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幸福
郜爽
(11级教育学原理)
摘 要: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学生的幸福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分别从封建时代和当代社会对幸福的定义做了分析。学校是培养学生幸福的主要场所,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到无功利性的教育学生,让学生逐渐增加幸福感。 关键词:学生幸福;学校教育;教师
一、引言
在工人眼里,幸福就是回家后妻子和孩子热切的脸庞;在孩子眼里,幸福就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在情侣眼里,幸福就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那么在学生眼里,幸福又是什么呢?这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教育学家对学生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我想,学生幸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就像毛主席学生时期曾写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①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国难当头,唯一让老百姓幸福的方法就是斗争,由于当时斗争环境艰苦,主席的这句话表明了面对困难的不屈精神。到了现代,江泽民主席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人民的幸福建立在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样,学生的幸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幸福的指标也在逐步提高。过去是怎样,现在是怎样,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的幸福感的增加。本文将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幸福进行分析。
二、幸福的定义
1、封建社会的学生“幸福”
莎士比亚写过幸福就是你获得的总是比你期望的多一些,当我们还买不起幸福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走得离橱窗太近,盯着幸福出神。幸福似乎是很难描写的,我们可以体会,但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在封建社会的时候,众多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还记得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场面吗,不停地拍手大叫“我中了!我中了!”这对他是一种“幸福”,但这也是一种病态的痴迷。由于过去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影响,让学生的幸福观出了很大的偏差,也成了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这样的幸福虽然让人欣喜若狂,但是显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扭曲。晚清新政时的“废科举”终于为这扭曲的“幸福”画上了不太完整的句号。
2、改革开放后的新学生幸福
到了现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幸福的标准也有很大的不同。“幸福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②,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提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执著地坚守着一个隐形的教育哲学------‘人的幸福与成功源自与② 魏本月,关于学生幸福的几点思考
他早期所受的磨难(即学习)’。这就致使幸福这个教育目的长期处于为人所淡忘,所搁置的窘境。”在新华书店里快速的浏览一下小学一到六年级那边,发现,几乎都被奥数,作文和阅读培训,以及部分英语培优和习题书籍给布满。说实在话,作为一个成年人,走在其中,突然都觉得压得喘不过气来。不敢想象,让一个孩子,整日沉浸在这样的题海之中的滋味。幸福感又能从哪里感受得到。减负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我还是个小学生起就已常常听到。现在到底做的怎么样呢,我只知道比我小11岁的五年级小表弟的书包里现在仍是满满的书和作业本,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塞满。“校园暴力”这个名词以前只在日本校园电视剧中看到过,但现如今,中国的一些高校,甚至小学、中学都有了这样不好的风气。人们已经将青少年犯罪称为三大社会公害之首了(另外两项是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让孩子整天在担惊受怕中度日,有何幸福感可言呢。所以,对于城市的的学生来说,幸福是无忧无虑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去学习成长,没有课业和升学的压力,没有暴力的威胁,上学校就像回家一样让人兴奋,开心。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农村学校的一些客观的现实因素,内部的设施及教师的知识水平没有城市学校好,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可以不用面对被辍学的可能性,可以不用担心明天会不会没有老师来上课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了。国家一直强调教育公平,这是一个强烈而美好的愿望,因为地域的差别,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如果我们连这起码得幸福感都不能给他们,公平之日就遥遥无期了。
三、幸福感的培养
让身处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学生一下子在内心充满幸福感非一朝一夕的事。前文也提过,幸福感是一种状态,火候到了就必然会达成。学生白天大多数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学校可是说是培养幸福感最正规的地方。诺丁斯还提到“最好的学校如同最好的家⋯⋯最好的家和学校都是幸福的所在。在这里,成人们认识到幸福是教育(也是生活本身)的一个目的,也认识到幸福起到手段和目的两方面的作用。”学校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得到幸福生活的,学校也是让学生心灵成长的场所。但现如今学校的教师只会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关注甚少,素质教育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当然,这多多少少也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的。“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选择一些与我们的目的有明显冲突的手段,从而致使我们目的的实现受挫呢?例如我们教诗歌是为了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人终生智慧和快乐的源泉,为什么我们却不断用分析和对技术术语的强调让他们感到厌烦呢?我们劝导孩子们去尽其所能,为什么却在他们的努力没有获得其他同学那样好的成就时就给他们打很低的分数呢?”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勿需置疑的。”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形式,必然应该成为道德性的生活,而且这种道德性生活的根本价值追求应在于增进人的幸福,它不应该有其他功利的目的,功利性太强,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高分,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名次,这种功利性的心态,不利于学生获得幸福感。
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作出适当的改变。学生的幸福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当下的教育生活质量,更要提高学生创造和获取教育幸福的能力,用爱去关怀学生渴望幸福的心。一个教师无论你的外表多么光鲜亮丽,无论学识多么渊博,如果对待自己的学生缺少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那么他们要想从这样的老师上获得真正的幸福感是不可能的。
四、总结
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学生的幸福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学校应该维护学生对美好生活对幸福感的憧憬,培养他们追求幸福的能力,享受真正的教育生活和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Noddinds Nel,Happiness and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徐廷福.快乐学校:诺丁斯对学生幸福的显示关照[J].理论纵横 [3]魏本月.关于学生幸福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9) [4]侯贵宝,冯永红.教师德行与学生幸福略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2)
[5]李德显,杨淑萍.教育之于学生幸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李建文.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的乐园[J].
学生幸福
郜爽
(11级教育学原理)
摘 要: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学生的幸福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分别从封建时代和当代社会对幸福的定义做了分析。学校是培养学生幸福的主要场所,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到无功利性的教育学生,让学生逐渐增加幸福感。 关键词:学生幸福;学校教育;教师
一、引言
在工人眼里,幸福就是回家后妻子和孩子热切的脸庞;在孩子眼里,幸福就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在情侣眼里,幸福就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那么在学生眼里,幸福又是什么呢?这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教育学家对学生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我想,学生幸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就像毛主席学生时期曾写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①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国难当头,唯一让老百姓幸福的方法就是斗争,由于当时斗争环境艰苦,主席的这句话表明了面对困难的不屈精神。到了现代,江泽民主席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人民的幸福建立在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同样,学生的幸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幸福的指标也在逐步提高。过去是怎样,现在是怎样,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的幸福感的增加。本文将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幸福进行分析。
二、幸福的定义
1、封建社会的学生“幸福”
莎士比亚写过幸福就是你获得的总是比你期望的多一些,当我们还买不起幸福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走得离橱窗太近,盯着幸福出神。幸福似乎是很难描写的,我们可以体会,但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在封建社会的时候,众多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还记得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场面吗,不停地拍手大叫“我中了!我中了!”这对他是一种“幸福”,但这也是一种病态的痴迷。由于过去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影响,让学生的幸福观出了很大的偏差,也成了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这样的幸福虽然让人欣喜若狂,但是显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扭曲。晚清新政时的“废科举”终于为这扭曲的“幸福”画上了不太完整的句号。
2、改革开放后的新学生幸福
到了现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幸福的标准也有很大的不同。“幸福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②,由于感受到和意识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提到“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执著地坚守着一个隐形的教育哲学------‘人的幸福与成功源自与② 魏本月,关于学生幸福的几点思考
他早期所受的磨难(即学习)’。这就致使幸福这个教育目的长期处于为人所淡忘,所搁置的窘境。”在新华书店里快速的浏览一下小学一到六年级那边,发现,几乎都被奥数,作文和阅读培训,以及部分英语培优和习题书籍给布满。说实在话,作为一个成年人,走在其中,突然都觉得压得喘不过气来。不敢想象,让一个孩子,整日沉浸在这样的题海之中的滋味。幸福感又能从哪里感受得到。减负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我还是个小学生起就已常常听到。现在到底做的怎么样呢,我只知道比我小11岁的五年级小表弟的书包里现在仍是满满的书和作业本,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塞满。“校园暴力”这个名词以前只在日本校园电视剧中看到过,但现如今,中国的一些高校,甚至小学、中学都有了这样不好的风气。人们已经将青少年犯罪称为三大社会公害之首了(另外两项是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让孩子整天在担惊受怕中度日,有何幸福感可言呢。所以,对于城市的的学生来说,幸福是无忧无虑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去学习成长,没有课业和升学的压力,没有暴力的威胁,上学校就像回家一样让人兴奋,开心。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农村学校的一些客观的现实因素,内部的设施及教师的知识水平没有城市学校好,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可以不用面对被辍学的可能性,可以不用担心明天会不会没有老师来上课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了。国家一直强调教育公平,这是一个强烈而美好的愿望,因为地域的差别,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如果我们连这起码得幸福感都不能给他们,公平之日就遥遥无期了。
三、幸福感的培养
让身处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学生一下子在内心充满幸福感非一朝一夕的事。前文也提过,幸福感是一种状态,火候到了就必然会达成。学生白天大多数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学校可是说是培养幸福感最正规的地方。诺丁斯还提到“最好的学校如同最好的家⋯⋯最好的家和学校都是幸福的所在。在这里,成人们认识到幸福是教育(也是生活本身)的一个目的,也认识到幸福起到手段和目的两方面的作用。”学校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得到幸福生活的,学校也是让学生心灵成长的场所。但现如今学校的教师只会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关注甚少,素质教育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当然,这多多少少也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的。“为什么我们常常会选择一些与我们的目的有明显冲突的手段,从而致使我们目的的实现受挫呢?例如我们教诗歌是为了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人终生智慧和快乐的源泉,为什么我们却不断用分析和对技术术语的强调让他们感到厌烦呢?我们劝导孩子们去尽其所能,为什么却在他们的努力没有获得其他同学那样好的成就时就给他们打很低的分数呢?”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勿需置疑的。”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形式,必然应该成为道德性的生活,而且这种道德性生活的根本价值追求应在于增进人的幸福,它不应该有其他功利的目的,功利性太强,学习动机是为了获得高分,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名次,这种功利性的心态,不利于学生获得幸福感。
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作出适当的改变。学生的幸福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当下的教育生活质量,更要提高学生创造和获取教育幸福的能力,用爱去关怀学生渴望幸福的心。一个教师无论你的外表多么光鲜亮丽,无论学识多么渊博,如果对待自己的学生缺少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那么他们要想从这样的老师上获得真正的幸福感是不可能的。
四、总结
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学生的幸福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学校应该维护学生对美好生活对幸福感的憧憬,培养他们追求幸福的能力,享受真正的教育生活和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Noddinds Nel,Happiness and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徐廷福.快乐学校:诺丁斯对学生幸福的显示关照[J].理论纵横 [3]魏本月.关于学生幸福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9) [4]侯贵宝,冯永红.教师德行与学生幸福略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2)
[5]李德显,杨淑萍.教育之于学生幸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李建文.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的乐园[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