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和液体

认识固体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4、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5、知道不同颗粒状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享。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的性质。

难点: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文具盒、铅笔、胶水、尺子、墨水、小刀、石块、生鸡蛋、牙膏、粉笔、面粉、沙子、大米、大豆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2、小组分类活动:把这些物体按固体、液体分类。

3、谈话:说说哪些物体是固体?为什么说它们是固体?

4、提问:生鸡蛋、胶水、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引起学生争议)

5、演示和面,提问:“能不能说各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师生共同研讨得出:和好的面、胶水、牙膏都是水和固体的混合;而生鸡蛋里的蛋清与蛋黄是液体)

(二)研究固体的性质

1、出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2、谈话:在3年级学习“水”单元时,我们已经掌握了运用看、闻、尝、听、摸等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今天我们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3、学生活动,汇报。

4、小结:

A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B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说出你的理由。

(三)研究固体的混合和分离

1、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A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B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2、讨论固体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

A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

B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验证方法。

3、实验:全班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用天平测量大豆和大米混合前后的重量;另一部分学生用量杯或量筒测量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记录下来。

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4、想办法分离混合的固体。

A提问:怎样将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分开?(引出筛网这种工具,启发学生想到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不同的固体)

B学生操作。

(四)总结

2、谈话:这节课我们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地认识了固体,说说都了解了固体的什么性质。

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预期学习结果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三、教学过程

(一)宣布学习内容

谈话:这节课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继续认识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二)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说说都是什么。

2、预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说不准的可以归入“可能会沉、可能会浮”之中,并把预测记下来。

3、学生活动:

A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看结果怎样。

B对照前后两次的记录,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4、预测一下,把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放入水里,谁沉谁浮?

教师演示。

5、研讨拓展话题: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6、谈谈你对物体沉浮的认识。

(三)研究固体的溶解和分离

1、提问:如果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并进行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活动: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进行搅拌后静置一会,观察现象。

3、汇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提问:能把它们分别从水中分离出来吗?(学生试着说一说)

5、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四)拓展活动

1、先出示做好的彩色树枝。

2、谈话:这是利用固体在热水中能够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下面我来讲解制作方法,请同学们来制作。

(五)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用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又了解了固体的许多性质,你们又有了哪些对固体的新认识?

认识液体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液体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展开观察活动

在你们每组桌上有四种液体,都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液体。(板书:认识液体)

(二)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有层次的观察

1、学生初步运用感官,观察四种液体性质。

要求:观察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

出示表格,把观察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观察。

全班交流各组的观察结果。

学生明确自己的观察方法并思考: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这四种液体?

2、创设探究情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液体性质。

A比较“谁轻谁重”

小结上一个活动后转入这个环节。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水和蜂蜜装在同样的杯子里,看起来差不多一样多)提问:水和蜂蜜比,谁轻谁重?(让学生猜测)

启发学生讨论:如果想知道水和蜂蜜比、水和油比,谁轻谁重,应该怎样做?师生共同研讨、观察。 B利用斜坡观察不同的液体流动的快慢(黏稠度)

讨论确定比赛规则:同时倒,液体倒得同样多。

学生按规则比赛。

将四种液体按流水速度的快慢排序后与大家交流。

C知道液体表面都有表面张力。

教师演示,用滴管滴一滴水在蜡纸上,拿着蜡纸左右晃晃,让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进行描述。

(三)反思

1、谈话:想一想,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哪些性质?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2、教师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四)课后拓展

谈话:课后可以继续寻找认识液体的方法。

把液体倒进水里

一、预期学习结果

1、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2、知道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

3、会比较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难点: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现在,我们就来说说是哪些性质。(学生自由发言)

2、宣布课题:今天我们通过把液体倒进水里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二)探究液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1、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演示:这里有油和蜂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2、提问:看到油和蜂蜜在水中的沉浮,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问:“是否与倾倒顺序有关”)

3、思考:你想怎样把油、蜂蜜倒入水中?

(学生设计倾倒顺序)

4、研讨:通过把油和蜂蜜倒入水中所看到的现象,说说你对液体在水中沉浮的看法。

小结:无论按什么顺序倾倒,油总中浮在水面上。看来液体在水中也和固体一样,有的沉,有的浮。

5、出示鸡尾酒的图片:你知道鸡尾酒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吗?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三)观察热水在冷水里怎样流动?

1、提问:把热水倒进冷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怎样能够看到你说的现象?有什么办法吗?

2、谈话:我们来观看“火山爆发”吧!

教师演示,学生记录单上画下看到的现象。

操作方法:在玻璃缸中倒入3/4的冷水;把小瓶中装满热水,加入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并摇晃均匀;把小瓶放在缸底并拧开盖子。观察到红墨水喷向水面,热的染色水在冷水上面形成了一层,一个“水火山”喷发了。

(四)研究液体倒入水中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1、研究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

用弹簧秤(或天平)测量染钯酒精和水各自的重量,混合后再测量,并记录数据。

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2、研究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验证方法。

用量筒测量染色酒精和水各自的体积,混合后再测量,并记录数据。

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3、小结

(五)总结全课

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把液体倒入水中的方法认识了液体更多的性质,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自己再想些办法继续研究液体,看还能发现什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预期学习结果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演示:把一块橡皮泥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结果橡皮泥沉入水中。

2、提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学生自主提问后,教师顺势引导,确定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使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

A师生研讨,确定让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的方法――做成船形。学生做实验使橡皮泥或铝箔浮起来。 B提出问题:“小船”能装载几个垫圈或硬币数。

C研讨怎样往“小船”里放生物,记录垫圈或硬币数。

D统计垫圈或硬币数,分析装得最多的“小船”有什么特点。(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E提问:如果不改变物体的形状,用下面这睦材料,如木筷、吸管、泡沫塑料能不能让橡皮泥浮起来? F教师指导学生做筏子。引导学生发现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

(板书:物体借助漂浮物也可以浮起来)

2、使小潜艇浮起来或沉下去。

A发给学生内部充满水的小潜艇,使小潜艇沉入水里。

谈话:想办法让它浮起来。

(学生操作并找出小潜艇沉浮的原因)

B师生共同解释小潜艇通过排水、进水控制上浮、下沉的道理。(板书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C播放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沉的录像。

3、使土豆浮起来。

A提问:有没有办法让土豆也浮起来?

B小组交流各自设想。

C播放课件,介绍死活的常识。

D学生分组活动。

E汇报交流。(板书,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物体沉浮的应用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几种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采用物体沉浮的性质?(板书:船、浮标、救生圈、救生衣等)

2、交流拓展话题:怎样让渔网在水中“立”起来。

认识固体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4、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5、知道不同颗粒状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享。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的性质。

难点: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文具盒、铅笔、胶水、尺子、墨水、小刀、石块、生鸡蛋、牙膏、粉笔、面粉、沙子、大米、大豆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2、小组分类活动:把这些物体按固体、液体分类。

3、谈话:说说哪些物体是固体?为什么说它们是固体?

4、提问:生鸡蛋、胶水、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引起学生争议)

5、演示和面,提问:“能不能说各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师生共同研讨得出:和好的面、胶水、牙膏都是水和固体的混合;而生鸡蛋里的蛋清与蛋黄是液体)

(二)研究固体的性质

1、出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2、谈话:在3年级学习“水”单元时,我们已经掌握了运用看、闻、尝、听、摸等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今天我们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3、学生活动,汇报。

4、小结:

A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B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说出你的理由。

(三)研究固体的混合和分离

1、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A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B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2、讨论固体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

A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

B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验证方法。

3、实验:全班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用天平测量大豆和大米混合前后的重量;另一部分学生用量杯或量筒测量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记录下来。

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4、想办法分离混合的固体。

A提问:怎样将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分开?(引出筛网这种工具,启发学生想到不同大小的网眼会筛出不同的固体)

B学生操作。

(四)总结

2、谈话:这节课我们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地认识了固体,说说都了解了固体的什么性质。

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预期学习结果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三、教学过程

(一)宣布学习内容

谈话:这节课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来继续认识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二)研究固体的沉和浮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说说都是什么。

2、预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说不准的可以归入“可能会沉、可能会浮”之中,并把预测记下来。

3、学生活动:

A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看结果怎样。

B对照前后两次的记录,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4、预测一下,把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放入水里,谁沉谁浮?

教师演示。

5、研讨拓展话题: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6、谈谈你对物体沉浮的认识。

(三)研究固体的溶解和分离

1、提问:如果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并进行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活动:把面粉和盐放入水中进行搅拌后静置一会,观察现象。

3、汇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提问:能把它们分别从水中分离出来吗?(学生试着说一说)

5、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四)拓展活动

1、先出示做好的彩色树枝。

2、谈话:这是利用固体在热水中能够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下面我来讲解制作方法,请同学们来制作。

(五)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用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方法又了解了固体的许多性质,你们又有了哪些对固体的新认识?

认识液体

一、预期学习结果

1、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液体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展开观察活动

在你们每组桌上有四种液体,都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液体。(板书:认识液体)

(二)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有层次的观察

1、学生初步运用感官,观察四种液体性质。

要求:观察这四种液体有什么不同?

出示表格,把观察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观察。

全班交流各组的观察结果。

学生明确自己的观察方法并思考: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这四种液体?

2、创设探究情境,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液体性质。

A比较“谁轻谁重”

小结上一个活动后转入这个环节。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水和蜂蜜装在同样的杯子里,看起来差不多一样多)提问:水和蜂蜜比,谁轻谁重?(让学生猜测)

启发学生讨论:如果想知道水和蜂蜜比、水和油比,谁轻谁重,应该怎样做?师生共同研讨、观察。 B利用斜坡观察不同的液体流动的快慢(黏稠度)

讨论确定比赛规则:同时倒,液体倒得同样多。

学生按规则比赛。

将四种液体按流水速度的快慢排序后与大家交流。

C知道液体表面都有表面张力。

教师演示,用滴管滴一滴水在蜡纸上,拿着蜡纸左右晃晃,让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进行描述。

(三)反思

1、谈话:想一想,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哪些性质?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2、教师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四)课后拓展

谈话:课后可以继续寻找认识液体的方法。

把液体倒进水里

一、预期学习结果

1、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2、知道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

3、会比较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难点: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现在,我们就来说说是哪些性质。(学生自由发言)

2、宣布课题:今天我们通过把液体倒进水里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二)探究液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1、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演示:这里有油和蜂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2、提问:看到油和蜂蜜在水中的沉浮,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问:“是否与倾倒顺序有关”)

3、思考:你想怎样把油、蜂蜜倒入水中?

(学生设计倾倒顺序)

4、研讨:通过把油和蜂蜜倒入水中所看到的现象,说说你对液体在水中沉浮的看法。

小结:无论按什么顺序倾倒,油总中浮在水面上。看来液体在水中也和固体一样,有的沉,有的浮。

5、出示鸡尾酒的图片:你知道鸡尾酒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吗?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三)观察热水在冷水里怎样流动?

1、提问:把热水倒进冷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怎样能够看到你说的现象?有什么办法吗?

2、谈话:我们来观看“火山爆发”吧!

教师演示,学生记录单上画下看到的现象。

操作方法:在玻璃缸中倒入3/4的冷水;把小瓶中装满热水,加入几滴红墨水,拧紧瓶盖,并摇晃均匀;把小瓶放在缸底并拧开盖子。观察到红墨水喷向水面,热的染色水在冷水上面形成了一层,一个“水火山”喷发了。

(四)研究液体倒入水中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1、研究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测?

用弹簧秤(或天平)测量染钯酒精和水各自的重量,混合后再测量,并记录数据。

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2、研究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预测并思考验证方法。

用量筒测量染色酒精和水各自的体积,混合后再测量,并记录数据。

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3、小结

(五)总结全课

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把液体倒入水中的方法认识了液体更多的性质,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自己再想些办法继续研究液体,看还能发现什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预期学习结果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演示:把一块橡皮泥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结果橡皮泥沉入水中。

2、提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学生自主提问后,教师顺势引导,确定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使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

A师生研讨,确定让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的方法――做成船形。学生做实验使橡皮泥或铝箔浮起来。 B提出问题:“小船”能装载几个垫圈或硬币数。

C研讨怎样往“小船”里放生物,记录垫圈或硬币数。

D统计垫圈或硬币数,分析装得最多的“小船”有什么特点。(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E提问:如果不改变物体的形状,用下面这睦材料,如木筷、吸管、泡沫塑料能不能让橡皮泥浮起来? F教师指导学生做筏子。引导学生发现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

(板书:物体借助漂浮物也可以浮起来)

2、使小潜艇浮起来或沉下去。

A发给学生内部充满水的小潜艇,使小潜艇沉入水里。

谈话:想办法让它浮起来。

(学生操作并找出小潜艇沉浮的原因)

B师生共同解释小潜艇通过排水、进水控制上浮、下沉的道理。(板书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C播放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沉的录像。

3、使土豆浮起来。

A提问:有没有办法让土豆也浮起来?

B小组交流各自设想。

C播放课件,介绍死活的常识。

D学生分组活动。

E汇报交流。(板书,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物体沉浮的应用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几种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采用物体沉浮的性质?(板书:船、浮标、救生圈、救生衣等)

2、交流拓展话题:怎样让渔网在水中“立”起来。


相关文章

  • 液体燃料战略导弹为何经久不衰?
  • 液体燃料弹道导弹的"逆流" 众所周知,最早的导弹武器采用液体燃料,而且几乎所有国家的早期弹道导弹也都使用液体燃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较高能量和良好力学性能的固体复合推进剂和装药技术后,液体燃料导弹(以下简称液体导弹 ...查看


  • 物体密度的十种求法
  • 物体密度的十种求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综合及自行设计,共整理出求物体密度的十种方法(不包括定义公式法及用密度计直接测量法).这些方法有其可行性,因而具有实用性: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性.启发性和综合性,对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会有 ...查看


  • 液体 表面张力 毛细现象 液晶
  • [基础知识导引] 1.知道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2.知道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液体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3.知道浸润现象.不浸润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能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4.知道毛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能解释有关 ...查看


  • 毛细现象的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教学设计方案 本节颗内容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来完成. 一 ...查看


  • 9.2 液体
  • 学案2 液体 [目标定位]1.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能解释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2.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了解浸润和不浸润现象及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3.了解液晶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表面张力 [问题设计 ...查看


  •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 <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 黄松涛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 ...查看


  • 接触角原理
  • 2.1 接触角定义 当液滴自由地处于不受力场影响的空间时,由于界面张力的存在而呈圆球状.但是,当液滴与固体平面接触时,其最终形状取决于液滴内部的内聚力和液滴与固体间的粘附力的相对大小.当一液滴放置在固体平面上时,液滴能自动地在固体表面铺展开 ...查看


  • 教案-14 水往高处走(1)(配青岛版)
  • 14 水往高处走(1)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能用浸润和不浸润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2. 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以及毛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3. 知道毛细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我们研 ...查看


  • 化学实验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 化学实验仪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容器与反应器 1.可直接加热 (1)试管 主要用途: ①常温或加热条件下,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②收集少量气体和气体的验纯. ③盛放少量药品.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住距试管口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