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剧程派唱腔的再认识
程派的唱腔深深吸引着广大程迷,也包括我。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我学习程派以来的过程再感受作以总结,以便提高。
一、字音方面:学程派唱腔有很多的时间是用在字音方面的。绝大多数用湖广音,加上尖字、团字、上口字和古字等都要念对,在这方面要下大功夫,程派唱腔和其它三派旦角的不一样,是以字生腔的,如果字唱念错,唱念着别扭,听着也别扭。1、拼音方面:切着音唱。如唱“详”是先唱xi很短,出xiang音,再拖iang到结尾。2、音符正确。唱的是音乐,如果音乐错,那肯定不能好听。不能唱伴奏,也不能少唱。3、字在腔前,加强对字的理解,腔未出字已表现在心或面部;对剧情里人物的理解很重要,腔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唱的、应如何说、唱才符合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平时多想该句在生活中的女性如何说、唱(眼神也可参照此)。
二、演唱练声技巧。1、唱前先唱“依、呀”,从低音到高音逐音唱,至音好听再开始念(低音、中音是基础,有中低音的基础,高音就迎刃而解),然后就开始唱。这样,还能练习发音的均匀。2、高音要做锐、做尖、做轻,低音宜迟、宜缓、宜重、宜托。3、低音高唱,高音低唱。低音高唱指唱低音要尽多利用头腔共鸣;高音低唱指唱高音要尽多地利胸腔共鸣;这样就能让音色统一,力求音质的甜,脆,圆,润,水。4、、低音至中音,中音至高音转换时,喉头后缩口形不要动,靠气顶吹。5、不能托着气唱,这样太累,一句大腔要多少气要靠多唱积累经验而熟练掌握。6、丹田气的寻找方法:模仿婴儿的哭声或鸭子叫声,加上听唱结合。7、大腔靠丹田气,唱快腔如流水板时气要潜放快出。
三、气口安排:根据唱腔和个人的气力设置好气口很重要。总体原则是:1、唱着省劲。2、听着一句唱腔完整,表现人物感情到位、流畅和圆美。3、不易被觉察。4、不与伴奏产生不和谐音符,加上伴奏听起来悦耳(一般伴奏双音时可换气口)。
四、归韵问题:
1、字音头、腹、尾与吐字、归韵、收音。把字头、字腹、字尾及声调(四声),共称“四音素”。字的韵母亦分四个部分:一是韵头,由介母i、u、ü组成;二是韵腹,韵腹由九个元音承担,即a、o、e、i、u、ü、ê、er、-i;三是韵尾,由四个字母承担,即i、u、n、ng,前两个为元音韵尾,后两个为辅音韵尾;四是声调。字头的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声母加韵头,例如“剑(jian)”,字头是ji例如“大(dai)”,字头是d例如“王(uang)”,字头是u(w)。字腹由韵母中的韵腹构成。字尾由韵母的韵尾构成。 整个出字的过程分吐字(发)、归韵(放)、收音(收)三个步骤,字调(声调)则贯穿于吐字的全过程。每个字必定有字腹,但有的字可以没有字头,例如安(an)、埃(ai)、昂(ang)等;有的字可以没有字尾,例如家(jia)、爸(ba)等;有的字甚至可以既没有字头,也没有字尾,例如啊(a)、喔(o)等。如果是头、腹、尾俱全的字,整个出字的过程逞枣核形,两头尖中间大。
2、吐字。“吐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整个字的发音。二是指字头的发音。吐字时要于舌唇齿牙喉处着力才能正五音,掌握好“四呼”的要领。吐字时要避免把字头和字腹截然分开(尤其是字头由声母和韵头组成的字)无意地唱成了两个字。应当注意,既不能使字头与字腹分离,也不能使字头与字腹同时吐出,而是要有恰当的过渡,使其浑然一体,不露痕迹。 零声母是以韵头或韵腹即元音开头的,要注意与前者的区别。
3、归韵。归韵不是押韵,押韵着重于韵母的韵腹和韵尾;归韵则包含韵母的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归韵是吐字之后音归到主体韵腹的意思。韵头与声母紧紧相连构成字头,其作用是声母与韵腹之间的一个过渡;字尾的作用仅仅是完成收音;而能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开口主最大、发音最响归长,因而在唱念中作用更为重要地是字腹。所谓“腔圆”,即是指演员歌唱响亮、圆润、悠扬、婉转,多半是在归韵行腔时的效果。
4、收音。在演唱中,适时适度地把韵尾交代清楚,以求把字的音韵唱得完整,叫收音。收音要求做到四到位,即腔到位,气到位,韵到位,神到位。
第一类,有尾字的收音。普通话与京剧用的字尾只有i、u、n、ng四种。收音的方法分别是“展辅”、“敛唇”、“抵腭”、“穿鼻”。
展辅收音以i收尾,口角两旁称“辅”,吐字后展嘴角称“展辅”。展辅收音用于怀来辙(ai )和灰堆辙(ei)。
敛唇收音以u或o收尾(以o收尾,收音也是u音),敛唇即两唇微合,摇条辙(ao)和由求辙(ou)敛唇收间法。
穿鼻收音以及ng收尾,将韵尾收入鼻腔,求得共鸣。穿鼻用于江阳辙(ang )和中东辙(eng、ong)。
抵腭收音以n收尾,收声时舌尖抵上齿龈。抵腭收音用于言前辙和人臣辙。 第二类,无尾字的收音。无尾字就是“开尾字”,只有韵腹没有韵尾。这一类字的a、o、e、er韵母(也即韵腹)用直喉收音法收音,其余三韵i、u、ü收音,i用展辅法,u和ü敛唇法。直喉收音用于“发花辙”和“波梭辙”。
五、程派唱腔的特点。程派的唱腔和其它派的唱不一样,是以字生腔的;它以含蓄深沉,具有犹豫的品格;它庄重典雅。它在许多方面,或就其本质而言,与文学中的诗极为相近,可以说“京剧中的诗”。具体表现如下:
1、字的演唱分头、腹、尾三个部分。字头未出口前,气要先上,暗暗蓄势,用气领字音,放出字头。至字腹,则气放足而音全出。字尾则徐徐提气,归韵收声。有的字,特别是喷口字,则需要运用气阻的方法,把气先提上去,蕴含不放,到一定程度时,带着字音,冲口而出。
2、嗽音:它是使腔在嗓子眼里转悠,含而不放,耐人寻味。如果运用是否得当,全在于气的控制。气小“嗽音”出不来,过了就会形成“砸夯”。
3、亮音的使用。亮音要有厚度和力度(不能虚飘贼亮),这样的亮音才能与程腔沉郁、凝重的风格和谐统一。
4、气的运用。不仅高腔要气足神满,就是低腔,尤其是那种细若游丝、绵绵不断的长腔,完全靠的是充沛的丹田气,音调虽低,但所费之气却比高腔有过之而无不及。
5、音圆。程先生对自己的唱腔,一向要求“圆”。力求保持整个声腔的浑然一体,不见棱角,天衣无缝,流畅自如。
6、字和腔的关系:要处理好程腔字与腔的关系,就要在尖字、团字、上口字、古字及四声准确的基础上,清浊不混,通过运用唇、齿、喉、舌、牙五音部位,把字咬准,再加以切音吞吐收放、抑扬顿挫,务使字中含腔、腔中有字,两相吻合,音调分明。
六、念白。念白和唱一样重要,甚至有“千斤念白四两唱”之说,也需要练习。念白对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程派的念白全是韵白(即湖广音)。念前先按中州韵湖广音(见附件)发对音及调值,再根据所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进行念;念时声音要适中,对要加强的用长腔渐强或渐弱来表现极至感情;念白一般都有“二二”式,“二一”式,“一二”式,也有三字式的。念白讲究“真、正、情、劲”。真,是指要念的清楚,真切有力,是口齿功夫。正,是指正确无误,分清四声。情,是指感情,要研究剧情人物,语气是从正确分析人物中得来的,要根据人物表现感情。劲,是指劲头、分量。念白无力,会给人以轻飘的感觉,但力量若过分,就会使人感到生硬、拙笨。念白的口劲只有适中,念出的白才能圆润悦耳。
念白的最高境界就是唱,而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念。念白,要富于旋律感,节奏感,富于音乐性。念白和唱腔一样,都属于歌唱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
七、学习要领。要多听名家(如张火丁、迟小秋、王吟秋、赵荣琛)及程祖程砚秋的唱腔,从而研究发声方法、不同人物的技巧处理运用;也可听听梅派、荀派、张派、其它行当及其它戏曲的唱腔,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欣赏能力,而博采众长,用理论来指导唱腔。要从念对字的尖字、团字、上口字及湖广音上开始,在字的吐字、归韵和收音上多下功夫;合理安排好气口;对剧情人物加强理解,每个字都做到发音正确,抓住每句的重点字、每段的重点句,再加
上念白练习和平时练声,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一定能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由于本人的学识浅短,水平有限,一定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专家、老师、戏迷、票友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资料:《京剧程派知识点》、《京剧中的归韵问题》、《京剧上口字表》、《湖广音与京剧音韵》(翁思再著)。
后有附件《中州韵湖广音》。
2013年4月9日,于安徽铜陵。
本文作者:陈开洪
上念白练习和平时练声,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一定能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由于本人的学识浅短,水平有限,一定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专家、老师、戏迷、票友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资料:《京剧程派知识点》、《京剧中的归韵问题》、《京剧上口字表》、《湖广音与京剧音韵》(翁思再著)。
后有附件《中州韵湖广音》。 2013年4月9日,于安徽铜陵。 本文作者:陈开洪
附件 中州韵和湖广音
对于京剧字的读音,摘录了一些内容,可供参考借鉴。
1、古“疑、影”两母的开口呼字,北京音读作零声母,京剧里则读作“ng”母,如我(nguo)昂(ngang)爱(ngai)安(ngan)等字。
2、《中原音韵》齐徽部里的L母字,北京读Lei,属开口呼,京剧读luei,属合口呼,如雷、累、磊、泪等字。
3、《中原音韵》皆来部里的某些字,北京音归乜斜辙,京剧中则归怀来辙,如皆、界、鞋、谐等字。
4、《中原音韵》歌戈部(即《中州全韵》歌罗部)g、k、h和b、p、m、f作声母时,北京读[e]韵,京剧里读[o]韵。如歌、科、和、娥、波、坡、摩等字。
5、《中原音韵》庚青部(即《中州全韵》庚亭部)里的开口、齐齿两呼字,北京读eng或ing,京剧中读作en或in,归入人辰辙,如登、生、京、丁等字。这一部里的合口呼字,在京剧中往往和中东辙相协,如崩读作bong而不是beng,猛读作mong而不是meng等。
6、《中原音韵》东钟部古喻母的撮口呼字,北京读ong韵,京剧中读iong韵,如容、庸、荣之类不读rong而读riong。
7、《中原音韵》齐微部里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久读zhi、chi、shi、ri,而京剧读zhi:(读似“直衣”)、chi: (读似“池衣”)、shi:(读似“师衣”)、ri:(读似“日衣”)。京剧归入衣齐辙。例如“知”不读zhi而读zhi:,“痴”不读chi而读chi:,“世”不读shi而读shi:,“日”不读ri而读ri:。这里zhi、chi、shi、ri中的i和zhi:、chi:、shi:、ri:中的i:不一样,后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韵母,而前者是不能独立存在,须与特定声母相拼的后置性韵母,为了加以区别,将后者i
旁边加两点(这是本人的杜撰)。
8、《中原音韵》鱼模部里的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人读zhu、chu、shu、ru,而京剧中应读zhü、chü、shü、rü,归入衣齐辙。例如“诛”不读zhu而读zhü,“处”不读chu而读chü,“书”不读shu而读shü,“如”不读ru而读rü。
9、《中原音韵》齐微部的轻唇音f和v(读似英语的v)两母字,北京人读fei、wei,为灰堆辙,而京剧中读fi、vi。京剧中归入衣齐辙。例如“飞”不读fei而读fi,“未”不读wei而读vi。
10、《中原音韵》车遮部里的zh、ch、sh、r四母字,北京人读zhe、che、she、re,而京剧中读接近于zho、cho、sho、ro,不过后来又逐步归入北京人读法,故这里不作上口字提出。此外,还有“脸”不读lian而读作jian。
湖广音所进入京剧的,不单是其四声字调,还包括“声、韵、调”的一个系统。
湖广音的四声调值,徐慕云曾画过一个与北京音的比较表(载《京剧字韵》P.23)
这里有关湖广音阴平的调号,虽能表现其音高213\/,却不能描写其降升两阶段各自的音长。据我调查,武汉人的阳平声调在从“2”到“1”的降势持续时间较长,而从“1”到“3”的升势则仅是短促的一翘而已,若从音势出发则可描写为22213,--- /,基本呈现低平调。而湖广音的去声,只取快读法,据调查,一般速度的读法,是一个高降升调315\/,调门高,升势比降势这里持续的时间长。比与阳平降升调不同。
另外,如逢双重叠字可变,逢上可滑,阳平高唱,阴平阳收,三才韵逢去可跳(第三声),两阳平字重叠时,前一字尾才有上挑(即京剧音的第三声)。程派唱念中,两阴平字重叠时,前一字唱高音(即第一声,后字三声),两阳平字重叠时,前一字唱高音(即第二声,后字三声)。
罗培常先生在归纳这些条理时注意到了从昆曲到京剧的若干变化,而从罗先生的归纳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里,京剧音韵又有若干变化,他的有些拼读法与《汉语拼音方案》也有些不同,为了方便大家对上口字的掌握。编者把收集到的140多个上口字音节(可能还不全)按声母的五音顺序列出:
B:-eng~-ong(崩)-in(迸)、-an~-uan(般)、-ing~-in(兵)、-ai~-e(白)、
-o~-e(伯)、-u~-e(不)
P:-eng~-ong(捧)、-an~-uan(潘)、-ing~-in(屏)、-ai~pe(拍)、-o~-e(迫)
M:-eng~-ong(梦)-in(盟)、-an~-uan(瞒)、-ing~-in(明)、 -ao~-iao(猫)-iou(矛)、-o~-e(墨)、-ao~-ou(茂)、-ai~-e(麦) F:-eng~-ong(风)、-ei~-i(飞) D:-eng~en(登)、-ing~-in(顶)
T:-eng~en(腾)、-ing~-in(廷)
N:-eng~-en(能)、-ing~-in(宁)、-ei~-uei(内)、-a~-o(那) L:-eng~-en(棱)、-ing~-in(灵)、-ei~-uei(雷)、-ü~-u(绿)、-iou~-u(六)、-ue~-io(略)、-ian~-uan(恋)、-ong~-uong(隆) G:-e~-uo(歌)、-eng~-en(耕) K:-e~-uo(科)、-eng~-en(炕)
H:-e~-uo(何)、-eng~-en(哼)、-ei~-e(黑)
J:-ue~-io(觉)、-ie~iai(街)、geng~-in(更)、che~-ü(车)、 lian~-ian(脸)
Q:-ue~-io(却)、-ing~-in(倾)
X:-ue~-io(学)、-ie~-iai(鞋)、-ing~-in(形)、han~-ian(喊) ZH:--i~-i:(知)、-u~-ü(主)、-eng~-en(睁)、-an~-ian(战)-uan(战)
CH:--i~-i:(痴)、-u~-ü(除)、-eng~-en(瞠)
SH:--i~-i:(书)、-u~-ü(书)、-eng~-en(生)、-ao~-uo(勺)-a~-uei(洒)、-uo~-üe(说)
R:--i~i:(日)、-u~-ü(如)、-eng~-en(扔)
Z:--i~-i(挤)、jue~-io(爵)、jie~-ie(姐)、jiao~-iao(焦)、jiou~-iou(酒)、jian~-ian(箭)、jing~-in(精)、jin~-in(进)、jiang~-iang(将)、
对京剧程派唱腔的再认识
程派的唱腔深深吸引着广大程迷,也包括我。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我学习程派以来的过程再感受作以总结,以便提高。
一、字音方面:学程派唱腔有很多的时间是用在字音方面的。绝大多数用湖广音,加上尖字、团字、上口字和古字等都要念对,在这方面要下大功夫,程派唱腔和其它三派旦角的不一样,是以字生腔的,如果字唱念错,唱念着别扭,听着也别扭。1、拼音方面:切着音唱。如唱“详”是先唱xi很短,出xiang音,再拖iang到结尾。2、音符正确。唱的是音乐,如果音乐错,那肯定不能好听。不能唱伴奏,也不能少唱。3、字在腔前,加强对字的理解,腔未出字已表现在心或面部;对剧情里人物的理解很重要,腔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唱的、应如何说、唱才符合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平时多想该句在生活中的女性如何说、唱(眼神也可参照此)。
二、演唱练声技巧。1、唱前先唱“依、呀”,从低音到高音逐音唱,至音好听再开始念(低音、中音是基础,有中低音的基础,高音就迎刃而解),然后就开始唱。这样,还能练习发音的均匀。2、高音要做锐、做尖、做轻,低音宜迟、宜缓、宜重、宜托。3、低音高唱,高音低唱。低音高唱指唱低音要尽多利用头腔共鸣;高音低唱指唱高音要尽多地利胸腔共鸣;这样就能让音色统一,力求音质的甜,脆,圆,润,水。4、、低音至中音,中音至高音转换时,喉头后缩口形不要动,靠气顶吹。5、不能托着气唱,这样太累,一句大腔要多少气要靠多唱积累经验而熟练掌握。6、丹田气的寻找方法:模仿婴儿的哭声或鸭子叫声,加上听唱结合。7、大腔靠丹田气,唱快腔如流水板时气要潜放快出。
三、气口安排:根据唱腔和个人的气力设置好气口很重要。总体原则是:1、唱着省劲。2、听着一句唱腔完整,表现人物感情到位、流畅和圆美。3、不易被觉察。4、不与伴奏产生不和谐音符,加上伴奏听起来悦耳(一般伴奏双音时可换气口)。
四、归韵问题:
1、字音头、腹、尾与吐字、归韵、收音。把字头、字腹、字尾及声调(四声),共称“四音素”。字的韵母亦分四个部分:一是韵头,由介母i、u、ü组成;二是韵腹,韵腹由九个元音承担,即a、o、e、i、u、ü、ê、er、-i;三是韵尾,由四个字母承担,即i、u、n、ng,前两个为元音韵尾,后两个为辅音韵尾;四是声调。字头的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声母加韵头,例如“剑(jian)”,字头是ji例如“大(dai)”,字头是d例如“王(uang)”,字头是u(w)。字腹由韵母中的韵腹构成。字尾由韵母的韵尾构成。 整个出字的过程分吐字(发)、归韵(放)、收音(收)三个步骤,字调(声调)则贯穿于吐字的全过程。每个字必定有字腹,但有的字可以没有字头,例如安(an)、埃(ai)、昂(ang)等;有的字可以没有字尾,例如家(jia)、爸(ba)等;有的字甚至可以既没有字头,也没有字尾,例如啊(a)、喔(o)等。如果是头、腹、尾俱全的字,整个出字的过程逞枣核形,两头尖中间大。
2、吐字。“吐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整个字的发音。二是指字头的发音。吐字时要于舌唇齿牙喉处着力才能正五音,掌握好“四呼”的要领。吐字时要避免把字头和字腹截然分开(尤其是字头由声母和韵头组成的字)无意地唱成了两个字。应当注意,既不能使字头与字腹分离,也不能使字头与字腹同时吐出,而是要有恰当的过渡,使其浑然一体,不露痕迹。 零声母是以韵头或韵腹即元音开头的,要注意与前者的区别。
3、归韵。归韵不是押韵,押韵着重于韵母的韵腹和韵尾;归韵则包含韵母的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归韵是吐字之后音归到主体韵腹的意思。韵头与声母紧紧相连构成字头,其作用是声母与韵腹之间的一个过渡;字尾的作用仅仅是完成收音;而能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开口主最大、发音最响归长,因而在唱念中作用更为重要地是字腹。所谓“腔圆”,即是指演员歌唱响亮、圆润、悠扬、婉转,多半是在归韵行腔时的效果。
4、收音。在演唱中,适时适度地把韵尾交代清楚,以求把字的音韵唱得完整,叫收音。收音要求做到四到位,即腔到位,气到位,韵到位,神到位。
第一类,有尾字的收音。普通话与京剧用的字尾只有i、u、n、ng四种。收音的方法分别是“展辅”、“敛唇”、“抵腭”、“穿鼻”。
展辅收音以i收尾,口角两旁称“辅”,吐字后展嘴角称“展辅”。展辅收音用于怀来辙(ai )和灰堆辙(ei)。
敛唇收音以u或o收尾(以o收尾,收音也是u音),敛唇即两唇微合,摇条辙(ao)和由求辙(ou)敛唇收间法。
穿鼻收音以及ng收尾,将韵尾收入鼻腔,求得共鸣。穿鼻用于江阳辙(ang )和中东辙(eng、ong)。
抵腭收音以n收尾,收声时舌尖抵上齿龈。抵腭收音用于言前辙和人臣辙。 第二类,无尾字的收音。无尾字就是“开尾字”,只有韵腹没有韵尾。这一类字的a、o、e、er韵母(也即韵腹)用直喉收音法收音,其余三韵i、u、ü收音,i用展辅法,u和ü敛唇法。直喉收音用于“发花辙”和“波梭辙”。
五、程派唱腔的特点。程派的唱腔和其它派的唱不一样,是以字生腔的;它以含蓄深沉,具有犹豫的品格;它庄重典雅。它在许多方面,或就其本质而言,与文学中的诗极为相近,可以说“京剧中的诗”。具体表现如下:
1、字的演唱分头、腹、尾三个部分。字头未出口前,气要先上,暗暗蓄势,用气领字音,放出字头。至字腹,则气放足而音全出。字尾则徐徐提气,归韵收声。有的字,特别是喷口字,则需要运用气阻的方法,把气先提上去,蕴含不放,到一定程度时,带着字音,冲口而出。
2、嗽音:它是使腔在嗓子眼里转悠,含而不放,耐人寻味。如果运用是否得当,全在于气的控制。气小“嗽音”出不来,过了就会形成“砸夯”。
3、亮音的使用。亮音要有厚度和力度(不能虚飘贼亮),这样的亮音才能与程腔沉郁、凝重的风格和谐统一。
4、气的运用。不仅高腔要气足神满,就是低腔,尤其是那种细若游丝、绵绵不断的长腔,完全靠的是充沛的丹田气,音调虽低,但所费之气却比高腔有过之而无不及。
5、音圆。程先生对自己的唱腔,一向要求“圆”。力求保持整个声腔的浑然一体,不见棱角,天衣无缝,流畅自如。
6、字和腔的关系:要处理好程腔字与腔的关系,就要在尖字、团字、上口字、古字及四声准确的基础上,清浊不混,通过运用唇、齿、喉、舌、牙五音部位,把字咬准,再加以切音吞吐收放、抑扬顿挫,务使字中含腔、腔中有字,两相吻合,音调分明。
六、念白。念白和唱一样重要,甚至有“千斤念白四两唱”之说,也需要练习。念白对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程派的念白全是韵白(即湖广音)。念前先按中州韵湖广音(见附件)发对音及调值,再根据所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进行念;念时声音要适中,对要加强的用长腔渐强或渐弱来表现极至感情;念白一般都有“二二”式,“二一”式,“一二”式,也有三字式的。念白讲究“真、正、情、劲”。真,是指要念的清楚,真切有力,是口齿功夫。正,是指正确无误,分清四声。情,是指感情,要研究剧情人物,语气是从正确分析人物中得来的,要根据人物表现感情。劲,是指劲头、分量。念白无力,会给人以轻飘的感觉,但力量若过分,就会使人感到生硬、拙笨。念白的口劲只有适中,念出的白才能圆润悦耳。
念白的最高境界就是唱,而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念。念白,要富于旋律感,节奏感,富于音乐性。念白和唱腔一样,都属于歌唱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
七、学习要领。要多听名家(如张火丁、迟小秋、王吟秋、赵荣琛)及程祖程砚秋的唱腔,从而研究发声方法、不同人物的技巧处理运用;也可听听梅派、荀派、张派、其它行当及其它戏曲的唱腔,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欣赏能力,而博采众长,用理论来指导唱腔。要从念对字的尖字、团字、上口字及湖广音上开始,在字的吐字、归韵和收音上多下功夫;合理安排好气口;对剧情人物加强理解,每个字都做到发音正确,抓住每句的重点字、每段的重点句,再加
上念白练习和平时练声,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一定能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由于本人的学识浅短,水平有限,一定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专家、老师、戏迷、票友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资料:《京剧程派知识点》、《京剧中的归韵问题》、《京剧上口字表》、《湖广音与京剧音韵》(翁思再著)。
后有附件《中州韵湖广音》。
2013年4月9日,于安徽铜陵。
本文作者:陈开洪
上念白练习和平时练声,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一定能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由于本人的学识浅短,水平有限,一定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专家、老师、戏迷、票友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资料:《京剧程派知识点》、《京剧中的归韵问题》、《京剧上口字表》、《湖广音与京剧音韵》(翁思再著)。
后有附件《中州韵湖广音》。 2013年4月9日,于安徽铜陵。 本文作者:陈开洪
附件 中州韵和湖广音
对于京剧字的读音,摘录了一些内容,可供参考借鉴。
1、古“疑、影”两母的开口呼字,北京音读作零声母,京剧里则读作“ng”母,如我(nguo)昂(ngang)爱(ngai)安(ngan)等字。
2、《中原音韵》齐徽部里的L母字,北京读Lei,属开口呼,京剧读luei,属合口呼,如雷、累、磊、泪等字。
3、《中原音韵》皆来部里的某些字,北京音归乜斜辙,京剧中则归怀来辙,如皆、界、鞋、谐等字。
4、《中原音韵》歌戈部(即《中州全韵》歌罗部)g、k、h和b、p、m、f作声母时,北京读[e]韵,京剧里读[o]韵。如歌、科、和、娥、波、坡、摩等字。
5、《中原音韵》庚青部(即《中州全韵》庚亭部)里的开口、齐齿两呼字,北京读eng或ing,京剧中读作en或in,归入人辰辙,如登、生、京、丁等字。这一部里的合口呼字,在京剧中往往和中东辙相协,如崩读作bong而不是beng,猛读作mong而不是meng等。
6、《中原音韵》东钟部古喻母的撮口呼字,北京读ong韵,京剧中读iong韵,如容、庸、荣之类不读rong而读riong。
7、《中原音韵》齐微部里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久读zhi、chi、shi、ri,而京剧读zhi:(读似“直衣”)、chi: (读似“池衣”)、shi:(读似“师衣”)、ri:(读似“日衣”)。京剧归入衣齐辙。例如“知”不读zhi而读zhi:,“痴”不读chi而读chi:,“世”不读shi而读shi:,“日”不读ri而读ri:。这里zhi、chi、shi、ri中的i和zhi:、chi:、shi:、ri:中的i:不一样,后者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韵母,而前者是不能独立存在,须与特定声母相拼的后置性韵母,为了加以区别,将后者i
旁边加两点(这是本人的杜撰)。
8、《中原音韵》鱼模部里的舌尖后音zh、ch、sh、r四母字,北京人读zhu、chu、shu、ru,而京剧中应读zhü、chü、shü、rü,归入衣齐辙。例如“诛”不读zhu而读zhü,“处”不读chu而读chü,“书”不读shu而读shü,“如”不读ru而读rü。
9、《中原音韵》齐微部的轻唇音f和v(读似英语的v)两母字,北京人读fei、wei,为灰堆辙,而京剧中读fi、vi。京剧中归入衣齐辙。例如“飞”不读fei而读fi,“未”不读wei而读vi。
10、《中原音韵》车遮部里的zh、ch、sh、r四母字,北京人读zhe、che、she、re,而京剧中读接近于zho、cho、sho、ro,不过后来又逐步归入北京人读法,故这里不作上口字提出。此外,还有“脸”不读lian而读作jian。
湖广音所进入京剧的,不单是其四声字调,还包括“声、韵、调”的一个系统。
湖广音的四声调值,徐慕云曾画过一个与北京音的比较表(载《京剧字韵》P.23)
这里有关湖广音阴平的调号,虽能表现其音高213\/,却不能描写其降升两阶段各自的音长。据我调查,武汉人的阳平声调在从“2”到“1”的降势持续时间较长,而从“1”到“3”的升势则仅是短促的一翘而已,若从音势出发则可描写为22213,--- /,基本呈现低平调。而湖广音的去声,只取快读法,据调查,一般速度的读法,是一个高降升调315\/,调门高,升势比降势这里持续的时间长。比与阳平降升调不同。
另外,如逢双重叠字可变,逢上可滑,阳平高唱,阴平阳收,三才韵逢去可跳(第三声),两阳平字重叠时,前一字尾才有上挑(即京剧音的第三声)。程派唱念中,两阴平字重叠时,前一字唱高音(即第一声,后字三声),两阳平字重叠时,前一字唱高音(即第二声,后字三声)。
罗培常先生在归纳这些条理时注意到了从昆曲到京剧的若干变化,而从罗先生的归纳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里,京剧音韵又有若干变化,他的有些拼读法与《汉语拼音方案》也有些不同,为了方便大家对上口字的掌握。编者把收集到的140多个上口字音节(可能还不全)按声母的五音顺序列出:
B:-eng~-ong(崩)-in(迸)、-an~-uan(般)、-ing~-in(兵)、-ai~-e(白)、
-o~-e(伯)、-u~-e(不)
P:-eng~-ong(捧)、-an~-uan(潘)、-ing~-in(屏)、-ai~pe(拍)、-o~-e(迫)
M:-eng~-ong(梦)-in(盟)、-an~-uan(瞒)、-ing~-in(明)、 -ao~-iao(猫)-iou(矛)、-o~-e(墨)、-ao~-ou(茂)、-ai~-e(麦) F:-eng~-ong(风)、-ei~-i(飞) D:-eng~en(登)、-ing~-in(顶)
T:-eng~en(腾)、-ing~-in(廷)
N:-eng~-en(能)、-ing~-in(宁)、-ei~-uei(内)、-a~-o(那) L:-eng~-en(棱)、-ing~-in(灵)、-ei~-uei(雷)、-ü~-u(绿)、-iou~-u(六)、-ue~-io(略)、-ian~-uan(恋)、-ong~-uong(隆) G:-e~-uo(歌)、-eng~-en(耕) K:-e~-uo(科)、-eng~-en(炕)
H:-e~-uo(何)、-eng~-en(哼)、-ei~-e(黑)
J:-ue~-io(觉)、-ie~iai(街)、geng~-in(更)、che~-ü(车)、 lian~-ian(脸)
Q:-ue~-io(却)、-ing~-in(倾)
X:-ue~-io(学)、-ie~-iai(鞋)、-ing~-in(形)、han~-ian(喊) ZH:--i~-i:(知)、-u~-ü(主)、-eng~-en(睁)、-an~-ian(战)-uan(战)
CH:--i~-i:(痴)、-u~-ü(除)、-eng~-en(瞠)
SH:--i~-i:(书)、-u~-ü(书)、-eng~-en(生)、-ao~-uo(勺)-a~-uei(洒)、-uo~-üe(说)
R:--i~i:(日)、-u~-ü(如)、-eng~-en(扔)
Z:--i~-i(挤)、jue~-io(爵)、jie~-ie(姐)、jiao~-iao(焦)、jiou~-iou(酒)、jian~-ian(箭)、jing~-in(精)、jin~-in(进)、jiang~-iang(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