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八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知识链接】
1.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家。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基础达标】
1.生字注音
繁衍( ) 忐( )忑( ) 伫( )立 麦穗( ) 怒不可遏( ) 一抔( )黄土 无与伦( )比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帝怒不可遏。 .....
怒不可遏: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普希金
(2)千百万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
什么是爱情?
忐忑:
(3)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 ..
繁衍:
(4)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
嬉戏:
【初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 )的人的时候。
(2)我的( )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3)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 )
2.选词填空,请把“心田”和“心扉”分别填入下面的句子中。
(1)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 ),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2)我愿意敞开心扉( ),向老师倾诉一切。
3.你认为“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指的是
4.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是: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普希金
【合作交流】
1. 上帝三次在从人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
2. 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不可理解的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可理解?
上帝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3. 第二次看见,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这种“无与伦比
的美”指的是什么?
4. 为什么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5.最后一次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的思索”,他在思索什么?
【学后反思】
自我评价:( ) 学科长评价:( )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普希金
1.苏霍姆林斯基,是________(国别)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忐忑( )( ) (2)宿愿( )
(3)一抔( )黄土 (4)刹( )那间
(5)怒不可遏( ) (6)繁衍( )
3.理解句子“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下面一段文字与本文一样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爱情这个问题的,读完后,说说你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很仔细的挑挑拣拣,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结合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普希金
九年级语文第八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知识链接】
1.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家。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基础达标】
1.生字注音
繁衍( ) 忐( )忑( ) 伫( )立 麦穗( ) 怒不可遏( ) 一抔( )黄土 无与伦( )比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帝怒不可遏。 .....
怒不可遏: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普希金
(2)千百万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
什么是爱情?
忐忑:
(3)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 ..
繁衍:
(4)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
嬉戏:
【初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 )的人的时候。
(2)我的( )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3)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 )
2.选词填空,请把“心田”和“心扉”分别填入下面的句子中。
(1)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 ),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2)我愿意敞开心扉( ),向老师倾诉一切。
3.你认为“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指的是
4.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是: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普希金
【合作交流】
1. 上帝三次在从人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
2. 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不可理解的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可理解?
上帝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3. 第二次看见,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这种“无与伦比
的美”指的是什么?
4. 为什么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5.最后一次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的思索”,他在思索什么?
【学后反思】
自我评价:( ) 学科长评价:( )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普希金
1.苏霍姆林斯基,是________(国别)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本文选自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忐忑( )( ) (2)宿愿( )
(3)一抔( )黄土 (4)刹( )那间
(5)怒不可遏( ) (6)繁衍( )
3.理解句子“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下面一段文字与本文一样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爱情这个问题的,读完后,说说你对于爱情的理解。(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很仔细的挑挑拣拣,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结合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若爱她,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并且给她自由。--------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