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案例

作者:王梅旭 文章来源:转载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中安排了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素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个探究实验,教材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考虑到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且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了让学生课前设计探究方案,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上课时重点进行小组交流,在相互补充、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结论,为学生日后独立完成其他的探究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将“蚯蚓对土壤的疏松作用”作为课后进一步探究布置下去,使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此探究,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 以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 设计并完成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 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5、 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设计并完成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实验。

2、 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

(1)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学会使用干湿计,并按照拟订的探究方案实施计划。

(3)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数据,并准备好交流提纲。

2、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拟订探究方案,教会学生使用干湿计。

(2)提供足量的干湿计,并参与学生实施计划的过程。

(3)设计并制作课件(解读曲线、课题、结论、练一练、植物的贡献、进一步探究等)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教学法与发现法并用

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发现-探究-解决、发散思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图片观察与解读曲线

媒体显示热带雨林画面和一天中雨林内外湿度的变化曲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曲线所表达的含义:

1、热带雨林内外湿度不同:雨林内湿度大,雨林外湿度小。

2、雨林内湿度变化小,雨林外湿度变化大。

此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交流能力,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 质疑导入新课

热带雨林内外的湿度差异是植物引起的吗?

探究 ——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表达交流]

在学生课前已拟定探究计划且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仪,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案、获得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等,给学生在课外研究性学习成果搭建了课内展示的舞台,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达成以下目的。

一.补充、完善探究方案:

学生对各小组的探究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本组及其他各组的探究方案,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使学生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1、裸地没有植物、草地有矮小的植物、灌木丛植物相对高大且茂密,若三处都无水洼,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植物引起的,因此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时不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 测量灌丛的湿度时,应把干湿计插在植物枝叶间,不能放在地上,否则,测得的数据不能充分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在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如早晨在裸地分A 、B 、C 三处测湿度并记录下来,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这样做可以使数据更准确、有说服力。

4、测量前,应设计好表格记录测量数据。(举例如下)

裸地 草地 灌丛

早晨 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中午 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傍晚 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5、在科学研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往往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如: ①如果把裸地、草地、和灌丛中测得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后进行比较,可知三处在同一时间(如早晨)的湿度差异。

②如果把某一处(如裸地)早、中、晚的平均值作成曲线,可了解该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

③如果把三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曲线都画在一个坐标图上,可比较三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的异同

二.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如:表格、曲线、条形图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点,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最佳的表达方式,且各种方式可以互相转换。

三.得出科学结论

由于受学生使用干湿计的熟练程度、草地和灌丛的大小、干湿计放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给出正确结论(专业人员,用科学方法测量得出):

1、裸地、草地、灌丛的湿度不同,裸地最小,草地次之,灌丛最大;

2、植物能增大空气湿度。

[练一练]

媒体显示裸地、草地、灌丛三地一天中的湿度变化曲线图,要求:

1、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何处湿度变化?

2、请将曲线转换成条形图的形式,表达含义不变。

[植物的贡献]

媒体逐步显示一公顷森林一年释放的氧气量、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吸收的二氧化硫量、蓄水量以及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最后显示警示语: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探究]

媒体显示蚯蚓疏松土壤的图片,提出要求:请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疏松作用。 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 。

作者:王梅旭,青岛育才中学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案例

作者:王梅旭 文章来源:转载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中安排了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素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个探究实验,教材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考虑到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且该实验的探究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了让学生课前设计探究方案,并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上课时重点进行小组交流,在相互补充、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结论,为学生日后独立完成其他的探究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将“蚯蚓对土壤的疏松作用”作为课后进一步探究布置下去,使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此探究,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目标:

1、 以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 设计并完成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 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5、 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设计并完成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实验。

2、 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

(1)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学会使用干湿计,并按照拟订的探究方案实施计划。

(3)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数据,并准备好交流提纲。

2、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拟订探究方案,教会学生使用干湿计。

(2)提供足量的干湿计,并参与学生实施计划的过程。

(3)设计并制作课件(解读曲线、课题、结论、练一练、植物的贡献、进一步探究等)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教学法与发现法并用

学法指导:研究性学习、发现-探究-解决、发散思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图片观察与解读曲线

媒体显示热带雨林画面和一天中雨林内外湿度的变化曲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曲线所表达的含义:

1、热带雨林内外湿度不同:雨林内湿度大,雨林外湿度小。

2、雨林内湿度变化小,雨林外湿度变化大。

此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交流能力,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 质疑导入新课

热带雨林内外的湿度差异是植物引起的吗?

探究 ——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表达交流]

在学生课前已拟定探究计划且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仪,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案、获得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等,给学生在课外研究性学习成果搭建了课内展示的舞台,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达成以下目的。

一.补充、完善探究方案:

学生对各小组的探究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完善本组及其他各组的探究方案,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使学生在以下几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1、裸地没有植物、草地有矮小的植物、灌木丛植物相对高大且茂密,若三处都无水洼,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植物引起的,因此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时不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 测量灌丛的湿度时,应把干湿计插在植物枝叶间,不能放在地上,否则,测得的数据不能充分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在记录数据时,每次应多记录几组数据,如早晨在裸地分A 、B 、C 三处测湿度并记录下来,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这样做可以使数据更准确、有说服力。

4、测量前,应设计好表格记录测量数据。(举例如下)

裸地 草地 灌丛

早晨 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中午 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傍晚 地点1

地点2

地点3

平均值

5、在科学研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相同的数据,往往可以说明不同的问题。如: ①如果把裸地、草地、和灌丛中测得的数据分别求平均值后进行比较,可知三处在同一时间(如早晨)的湿度差异。

②如果把某一处(如裸地)早、中、晚的平均值作成曲线,可了解该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

③如果把三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曲线都画在一个坐标图上,可比较三处一天内的湿度变化的异同

二.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数据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如:表格、曲线、条形图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点,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最佳的表达方式,且各种方式可以互相转换。

三.得出科学结论

由于受学生使用干湿计的熟练程度、草地和灌丛的大小、干湿计放置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给出正确结论(专业人员,用科学方法测量得出):

1、裸地、草地、灌丛的湿度不同,裸地最小,草地次之,灌丛最大;

2、植物能增大空气湿度。

[练一练]

媒体显示裸地、草地、灌丛三地一天中的湿度变化曲线图,要求:

1、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何处湿度变化?

2、请将曲线转换成条形图的形式,表达含义不变。

[植物的贡献]

媒体逐步显示一公顷森林一年释放的氧气量、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吸收的二氧化硫量、蓄水量以及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最后显示警示语: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探究]

媒体显示蚯蚓疏松土壤的图片,提出要求:请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对土壤的疏松作用。 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 。

作者:王梅旭,青岛育才中学


相关文章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
  • 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执教者:汨罗市三星中学 罗利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 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 ...查看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够选取事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查看


  • 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内容补充
  • 人教版内容补充:七年级上册 一.科学探究的方法: 调查: 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如人口普查.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 抽样检测:是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抽样的方法有 ...查看


  • 1.2.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课时练 北师大七年级上
  • 第1章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同步练习 1.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上述A 和B 的总和 D.上述A 和B 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2.海湾浅水处长绿藻, ...查看


  • 七年级生物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 „„„„„„„„„„„„„„密„„„„„„„„„„„„封„„„„„„„„„„„„„„„„„„„线„„„„„„„„„„„„„„„„„ 2013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七年级生物试题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25×2分=50分) 1. ...查看


  • 初一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
  •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 A.呼吸 B.生长现象 C.繁殖能力 D.对外界刺 ...查看


  • 对"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章的整合
  • 作者:袁敬妙 生物学教学 2010年09期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本章共分五节,依次是"生物圈"&quo ...查看


  • 专题三 突破中考科学探究题型
  • 专题三 突破中考科学探究题型 选择题 1.(2014年安徽省)2014年5月份南方遭到持续的暴雨袭击,5月21日统计广东已造成七死四伤,为掌握持续暴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取的方法是( ) A .模拟实验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查看


  • 八上生物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