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文化论文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摘要: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世间万物皆如此,茶也不例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他的精神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前形式下有着非常广义的定义,每个人从茶道精神中领略的体会不同,他折射于朋友、及社会的程度也不同。进而言之,茶道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可谓是百花齐放。作者根据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社会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关键词:茶道、社会功能。

一、什么是茶道

茶道本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道也是如此,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1.1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1.2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中国茶道的真谛

“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体现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他就像血液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流淌着一千多年。随着血脉的延续,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百折不挠,反而激发后人度过艰难险阻,成为现在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世界强国。

2.1“和”中国茶道的本源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2.2“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2.3“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

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2.4“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是: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是: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是: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总而言之,无论是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 敬、怡、真”。我国大陆学者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还是“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都是对茶的一种“道”由心生的一种诠释罢了。

参考文献:

(1)《茶文化学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09.01。

(2)王同和,《茶叶鉴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陆羽,《茶经》。

(4)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茶文化与养生 饮食文化与养生》,大众文艺出版社。

(5)《应用茶文化学》。

(6)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7)《茶叶科学》2002年02期。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9)马明博,肖瑶,《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 : 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10)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班级:园艺0901班 姓名: 陈 昊 学号: A02090064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摘要: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世间万物皆如此,茶也不例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他的精神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前形式下有着非常广义的定义,每个人从茶道精神中领略的体会不同,他折射于朋友、及社会的程度也不同。进而言之,茶道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可谓是百花齐放。作者根据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社会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关键词:茶道、社会功能。

一、什么是茶道

茶道本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道也是如此,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1.1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1.2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中国茶道的真谛

“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体现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他就像血液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流淌着一千多年。随着血脉的延续,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百折不挠,反而激发后人度过艰难险阻,成为现在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世界强国。

2.1“和”中国茶道的本源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2.2“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2.3“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

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2.4“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是: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是: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是: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总而言之,无论是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 敬、怡、真”。我国大陆学者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还是“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都是对茶的一种“道”由心生的一种诠释罢了。

参考文献:

(1)《茶文化学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09.01。

(2)王同和,《茶叶鉴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陆羽,《茶经》。

(4)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茶文化与养生 饮食文化与养生》,大众文艺出版社。

(5)《应用茶文化学》。

(6)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7)《茶叶科学》2002年02期。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9)马明博,肖瑶,《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 : 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10)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班级:园艺0901班 姓名: 陈 昊 学号: A02090064


相关文章

  • [诗经]中的植物文化
  • 第!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 诗经I中的植物文化H 布莉华#E刘 河北C#J承德民族师专教务处E 河北!J承德市广播电视局E传!承德承德$BK$$$$BK$$$D 摘要>在我国最早的诗集H诗经I中E涉及到了大量的植物E对这些植物的 ...查看


  • 石泉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园林水景工程施工技术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石泉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园林|水景工程|施工技术论文选题题目 石泉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园林|水景 ...查看


  • %80%94-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手法探讨
  • 风一圆- 模拟・延续・融合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手法探讨 徐新洲,叶洁楠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 摘要i以生态恢复学.植被演替.游憩学等理论为指导,以"生态设计"为手段,借鉴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手法,对 ...查看


  • 动植物结合纹样在民间服饰中的体现
  • 第9卷第2期 2009年6月东华≯.'≠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DoNGHUAUNIVERSITY(SocialScience)v01.9,No.2JurL2009 动植物结合纹样在民间服饰中的体现 李金侠,张竞琼 (江南大学纺 ...查看


  • 天人合一与中国园林的境界
  • 第29卷第3期 200 3年3fl 山 SHANXl 西建筑 Vnl29M耵 h,32[XB ^RCHⅡEcruRE 文章编号:n聃-6s25(2∞3103驻64-02 "天人合一"与中国园林的境界 张 梁 摘要:介绍了我国古代& ...查看


  • 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学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建筑群景观效果分析 院(系)风景园林 **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提交时间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学号*********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的意 ...查看


  • 陕西关中民俗主题公园植物景观初探
  •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215-218 JournalofNor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陕西关中民俗主题公园植物景观初探 许勇, 牛立新., 刘素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查看


  • 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
  • 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高尚职业道德及富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具备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素养全面.学识深厚.有持续发展潜力,适合到科研机构.旅游公司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生态旅游开发或管理工作的 ...查看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折叠 编辑本段 ?简介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从5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开始进行系统的学科规划,围绕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先后建立了植物分类.植物生态.植物生理.植物资源.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遗传6个研究室. ...查看


  •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
  • 1 居住环境景观的构成与塑造 1.1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个层面上,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满足行为的需求:户外休息,娱乐,邻里交往等,这些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