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及其赏析 大家好,我是电气2班的曹慈航。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有关于民谣的一些内容。那么,什么是民谣呢?“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而我们亦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民谣,包含民歌和童谣。民谣美妙动人的词句,是一种以乡土音乐加配朗朗上口的地方语言来表达叙述故事的民歌。民谣表现一个地方民族的风俗与习尚(如民谣《听戏》等),充满着世俗的幽默和情感(如《娶个媳妇好尿床》、《小三妮》等)。童谣类民谣,歌词好学易记朗朗上口。小儿在做游戏时互相对唱,可以增加儿童记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既丰富孩子的娱乐又增长了知识,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如《捞扯歌》、《小白孩》等)。
中国的民谣种类和数量繁多,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讲完。所以,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欣赏我们安徽地区的特色民谣。
1、太和民谣
做花鞋
小白孩,坐坑沿;①
洗白手,做花鞋;
做喽花鞋搁哪个,
搁板上;②
鸡叨跑,狗撵上;
叫小白孩气的哭一场。
————
①坑沿:(方言)小河边,沟边。
②搁板(bai)上:方言,放在板凳上面。
2、太湖民谣
无 题
一粒稻子两头尖,爷娘留我过千年;
千年万年留不住,婆家打轿大门前; 爷哭三声牵上轿,娘哭三声锁上门;
哥哭三声抬轿走,嫂哭三声别家人。
3、来安地区民谣
十条手巾
一条手巾绒线挑,色纸包包送郎腰;
手巾破掉绒线在,千针万线亏姐挑。
两条手巾浪淘沙,把郎系着莫恋家;
长江后浪赶前浪,盼郎浪浪都溅花。
三条手巾三尺长,上绣荷花共牡丹;
花儿绣在手巾上,看花容易绣花难。
四条手巾亮晶晶,上绣珍珠挂半身;
小郎年轻担不起,你见珍珠如见人。
五条手巾五色绒,花红柳绿五条龙;
情郎莫在江边走,手巾沾水也成龙。
六条手巾六尺长,把郎系着二面拖;
劝郎莫在街边走,街边女子把眼睃。
七条手巾七尺长,挂在东房瓦屋梁;
东风又吹龙摆尾,南风又吹桂花香。
八条手巾绣八方,八个茶盏在当央;
八个茶盏就是姐,八个茶盅就是郎。
九条手巾绣得高,上头又绣奈何桥;
奈河桥上金龙殿,初一十五把香烧。
十条手巾绣不齐,爹娘打骂又巧奇,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4、皖北五河民歌
摘石榴
女) 姐在南园摘石榴
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
刚刚巧巧砸在了小奴家的头呦
要吃石榴你拿了两个去
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男) 一不吃你的石榴我二也不上楼
谈心怎么能到你的家里头
砸砖头为的是约你去溜溜哟
女) 昨个天个我为你挨了一顿打
今个天我为你又挨一顿骂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哟
男) 听说你挨骂我心难受
妹妹挨打如割我的肉
你不如跟我一道去下扬州哟
女) 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
打一个包袱我就跟你一道走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
合)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5、 凤阳民谣
凤阳歌
说凤阳 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到有九年荒
咚咚隆咚锵
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锵锵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到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咿哟嘿
得儿锒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
飘一飘
得儿飘飘一飘
6、怀宁地区黄梅戏
对花(片段)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
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
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什么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
结的是黑子,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荞麦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
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什么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
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莲蓬花。
7、太和民谣
小老鼠
小老鼠,爬缸沿;①
偷小瓢,挖好面;
给干娘做点饭,
干娘睡着来,
拍拍屁股又活来。
①缸沿:面缸边。
8、凤阳民谣
凤阳歌
左手锣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儿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我命苦真命苦
一生一世嫁不着好丈夫
人家丈夫做官又做府
我家丈夫只会打花鼓
打打花鼓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9、大别山地区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艳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站在革命的前线,不怕牺牲冲向前,
为的是政权呀啊,为的是政权呀啊,工农专政如今已实现。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今日里是我们,解放的一天。
领导群众数千万,跳出地狱鬼门关,
不再受摧残呀啊,不再受摧残呀啊,封建制度彻底要推翻。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封建制度,一定要推翻。
完成民主革命,反动势力要肃清,
团结向前进呀啊,团结向前进呀啊,政府就是我们的家庭。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把阶级消失净,才能享太平。
10、徽州民谣
前世不修
版本一: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
十三四岁少年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徽州徽州梦徽州,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
十三四岁少年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徽州徽州梦徽州;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孝节义美名流。
徽州徽州梦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孝节义美名流。
版本二:(绩溪地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包袱雨伞粿,背着甩泥鳅。过山又翻岭,一脚到杭州。同乡多顾我,答应肯收留。做了半那年,办了新被绸。再过一两年,身命也不愁。小倌三年满,寄钱回徽州。爷娘高兴煞,讲我像舅舅。
天竹叶,天愁愁;写封信,到杭州;问我爷娘愁不愁。
头顶格子栗,背脊顶拳头。一碗锅焦饭,三个渍菜头。
包袱雨伞粿,背着甩泥鳅。过山又翻岭,一脚到杭州。同乡多顾我,答应肯收留。做了半那年,办了新被绸。再过一两年,身命也不愁。小倌三年满,寄钱回徽州。爷娘高兴煞,讲我像舅舅。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能一一对以上10首民谣进行赏析,所以挑选其中两首来欣赏一下。
一 凤阳歌
左手锣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儿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我命苦真命苦
一生一世嫁不着好丈夫
人家丈夫做官又做府
我家丈夫只会打花鼓
打打花鼓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安徽凤阳县,家喻户晓;小曲《凤阳歌》,妇孺能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这支小曲已经演唱六百多年了,从淮畔乡村埂头唱到大明皇宫殿堂.从古代戏曲舞台唱到现代校园课堂,从华夏五湖四海唱到寰球五洲四洋,它不只是安徽淮河地方的一种乡调、一支民歌,而是中国民歌史上的一曲经典、一朵奇葩。 这支小曲在穿历各个历史时期及重大事件过程中,由不同人群以不同目的改编出四十馀种演唱本而各为其用。溯述其来历、发展及版本演化径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它既是朱明皇帝的颂歌,又是明末义军的谣歌:既是清政府的佣歌,又是江浙移民的怨歌;既是两淮流民的乞歌.又是„„
一 、朱明皇帝的颂歌
说起《凤阳歌》,人们第一感觉抑或以为它是朱明王朝的咒歌,其实不然。凤阳这地方古称“钟离”,明洪武七年(1374)在此建中都皇城,择地凤凰山之阳才改称的。朱元璋非常尊敬老人,还决意要比刘邦做得更好,每年都亲自给老人们做寿祝福,唱歌跳舞,打花鼓联
欢。明代学者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南都打春》称:“太祖时,凤阳父老,亲自上寿,以比丰沛。”据《凤阳新书》等记载,朱元璋不只一次以皇帝的口气、乡亲的情愫对乡人说:你们在家乡,有福的去做父母官,无福的就给我看守陵墓,种田的不要你们交租税,年老的只管逍遥自在地吃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
作为政治经济特区的凤阳人饱享皇恩,自然把感恩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洪武年间,凡逢年过节遇喜庆大事,凤阳花鼓队便驾彩马香车,从凤阳府唱到应天府(今南京市),从六部大院唱到乾清殿、坤宁宫,给朱皇帝、马皇后道喜祝福: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传唱于凤阳、南京一带的这支《凤阳歌》,歌词质朴,节奏轻捷,曲调欢快,反映了明初凤阳人欢乐之情与感激之心。
二 、 明末义军的谣歌
朱元璋是农民的儿子,特别关注农民、农业、农村,大力推行一系列耕熟垦荒、奖励农桑的政策与措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府库民室都储粮丰富。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唱出“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呢?这个中自有缘由。诚如许国红博士所考:“这首歌词是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凤阳以后开始出现的。”(《凤阳歌的历史渊源初探》)河南杞县人李岩,虽举人出身,然其在朝任兵部尚书的父亲李精白与阉党魏忠贤有瓜葛而被诛,使得他在县乡遭受鄙薄,本人又因案下狱,两代人的仇恨使他誓与朱明王朝不共戴天,归合李自成之后,即劝“收人心以图大事”,并编写各种谣谚,挑选能说会唱的人扮成商人、流民,奔波城乡,教妇幼传唱。“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谣谚均出其手。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歌》曲调早就传唱朝野,改编的词也通俗易懂,怨骂委婉,所以在朝政腐败、天灾人祸的明末特能抓民心、激民愤,很快便传遍中原大地、河北江南,不到一年,义军就发展到雄师百万。 事有变数,贡献巨大的李岩遭谗被除,紧接着李白成兵败。义军溃散,纷纷流人冀、晋、陕、豫一带打花鼓乞讨,流传于黄河两岸的山西祁太秧歌歌舞节目《打花鼓》词云: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花鼓夫妻没得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南京收了走南京,北京收了到北京, 南北二京全不收,黄河两岸度春秋。
《凤阳歌》给朱皇帝、明王朝画了一个圆,又给李自成、李岩画了一个圈。
三、 两淮流民的乞歌
明朝一代,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在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控制下.凤阳府的户籍只进不出,江浙移民想回老家也只是私下的个别行动。朱明政权倒了之后,原凤阳府及淮河两岸出现了移民大回迁,伴随出现淮民大流亡,人们在回迁、流亡途中,演唱《凤阳歌》成了他们索钱财、讨饭吃的手段.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家小户没有办法呀,思想各人过生活。 大家户口卖骡马,二等户口卖田庄, 三等户口没有的卖哟,身背花鼓走四方。
起初是以唱乞食,以乞养生。后来是以唱赚钱,以艺谋生,《凤阳歌》成了乞讨艺人的保留曲目。花鼓艺人耳朵灵,哪里富裕哪里奔。中国古来东南富,流民奔走的方向主要是江浙,不见东海不回头。《凤阳歌》随着流民传唱到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岭县,被改编成当地的 《天皇花鼓》唱词,演员化妆和歌舞形式也有所改变,由少年男女两人穿戏装,边唱边舞,哀诉灾情以求资助。或唱吉利讨取彩头。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着花鼓走四方。 看前方雪白茫茫,母女相依守凄凉。 尝尽人间辛酸事.饥寒交迫泪汪汪。 大地瓜落地咚咚响,破陋的裙子替我藏。 千山万水有时尽.何年何月回故乡, 何年何月回故乡,回故乡!
此唱词更加细腻、真切地倾吐了流民浪迹四方的哀音,他们想念故乡,盼望回家。 《凤阳歌》历经六百年风雨洗礼、烈火涅炼、幻形演义、冶成瑰宝——它是一支歌,唱出百姓的悲与怨;是一本书,写出了明清以来的社会史、移民史、流民史;是一卷画.描绘出了中华古代近代政治、军事、民俗文化的长卷画图——虽不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那般清晰、细腻、繁华、欢乐——它不只以小小汴梁城街为视野,却会比郑侠《流民图》更为广阔、博涵、粗犷、浑成——它是以偌大九州地域为背景。
《凤阳歌》是支非同寻常的民歌,“民”中见政,“歌”中载史。倘有“史歌”之说,此当属之。
二 摘石榴 女) 姐在南园摘石榴
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
刚刚巧巧砸在了小奴家的头呦
要吃石榴你拿了两个去
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男) 一不吃你的石榴我二也不上楼
谈心怎么能到你的家里头
砸砖头为的是约你去溜溜哟
女) 昨个天个我为你挨了一顿打
今个天我为你又挨一顿骂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哟
男) 听说你挨骂我心难受
妹妹挨打如割我的肉
你不如跟我一道去下扬州哟
女) 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
打一个包袱我就跟你一道走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
合)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安徽民歌《摘石榴》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广为流传,那是半导体收音机的慢慢普及也是这首民歌流传的推手。在收音机尚未重要家庭电器一部分的时候,人们爱聚集在一起共同畅听这首歌曲。很多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们,对这首民歌都耳熟能详张口能唱。在十年文革之后,建设上百废待兴,文艺上百花齐放,经过那不堪回首的十年,人们期待着心灵上的释放。民歌《摘石榴》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曲调欢快、明畅。特别是男女间的对唱,让其更贴近生活,让年轻男女向往那自由的爱情生活。那些近似于男女间打情骂俏的半嗔半怒式言语吸引了更多的人们。
民谣民歌诞生于人民群众,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饱含了他们的血与汗。而现如今,种类与数量众多的民谣已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更多的关注民谣民歌的传承问题。谢谢,我的分享结束了!
民谣及其赏析 大家好,我是电气2班的曹慈航。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有关于民谣的一些内容。那么,什么是民谣呢?“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而我们亦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民谣,包含民歌和童谣。民谣美妙动人的词句,是一种以乡土音乐加配朗朗上口的地方语言来表达叙述故事的民歌。民谣表现一个地方民族的风俗与习尚(如民谣《听戏》等),充满着世俗的幽默和情感(如《娶个媳妇好尿床》、《小三妮》等)。童谣类民谣,歌词好学易记朗朗上口。小儿在做游戏时互相对唱,可以增加儿童记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既丰富孩子的娱乐又增长了知识,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如《捞扯歌》、《小白孩》等)。
中国的民谣种类和数量繁多,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讲完。所以,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欣赏我们安徽地区的特色民谣。
1、太和民谣
做花鞋
小白孩,坐坑沿;①
洗白手,做花鞋;
做喽花鞋搁哪个,
搁板上;②
鸡叨跑,狗撵上;
叫小白孩气的哭一场。
————
①坑沿:(方言)小河边,沟边。
②搁板(bai)上:方言,放在板凳上面。
2、太湖民谣
无 题
一粒稻子两头尖,爷娘留我过千年;
千年万年留不住,婆家打轿大门前; 爷哭三声牵上轿,娘哭三声锁上门;
哥哭三声抬轿走,嫂哭三声别家人。
3、来安地区民谣
十条手巾
一条手巾绒线挑,色纸包包送郎腰;
手巾破掉绒线在,千针万线亏姐挑。
两条手巾浪淘沙,把郎系着莫恋家;
长江后浪赶前浪,盼郎浪浪都溅花。
三条手巾三尺长,上绣荷花共牡丹;
花儿绣在手巾上,看花容易绣花难。
四条手巾亮晶晶,上绣珍珠挂半身;
小郎年轻担不起,你见珍珠如见人。
五条手巾五色绒,花红柳绿五条龙;
情郎莫在江边走,手巾沾水也成龙。
六条手巾六尺长,把郎系着二面拖;
劝郎莫在街边走,街边女子把眼睃。
七条手巾七尺长,挂在东房瓦屋梁;
东风又吹龙摆尾,南风又吹桂花香。
八条手巾绣八方,八个茶盏在当央;
八个茶盏就是姐,八个茶盅就是郎。
九条手巾绣得高,上头又绣奈何桥;
奈河桥上金龙殿,初一十五把香烧。
十条手巾绣不齐,爹娘打骂又巧奇,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4、皖北五河民歌
摘石榴
女) 姐在南园摘石榴
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
刚刚巧巧砸在了小奴家的头呦
要吃石榴你拿了两个去
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男) 一不吃你的石榴我二也不上楼
谈心怎么能到你的家里头
砸砖头为的是约你去溜溜哟
女) 昨个天个我为你挨了一顿打
今个天我为你又挨一顿骂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哟
男) 听说你挨骂我心难受
妹妹挨打如割我的肉
你不如跟我一道去下扬州哟
女) 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
打一个包袱我就跟你一道走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
合)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5、 凤阳民谣
凤阳歌
说凤阳 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到有九年荒
咚咚隆咚锵
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锵锵
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到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咿哟嘿
得儿锒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
飘一飘
得儿飘飘一飘
6、怀宁地区黄梅戏
对花(片段)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
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
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什么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
结的是黑子,磨的是白粉,做的是黑粑,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荞麦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
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什么花?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塘埂下。
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
此花叫做(呀得呀得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喂)叫做莲蓬花。
7、太和民谣
小老鼠
小老鼠,爬缸沿;①
偷小瓢,挖好面;
给干娘做点饭,
干娘睡着来,
拍拍屁股又活来。
①缸沿:面缸边。
8、凤阳民谣
凤阳歌
左手锣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儿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我命苦真命苦
一生一世嫁不着好丈夫
人家丈夫做官又做府
我家丈夫只会打花鼓
打打花鼓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9、大别山地区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艳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站在革命的前线,不怕牺牲冲向前,
为的是政权呀啊,为的是政权呀啊,工农专政如今已实现。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今日里是我们,解放的一天。
领导群众数千万,跳出地狱鬼门关,
不再受摧残呀啊,不再受摧残呀啊,封建制度彻底要推翻。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封建制度,一定要推翻。
完成民主革命,反动势力要肃清,
团结向前进呀啊,团结向前进呀啊,政府就是我们的家庭。
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民友们呀啊,
把阶级消失净,才能享太平。
10、徽州民谣
前世不修
版本一: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
十三四岁少年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徽州徽州梦徽州,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
十三四岁少年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徽州徽州梦徽州;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孝节义美名流。
徽州徽州梦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孝节义美名流。
版本二:(绩溪地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包袱雨伞粿,背着甩泥鳅。过山又翻岭,一脚到杭州。同乡多顾我,答应肯收留。做了半那年,办了新被绸。再过一两年,身命也不愁。小倌三年满,寄钱回徽州。爷娘高兴煞,讲我像舅舅。
天竹叶,天愁愁;写封信,到杭州;问我爷娘愁不愁。
头顶格子栗,背脊顶拳头。一碗锅焦饭,三个渍菜头。
包袱雨伞粿,背着甩泥鳅。过山又翻岭,一脚到杭州。同乡多顾我,答应肯收留。做了半那年,办了新被绸。再过一两年,身命也不愁。小倌三年满,寄钱回徽州。爷娘高兴煞,讲我像舅舅。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能一一对以上10首民谣进行赏析,所以挑选其中两首来欣赏一下。
一 凤阳歌
左手锣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儿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我命苦真命苦
一生一世嫁不着好丈夫
人家丈夫做官又做府
我家丈夫只会打花鼓
打打花鼓哎哎呀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一得儿飘飘飘一飘
安徽凤阳县,家喻户晓;小曲《凤阳歌》,妇孺能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这支小曲已经演唱六百多年了,从淮畔乡村埂头唱到大明皇宫殿堂.从古代戏曲舞台唱到现代校园课堂,从华夏五湖四海唱到寰球五洲四洋,它不只是安徽淮河地方的一种乡调、一支民歌,而是中国民歌史上的一曲经典、一朵奇葩。 这支小曲在穿历各个历史时期及重大事件过程中,由不同人群以不同目的改编出四十馀种演唱本而各为其用。溯述其来历、发展及版本演化径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它既是朱明皇帝的颂歌,又是明末义军的谣歌:既是清政府的佣歌,又是江浙移民的怨歌;既是两淮流民的乞歌.又是„„
一 、朱明皇帝的颂歌
说起《凤阳歌》,人们第一感觉抑或以为它是朱明王朝的咒歌,其实不然。凤阳这地方古称“钟离”,明洪武七年(1374)在此建中都皇城,择地凤凰山之阳才改称的。朱元璋非常尊敬老人,还决意要比刘邦做得更好,每年都亲自给老人们做寿祝福,唱歌跳舞,打花鼓联
欢。明代学者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南都打春》称:“太祖时,凤阳父老,亲自上寿,以比丰沛。”据《凤阳新书》等记载,朱元璋不只一次以皇帝的口气、乡亲的情愫对乡人说:你们在家乡,有福的去做父母官,无福的就给我看守陵墓,种田的不要你们交租税,年老的只管逍遥自在地吃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
作为政治经济特区的凤阳人饱享皇恩,自然把感恩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洪武年间,凡逢年过节遇喜庆大事,凤阳花鼓队便驾彩马香车,从凤阳府唱到应天府(今南京市),从六部大院唱到乾清殿、坤宁宫,给朱皇帝、马皇后道喜祝福: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传唱于凤阳、南京一带的这支《凤阳歌》,歌词质朴,节奏轻捷,曲调欢快,反映了明初凤阳人欢乐之情与感激之心。
二 、 明末义军的谣歌
朱元璋是农民的儿子,特别关注农民、农业、农村,大力推行一系列耕熟垦荒、奖励农桑的政策与措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府库民室都储粮丰富。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唱出“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呢?这个中自有缘由。诚如许国红博士所考:“这首歌词是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凤阳以后开始出现的。”(《凤阳歌的历史渊源初探》)河南杞县人李岩,虽举人出身,然其在朝任兵部尚书的父亲李精白与阉党魏忠贤有瓜葛而被诛,使得他在县乡遭受鄙薄,本人又因案下狱,两代人的仇恨使他誓与朱明王朝不共戴天,归合李自成之后,即劝“收人心以图大事”,并编写各种谣谚,挑选能说会唱的人扮成商人、流民,奔波城乡,教妇幼传唱。“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谣谚均出其手。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歌》曲调早就传唱朝野,改编的词也通俗易懂,怨骂委婉,所以在朝政腐败、天灾人祸的明末特能抓民心、激民愤,很快便传遍中原大地、河北江南,不到一年,义军就发展到雄师百万。 事有变数,贡献巨大的李岩遭谗被除,紧接着李白成兵败。义军溃散,纷纷流人冀、晋、陕、豫一带打花鼓乞讨,流传于黄河两岸的山西祁太秧歌歌舞节目《打花鼓》词云: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花鼓夫妻没得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南京收了走南京,北京收了到北京, 南北二京全不收,黄河两岸度春秋。
《凤阳歌》给朱皇帝、明王朝画了一个圆,又给李自成、李岩画了一个圈。
三、 两淮流民的乞歌
明朝一代,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在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控制下.凤阳府的户籍只进不出,江浙移民想回老家也只是私下的个别行动。朱明政权倒了之后,原凤阳府及淮河两岸出现了移民大回迁,伴随出现淮民大流亡,人们在回迁、流亡途中,演唱《凤阳歌》成了他们索钱财、讨饭吃的手段.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洪武,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家小户没有办法呀,思想各人过生活。 大家户口卖骡马,二等户口卖田庄, 三等户口没有的卖哟,身背花鼓走四方。
起初是以唱乞食,以乞养生。后来是以唱赚钱,以艺谋生,《凤阳歌》成了乞讨艺人的保留曲目。花鼓艺人耳朵灵,哪里富裕哪里奔。中国古来东南富,流民奔走的方向主要是江浙,不见东海不回头。《凤阳歌》随着流民传唱到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岭县,被改编成当地的 《天皇花鼓》唱词,演员化妆和歌舞形式也有所改变,由少年男女两人穿戏装,边唱边舞,哀诉灾情以求资助。或唱吉利讨取彩头。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着花鼓走四方。 看前方雪白茫茫,母女相依守凄凉。 尝尽人间辛酸事.饥寒交迫泪汪汪。 大地瓜落地咚咚响,破陋的裙子替我藏。 千山万水有时尽.何年何月回故乡, 何年何月回故乡,回故乡!
此唱词更加细腻、真切地倾吐了流民浪迹四方的哀音,他们想念故乡,盼望回家。 《凤阳歌》历经六百年风雨洗礼、烈火涅炼、幻形演义、冶成瑰宝——它是一支歌,唱出百姓的悲与怨;是一本书,写出了明清以来的社会史、移民史、流民史;是一卷画.描绘出了中华古代近代政治、军事、民俗文化的长卷画图——虽不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那般清晰、细腻、繁华、欢乐——它不只以小小汴梁城街为视野,却会比郑侠《流民图》更为广阔、博涵、粗犷、浑成——它是以偌大九州地域为背景。
《凤阳歌》是支非同寻常的民歌,“民”中见政,“歌”中载史。倘有“史歌”之说,此当属之。
二 摘石榴 女) 姐在南园摘石榴
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
刚刚巧巧砸在了小奴家的头呦
要吃石榴你拿了两个去
要想谈心你随我上高楼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何必隔墙砸我一砖头哟
男) 一不吃你的石榴我二也不上楼
谈心怎么能到你的家里头
砸砖头为的是约你去溜溜哟
女) 昨个天个我为你挨了一顿打
今个天我为你又挨一顿骂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挨打受骂都为你小冤家哟
男) 听说你挨骂我心难受
妹妹挨打如割我的肉
你不如跟我一道去下扬州哟
女) 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
打一个包袱我就跟你一道走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
合)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呀儿哟 呀儿哟
依得依得呀儿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一下扬州再也不回头哟
安徽民歌《摘石榴》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广为流传,那是半导体收音机的慢慢普及也是这首民歌流传的推手。在收音机尚未重要家庭电器一部分的时候,人们爱聚集在一起共同畅听这首歌曲。很多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们,对这首民歌都耳熟能详张口能唱。在十年文革之后,建设上百废待兴,文艺上百花齐放,经过那不堪回首的十年,人们期待着心灵上的释放。民歌《摘石榴》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曲调欢快、明畅。特别是男女间的对唱,让其更贴近生活,让年轻男女向往那自由的爱情生活。那些近似于男女间打情骂俏的半嗔半怒式言语吸引了更多的人们。
民谣民歌诞生于人民群众,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饱含了他们的血与汗。而现如今,种类与数量众多的民谣已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更多的关注民谣民歌的传承问题。谢谢,我的分享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