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杯刚结束,楼主就拿到了侠客岛小书童送来的博雅杯试题,还热乎的。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还好,到了五年级的;有些问题的回答让我也感觉到犯难。最大的问题是,我在默写古诗文的时候,很少去考虑将题目和诗词对应上,以后就要注意了。竞技博雅杯,就不得不联系到传统文化的学习。要说清这些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的具体范畴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是陌生的;正是因为陌生,我们对它才怀揣各种恐惧与不安。
事实上,在古代,儿童传统教育在普及并得到实施的范畴总体分为五类: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这五类。
延续到今天的博雅杯;除去伦理纲常等常识,很少涉及——某些封建思想的残毒与今天的主流价值观完全背离,是我们应该批判的糟粕;其他四类在博雅杯中仍然涉及。
学习古诗文,总是要先理解或者推敲get字义和词义,古诗文由于受到了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一般用词非常严密准确。比如,一个字或词存在古义或者借喻,导致它与今天我们常见的字义完全不同;如果不能理解其具体含义,就会对诗文的理解存在偏差,而这些偏差甚至在古代就已经出现过。
另一方面,学习古诗文要谈及常识,常识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他的爱好、思想、写作特点、当时的社会现实;甚至涉及到当时文学发展的状况以及民俗,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传统文化。竞技技巧与学习方法从博雅杯试题来看,其实也正是贯穿了三大范畴:识字、常识、诗歌。这也给了我们提示,以后该怎么面对这类比赛。
诗歌的默写就不必说了,随处可见,唯一要注意的是,以后在默写的时候,记得把作者、诗文题目、内容对应好,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一类诗歌可能出现了其一、其二、其三等等;比如民间以《己亥杂诗》命名的诗词不在少数。
另外一点,在识字问题上,除了前文所说的注意古义、今义的差别外;更要在意古音、今音的差别: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柴字不读chái,而是读zhài,意为防守的栅栏篱障。但其实也是个通假字,同“寨”。除了记忆,别无他法。
之所以提到作者出身的背景、时代以及当时的政治发展,是因为这些问题的交织很可能影响着作者的想法甚至到名号。比如,提到杜甫,我们都知道,他是诗圣,李白才是诗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杜甫和李白功力相当,却不是诗仙呢?从我们熟悉的作品里可以找到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诗句都显示了一个事实:杜甫太忧国忧民了,即使是自己过不上好日子的时候,还在想着芸芸众生之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舍生取义堪称孟子提出的儒家之魂,而杜甫骨子里装着的就是这套思想,也就是说,杜甫的诗词其实是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呈现,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孟二圣?那么,他不是诗中之圣,还能谁是呢?
同理,李白的诗词中动不动就饮酒三百杯,这边潇洒那边逍遥,其实这是道家文化的代表,道家文化的核心是穷独善其身,达也是独善其身。你很难从李白的诗词里很明显的找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逍遥、飘逸的道家风范告诉我们,李白是诗中之仙。
这次考到了诗佛王维,你会问,那他是诗中之释教,且抛开这个不说,王维,字摩诘,这个名、字来源就是佛经——《维摩诘经》,而王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隐士必然要写山水田园类的东西,所以他和孟浩然就是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注意事项古代在给予一个人民间称号的时候,是很讲究的;这样一个特点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所运用。
另一方面,古义和今义的差别虽然给我们制造了学习阻碍,但是,某些固定搭配早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逻辑。
比如“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子女,这点几乎在文言文里已经成立;“杨柳”在古诗文里常常被拿来指代《折杨柳》这首曲子,而折杨柳恰恰是一首诉离别的曲子,所以引起了离愁;这个意向在四年级组的第29题再次考到了——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答案中将折柳解释为曲折、低垂的杨柳,显然就是要被排除的。
需要注意的是,还要跳出经验主义的思维。也并非所有的杨柳都是诉说离思,比如,这次考到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当然,原题问得是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作“还”),这里的杨柳就真的是杨柳了。
提到这里,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而不是词;仿佛犹如化学里的碱,Na2CO3是盐。西南地区民歌演变而来最终变成诗的一种,仔细斟酌诵读,不难发现,竹枝词很有民歌气息。
市面上有些参考书,会不由自主将凉州词划入宋词三百首,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所致。
而我们更要注意,习俗也制约着传统文化。一般说的词、长短句,是按照曲子去填的;因此我们看到苏轼的词,感觉到太厉害是因为唱的不够顺爽,柳永的唱起来就地道多了。也就难怪,业内如此评价苏轼,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綽板,唱大江东去。 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老生常谈说,要靠积累。其实,这种积累不仅仅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物所处的背景、时代,将这些东西的学习连通起来,成为一个闭合回路,才是最大的捷径。文言文学习的建议提及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文学常识之外,一定不可不提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注重以上几点之外,更要看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状态。
所谓的思想状态,是作者对某一件事情乃至史实的看法。比如我曾在讲座中提到:为什么《芈月传》拍到最后,尽管已经超越了一些神剧,但导演的思路还在清朝宫斗戏;除了编剧和导演要迎合流行元素,不得不考虑宫斗成分之外;没有充分考虑什么才是真正的先秦风骨,跳跃出这样的底蕴,自然要把没有辫子的先秦戏,最终拍成辫子戏。
所以,读文言文故事,必须先查这个时代的户口和作者本人的户口,这样便于了解创作内核。 另一方面,文言文的记叙文经常使用隐括手法,不大可能直接告诉你作者自己在想什么,比如复旦附中王召强老师讲过,苏轼的《黄州快哉亭记》,要表达的是愤懑之情,但是却没有明说,通过各种快哉反衬这种情绪,如果不调查苏轼被贬的事实,很难领会这样的精神。
其次,文言文的学习更要考虑文章的韵律,这里的韵律指的是文章气势及句法,这就是为什么古文即便是不能充分理解其意,也读得朗朗上口。 所以,学习古文的首要条件是先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和字,而后反复诵读;在诵读之前,一定要理解原文的基本故事脉络,而后认真揣摩;自己再翻译上个几十篇,基本的字词句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都懂,看执行力。
博雅杯刚结束,楼主就拿到了侠客岛小书童送来的博雅杯试题,还热乎的。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还好,到了五年级的;有些问题的回答让我也感觉到犯难。最大的问题是,我在默写古诗文的时候,很少去考虑将题目和诗词对应上,以后就要注意了。竞技博雅杯,就不得不联系到传统文化的学习。要说清这些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的具体范畴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是陌生的;正是因为陌生,我们对它才怀揣各种恐惧与不安。
事实上,在古代,儿童传统教育在普及并得到实施的范畴总体分为五类:伦理、故事、识字、常识、诗歌这五类。
延续到今天的博雅杯;除去伦理纲常等常识,很少涉及——某些封建思想的残毒与今天的主流价值观完全背离,是我们应该批判的糟粕;其他四类在博雅杯中仍然涉及。
学习古诗文,总是要先理解或者推敲get字义和词义,古诗文由于受到了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一般用词非常严密准确。比如,一个字或词存在古义或者借喻,导致它与今天我们常见的字义完全不同;如果不能理解其具体含义,就会对诗文的理解存在偏差,而这些偏差甚至在古代就已经出现过。
另一方面,学习古诗文要谈及常识,常识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他的爱好、思想、写作特点、当时的社会现实;甚至涉及到当时文学发展的状况以及民俗,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传统文化。竞技技巧与学习方法从博雅杯试题来看,其实也正是贯穿了三大范畴:识字、常识、诗歌。这也给了我们提示,以后该怎么面对这类比赛。
诗歌的默写就不必说了,随处可见,唯一要注意的是,以后在默写的时候,记得把作者、诗文题目、内容对应好,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一类诗歌可能出现了其一、其二、其三等等;比如民间以《己亥杂诗》命名的诗词不在少数。
另外一点,在识字问题上,除了前文所说的注意古义、今义的差别外;更要在意古音、今音的差别: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柴字不读chái,而是读zhài,意为防守的栅栏篱障。但其实也是个通假字,同“寨”。除了记忆,别无他法。
之所以提到作者出身的背景、时代以及当时的政治发展,是因为这些问题的交织很可能影响着作者的想法甚至到名号。比如,提到杜甫,我们都知道,他是诗圣,李白才是诗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杜甫和李白功力相当,却不是诗仙呢?从我们熟悉的作品里可以找到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诗句都显示了一个事实:杜甫太忧国忧民了,即使是自己过不上好日子的时候,还在想着芸芸众生之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舍生取义堪称孟子提出的儒家之魂,而杜甫骨子里装着的就是这套思想,也就是说,杜甫的诗词其实是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呈现,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孟二圣?那么,他不是诗中之圣,还能谁是呢?
同理,李白的诗词中动不动就饮酒三百杯,这边潇洒那边逍遥,其实这是道家文化的代表,道家文化的核心是穷独善其身,达也是独善其身。你很难从李白的诗词里很明显的找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逍遥、飘逸的道家风范告诉我们,李白是诗中之仙。
这次考到了诗佛王维,你会问,那他是诗中之释教,且抛开这个不说,王维,字摩诘,这个名、字来源就是佛经——《维摩诘经》,而王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隐士必然要写山水田园类的东西,所以他和孟浩然就是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注意事项古代在给予一个人民间称号的时候,是很讲究的;这样一个特点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所运用。
另一方面,古义和今义的差别虽然给我们制造了学习阻碍,但是,某些固定搭配早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逻辑。
比如“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子女,这点几乎在文言文里已经成立;“杨柳”在古诗文里常常被拿来指代《折杨柳》这首曲子,而折杨柳恰恰是一首诉离别的曲子,所以引起了离愁;这个意向在四年级组的第29题再次考到了——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答案中将折柳解释为曲折、低垂的杨柳,显然就是要被排除的。
需要注意的是,还要跳出经验主义的思维。也并非所有的杨柳都是诉说离思,比如,这次考到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当然,原题问得是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作“还”),这里的杨柳就真的是杨柳了。
提到这里,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刘禹锡的《竹枝词》,是一种诗体,而不是词;仿佛犹如化学里的碱,Na2CO3是盐。西南地区民歌演变而来最终变成诗的一种,仔细斟酌诵读,不难发现,竹枝词很有民歌气息。
市面上有些参考书,会不由自主将凉州词划入宋词三百首,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所致。
而我们更要注意,习俗也制约着传统文化。一般说的词、长短句,是按照曲子去填的;因此我们看到苏轼的词,感觉到太厉害是因为唱的不够顺爽,柳永的唱起来就地道多了。也就难怪,业内如此评价苏轼,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綽板,唱大江东去。 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老生常谈说,要靠积累。其实,这种积累不仅仅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物所处的背景、时代,将这些东西的学习连通起来,成为一个闭合回路,才是最大的捷径。文言文学习的建议提及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文学常识之外,一定不可不提文言文。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注重以上几点之外,更要看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状态。
所谓的思想状态,是作者对某一件事情乃至史实的看法。比如我曾在讲座中提到:为什么《芈月传》拍到最后,尽管已经超越了一些神剧,但导演的思路还在清朝宫斗戏;除了编剧和导演要迎合流行元素,不得不考虑宫斗成分之外;没有充分考虑什么才是真正的先秦风骨,跳跃出这样的底蕴,自然要把没有辫子的先秦戏,最终拍成辫子戏。
所以,读文言文故事,必须先查这个时代的户口和作者本人的户口,这样便于了解创作内核。 另一方面,文言文的记叙文经常使用隐括手法,不大可能直接告诉你作者自己在想什么,比如复旦附中王召强老师讲过,苏轼的《黄州快哉亭记》,要表达的是愤懑之情,但是却没有明说,通过各种快哉反衬这种情绪,如果不调查苏轼被贬的事实,很难领会这样的精神。
其次,文言文的学习更要考虑文章的韵律,这里的韵律指的是文章气势及句法,这就是为什么古文即便是不能充分理解其意,也读得朗朗上口。 所以,学习古文的首要条件是先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和字,而后反复诵读;在诵读之前,一定要理解原文的基本故事脉络,而后认真揣摩;自己再翻译上个几十篇,基本的字词句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都懂,看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