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详案
张晓蕾
一、 深情导入
师:遥望满天繁星,一定会心生遐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共同感受星空的绚烂多彩。
1、播放音乐。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
师:这是什么音乐,这是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这是用音乐来表现的星空。衔接(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面:绚烂的天空中星星闪烁,这是著名画家梵高的《星空》,这是用画作来表现的星空。
2、播放画面。梵高的《星空》
3、与刚才两种艺术形式不同,我们今天的《星星变奏曲》是一篇文学作品,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现星空。在诗中,星星变成了诗人情意的象征,因此,星星在诗中被称为诗歌的意象。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共同来学习朦胧诗------《星星变奏曲》,来共同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衔接:同学们,少年的时光是最适宜读诗的,朗读诗歌是开启诗歌殿堂的一把金钥匙,接下去,我们就先来听听著名朗诵家丁建华对这首诗歌的诠释。
二、 读诗歌,感知意境
1、听录音 (闭上眼睛,放松心情,跟着她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生读完后,师问: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美丽的意境,你们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呢?接下去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
2、生自由朗读 (哇!同学们读的可认真了,但是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朗读与录音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3、对比自己的朗读与录音朗读的不同,明确如何朗读。(真诚、舒缓、有感情)(我们请两个同学来试着读一读,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好吗?谁自告奋勇来试一试或者请大家推荐下)
4、男女生各一人范读。(掌声鼓励)
三、 师生合作找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生回答后,师明确: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但是这种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这就是意象)
2、四人一小组合作,找出第一节诗中的意象,思考:星星在每个诗节里的模样,用从“”这几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回答。
提示:星星、诗、 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 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意境。
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再次穿插朗读,教师指导。(温柔、美好、清新)
例:当学生回答从“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至游动”这几句中,我仿佛看到了浪漫和自由。教师就请该生试着读出这种浪漫和自由,教师适时指导。
教师总结:在诗人江河的笔下,他觉得光明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如夏夜般静谧安宁的世界;是一个如春天般温馨美好的世界;真喜欢有这样的梦啊!
分析完后教师与女生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一节诗歌。
(衔接:那么,诗人在诗歌的第二节中是不是也给我们营造了这美丽的意境呢? )
3、生浏览第二节,找出关键字词、分析意象,展示。
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 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等描绘出现实的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补充出示资料:文化大革命
分析完后教师与男生配合分角色朗读第二节诗歌。(深沉、沉重)
四、 疑难解答,体会主题。
师:是啊,诗人塑造了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在诗人的笔下,光明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请让我们再一次踏着音乐的节拍,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1、齐读。
2、分析“变奏曲”的含义。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呢?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小组讨论下,待会儿提出来。(注意:老师可在导学案中做简单的提示)好,老师发现同学们主要有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星星变奏曲”中“变奏曲”的含义是什么。是吧?那我们一起研究分析下。
请同学们看诗歌的最后四行,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有没有读出些什么?那么我们能不能对它进行改动呢?
出示教师改动后的四行诗,(这是老师改的,同学们读读看,读好了谈谈哪个更好。生谈,师小结:为什么更好呢,因为老师改后的显得太直接,太没味道也就是意境了。这首诗是朦胧诗,我们来看看朦胧诗的特点吧。师补充资料:朦胧诗的特点。而原诗通过这些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宁愿牺牲自己照亮他人以及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恰好的体现了朦胧诗的特点。)
补充资料:音乐中的变奏曲。
五、 教师小结,结束课堂
课堂最后,老师想把自己写的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愿在座的同学们都成为耀眼的明日之星。
星星变奏曲教学详案
张晓蕾
一、 深情导入
师:遥望满天繁星,一定会心生遐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共同感受星空的绚烂多彩。
1、播放音乐。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
师:这是什么音乐,这是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这是用音乐来表现的星空。衔接(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面:绚烂的天空中星星闪烁,这是著名画家梵高的《星空》,这是用画作来表现的星空。
2、播放画面。梵高的《星空》
3、与刚才两种艺术形式不同,我们今天的《星星变奏曲》是一篇文学作品,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表现星空。在诗中,星星变成了诗人情意的象征,因此,星星在诗中被称为诗歌的意象。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共同来学习朦胧诗------《星星变奏曲》,来共同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主题。
衔接:同学们,少年的时光是最适宜读诗的,朗读诗歌是开启诗歌殿堂的一把金钥匙,接下去,我们就先来听听著名朗诵家丁建华对这首诗歌的诠释。
二、 读诗歌,感知意境
1、听录音 (闭上眼睛,放松心情,跟着她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生读完后,师问: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美丽的意境,你们想不想自己去读一读呢?接下去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
2、生自由朗读 (哇!同学们读的可认真了,但是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的朗读与录音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3、对比自己的朗读与录音朗读的不同,明确如何朗读。(真诚、舒缓、有感情)(我们请两个同学来试着读一读,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好吗?谁自告奋勇来试一试或者请大家推荐下)
4、男女生各一人范读。(掌声鼓励)
三、 师生合作找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生回答后,师明确: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但是这种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这就是意象)
2、四人一小组合作,找出第一节诗中的意象,思考:星星在每个诗节里的模样,用从“”这几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回答。
提示:星星、诗、 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 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意境。
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再次穿插朗读,教师指导。(温柔、美好、清新)
例:当学生回答从“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至游动”这几句中,我仿佛看到了浪漫和自由。教师就请该生试着读出这种浪漫和自由,教师适时指导。
教师总结:在诗人江河的笔下,他觉得光明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如夏夜般静谧安宁的世界;是一个如春天般温馨美好的世界;真喜欢有这样的梦啊!
分析完后教师与女生配乐分角色朗读第一节诗歌。
(衔接:那么,诗人在诗歌的第二节中是不是也给我们营造了这美丽的意境呢? )
3、生浏览第二节,找出关键字词、分析意象,展示。
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 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等描绘出现实的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补充出示资料:文化大革命
分析完后教师与男生配合分角色朗读第二节诗歌。(深沉、沉重)
四、 疑难解答,体会主题。
师:是啊,诗人塑造了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在诗人的笔下,光明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可是现实却是残酷的,请让我们再一次踏着音乐的节拍,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1、齐读。
2、分析“变奏曲”的含义。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呢?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小组讨论下,待会儿提出来。(注意:老师可在导学案中做简单的提示)好,老师发现同学们主要有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星星变奏曲”中“变奏曲”的含义是什么。是吧?那我们一起研究分析下。
请同学们看诗歌的最后四行,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有没有读出些什么?那么我们能不能对它进行改动呢?
出示教师改动后的四行诗,(这是老师改的,同学们读读看,读好了谈谈哪个更好。生谈,师小结:为什么更好呢,因为老师改后的显得太直接,太没味道也就是意境了。这首诗是朦胧诗,我们来看看朦胧诗的特点吧。师补充资料:朦胧诗的特点。而原诗通过这些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宁愿牺牲自己照亮他人以及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恰好的体现了朦胧诗的特点。)
补充资料:音乐中的变奏曲。
五、 教师小结,结束课堂
课堂最后,老师想把自己写的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愿在座的同学们都成为耀眼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