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又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类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采用如下策略:(1)体现探究式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2)强调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⑤⑤摘自:《课堂教学设计》
步骤
观察
提问
分析
解决 学生 观察地球仪 针对观察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教师 引导观察 鼓励提问 引导分析 引导解决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并描述一下四大洋、五大洲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
【承转】看来大洲、大洋尽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呢?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结】好,让我们先登上太空,去看看地球。
【播放】影片《从太空看地球》。
【承转】是的,在太空中看地球如果不借助先进的观察设备是无法看清楚的,还是让我们看地球仪吧!
【叙述】地球仪不是真实的地球,它是人们为了更方便地观察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模型。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要仔细,把你看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然后大家来讨论。 学生仔细观察并做记录,然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看到了斑驳的陆地和绿色的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长江、黄河;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总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特别是某同学。为什么地球是倾斜着的呢?这一现象最早还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观察结果中,已经有了经线和纬线。下面我们先对经线作进一步的探究。你们知道经线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沿经线方向上北下南。
【提问】为什么要强调在地球仪上呢?
在地球上是不存在这样的线的,在地球仪上标注经线是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
【提问】请同学们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一步观察经线:
(1)所有经线的长度相同吗?
(2)经线与南北两极有怎样的关系?
(3)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多少经度?东经和西经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划分的?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展开讨论。
【总结】所有的经线都是相等的;所有经线向北汇集为北极点,向南汇集为南极点;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360个经度;东经和西经是以o°经线划分的,也就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由它往东为东经,由它往西为西经。
【提问】看来东半球与西半球毫无疑问也是以o°经线来划分的,对吗?
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提示如果东西半球以0°经线来划分,那么是否有很多国家被划分为东西两半。
【总结】对!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由西经20°和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因为0°经线圈要穿越大陆,而西经20°和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则很少穿越大陆,这样划分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提问】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进一步了解纬线和纬度。那就是自己观察,仿照前面对经线和经度知识的提问针对纬线和纬度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学生仔细观察,准备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准备提问的问题。
学生提问:
(1)所有纬线的长度相同吗?
(2)纬线与南北极有什么关系。
(3)纬线和经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4)请问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少纬度?
(5)南纬和北纬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来划分的呢?
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地球仪,讨论解决问题:纬线一圈圈缩小,最后就形成南北两极的极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沿纬线方向左西右东,纬线和经线构成一张网,地球上任何一点都有了自己的坐标;地球表面被划分为180个纬度,分成南纬和北纬;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总结】看来谁也没有难倒谁。关于经纬线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些问题的难度还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资料,到时我们再来一决胜负。
【提问】同学们,我们先看课本上的资料一和资料二。区分一下纬度带和温度带。根据材料的内容,我总结两句话:热在低纬,温在中,寒带一定纬度高。低纬未必属热带,高纬未必属寒带,中纬一定在温带。请大家讨论老师的两句话,掌握纬度带与温度带的关系。 学生讨论、理解。
【总结】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洋和大洲、山脉与河流、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状况,还可以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确定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
【提问】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地点。
(1)北纬40°、东经116°附近的一座大城市
A.这座城市的名字叫什么?D.谈谈你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2)北纬28°、东经87°附近的一座著名山峰
A.这座山峰的名字叫什么?D.这座山峰的海拔是多少米?
(3)北纬38°、东经24°附近的一座城市
A.这座城市的名字叫什么?B.这座城市与哪些体育运动项目有关?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问题。
【承转】利用经纬网,还可以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特点,我们以中国为例。
【提问】根据所学的内容,请你描述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1)中国的半球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的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温度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来计算,中国最东端与最西端时间相差几小时? 学生观察、计算、回答。
【提问】你们能找找自己现在所在位置的坐标吗?
学生寻找、推算、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地球仪承载着一个大大的世界,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收获。
问题研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且重点突出;引导启发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制造了不少课堂亮点。不足之处:由于师生准备尚不够充分,探究型课堂模式的特点体现得不够明显,探究的内容还没有脱离教材本身,探究的目的还没有指向现实生活。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又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类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采用如下策略:(1)体现探究式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2)强调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⑤⑤摘自:《课堂教学设计》
步骤
观察
提问
分析
解决 学生 观察地球仪 针对观察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教师 引导观察 鼓励提问 引导分析 引导解决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并描述一下四大洋、五大洲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
【承转】看来大洲、大洋尽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呢?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结】好,让我们先登上太空,去看看地球。
【播放】影片《从太空看地球》。
【承转】是的,在太空中看地球如果不借助先进的观察设备是无法看清楚的,还是让我们看地球仪吧!
【叙述】地球仪不是真实的地球,它是人们为了更方便地观察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模型。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要仔细,把你看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然后大家来讨论。 学生仔细观察并做记录,然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看到了斑驳的陆地和绿色的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长江、黄河;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总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特别是某同学。为什么地球是倾斜着的呢?这一现象最早还是我们中国人发现的。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观察结果中,已经有了经线和纬线。下面我们先对经线作进一步的探究。你们知道经线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沿经线方向上北下南。
【提问】为什么要强调在地球仪上呢?
在地球上是不存在这样的线的,在地球仪上标注经线是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
【提问】请同学们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进一步观察经线:
(1)所有经线的长度相同吗?
(2)经线与南北两极有怎样的关系?
(3)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多少经度?东经和西经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划分的?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展开讨论。
【总结】所有的经线都是相等的;所有经线向北汇集为北极点,向南汇集为南极点;地球仪表面被划分为360个经度;东经和西经是以o°经线划分的,也就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由它往东为东经,由它往西为西经。
【提问】看来东半球与西半球毫无疑问也是以o°经线来划分的,对吗?
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提示如果东西半球以0°经线来划分,那么是否有很多国家被划分为东西两半。
【总结】对!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由西经20°和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因为0°经线圈要穿越大陆,而西经20°和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则很少穿越大陆,这样划分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提问】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进一步了解纬线和纬度。那就是自己观察,仿照前面对经线和经度知识的提问针对纬线和纬度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
学生仔细观察,准备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准备提问的问题。
学生提问:
(1)所有纬线的长度相同吗?
(2)纬线与南北极有什么关系。
(3)纬线和经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4)请问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少纬度?
(5)南纬和北纬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来划分的呢?
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地球仪,讨论解决问题:纬线一圈圈缩小,最后就形成南北两极的极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沿纬线方向左西右东,纬线和经线构成一张网,地球上任何一点都有了自己的坐标;地球表面被划分为180个纬度,分成南纬和北纬;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总结】看来谁也没有难倒谁。关于经纬线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些问题的难度还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一些资料,到时我们再来一决胜负。
【提问】同学们,我们先看课本上的资料一和资料二。区分一下纬度带和温度带。根据材料的内容,我总结两句话:热在低纬,温在中,寒带一定纬度高。低纬未必属热带,高纬未必属寒带,中纬一定在温带。请大家讨论老师的两句话,掌握纬度带与温度带的关系。 学生讨论、理解。
【总结】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世界上的大洋和大洲、山脉与河流、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状况,还可以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确定世界上任何地点的地理位置。
【提问】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地点。
(1)北纬40°、东经116°附近的一座大城市
A.这座城市的名字叫什么?D.谈谈你对这座城市的了解。
(2)北纬28°、东经87°附近的一座著名山峰
A.这座山峰的名字叫什么?D.这座山峰的海拔是多少米?
(3)北纬38°、东经24°附近的一座城市
A.这座城市的名字叫什么?B.这座城市与哪些体育运动项目有关?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问题。
【承转】利用经纬网,还可以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特点,我们以中国为例。
【提问】根据所学的内容,请你描述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1)中国的半球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的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温度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来计算,中国最东端与最西端时间相差几小时? 学生观察、计算、回答。
【提问】你们能找找自己现在所在位置的坐标吗?
学生寻找、推算、回答,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地球仪承载着一个大大的世界,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收获。
问题研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且重点突出;引导启发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制造了不少课堂亮点。不足之处:由于师生准备尚不够充分,探究型课堂模式的特点体现得不够明显,探究的内容还没有脱离教材本身,探究的目的还没有指向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