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 11《十三岁的际遇》

编制人:刘金英 复核人; 使用时间:2012.4.4 编号11 温馨寄语:(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2、我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思维导航】

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中的题解和走进作者,了解课文。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可通过跳读,搞清文章结构线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自主学习】

1、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走进作者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地家长的引导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地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时,地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 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接下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1987年),也就是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抽屉( )稚气 ( ) 白驹过隙( )( )尘缘( ) 蓦然 ( ) ......

迸溅 ( )穹窿( )积攒 ( ) 沉淀 ( ) 徜徉( ) .......

絮语( ) 摒弃 ( ) 舵手( ) 安恬 ( ) 玫瑰( )撷取( ) .......

依偎( )俯首( ) 惆怅( ) 逝去( )

.....

目不转睛:

似曾相识:

白驹过隙:

蓦然回首:

穹窿:

徜徉:

不系之舟:

惆怅:

本文作者是,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选自。

(1)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展示环节】

1.字音、字形、字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当堂检测】

基础字词

【总结反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积累】

自信是成功之母,自卑是失败之父。

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心志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

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课后反思】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 11《十三岁的际遇》

编制人:刘金英 复核人; 陈 婷 栾 萌 使用时间:2012.4.5 编号11 温馨寄语:紧追时间的分分秒秒,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成功高峰攀登。

【学习目标】

1、我能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

2、我能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思维导航】

学生应学习田晓菲身上,展现了当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学生可联系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主学习】

一、温故而知新:

1.听写字词:

2.解词:

二.研习课文

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

3、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4、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5、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环节】

1.字音、字词

2.研习课文

【当堂检测】

《十三岁的际遇》中写道,作者七岁时已经向往北大,十三岁时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么十三岁的你有什么理想呢?你有过什么际遇吗?请将这些表述出来。

【总结反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积累】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课后反思】

导语: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1. 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2.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

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3.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

情感?(仔细体味)

4.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

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5.3.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

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课程资源]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 11《十三岁的际遇》

编制人:刘金英 复核人; 使用时间:2012.4.4 编号11 温馨寄语:(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2、我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思维导航】

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中的题解和走进作者,了解课文。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可通过跳读,搞清文章结构线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自主学习】

1、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走进作者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地家长的引导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地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时,地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 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接下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1987年),也就是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抽屉( )稚气 ( ) 白驹过隙( )( )尘缘( ) 蓦然 ( ) ......

迸溅 ( )穹窿( )积攒 ( ) 沉淀 ( ) 徜徉( ) .......

絮语( ) 摒弃 ( ) 舵手( ) 安恬 ( ) 玫瑰( )撷取( ) .......

依偎( )俯首( ) 惆怅( ) 逝去( )

.....

目不转睛:

似曾相识:

白驹过隙:

蓦然回首:

穹窿:

徜徉:

不系之舟:

惆怅:

本文作者是,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选自。

(1)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展示环节】

1.字音、字形、字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当堂检测】

基础字词

【总结反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积累】

自信是成功之母,自卑是失败之父。

做人诚为本,做事实为基

心志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

种下一种个性,收获一种命运。

【课后反思】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一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 11《十三岁的际遇》

编制人:刘金英 复核人; 陈 婷 栾 萌 使用时间:2012.4.5 编号11 温馨寄语:紧追时间的分分秒秒,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成功高峰攀登。

【学习目标】

1、我能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

2、我能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思维导航】

学生应学习田晓菲身上,展现了当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学生可联系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主学习】

一、温故而知新:

1.听写字词:

2.解词:

二.研习课文

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

3、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4、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5、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展示环节】

1.字音、字词

2.研习课文

【当堂检测】

《十三岁的际遇》中写道,作者七岁时已经向往北大,十三岁时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么十三岁的你有什么理想呢?你有过什么际遇吗?请将这些表述出来。

【总结反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言积累】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课后反思】

导语: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1. 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2.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

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3.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

情感?(仔细体味)

4.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

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5.3.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

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课程资源]


相关文章

  •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 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伟[教学目标及重点]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媒体设计]       多媒 ...查看


  •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设计 (教师中心稿) 1
  • 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伟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查看


  •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 徐乙文整体思路上,首先梳理课文,把重点放在十三岁那年,通过语句的赏析感受北大留给田晓菲的印象:其次,学生朗读10-12段,以圈画与人有关的词语的形式,感受北大的人格魅力:第三,理解<不系之舟>这首诗,借诗的理解去感受田晓菲对北大 ...查看


  • 你我的际遇[散文欣赏]
  • 你我的际遇 我不知道流星能飞多久 值不值得追求 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 值不值得等候 像恒星般永恒 值得我用一生去保留 如果落叶能寄去我所有的思念 我情愿将整个秋林装进我心中 如果归雁能传递我所有的思念 我会用毕生去感谢这美的季节 孤独时仰望 ...查看


  • 人生际遇的慨叹 --王安石[明妃曲]赏析
  • 王安石幼年即怀大志,年十七八,就以天下为己任.嘉祐三年,王为地方官,即写出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北宋"积弱积贫","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主张&quo ...查看


  • 想念的句子:生命的际遇里
  • 其实我很在乎你.只是没有告诉你!真心想说"我爱你!"话到嘴边咽肚里.没有你的日子里,梦中主角就是你! 你是春天在我的回忆中灿烂,你是水在我的心底温柔,你是远方在我的思念中走近,你是风景在我的人生中永远! 你长在我心头最尖 ...查看


  • 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
  •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本文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3.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 .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查看


  •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定稿
  • 学校:太平中学 年级科目:语文 导学案编号 编写人:鲁奕利 审核人:赵召务 上课时间:2014年 月 日 ( ) <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感 ...查看


  • 我读[十三岁的际遇]
  • 北大,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北大,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题记田晓菲,她的十三岁,在对自己的反思中充溢着昂扬的自信:十三岁的她,在对北大的观察描述中显现着敏锐的思想和青春的情愫.田晓菲七岁时看到北大的照片,心里就默默的许下一个心愿: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