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北京位于北纬39度56分、东经116度20分,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北以燕山山地与内蒙古高原接壤,西以太行山与山西高原毗连,东北与松辽大平原相通,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往南与黄淮海平原连片。北京市的四界是:北接滦平、丰宁、赤城和承德等县;西临怀来,涿鹿等县;南临涞水、涿县、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县、
市;东与大厂、香河、三河、兴隆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县为邻。
地形地貌
北京地貌是由西北山地和东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在古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外营力长期影响和作用下,决定了北京地貌的基本轮廓,其特征为: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脉绵延,山峰林立,有四个山峰的高度接近或超过2000米,百花山海拔1991米,白草畔2035米,东灵山2303米,海坨山2334米,为全市的最高点。平原海拔一般不超过100米,绝大部分为30—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市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2295米,这为农、林、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地貌基础。
按地貌形态分类,又可把北京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类型。北京这些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决定着北京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和物质的迁移,为农业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地貌条件。
农业利用的坡度面积较大根据北京市农业综合自然区划,将北京市的地面坡度分为六级(见下表),其中以小于3°的面积最大,占全市面积的43.5%。坡度小于3°的土地,比较平整,适宜机耕和灌溉,一般不发生明显侵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坡度3°-7°的土地,产生面状片蚀及少量纹沟和浅沟,较宜发展农业生产。坡度7°-15°的土地,表土有明显流失现象,发育冲沟,宜发展果树生产。北京市小于3°、3°-7°、7°-15°三者合占全市面积的58.58%,再加上15°-25°的土地中宜林的面积,农业可利用的坡度面积达70%以上。由此可见,北京市农业利用的坡度条件是较好的。
北京市地面坡度表(数据来源:《北京市自然地理》)
气候概况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年均太阳辐射量为135千卡/m2,热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全年日照时数春季最多,每月日照230~290h,冬季最少,每月日照不足200h。年平均气温为13.1℃。1月最冷,平均气温-3.9℃;7月最热,平均气温26.5℃。年平均降水量430.9mm,年度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无霜期189天。多年来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我市年降水量呈减少,干旱年频率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五十年代年平均降水量752毫米,从六十年代开始,各年
北京-地理
班级: 姓名:
平均降水量就在多年平均值585毫米上下浮动,进入21世纪的这四年平均降水量仅有442毫米。
水文特征
总的地貌轮廓支配着境内河流的流向和格局,北京地表水系均属海河流域,主要包括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和蓟运河五大水系,这些水系最后一般都流向东南,形成了反映地势总倾斜的似扇状水系。这种地势轮廓给水利工程和灌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地貌条件,在西部和北部,可以利用山高谷深,水源较丰沛的特点,修筑大中小型水库
(如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白河堡水库等)或按自然坡度挖渠(如京密引水渠、永定河水渠,潮河总干渠等),为平原区提供灌溉和城市用水水源。
生物情况
据《北京植物志》记述,北京地共有维管植物2056种(包括栽培植物),分属869属,169科。其中,蕨类植物有20科,30属,75种;裸子植物9科,18属,37种;被子植物104科,821属,1944种。从植物区系组成分析,自生被子植物中,以菊料、禾木科、豆科和蔷薇科的种类最多,其次是百合科、莎草科、伞形料、毛茛科、十字花科和石竹科,反映区系成分以华北成分为主。
此外,在平原地区还有欧亚大陆草原成分,如蒺藜、猪毛菜、柽柳、碱蓬等,深山区保留有欧洲西伯利亚成分,如华北落叶松、云杉、圆叶鹿蹄草、舞鹤草等;同时,有热带亲缘关系的种类在低山平原也普遍存在,如臭椿、(左木,右栾)树、酸枣、荆条、黄草、白羊草等。这些反映了组成北京植被区系成分的复杂多样。北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该温带落叶阔叶林并兼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隋唐以前,北京山区森林茂密,物种繁盛。辽金以来,特别是元、明、清在至解放前,长期的人为破坏,遂至成为少林地区。近年封山育林,才逐渐恢复。据80年代初对山区植被调查,森林总面积159.41万亩(不包括鲜果园),森林覆盖率10.7%。树种以辽东枥林面积最大,其次是油松
林。在几个山区县中,以怀柔、延庆,密云三县的森林面积最大,分别为38.65万亩、
31.23万亩、北京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图30.84万亩,以下依次为平谷、门头沟、房山、昌平。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05.82万立方米,人均不到0.5立方米(全国人均活立木蓄积为9.3立方米,世界人均活立木蓄积为83立方米)。北京的草场集中分布在山区,属次生型,是森林破坏后的产物。 山区草场面积510万亩,占山区总面积的33%。但长期只用不养,缺乏管理,草场质量下降,一、二等草场仅占20.2%,三、四、五等草场占79.8%。毒性杂草却日益繁殖。
80年代的10年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林木覆盖率呈增长趋势。
土壤特征
1980年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完成了对全市土壤资源的系统分类工作,以生物气候条件为主导因素,而不受地下水作用的自然成土过程主要形成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和褐土,地带性土壤是褐土;受地下水及地面水影响主要形成潮土、沼泽土等隐域性土壤。全市主要的土壤类型和质地类型的主要特点、分布情况以及种植适宜性,为北京市农业生产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参考。
北京市土壤共划分7个大类、17个亚类。7个大类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风砂土。北京市
地理位置
北京位于北纬39度56分、东经116度20分,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北以燕山山地与内蒙古高原接壤,西以太行山与山西高原毗连,东北与松辽大平原相通,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往南与黄淮海平原连片。北京市的四界是:北接滦平、丰宁、赤城和承德等县;西临怀来,涿鹿等县;南临涞水、涿县、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县、
市;东与大厂、香河、三河、兴隆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县为邻。
地形地貌
北京地貌是由西北山地和东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在古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外营力长期影响和作用下,决定了北京地貌的基本轮廓,其特征为: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脉绵延,山峰林立,有四个山峰的高度接近或超过2000米,百花山海拔1991米,白草畔2035米,东灵山2303米,海坨山2334米,为全市的最高点。平原海拔一般不超过100米,绝大部分为30—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市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2295米,这为农、林、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地貌基础。
按地貌形态分类,又可把北京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类型。北京这些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决定着北京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和物质的迁移,为农业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地貌条件。
农业利用的坡度面积较大根据北京市农业综合自然区划,将北京市的地面坡度分为六级(见下表),其中以小于3°的面积最大,占全市面积的43.5%。坡度小于3°的土地,比较平整,适宜机耕和灌溉,一般不发生明显侵蚀,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坡度3°-7°的土地,产生面状片蚀及少量纹沟和浅沟,较宜发展农业生产。坡度7°-15°的土地,表土有明显流失现象,发育冲沟,宜发展果树生产。北京市小于3°、3°-7°、7°-15°三者合占全市面积的58.58%,再加上15°-25°的土地中宜林的面积,农业可利用的坡度面积达70%以上。由此可见,北京市农业利用的坡度条件是较好的。
北京市地面坡度表(数据来源:《北京市自然地理》)
气候概况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年均太阳辐射量为135千卡/m2,热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全年日照时数春季最多,每月日照230~290h,冬季最少,每月日照不足200h。年平均气温为13.1℃。1月最冷,平均气温-3.9℃;7月最热,平均气温26.5℃。年平均降水量430.9mm,年度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无霜期189天。多年来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我市年降水量呈减少,干旱年频率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五十年代年平均降水量752毫米,从六十年代开始,各年
北京-地理
班级: 姓名:
平均降水量就在多年平均值585毫米上下浮动,进入21世纪的这四年平均降水量仅有442毫米。
水文特征
总的地貌轮廓支配着境内河流的流向和格局,北京地表水系均属海河流域,主要包括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和蓟运河五大水系,这些水系最后一般都流向东南,形成了反映地势总倾斜的似扇状水系。这种地势轮廓给水利工程和灌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地貌条件,在西部和北部,可以利用山高谷深,水源较丰沛的特点,修筑大中小型水库
(如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白河堡水库等)或按自然坡度挖渠(如京密引水渠、永定河水渠,潮河总干渠等),为平原区提供灌溉和城市用水水源。
生物情况
据《北京植物志》记述,北京地共有维管植物2056种(包括栽培植物),分属869属,169科。其中,蕨类植物有20科,30属,75种;裸子植物9科,18属,37种;被子植物104科,821属,1944种。从植物区系组成分析,自生被子植物中,以菊料、禾木科、豆科和蔷薇科的种类最多,其次是百合科、莎草科、伞形料、毛茛科、十字花科和石竹科,反映区系成分以华北成分为主。
此外,在平原地区还有欧亚大陆草原成分,如蒺藜、猪毛菜、柽柳、碱蓬等,深山区保留有欧洲西伯利亚成分,如华北落叶松、云杉、圆叶鹿蹄草、舞鹤草等;同时,有热带亲缘关系的种类在低山平原也普遍存在,如臭椿、(左木,右栾)树、酸枣、荆条、黄草、白羊草等。这些反映了组成北京植被区系成分的复杂多样。北京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该温带落叶阔叶林并兼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隋唐以前,北京山区森林茂密,物种繁盛。辽金以来,特别是元、明、清在至解放前,长期的人为破坏,遂至成为少林地区。近年封山育林,才逐渐恢复。据80年代初对山区植被调查,森林总面积159.41万亩(不包括鲜果园),森林覆盖率10.7%。树种以辽东枥林面积最大,其次是油松
林。在几个山区县中,以怀柔、延庆,密云三县的森林面积最大,分别为38.65万亩、
31.23万亩、北京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图30.84万亩,以下依次为平谷、门头沟、房山、昌平。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05.82万立方米,人均不到0.5立方米(全国人均活立木蓄积为9.3立方米,世界人均活立木蓄积为83立方米)。北京的草场集中分布在山区,属次生型,是森林破坏后的产物。 山区草场面积510万亩,占山区总面积的33%。但长期只用不养,缺乏管理,草场质量下降,一、二等草场仅占20.2%,三、四、五等草场占79.8%。毒性杂草却日益繁殖。
80年代的10年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林木覆盖率呈增长趋势。
土壤特征
1980年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完成了对全市土壤资源的系统分类工作,以生物气候条件为主导因素,而不受地下水作用的自然成土过程主要形成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和褐土,地带性土壤是褐土;受地下水及地面水影响主要形成潮土、沼泽土等隐域性土壤。全市主要的土壤类型和质地类型的主要特点、分布情况以及种植适宜性,为北京市农业生产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参考。
北京市土壤共划分7个大类、17个亚类。7个大类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潮土,沼泽土,水稻土,风砂土。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