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 11《十三岁的际遇》
编制人:刘金英 复核人; 使用时间:2012.4.4 编号11 温馨寄语:(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2、我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思维导航】
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中的题解和走进作者,了解课文。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可通过跳读,搞清文章结构线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自主学习】
1、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走进作者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地家长的引导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地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时,地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 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接下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1987年),也就是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抽屉( )稚气 ( ) 白驹过隙( )( )尘缘( ) 蓦然 ( ) ......
迸溅 ( )穹窿( )积攒 ( ) 沉淀 ( ) 徜徉( ) .......
絮语( ) 摒弃 ( ) 舵手( ) 安恬 ( ) 玫瑰( )撷取( ) .......
依偎( )俯首( ) 惆怅( ) 逝去( )
.....
目不转睛:
似曾相识:
白驹过隙:
蓦然回首:
穹窿:
徜徉:
不系之舟:
惆怅:
本文作者是,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选自。
(1)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展示环节】
1.字音、字形、字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当堂检测】
基础字词
【总结反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积累】
自信是成功之母,自卑是失败之父。
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心志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
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课后反思】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 11《十三岁的际遇》
编制人:刘金英 复核人; 陈 婷 栾 萌 使用时间:2012.4.5 编号11 温馨寄语:紧追时间的分分秒秒,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成功高峰攀登。
【学习目标】
1、我能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
2、我能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思维导航】
学生应学习田晓菲身上,展现了当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学生可联系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主学习】
一、温故而知新:
1.听写字词:
2.解词:
二.研习课文
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
3、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4、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5、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环节】
1.字音、字词
2.研习课文
【当堂检测】
《十三岁的际遇》中写道,作者七岁时已经向往北大,十三岁时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么十三岁的你有什么理想呢?你有过什么际遇吗?请将这些表述出来。
【总结反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积累】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课后反思】
导语: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1. 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2.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
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3.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
情感?(仔细体味)
4.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
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5.3.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
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课程资源]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 11《十三岁的际遇》
编制人:刘金英 复核人; 使用时间:2012.4.4 编号11 温馨寄语:(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2、我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思维导航】
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中的题解和走进作者,了解课文。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可通过跳读,搞清文章结构线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自主学习】
1、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走进作者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地家长的引导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地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时,地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 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接下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1987年),也就是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抽屉( )稚气 ( ) 白驹过隙( )( )尘缘( ) 蓦然 ( ) ......
迸溅 ( )穹窿( )积攒 ( ) 沉淀 ( ) 徜徉( ) .......
絮语( ) 摒弃 ( ) 舵手( ) 安恬 ( ) 玫瑰( )撷取( ) .......
依偎( )俯首( ) 惆怅( ) 逝去( )
.....
目不转睛:
似曾相识:
白驹过隙:
蓦然回首:
穹窿:
徜徉:
不系之舟:
惆怅:
本文作者是,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选自。
(1)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展示环节】
1.字音、字形、字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当堂检测】
基础字词
【总结反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积累】
自信是成功之母,自卑是失败之父。
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心志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
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课后反思】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 11《十三岁的际遇》
编制人:刘金英 复核人; 陈 婷 栾 萌 使用时间:2012.4.5 编号11 温馨寄语:紧追时间的分分秒秒,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成功高峰攀登。
【学习目标】
1、我能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
2、我能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思维导航】
学生应学习田晓菲身上,展现了当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学生可联系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主学习】
一、温故而知新:
1.听写字词:
2.解词:
二.研习课文
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
3、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4、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5、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环节】
1.字音、字词
2.研习课文
【当堂检测】
《十三岁的际遇》中写道,作者七岁时已经向往北大,十三岁时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么十三岁的你有什么理想呢?你有过什么际遇吗?请将这些表述出来。
【总结反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积累】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课后反思】
导语: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1. 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2.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
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3.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
情感?(仔细体味)
4.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
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5.3.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
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