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摘要: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世间万物皆如此,茶也不例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他的精神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前形式下有着非常广义的定义,每个人从茶道精神中领略的体会不同,他折射于朋友、及社会的程度也不同。进而言之,茶道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可谓是百花齐放。作者根据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社会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关键词:茶道、社会功能。
一、什么是茶道
茶道本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道也是如此,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1.1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1.2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中国茶道的真谛
“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体现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他就像血液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流淌着一千多年。随着血脉的延续,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百折不挠,反而激发后人度过艰难险阻,成为现在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世界强国。
2.1“和”中国茶道的本源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2.2“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2.3“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
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2.4“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是: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是: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是: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总而言之,无论是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 敬、怡、真”。我国大陆学者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还是“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都是对茶的一种“道”由心生的一种诠释罢了。
参考文献:
(1)《茶文化学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09.01。
(2)王同和,《茶叶鉴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陆羽,《茶经》。
(4)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茶文化与养生 饮食文化与养生》,大众文艺出版社。
(5)《应用茶文化学》。
(6)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7)《茶叶科学》2002年02期。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9)马明博,肖瑶,《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 : 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10)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班级:园艺0901班 姓名: 陈 昊 学号: A02090064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摘要: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世间万物皆如此,茶也不例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他的精神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前形式下有着非常广义的定义,每个人从茶道精神中领略的体会不同,他折射于朋友、及社会的程度也不同。进而言之,茶道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可谓是百花齐放。作者根据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总结出中国茶道的社会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关键词:茶道、社会功能。
一、什么是茶道
茶道本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道也是如此,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1.1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1.2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中国茶道的真谛
“和、静、怡、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体现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他就像血液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流淌着一千多年。随着血脉的延续,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百折不挠,反而激发后人度过艰难险阻,成为现在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世界强国。
2.1“和”中国茶道的本源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2.2“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2.3“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
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2.4“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是: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是: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是: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总而言之,无论是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 敬、怡、真”。我国大陆学者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还是“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都是对茶的一种“道”由心生的一种诠释罢了。
参考文献:
(1)《茶文化学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09.01。
(2)王同和,《茶叶鉴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陆羽,《茶经》。
(4)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茶文化与养生 饮食文化与养生》,大众文艺出版社。
(5)《应用茶文化学》。
(6)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7)《茶叶科学》2002年02期。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9)马明博,肖瑶,《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 : 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10)吴觉农,《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浅析中国茶道的真谛
班级:园艺0901班 姓名: 陈 昊 学号: A0209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