——27I186”其中“27I108”为空点。所有一级导线网埋石点均绘制点之记。
6.2.2观测及记录
一级导线网测量使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水平角采用方向法观测,导线网中观测方向大于3个时应归零,水平角用DJ2仪器施测2测回。导线边往返观测2测回,每次照准目标读数4次,直接使用TOPCON GTS—311S型全站仪测量平距。每站测距前读定温度、气压,输入全站仪中,测距读数均加入了气象元素改正。
采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提供的“导线网水准网内外业一体化系统”记簿固化模块,用 SHARP PC——E500记录。
6.2.3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
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采用北京清华山维新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NASEW 95“工程测量控制网微机平差系统”平差软件进行平差。一级导线网平差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坐标成果取至0.001m.。详细情况如下:
6.2.3.1边长改化
一级导线网平差前,先将经过气象改正、加常数改正、乘常数改正和倾斜改正后的水平距离投影归化到中山统一坐标系投影面上,再参于平差。
6.2.3.2概算
将一级导线网分解为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分别计算出了每一条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全部满足《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6.2.3.3平差
一级导线网平差采用多粗差后剔,迭代3次,固定误差(米):
0.0011,比例误差(ppm):10.0,方向误差:0.000354。
平面网平差后精度如下: 固定误差(米): 0.0014 比例误差(ppm): 12.7 m(d.mmss): 0.000449 最大点位误差= ±0.022104米 最大点间误差= ±0.012331米 最大边长比例误差= 1/37700 一级导线网平均边长约235.051米。
一级导线网平差结果表明,各项限差均满足要求。
6.3高程控制测量
测区首级高程控制为四等水准。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
6.3.1 路线形式
由起算点三等水准点4点、四等水准点85点组成四等水准3条附合路线和1条闭合路线。
6.3.2四等水准观测及记录
四等水准测量使用LeicaWILD NA2自动安平水准仪,采用中丝法观测,直接读取距离。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提供的“导线网水准网内外业一体化系统”记簿固化模块, SHARP PC——E500记录。
i角测定记录测前、测中、测后共8次(2001年12月3日—2002年1月16日),最大值为8.25秒,小于限差±20秒。
6.3.3 四等水准平差计算
四等水准平差计算采用北京清华山维新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NASEW 95“工程测量控制网微机平差系统”平差软件进行平差。高程成果取至0.001m。详细情况如下:
6.3.3.1标尺长度改正
平差计算采用的高差加入了标尺长度改正,按距离定权配赋。
6.3.3.2平差结果
6.3.3.2概算
将四等水准网分解为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分别计算出了每一条水准路线的闭合差,全部满足《技术设计书》的要求。
6.3.3.3平差结果
四等水准网平差采用多粗差后剔,直接高差默认值0.0030,迭代3次。
高程网平差后精度如下: fixed(M): 0.0050 relat(M): 0.0050 最大点位误差= ±0.008536米 最大点间误差= ±0.008136米 基本观测中误差(m) = ±0.004966 8.几点说明
手簿记录说明(高程)
因电子记录手簿软件限制,有关测量中的点名、点号不能完整输
入,以简码代替。 例如:已知三等水准点 “Ⅲ27141”——“S141”代;四等水准点 “27I101”——“I101”代。
9.检查及上交资料
检查执行三级检查,各负其责,层层把关,按检查规定及《设计书》进行检查,测量成果资料详实、可靠。上交资料有:
9.1平面控制
a.一级导线网观测手簿 b.一级导线网平差计算资料 c. 一级导线网平面控制展点图 d. 一级导线网埋石点点之记 e. 全站仪、温度计、气压计检验资料
9.2四等水准测量
a.四等水准观测手簿 b. 四等水准平差计算资料 c. 四等水准路线图 d .i角检验资料
e. 水准器、标尺检验资料
9.3成果表(平面和高程)
9.4《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各一份 9.5以上资料刻制光盘1张
中山市大涌测量队
200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