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与分析
作者:徐丹丹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文献和调查的方式,了解青少年上网的现状,和心理机制问题,并对其进行问题研究,从而给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机制;教育
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网瘾问题己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青少年过分地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分析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局部调查来看,约35.8%的网民是青少年,其中18岁以下网民占17.7%。在城市,小学生上网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已经达到5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浙江金华地区对高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调查发现,职业高中为1.5%,普通高中5.9%,重点高中11.7%.而且高三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最高为9.7%。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
(54.5%)。通过数据分析显示,中学阶段是网络成瘾的关键时期,加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上网行为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成瘾者大都在22岁以下,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7.1%)最高,初中和高中是网络成瘾关键期。《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一个人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者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者超过6小时,且此症状已经达到或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因此事是高发人群,由于网络交互性和便捷性,而且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欠缺,使他们他们容易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这些也容易导致犯罪也时有发生,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上网成瘾因素分析
(一)认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欠缺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互联网作为联系外界的纽带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中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虚拟网络又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极易受不良信息诱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与分析
作者:徐丹丹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文献和调查的方式,了解青少年上网的现状,和心理机制问题,并对其进行问题研究,从而给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机制;教育
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网瘾问题己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青少年过分地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分析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局部调查来看,约35.8%的网民是青少年,其中18岁以下网民占17.7%。在城市,小学生上网比例为25.8%,初中生为30%,高中生已经达到56%(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浙江金华地区对高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调查发现,职业高中为1.5%,普通高中5.9%,重点高中11.7%.而且高三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最高为9.7%。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
(54.5%)。通过数据分析显示,中学阶段是网络成瘾的关键时期,加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上网行为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成瘾者大都在22岁以下,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7.1%)最高,初中和高中是网络成瘾关键期。《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确定了网络成瘾的“6小时”标准,一个人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者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者超过6小时,且此症状已经达到或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因此事是高发人群,由于网络交互性和便捷性,而且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欠缺,使他们他们容易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这些也容易导致犯罪也时有发生,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上网成瘾因素分析
(一)认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欠缺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互联网作为联系外界的纽带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中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虚拟网络又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极易受不良信息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