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⑴内容:
①改革重点:用______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对___________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政府减少___________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__________计划指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____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_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并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⑶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⑴内容: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提倡所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⑵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
1.苏联解体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联的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四、史论共享
1.苏联(俄)历史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有:新经济政策推行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2.从斯大林时期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受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4.从列宁、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经济政策的变化: ⑴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⑵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⑷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变革
5.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⑴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⑵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⑶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⑷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⑸在我国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基础演练】
1、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中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最大的不同点( )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B.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 C.对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D.与外国合资建企业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实质上是( )
A.国际共运的失败 B.苏联争霸的失败 C.苏联模式的失败 D.经济问题的失败 3、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4、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领导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和斗争,但后来他本人也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潭。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源是( ) A.赫鲁晓夫大权在握 B.赫鲁晓夫个人品质较差
C.赫鲁晓夫未找到个人崇拜的根源,个人崇拜基础仍在 D.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A.过高估计苏联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B.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D.对市场机制的排斥 6、下列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修补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C.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D.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
7、戈尔巴乔夫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最大的不同是( ) A.改革首先开始于经济领域 B.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C.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
8.材料一:1986年2月25日至3月6日,召开了苏共第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苏联在1986_1990年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草案。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等政治体制问题,强调“管理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 ——>
材料二:1986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改进和完善苏联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11月,在他会见印度记者时说“改革不容易,最主要的障碍是思维,需要改革多年形成的心理”,而“整个改革当从党开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单谈谈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民主化”和“公开性”?
(2)根据材料二,说说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到哪里?结果怎样?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上是错误的。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个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摘自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 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动作的“全国性”的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竖垒自保、寻求自足。
———摘自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
(2)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结构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战后苏联经济状况 1953年斯大林去世 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
工业方面 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农业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工业改革的不足 对改革的评价 政治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进步性 总评 局限性及其成因 走向停滞 成就与不足 原因与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苏联社会 政局不稳,经济困难,思想混乱 民族问题严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来逐步完善; 改革应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 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⑴内容:
①改革重点:用______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对___________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政府减少___________计划指标,代之以__________________计划指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____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_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并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⑶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⑴内容: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提倡所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⑵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
1.苏联解体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联的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四、史论共享
1.苏联(俄)历史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有:新经济政策推行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2.从斯大林时期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受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4.从列宁、斯大林时期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经济政策的变化: ⑴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⑵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⑷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变革
5.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⑴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⑵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⑶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⑷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⑸在我国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基础演练】
1、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中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最大的不同点( )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B.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 C.对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D.与外国合资建企业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实质上是( )
A.国际共运的失败 B.苏联争霸的失败 C.苏联模式的失败 D.经济问题的失败 3、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4、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领导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和斗争,但后来他本人也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潭。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源是( ) A.赫鲁晓夫大权在握 B.赫鲁晓夫个人品质较差
C.赫鲁晓夫未找到个人崇拜的根源,个人崇拜基础仍在 D.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A.过高估计苏联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B.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D.对市场机制的排斥 6、下列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修补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C.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D.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
7、戈尔巴乔夫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最大的不同是( ) A.改革首先开始于经济领域 B.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C.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
8.材料一:1986年2月25日至3月6日,召开了苏共第二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苏联在1986_1990年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草案。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等政治体制问题,强调“管理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 ——>
材料二:1986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改进和完善苏联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11月,在他会见印度记者时说“改革不容易,最主要的障碍是思维,需要改革多年形成的心理”,而“整个改革当从党开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单谈谈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民主化”和“公开性”?
(2)根据材料二,说说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到哪里?结果怎样?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上是错误的。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个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摘自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 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动作的“全国性”的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竖垒自保、寻求自足。
———摘自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
(2)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结构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战后苏联经济状况 1953年斯大林去世 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
工业方面 政治方面---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农业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工业改革的不足 对改革的评价 政治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进步性 总评 局限性及其成因 走向停滞 成就与不足 原因与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苏联社会 政局不稳,经济困难,思想混乱 民族问题严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来逐步完善; 改革应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 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