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苏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渐渐

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要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木欣欣以向荣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5.用“/”把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阅读答案:

1.C 渐:逐步(训练),此题可由词性推断出来。

2.C (“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A 表转折/定语后置标志;B 构成名词性词组/语气助词“呢”;D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不译)

3.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的观点/④是具体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形。)

4.C (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5.遇者见四方无事 /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 此亦不然矣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 /岁以百万计

文言文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要挟他们的上司,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渐渐

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要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木欣欣以向荣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5.用“/”把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阅读答案:

1.C 渐:逐步(训练),此题可由词性推断出来。

2.C (“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A 表转折/定语后置标志;B 构成名词性词组/语气助词“呢”;D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不译)

3.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的观点/④是具体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形。)

4.C (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5.遇者见四方无事 /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 此亦不然矣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 /岁以百万计

文言文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要挟他们的上司,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相关文章

  • 苏轼的意义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苏轼的意义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 ...查看


  • 苏轼的散文创作成就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 苏轼的散文创作成就 苏轼的散文创作,各体兼擅.苏轼长于议论,一生写了大量的政论和史论.这些评史议政的文章,如<思治论><六国论><续朋党论><留侯论><教战守策>等 ...查看


  • 临江仙阅读答案
  •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台湾)蒋蘸 苏东坡在最落难的时候,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写出最好的诗句出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 ...查看


  • 苏轼[江神子·恨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江神子·恨别①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②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③,清泗与淮通④.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查看


  • [水调歌头苏轼][江城子苏轼]比较阅读答案(附赏析)
  • 阅读两首词,回答问题(  10分) [甲]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查看


  •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时.②古时立春日习俗, ...查看


  • [放鹤亭记]学案(附答案)
  • 10  <放鹤亭记>学案 编写  :李会霞  张晓娟 [学习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重难点提示] 1,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 ...查看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阅读答案
  • 阅读古文,回答小题.(16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查看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阅读答案
  •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 ...查看


  •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附答案
  •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4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