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授课】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开始上课,今天开始我们学习《黄帝内经 素问》,我还是依次序讲解,我们今天讲“上古天真论”。

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一段话主要是介绍黄帝这个人,很聪明,贤德,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说明先天之气很足,长大后治理国家,修行成仙。

2,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天师,就是岐伯。这部著作采取了问答的形式讲解。这段话,主要是黄帝提问于岐伯,为什么现在的人,五十岁就衰败了,这是什么原因?是怎么调摄的呢?

3,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上古之人,他们从阴阳而调摄,与术相合,术,河图之术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上古之人遵守天地阴阳之法度,所以才会长寿而终。这句话总结一下,就是说要想长寿,你必须遵守天地阴阳之法度,否则你必定达不到长寿。“能形与神俱”阴阳和合而出于人体,这是不衰的道理。

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肾中精气,坎中一阳流失。这段话说明了现在的人不知调摄阴阳神与形,违反天地养生之道,所以才折寿,现代的人,七情六欲,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不动七情,不可能,连一个小孩子也会哇哇大哭,动了七情,则相火妄动,收藏失职,承让难啊。大家看一下就行了。黄帝内经 我从头开始讲,好理解一点。

5,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主动抵抗外面的六淫邪气,保护太阳一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不有欲望,不动七情,相火不动,精神可以内守,七情不动,真气内存,邪不可干。“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一段话主要是怎么去守精神的,所谓皆得所愿,就是事事如愿,顺应天地阴阳之常态。

6,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谈到了“道”, 道是什么?顺应天地阴阳和合之术,不动七情六欲。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不能被世俗蛊惑,才能合于道。说明我们中医,万全合于道家的思想。

这六段话,是开场,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养生之道必须合于天地阴阳和合之道,和于术数,遵从天地之道,不可背道而生。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第二,说明了这个本,这个之病求本的这个本。本是什么?就是天地阴阳和合之术。这说明道德经,是我们中医的源头支出。这是我们谈论的第一个问题。

7,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髮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黄帝问岐伯,年老之人不能有子,为什么?大家记住,这个提问是说明半百而衰的老人而言,上古天人,与天地寿,所以不会老而无子,大家记得这一点。为什么我要说 这个提问是说明半百而衰的老人而言,上古天人,与天地寿,所以不会老而无子?假如你合于天地阴阳和合之术,你必然与天同寿,精气不衰,岂能无子?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髮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是什么?就是天一生水,所以癸水称为天癸。癸 属水,在少阴,肾。人贵于有血海,奇经是十二经的络脉,血生于脾而藏于肝,流注于血海,阴气凝聚。天一生水,水自上面收敛下来,藏于下,归于血海。月事初来的时候,地道开始通了,也就是地气通于天。既然地气通于天,通了,就能有子,为什么,我解释一下:阴之气,结合在外天之气,阴阳和合,混元一气,先天的状态,最佳的状态,混元一气是最佳的状态,请知晓,天为阳,阴气通天,阴阳和合,人的形成,本来就是秉承天地阴阳和合之道而生的,请熟记。

8,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髮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个二七,三七,是什么?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就是术理,就是天地阴阳和合之术的这个数字而已,不需要太强调。“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充足,故牙齿最茂盛,牙齿,肾有余,少阴精气旺盛。“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 肾气精气盛满,肝木得养,毛发旺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髮始堕”阳明,阳气旺盛于面部 ,这个时候阳明衰,故面始焦,髮始堕,阳气不荣于面。“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阳脉,就是阳气开始衰败,说明除了精气,阳气是主要的。“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这个时候,阳气衰败,不能帮助阴气通于天,阳衰不能与天通,故无子。阴气通于天,靠的就是阳气,这是谈论女子的生理。

我总结一下,天地阴阳和合之气和术理相合,而阴阳之道,从乎本也,这个本,就是术理,道家的理想。阴气通于天,其实是地气通于天,靠的是什么,阳气,至于女子的生理,遵照术理,依次算之,从地气通天而天癸致,阳气通调,到阳气衰败而精气与天癸告竭。一系列的说明了只要你合于天地阴阳和合之术,阴阳合一,这个混元一气就不会衰败。那么你就不会衰老,不会无子。德与术来源于此。为什么我要强调阳主阴从?从天地阴阳和合之术而言,阴阳本来就是合一的,一团和气,而混合而成的就是先天之气----元气,这个气,就是阴阳合一,就是阳气主之。元气不衰,就是正常状态,元气衰败,地气不通,面焦等出现,半百而衰,衰败出现,人将亡。好了,今晚就讲这么多,不懂得可以提问。

【授课】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开始上课,今天开始我们学习《黄帝内经 素问》,我还是依次序讲解,我们今天讲“上古天真论”。

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一段话主要是介绍黄帝这个人,很聪明,贤德,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说明先天之气很足,长大后治理国家,修行成仙。

2,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天师,就是岐伯。这部著作采取了问答的形式讲解。这段话,主要是黄帝提问于岐伯,为什么现在的人,五十岁就衰败了,这是什么原因?是怎么调摄的呢?

3,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上古之人,他们从阴阳而调摄,与术相合,术,河图之术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上古之人遵守天地阴阳之法度,所以才会长寿而终。这句话总结一下,就是说要想长寿,你必须遵守天地阴阳之法度,否则你必定达不到长寿。“能形与神俱”阴阳和合而出于人体,这是不衰的道理。

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肾中精气,坎中一阳流失。这段话说明了现在的人不知调摄阴阳神与形,违反天地养生之道,所以才折寿,现代的人,七情六欲,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不动七情,不可能,连一个小孩子也会哇哇大哭,动了七情,则相火妄动,收藏失职,承让难啊。大家看一下就行了。黄帝内经 我从头开始讲,好理解一点。

5,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主动抵抗外面的六淫邪气,保护太阳一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不有欲望,不动七情,相火不动,精神可以内守,七情不动,真气内存,邪不可干。“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一段话主要是怎么去守精神的,所谓皆得所愿,就是事事如愿,顺应天地阴阳之常态。

6,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谈到了“道”, 道是什么?顺应天地阴阳和合之术,不动七情六欲。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不能被世俗蛊惑,才能合于道。说明我们中医,万全合于道家的思想。

这六段话,是开场,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养生之道必须合于天地阴阳和合之道,和于术数,遵从天地之道,不可背道而生。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第二,说明了这个本,这个之病求本的这个本。本是什么?就是天地阴阳和合之术。这说明道德经,是我们中医的源头支出。这是我们谈论的第一个问题。

7,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髮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黄帝问岐伯,年老之人不能有子,为什么?大家记住,这个提问是说明半百而衰的老人而言,上古天人,与天地寿,所以不会老而无子,大家记得这一点。为什么我要说 这个提问是说明半百而衰的老人而言,上古天人,与天地寿,所以不会老而无子?假如你合于天地阴阳和合之术,你必然与天同寿,精气不衰,岂能无子?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髮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是什么?就是天一生水,所以癸水称为天癸。癸 属水,在少阴,肾。人贵于有血海,奇经是十二经的络脉,血生于脾而藏于肝,流注于血海,阴气凝聚。天一生水,水自上面收敛下来,藏于下,归于血海。月事初来的时候,地道开始通了,也就是地气通于天。既然地气通于天,通了,就能有子,为什么,我解释一下:阴之气,结合在外天之气,阴阳和合,混元一气,先天的状态,最佳的状态,混元一气是最佳的状态,请知晓,天为阳,阴气通天,阴阳和合,人的形成,本来就是秉承天地阴阳和合之道而生的,请熟记。

8,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髮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个二七,三七,是什么?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就是术理,就是天地阴阳和合之术的这个数字而已,不需要太强调。“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肾气充足,故牙齿最茂盛,牙齿,肾有余,少阴精气旺盛。“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 肾气精气盛满,肝木得养,毛发旺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髮始堕”阳明,阳气旺盛于面部 ,这个时候阳明衰,故面始焦,髮始堕,阳气不荣于面。“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阳脉,就是阳气开始衰败,说明除了精气,阳气是主要的。“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这个时候,阳气衰败,不能帮助阴气通于天,阳衰不能与天通,故无子。阴气通于天,靠的就是阳气,这是谈论女子的生理。

我总结一下,天地阴阳和合之气和术理相合,而阴阳之道,从乎本也,这个本,就是术理,道家的理想。阴气通于天,其实是地气通于天,靠的是什么,阳气,至于女子的生理,遵照术理,依次算之,从地气通天而天癸致,阳气通调,到阳气衰败而精气与天癸告竭。一系列的说明了只要你合于天地阴阳和合之术,阴阳合一,这个混元一气就不会衰败。那么你就不会衰老,不会无子。德与术来源于此。为什么我要强调阳主阴从?从天地阴阳和合之术而言,阴阳本来就是合一的,一团和气,而混合而成的就是先天之气----元气,这个气,就是阴阳合一,就是阳气主之。元气不衰,就是正常状态,元气衰败,地气不通,面焦等出现,半百而衰,衰败出现,人将亡。好了,今晚就讲这么多,不懂得可以提问。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例
  • 第卷第期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第36Mar卷第2期 年233月2012012年月 试论<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 ---以<素问·上古天真论> ...查看


  • [上古天真论]看[内经]的养生观
  • 1 从<上古天真论>看<内经>的养生观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体检中心 陈瑞芳 刘树林 [摘要]本文从<上古天真论>谈中医的养生观,文中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解释了"法于阴阳". ...查看


  • 上古天真论01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讲 主讲:徐文兵 主持:梁 冬 播出时间:2008-12-06 23:00-24:00 经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 ...查看


  • 素问上古天真论老年养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第23卷 第8期 中 医 药 学 刊 Vol.23No.82005年8月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ug.,2005 文章编号:1009-5276(2005)08-1 ...查看


  • 走近[黄帝内经](二)--上古天真论篇(含译文)
  •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轩辕,生下来就十分聪慧,年龄很小就能说会道说出些经典的话,年轻时向许多高人看齐得到他们的指教,长大后敦厚虚心而聪敏有所得,到成年时登上天子的宝座达到真人的境界. 乃問於天師曰 ...查看


  • 黄帝内经12
  •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十二讲 北京吴式太极网 2010-01-09 15:42:12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主讲:徐文兵 主持:梁 冬 播出时间:2009-02 ...查看


  • 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
  • 探析<黄帝内经> 探析<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论述了一 种近乎理想化的境界,在现代生活中离年轻化.现实化还存在一定差距.文章从 科学的 ...查看


  •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一窥[内经]养生之道
  •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最广为人知.渊远流长的中医经典便是<黄帝内经>.内经中诸多关于养生保健的智慧之语依然值得现代人研究和践行,且让我们一窥个中之道-- 仰观内经古圣先贤,他们的养生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内经·上古天真论 ...查看


  • 090314上古天真论篇第十四讲
  • [00:00.00]090314上古天真论篇第十四讲 [00:18.35]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 [00:21.85]欢迎收听在这么晚,晚上十一点, [00:24.84]坚持收听国学堂之重新发现中医太美,非常感谢! [0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