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存在的问题2

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存在的问题

摘 要 随着社会对法治行政和效率行政的要求越来越越高,行政赔偿先行处 理程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行政程序制度。本文指出在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实践中,请求人要得到行政赔偿的难度,以及对行政先行处理程序规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行政赔偿 先行处理 程序

法治社会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对其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并且行政机关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得享有特权。行政先行处理程序为行政受害人在获得司法救济之前提供更多一层的保障。然而百姓获取赔偿却困难重重,地方政府及行政机关拒绝赔偿,拖延赔偿,或者少赔偿,探讨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的依据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赔偿请求人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一并提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二款规定:赔偿请求人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须以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为前提。赔偿请求人对赔偿义务机关确定的赔偿数额有异议或者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予赔偿,赔偿请求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这些条款确立的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即在一般情况下,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是指行政赔偿请求权利人请求损害赔偿是,赢先向有关的行政机关提出赔偿请求,由该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依法进行处理,或者经双发当事人就有关的赔偿范围、方式和金额等事项进行自愿协商,从而解决行政赔偿争议的一种行政程序。

二、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的特性

虽然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本质上为民事程序,但它处理的都是国家侵权赔 偿责任,立法者设立先行处理制度是因为它一方面减少法院诉源,减轻了法院在处理赔偿事件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方便了当事人,使得受害人可以不经过繁琐复杂的诉讼程序及时得到赔偿,同时也是对赔偿义务机关本身的尊重,所以,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具有如下特性。

(一)行政赔偿程序的自由化特性

民事行为的基本准则是意思自愿原则,所以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以任何形式,程序来进行交易,法律无权规范。民事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意思表达的真实性,不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三个相对宽泛的效力要件是

否得到满足。因此,只要满足了这些要件,先行处理就是有效的。

先行处理对效率的追求也决定了先行赔偿程序的自由化。面对复杂的赔偿事物,法律难以规范当事人的程序选择。行政机关也会综合考虑成本,可行性,必要性等要素之后再选择适当的赔偿程序。

(二)行政赔偿程序规范性特性

1、形式方面的规范性。请求人必须在法定时效内根据政府所规定的损害赔偿请求的标准格式,书面提出赔偿请求,而行政机关若做出回应,也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答复。双方若就赔偿争议达成一致也必须以书面协议的形式。

2、内容方面的规范性。请求人在提出书面请求时必须提出确定的赔偿金额作为相应的制约,请求人在后续的赔偿诉讼中,除非有新证据的支持,不得提出超出于先行赔偿程序中请求的数额;请求人必须提供支持请求的证据,否则,赔偿请求视为不成立,行政机关可以拒绝受理,法院也不会受理赔偿诉讼请求;行政机关对申请的处理不构成关于赔偿责任或赔偿数额的充分证据,请求人不得以此作为其诉讼主张的理由。

三、行政赔偿先行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请求人的资格难以认定

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因受违法行政的侵害,依法有权请求国家给予行政赔偿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审查行政赔偿请求人得资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请求人必须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遭受实际损失的人,二是请求人所受损害与行政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存在因果关系,三是请求人的请求事项必须符合《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但是,我国《赔偿法》规定的行政赔偿只限于人身权,财产权的损害赔偿,而且只对物质损害进行赔偿,受害人不能就精神损害提起行政赔偿。可是在现实中得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并不少见,但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会以缺乏法律依据为由对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请求不予受理。再次, 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则更为复杂,存在很多间接因素, 导致行政赔偿问题难以处理。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行政赔偿问题,也许会以侵权行为与 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从而以请求权人不具有请求资格为由拒绝赔偿或拖延赔偿等。可见, 请求权人的请求资格往往被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以这种借口予以驳落。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难以明确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履行具体赔偿义务,支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程序的机关,即具体履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了:一般行政侵权、共同行政侵权、授权行政侵权、委托行政侵权、致害行政

机关被撤销和行政复议侵权六种情形下的赔偿义务机关, 然而实践中遇到的情况更为复杂, 导致是否赔偿以及赔偿责任的大小等问题不明确, 为赔偿义务机关推脱责任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赔偿范围难以确定

行政赔偿的范围是指能够产生行政赔偿的事项的范围, 即指行政机关的哪些侵权行为可能引起行政赔偿的问题, 而不是指可赔偿的损失程度范围。根据“ 有损害就有赔偿” 的原则, 凡是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 就应当负赔偿责任。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 国家的财力因素、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对行政赔偿的范围总会做出一定的限制。我国在这一问题上, 根据我国的国情也相应作了具体限制。如:《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应予赔偿的范围和不予赔偿的情形。应予赔偿的范围包括 侵犯人身权的行为和侵犯财产权的行为两类。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还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可见, 《国家赔偿法》既肯定了应予赔偿侵权行为范围, 又作了排除规定。但在肯定和否定之间还存在一些行为, 如抽象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等, 这些行为能否引起国家赔偿,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认识。确定某一行为是否在行政赔偿范围之内的问题, 众说纷纭,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从而成为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久拖不办或拒办的借口。

(四)处理期限难以把握

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 自从赔偿义务机关受理申请后, 经审查认为符合申请赔偿条件的,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行政赔偿。但期限难以执行和把握, 首先因为期限是从义务机关收到申请之日起开始计算的, 而义务机关收到申请后又不是必须给请求人一个通知或其他手续, 所以请求人难以了解义务机关收到申请的时间甚至无法知道其收到申请没有。这样, 请求人就难以掌握和计算两个月的期限, 也就难以提起诉讼和复议。即使提出了, 受诉法院或复议机关也不好把握两个月时间是否届满。再者, 义务机关收到申请后尚需审查是否符合申请条件, 只有符合申请条件的, 才存在给予赔偿、不予赔偿和赔偿数额的异议问题。依前述法律条文含义推论, 大部分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可以认为权利人的申请不符合申请赔偿的条件, 因而不适用两个月的期限规定。这里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以致很多申请被义务机关以不符合申请条件而搁置一边, 不予立案, 而请求人则在提出申请两个月届满后起诉或申请复议, 其结果往往又因赔偿义务机关未先行处理而被挡在赔偿程序大门之外。所以赔偿法关于

义务机关先行处理的程序期限规定既不科学也不严密, 程序上的漏洞给请求权人的索赔和义务机关处理赔偿事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关干规范先行处理程序的建议

(一)修改必经程序为选择程序

赔偿义务机关的先行处理程序可以保留, 但不能规定为必经程序, 只能作为选择程序。即当事人可以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 也可以直接向上级机关申请作出赔偿决定,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前文对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来看, 先行处理有保留的价值。从其存在的问题而言, 赔偿法把它规定为必经程序是不妥的, 而应修改为选择程序。受害公民可以在三种途径中权衡方便与否,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也就是说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既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赔偿,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从而充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促使国家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二)增加法律制裁条款

从《国家赔偿法》来看, 除了规定当事人的权利条款与国家机关的义务条款之外, 并没有规定违反义务条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一部法律来说, 既然创设了主体的权利义务条款, 相应地就要规定违反义务条款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否则就是不完善的。《国家赔偿法》自身就有这方面的不完善, 法律条款的欠缺使得行政赔偿先行处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赔偿法》的行为不为少见。如前文提到的对当事人的赔偿申请置之不理, 或者久拖不办, 或者程序外处理, 造成当事人无所适从。因此, 增加法律责任条款, 对违反《国家赔偿法》的国家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视违法的情节、违法的程度和违法者本人的主客观情况, 选择惩罚性措施, 追究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这样做, 对于违反《国家赔偿法》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起到警戒作用, 促使其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设立外部监督机制

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的法律机制, 应由两方面内容构成, 即内部监督机制(自律行为)和外部监督机制(他律行为)。而《国家赔偿法》只规定了赔偿请求人向侵权行为机关请求先行处理的内部监督机制, 这在立法技术上是一大欠缺。使原本多项监督机制单一化最终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单一局面。这无异说明, 在悔过认错上要靠赔偿义务机关的觉悟和良知行事, 将严肃的法律问题纳入感情化的认知范畴, 有悖于法律监督的强制性原则。也就是说, 当行为被确认错误时, 法律不能期望单一的自我纠正, 不能完全依赖于系统内部中诉解决, 还应设立外部制约机制。比如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通过广泛的监督, 来督促行政机关

在先行处理时依法审查请求人资格、认真确定赔偿范和及时把握处理期限等, 坚决抵制寻找种种理由拒绝赔偿、拖延赔偿等行为。

(四)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首次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 《国家赔偿法》第一条也明确规定了该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取得国家赔偿法的权利, 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毫无疑问, 行政赔偿先行处理也应充分体现这个宗旨, 因此, 行政机关先行处理行政赔偿应当坚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坚持促进自身依法行使职权。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给公民、法人造成损害, 公民提出赔偿请求时, 在确定违法、认定请求人的资格时应积极、主动、及时地进行赔偿。同时, 通过国家机关 承担赔偿责任后应自省、自律,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减少或避免职权违法行为, 促进依法行政, 从而减少或避免公民、法人合法权益遭受行政违法行为的损害, 从根本上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刘飞宇.对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的思考兼论国家赔偿法的修改[J]. 新东方, 2004,(9)

[2]高云撰.浅议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5):44

[3]强世功.法制与治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存在的问题

摘 要 随着社会对法治行政和效率行政的要求越来越越高,行政赔偿先行处 理程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行政程序制度。本文指出在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实践中,请求人要得到行政赔偿的难度,以及对行政先行处理程序规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行政赔偿 先行处理 程序

法治社会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对其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并且行政机关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得享有特权。行政先行处理程序为行政受害人在获得司法救济之前提供更多一层的保障。然而百姓获取赔偿却困难重重,地方政府及行政机关拒绝赔偿,拖延赔偿,或者少赔偿,探讨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的依据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赔偿请求人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一并提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二款规定:赔偿请求人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须以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为前提。赔偿请求人对赔偿义务机关确定的赔偿数额有异议或者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予赔偿,赔偿请求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这些条款确立的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即在一般情况下,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是指行政赔偿请求权利人请求损害赔偿是,赢先向有关的行政机关提出赔偿请求,由该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依法进行处理,或者经双发当事人就有关的赔偿范围、方式和金额等事项进行自愿协商,从而解决行政赔偿争议的一种行政程序。

二、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的特性

虽然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本质上为民事程序,但它处理的都是国家侵权赔 偿责任,立法者设立先行处理制度是因为它一方面减少法院诉源,减轻了法院在处理赔偿事件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方便了当事人,使得受害人可以不经过繁琐复杂的诉讼程序及时得到赔偿,同时也是对赔偿义务机关本身的尊重,所以,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具有如下特性。

(一)行政赔偿程序的自由化特性

民事行为的基本准则是意思自愿原则,所以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以任何形式,程序来进行交易,法律无权规范。民事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意思表达的真实性,不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三个相对宽泛的效力要件是

否得到满足。因此,只要满足了这些要件,先行处理就是有效的。

先行处理对效率的追求也决定了先行赔偿程序的自由化。面对复杂的赔偿事物,法律难以规范当事人的程序选择。行政机关也会综合考虑成本,可行性,必要性等要素之后再选择适当的赔偿程序。

(二)行政赔偿程序规范性特性

1、形式方面的规范性。请求人必须在法定时效内根据政府所规定的损害赔偿请求的标准格式,书面提出赔偿请求,而行政机关若做出回应,也必须以书面的形式答复。双方若就赔偿争议达成一致也必须以书面协议的形式。

2、内容方面的规范性。请求人在提出书面请求时必须提出确定的赔偿金额作为相应的制约,请求人在后续的赔偿诉讼中,除非有新证据的支持,不得提出超出于先行赔偿程序中请求的数额;请求人必须提供支持请求的证据,否则,赔偿请求视为不成立,行政机关可以拒绝受理,法院也不会受理赔偿诉讼请求;行政机关对申请的处理不构成关于赔偿责任或赔偿数额的充分证据,请求人不得以此作为其诉讼主张的理由。

三、行政赔偿先行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请求人的资格难以认定

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因受违法行政的侵害,依法有权请求国家给予行政赔偿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审查行政赔偿请求人得资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请求人必须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遭受实际损失的人,二是请求人所受损害与行政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存在因果关系,三是请求人的请求事项必须符合《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但是,我国《赔偿法》规定的行政赔偿只限于人身权,财产权的损害赔偿,而且只对物质损害进行赔偿,受害人不能就精神损害提起行政赔偿。可是在现实中得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并不少见,但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会以缺乏法律依据为由对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请求不予受理。再次, 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则更为复杂,存在很多间接因素, 导致行政赔偿问题难以处理。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行政赔偿问题,也许会以侵权行为与 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从而以请求权人不具有请求资格为由拒绝赔偿或拖延赔偿等。可见, 请求权人的请求资格往往被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以这种借口予以驳落。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难以明确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履行具体赔偿义务,支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程序的机关,即具体履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了:一般行政侵权、共同行政侵权、授权行政侵权、委托行政侵权、致害行政

机关被撤销和行政复议侵权六种情形下的赔偿义务机关, 然而实践中遇到的情况更为复杂, 导致是否赔偿以及赔偿责任的大小等问题不明确, 为赔偿义务机关推脱责任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赔偿范围难以确定

行政赔偿的范围是指能够产生行政赔偿的事项的范围, 即指行政机关的哪些侵权行为可能引起行政赔偿的问题, 而不是指可赔偿的损失程度范围。根据“ 有损害就有赔偿” 的原则, 凡是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 就应当负赔偿责任。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 国家的财力因素、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对行政赔偿的范围总会做出一定的限制。我国在这一问题上, 根据我国的国情也相应作了具体限制。如:《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应予赔偿的范围和不予赔偿的情形。应予赔偿的范围包括 侵犯人身权的行为和侵犯财产权的行为两类。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还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可见, 《国家赔偿法》既肯定了应予赔偿侵权行为范围, 又作了排除规定。但在肯定和否定之间还存在一些行为, 如抽象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等, 这些行为能否引起国家赔偿,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认识。确定某一行为是否在行政赔偿范围之内的问题, 众说纷纭,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从而成为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久拖不办或拒办的借口。

(四)处理期限难以把握

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 自从赔偿义务机关受理申请后, 经审查认为符合申请赔偿条件的,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行政赔偿。但期限难以执行和把握, 首先因为期限是从义务机关收到申请之日起开始计算的, 而义务机关收到申请后又不是必须给请求人一个通知或其他手续, 所以请求人难以了解义务机关收到申请的时间甚至无法知道其收到申请没有。这样, 请求人就难以掌握和计算两个月的期限, 也就难以提起诉讼和复议。即使提出了, 受诉法院或复议机关也不好把握两个月时间是否届满。再者, 义务机关收到申请后尚需审查是否符合申请条件, 只有符合申请条件的, 才存在给予赔偿、不予赔偿和赔偿数额的异议问题。依前述法律条文含义推论, 大部分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可以认为权利人的申请不符合申请赔偿的条件, 因而不适用两个月的期限规定。这里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以致很多申请被义务机关以不符合申请条件而搁置一边, 不予立案, 而请求人则在提出申请两个月届满后起诉或申请复议, 其结果往往又因赔偿义务机关未先行处理而被挡在赔偿程序大门之外。所以赔偿法关于

义务机关先行处理的程序期限规定既不科学也不严密, 程序上的漏洞给请求权人的索赔和义务机关处理赔偿事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关干规范先行处理程序的建议

(一)修改必经程序为选择程序

赔偿义务机关的先行处理程序可以保留, 但不能规定为必经程序, 只能作为选择程序。即当事人可以向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赔偿, 也可以直接向上级机关申请作出赔偿决定,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前文对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来看, 先行处理有保留的价值。从其存在的问题而言, 赔偿法把它规定为必经程序是不妥的, 而应修改为选择程序。受害公民可以在三种途径中权衡方便与否, 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也就是说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既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赔偿,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从而充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促使国家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二)增加法律制裁条款

从《国家赔偿法》来看, 除了规定当事人的权利条款与国家机关的义务条款之外, 并没有规定违反义务条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一部法律来说, 既然创设了主体的权利义务条款, 相应地就要规定违反义务条款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否则就是不完善的。《国家赔偿法》自身就有这方面的不完善, 法律条款的欠缺使得行政赔偿先行处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赔偿法》的行为不为少见。如前文提到的对当事人的赔偿申请置之不理, 或者久拖不办, 或者程序外处理, 造成当事人无所适从。因此, 增加法律责任条款, 对违反《国家赔偿法》的国家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视违法的情节、违法的程度和违法者本人的主客观情况, 选择惩罚性措施, 追究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这样做, 对于违反《国家赔偿法》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起到警戒作用, 促使其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设立外部监督机制

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的法律机制, 应由两方面内容构成, 即内部监督机制(自律行为)和外部监督机制(他律行为)。而《国家赔偿法》只规定了赔偿请求人向侵权行为机关请求先行处理的内部监督机制, 这在立法技术上是一大欠缺。使原本多项监督机制单一化最终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单一局面。这无异说明, 在悔过认错上要靠赔偿义务机关的觉悟和良知行事, 将严肃的法律问题纳入感情化的认知范畴, 有悖于法律监督的强制性原则。也就是说, 当行为被确认错误时, 法律不能期望单一的自我纠正, 不能完全依赖于系统内部中诉解决, 还应设立外部制约机制。比如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通过广泛的监督, 来督促行政机关

在先行处理时依法审查请求人资格、认真确定赔偿范和及时把握处理期限等, 坚决抵制寻找种种理由拒绝赔偿、拖延赔偿等行为。

(四)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首次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 《国家赔偿法》第一条也明确规定了该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取得国家赔偿法的权利, 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毫无疑问, 行政赔偿先行处理也应充分体现这个宗旨, 因此, 行政机关先行处理行政赔偿应当坚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坚持促进自身依法行使职权。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给公民、法人造成损害, 公民提出赔偿请求时, 在确定违法、认定请求人的资格时应积极、主动、及时地进行赔偿。同时, 通过国家机关 承担赔偿责任后应自省、自律,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减少或避免职权违法行为, 促进依法行政, 从而减少或避免公民、法人合法权益遭受行政违法行为的损害, 从根本上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刘飞宇.对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的思考兼论国家赔偿法的修改[J]. 新东方, 2004,(9)

[2]高云撰.浅议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5):44

[3]强世功.法制与治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文章

  • 劳动争议案件研究
  • 劳动争议案件研究 摘要:劳动争议案件是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类型民事案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审判实践中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了分析,第一,简要叙述了劳动争议的概念 ...查看


  • 论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的完善
  • 摘要:<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与<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共同确立了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以保证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但在制度设计与实施方面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从实践角度,分析了 ...查看


  • 扩大行政赔偿范围,提高赔偿标准之我见
  • 扩大行政赔偿范围,提高赔偿标准之我见 最近网上报道了这样一个新闻:轰动全国的内蒙"呼格吉勒图冤杀案"即将启动重审程序,被以"故意杀人罪"枪决18年后,当年的杀人犯呼格吉勒图面临无罪判决的可能.新闻一出 ...查看


  • 关于刑拘你应该知道的内容
  • 关于刑拘,你该知道的都在这里 拘留条件的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1. 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 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3. 在身边或 ...查看


  • 国家赔偿程序是怎样的
  •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国家赔偿程序是怎样的 国家赔偿程序 按照<的有关规定>,国家赔偿程序,总的原则是赔偿请求人应当首先向赔偿义务机关申请赔偿.由于我国实行侵权行为机关与赔偿义务机关 ...查看


  • 最高院工伤保险司法解释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4年8月20日) 各位记者: 大家上午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查看


  • 查封.扣押物品的保管及先行处理
  • <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三十九条规定:"查封.扣押的财物应当妥善保管,严禁动用.调换或者损毁.对容易腐烂.变质的物品,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直接先行处理的,或者当事人同意先行处理的,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在采取相 ...查看


  • 交通事故赔偿的项目都包括哪些
  • 交通事故赔偿的项目都包括哪些? 1.交通事故赔偿的项目都包括哪些? 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营养费.鉴定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 2.对交警队的 ...查看


  • 专利行政复议
  • 一.专利行政复议概述 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除驳回和授权行为以外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行政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依法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复议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受理.审理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