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2003年第6期(总第281期)

教育研究

EDU CA T I ONAL  RESEARCH

N o . 6, 2003General , N o . 281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郭元祥

  [摘 要] 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 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 具有反思性实践能力, [关键词 ; 课程观; 生成

[, 、博士 (武汉 430079)

  , 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具备课程生成能力, 成为人们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改革背景下, 具有课程意识成为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课程统一管理以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层面, 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涉及哪些基本要素? 如何生成课程意识? 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一、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

(一) 课程意识及其意义

①其中, 教师对课程系成完整清晰的观念和认识。

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 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课程理论中出现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教师即课程”, 二是“教师作为研究者”。前者强调的是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教师进入课程, 才能实施课程, 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成为动态的课程实施。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 以研究的方式展开课程实施过程, 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

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 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 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 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课程意识作为对课程存在的反映, 其基本形式是观念层面的, 它在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这里所说的“课程哲学”, 不是指称课程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甚至一门学科, 而是指称一种意识形态。“课程哲学”作为课程意识的表现形态, 它必然包括教师在教育行为过程中的课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 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 教育活动系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 教师要合理地展开教育活动, 需要对四大基本系统形

程观与课程方法论。因此, 可以说,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以课程观为核心形成的, 是对教育活动体系中课程系统的一种整体认识, 是教师的“课程哲学”,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

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乃至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没有明确课程意识的教师, 总是把课程视为一种“法定的教育要素”或“法定的知识”, 不可变更的系统, 并在课程系统面前无所作为。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 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 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 因此可以说, 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 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第一, 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 , , 。第二, 与理解, 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 并且只要涉及课程, 便不再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 而是从课程系统的角度来把握课程问题。正如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所指出的那样, 只要涉及课程问题, 必然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经验、组织方式和目标评价四个方面来回答并处理, 即(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②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 往往从课程内在要素整合的角度处理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第三, 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乃至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从理论上说, 课程设计一般要考虑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为教师的自主创造留有空间。由静态设计的课程过渡到动态实施的课程, 必然需要教师以某种独特的角色主动参与课程发展。然而,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以何种角色呈现在课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或“课程哲学”, 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二) 与课程意识相符合的课程观或“课程哲

学”

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教师的课程观不同, 课程意识的明确与合理的程度就不同, 教师把自己放置在课程中的地位, 以及教师对预先设计的“静态课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不同。课程观就是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笔者曾经就课程观的问题作过简要的考察, ③从课程意识的角度看, 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 需要明确课程观的基本问题, , 克服什么样的课程观, 。

。管理“法定的教育。它往往表现为三种基本观:, 并由指定或委托的专家设计的。从而, 课程成为具有法定意义的教育要素, 教师乃至学校在课程中的基本权力特别是教育专业自主权被无情地剥夺, 或者教师不自觉地放弃, 教师和学校被排斥在课程的形成过程之外。二是依附和接受的观点。依附和接受的观点要求教师把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来接受和传递, 教师依附于权力, 依附于课程设计专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把课程及相关法定的课程载体(如教学大纲、教科书等) 奉为“圣经”, 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三是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它不希望也不要求教师在课程面前有所作为。在“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看来, 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设计专家制定和设计的课程便是具有普适性的理想课程, 课程是“公共的知识”、“共同的知识”或“普遍法则”, 教师将这些内容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 似乎课程目标就实现了。管理主义课程观强调了课程中的国家权力、国家意志和专家权威, 但其根本缺陷在于忽略了教师和学校的课程权力。要体现“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

④, 必须尊重教师和学校的课程权力, 增适应性”

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确立生成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超越管理主义课程观, 认为课程对教师而言, 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 而是教师可以变更的教育要素, 是与教师的人生阅历、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的独特的

社会环境、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生成的课程观强调以下三个基本命题:第一, 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生成的课程观注重教师在课程问题上的基本权利, 把教师看成是课程由静态设计到动态实施并进入学生生活领域的重要要素和设计主体。这是由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决定的。第二, 教师进入课程, 或者“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教育权利部门和课程专家的附庸, 教师时刻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 改造着预设的课程, 教师就是课程本身。这也是不同的教师教同一课程导致不同效果的原因之一。第三,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时刻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 并以此去改造“给定的知识”。在生成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实施, 系列的变更, 或充实, 或替换, 提炼。, 课“履历经验”的重组, 。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 而要从学生过

⑤平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纳认为, 要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 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 因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

⑥从课程实施寻找”, 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探求。

的角度看,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依照着自己的“履历情境”, 是依照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连续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体文本。从此意义上说, 不仅“教师即课程”, 而且“学生即课程”。但只有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 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进入课程, 使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进入课程。总之, 生成的课程观念尊重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了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

教师的课程意识包含以下基本构成。

(一) 主体意识

之所以主体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 是由课程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从课程实施的角

⑦。度来看,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反

思性实践是一种创造意义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参与的, 在特定的社会性环境和文化环境下重建意

义结构的过程。离开了师生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创造, 离开了主体意识的发挥, 课程对人的发展价值也便无从体现。因此, 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是主体意识。它内在地包含着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第一,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这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另一方面, 学生创造着课程。课程本身具有的涵义, 学, , , 才能, , 从而成为课程的主体。从表层看, , 但从深层看, 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课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 学生也不完全是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因此, 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 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第二, 教师是课程的主体。这一方面是指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就是课程的创造着和开发者, “教师即课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 时刻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 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 这些鲜活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 从此意义上说,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

主体意识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 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学生发展出发。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 选择课程内容, 处理课程内容, 变革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权, 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 并且不断地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 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 生成意识之所以生成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 是因为课程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课程是可以预设的, 但

课程的发展价值并不就是一旦预设就能够完全实现的。课程内在的价值只有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在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能动作用中才能实现。课程的生成意识, 要求教师突出以下基本行为。

第一, 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课程首先是预设的, 是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课程审议者等人员以对学生和对社会的研究为基础设计开发而成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首先面临的基本任务是理解和把握预设课程的基本规范和普遍要求。但由于课程设计者预设的课程是以对学生和社会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征的把握为基础的, 因而, 预设的课程不可能规定具体情景下的课程实施, 它的规范也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因此, 对预设的课程进行, 化, , 。

第二, 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任何完善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 都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可以说, 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是动态生成的, 而不是预设的。预设的课程目标只是一种蓝图或设想, 预设的课程目标只有在课程展开的过程中, 在师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能动作用中才能实现, 这也是同一课程在不同的课堂中产生不同的效果的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把握课程的不同维度的目标, 结合特定的教育情景, 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 就显得十分重要。

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 注重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对课程目标作精细分解与设计, 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学生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创造性地进行处理, 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 资源意识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 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 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 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

要载体, 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 都需

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可以说, 教师的课程意识的强弱, 往往集中地表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与处理教材的方式上。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具有以下基本教育行为方式。

一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师如何看待教材, 如何利用教材, 首先取决于他的教材观。具备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 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 一个引子, 或者一个案例, 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 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 , 。课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因、通过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 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 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 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课程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 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 鲜明的课程意识要求教师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 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

三、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

从理论上说, 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课程意

识, 其教学行为都是或明或暗地受到一定课程意识的支配, 但问题是是否每个教师都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 是否与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 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形成的。教师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自觉生成的。笔者认为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鲜明而合理的课程意识的生成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

(一) 切实转变课程观

鲜明而合理的课程意识的形成, 是建立在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念转变基础之上的。合理的课程观对教师的课程意识、教育行为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 它是教师的课程哲学和课程方法论。只有课程观念发生了合理的转变, 才可能生成合理的课

程意识。在合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才有可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转变以课程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成为广大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重要任务。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超越以往种种狭隘的课程观, 确立整合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并在此基础上, 完整地把握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妥善处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 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是课程意识生成的基础。反思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是自我建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的理念和行为。师讲自己的教育故事”种自我反思活动。辩证否定。, 课程意识逐步明确。

() 重建学校课程制度

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也需要有合理的制度作保证。制度规定并约束了教师的教育行为, 直接影

响着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因此, 在当前课程改革

背景下, 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 客观地要求学校进行课程教学制度的创新。对多年来习惯化的教学制度、教学常规、课程教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逐步分析, 改革不符合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制度与常规, 制定新的规范, 在学校建立起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全新的课程文化。

注释:

①Zais , R . S . , Cu rricu lum :P rincip and F ound a tions ,

1976, p . 10.

②拉尔夫・泰勒. [M ]. 北京:人民, . 17.

. []. 课程・教材・教法, 200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 ]. 2001年. ⑤P inar &Grum et , M . R . , T o w a rd a P oor Cu rricu lum :A n

In trod uction to the T heory and P ractice of Cou rse , 1976.

⑥P inar, W. F. ,

Cu rricu lum T heoriz ing .

T he A bstract and the Concrete in

In Giroux, H. A. ; Penna, A. N. &

P inar , W . F . (Eds . ) , Curriculum &Instructi on , 1981, 434.

⑦单丁. 课程流派研究[M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312-313.

On Teacher ’s Awareness of Curr iculu m and Its Cultiva tion

Guo Y uanx iang

Abstract :T he on 2go ing curriculum refo r m requires the teachers to have strong sense of curriculum . T he sense of curriculum is a teacher’sbasic reflecti on and “curriculum ph ilo soph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outlook on curriculum is the co re of the curriculum sense . T he sense of curriculum dom inates a teacher’sbehavi o ral , existing and living modes in educati on . W ith the contents of a teacher’scurriculum sense including the subject sense , the fo r m ati on sense and the resource sense , the cultivati on of teachers’curriculum sense requires the change of teachers’ideas about curriculum , the i m p rovem ent of teacher’sretro spective ability to p ractice and the reestablishm ent of the schoo l curriculum system .

Key words :teacher ; curriculum sense ; curriculum ph ilo sophy ; outlook on curriculum ; fo r m ati on

Author :Guo Yuanxiang , p rofesso r and docto r at the Co llege of Educati on Science ,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W uhan 430079)

[责任编辑:武思敏]

2003年第6期(总第281期)

教育研究

EDU CA T I ONAL  RESEARCH

N o . 6, 2003General , N o . 281

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

郭元祥

  [摘 要] 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 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 具有反思性实践能力, [关键词 ; 课程观; 生成

[, 、博士 (武汉 430079)

  , 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自主能力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具备课程生成能力, 成为人们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改革背景下, 具有课程意识成为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课程统一管理以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层面, 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涉及哪些基本要素? 如何生成课程意识? 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一、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

(一) 课程意识及其意义

①其中, 教师对课程系成完整清晰的观念和认识。

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 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课程理论中出现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教师即课程”, 二是“教师作为研究者”。前者强调的是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教师进入课程, 才能实施课程, 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成为动态的课程实施。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 以研究的方式展开课程实施过程, 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

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社会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 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 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 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课程意识作为对课程存在的反映, 其基本形式是观念层面的, 它在本质上就是教师教育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这里所说的“课程哲学”, 不是指称课程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甚至一门学科, 而是指称一种意识形态。“课程哲学”作为课程意识的表现形态, 它必然包括教师在教育行为过程中的课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 属于教师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意识范畴。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 教育活动系统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管理与评价系统构成的, 教师要合理地展开教育活动, 需要对四大基本系统形

程观与课程方法论。因此, 可以说,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以课程观为核心形成的, 是对教育活动体系中课程系统的一种整体认识, 是教师的“课程哲学”, 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观与方法论。

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乃至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没有明确课程意识的教师, 总是把课程视为一种“法定的教育要素”或“法定的知识”, 不可变更的系统, 并在课程系统面前无所作为。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 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 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 因此可以说, 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 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第一, 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 , , 。第二, 与理解, 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 并且只要涉及课程, 便不再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 而是从课程系统的角度来把握课程问题。正如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所指出的那样, 只要涉及课程问题, 必然要从教育目标、教育经验、组织方式和目标评价四个方面来回答并处理, 即(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②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 往往从课程内在要素整合的角度处理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第三, 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乃至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从理论上说, 课程设计一般要考虑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为教师的自主创造留有空间。由静态设计的课程过渡到动态实施的课程, 必然需要教师以某种独特的角色主动参与课程发展。然而,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以何种角色呈现在课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或“课程哲学”, 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二) 与课程意识相符合的课程观或“课程哲

学”

课程意识的核心是课程观或“课程哲学”。教师的课程观不同, 课程意识的明确与合理的程度就不同, 教师把自己放置在课程中的地位, 以及教师对预先设计的“静态课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不同。课程观就是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笔者曾经就课程观的问题作过简要的考察, ③从课程意识的角度看, 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 需要明确课程观的基本问题, , 克服什么样的课程观, 。

。管理“法定的教育。它往往表现为三种基本观:, 并由指定或委托的专家设计的。从而, 课程成为具有法定意义的教育要素, 教师乃至学校在课程中的基本权力特别是教育专业自主权被无情地剥夺, 或者教师不自觉地放弃, 教师和学校被排斥在课程的形成过程之外。二是依附和接受的观点。依附和接受的观点要求教师把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来接受和传递, 教师依附于权力, 依附于课程设计专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把课程及相关法定的课程载体(如教学大纲、教科书等) 奉为“圣经”, 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三是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它不希望也不要求教师在课程面前有所作为。在“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看来, 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设计专家制定和设计的课程便是具有普适性的理想课程, 课程是“公共的知识”、“共同的知识”或“普遍法则”, 教师将这些内容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 似乎课程目标就实现了。管理主义课程观强调了课程中的国家权力、国家意志和专家权威, 但其根本缺陷在于忽略了教师和学校的课程权力。要体现“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

④, 必须尊重教师和学校的课程权力, 增适应性”

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确立生成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超越管理主义课程观, 认为课程对教师而言, 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 而是教师可以变更的教育要素, 是与教师的人生阅历、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的独特的

社会环境、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生成的课程观强调以下三个基本命题:第一, 教师是课程的创生者。生成的课程观注重教师在课程问题上的基本权利, 把教师看成是课程由静态设计到动态实施并进入学生生活领域的重要要素和设计主体。这是由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决定的。第二, 教师进入课程, 或者“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教育权利部门和课程专家的附庸, 教师时刻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 改造着预设的课程, 教师就是课程本身。这也是不同的教师教同一课程导致不同效果的原因之一。第三,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时刻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生活领域的各种有意义的背景, 并以此去改造“给定的知识”。在生成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实施, 系列的变更, 或充实, 或替换, 提炼。, 课“履历经验”的重组, 。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 而要从学生过

⑤平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纳认为, 要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学校课程绝对不能局限于系统化的书本知识, 而要关照个体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生活经验”, 因为“人的生活的深刻性只有在独立个体的生活领域中去

⑥从课程实施寻找”, 而不能从个体以外去探求。

的角度看,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依照着自己的“履历情境”, 是依照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连续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体文本。从此意义上说, 不仅“教师即课程”, 而且“学生即课程”。但只有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 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进入课程, 使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进入课程。总之, 生成的课程观念尊重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了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

教师的课程意识包含以下基本构成。

(一) 主体意识

之所以主体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 是由课程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从课程实施的角

⑦。度来看,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反

思性实践是一种创造意义的过程, 是师生共同参与的, 在特定的社会性环境和文化环境下重建意

义结构的过程。离开了师生对课程意义的重建与创造, 离开了主体意识的发挥, 课程对人的发展价值也便无从体现。因此, 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是主体意识。它内在地包含着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第一,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这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另一方面, 学生创造着课程。课程本身具有的涵义, 学, , , 才能, , 从而成为课程的主体。从表层看, , 但从深层看, 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课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 学生也不完全是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因此, 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 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第二, 教师是课程的主体。这一方面是指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就是课程的创造着和开发者, “教师即课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 时刻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 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 这些鲜活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 从此意义上说,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内在要素之一。

主体意识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 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学生发展出发。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 选择课程内容, 处理课程内容, 变革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权, 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 并且不断地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 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 生成意识之所以生成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 是因为课程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课程是可以预设的, 但

课程的发展价值并不就是一旦预设就能够完全实现的。课程内在的价值只有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在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能动作用中才能实现。课程的生成意识, 要求教师突出以下基本行为。

第一, 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课程首先是预设的, 是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课程审议者等人员以对学生和对社会的研究为基础设计开发而成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首先面临的基本任务是理解和把握预设课程的基本规范和普遍要求。但由于课程设计者预设的课程是以对学生和社会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征的把握为基础的, 因而, 预设的课程不可能规定具体情景下的课程实施, 它的规范也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因此, 对预设的课程进行, 化, , 。

第二, 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任何完善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 都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可以说, 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是动态生成的, 而不是预设的。预设的课程目标只是一种蓝图或设想, 预设的课程目标只有在课程展开的过程中, 在师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能动作用中才能实现, 这也是同一课程在不同的课堂中产生不同的效果的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把握课程的不同维度的目标, 结合特定的教育情景, 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 就显得十分重要。

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 注重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对课程目标作精细分解与设计, 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学生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创造性地进行处理, 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 资源意识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 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 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 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

要载体, 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 都需

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可以说, 教师的课程意识的强弱, 往往集中地表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与处理教材的方式上。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具有以下基本教育行为方式。

一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教师如何看待教材, 如何利用教材, 首先取决于他的教材观。具备鲜明课程意识的教师, 仅仅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 一个引子, 或者一个案例, 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 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 , 。课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因、通过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 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 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 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课程资源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 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 鲜明的课程意识要求教师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 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

三、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

从理论上说, 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课程意

识, 其教学行为都是或明或暗地受到一定课程意识的支配, 但问题是是否每个教师都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 是否与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 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是朝夕之间能够形成的。教师鲜明合理的课程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自觉生成的。笔者认为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鲜明而合理的课程意识的生成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

(一) 切实转变课程观

鲜明而合理的课程意识的形成, 是建立在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念转变基础之上的。合理的课程观对教师的课程意识、教育行为起着指导思想的作用, 它是教师的课程哲学和课程方法论。只有课程观念发生了合理的转变, 才可能生成合理的课

程意识。在合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才有可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 转变以课程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成为广大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重要任务。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超越以往种种狭隘的课程观, 确立整合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并在此基础上, 完整地把握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妥善处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 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是课程意识生成的基础。反思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是自我建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的理念和行为。师讲自己的教育故事”种自我反思活动。辩证否定。, 课程意识逐步明确。

() 重建学校课程制度

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也需要有合理的制度作保证。制度规定并约束了教师的教育行为, 直接影

响着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因此, 在当前课程改革

背景下, 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 客观地要求学校进行课程教学制度的创新。对多年来习惯化的教学制度、教学常规、课程教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逐步分析, 改革不符合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制度与常规, 制定新的规范, 在学校建立起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全新的课程文化。

注释:

①Zais , R . S . , Cu rricu lum :P rincip and F ound a tions ,

1976, p . 10.

②拉尔夫・泰勒. [M ]. 北京:人民, . 17.

. []. 课程・教材・教法, 2001,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 ]. 2001年. ⑤P inar &Grum et , M . R . , T o w a rd a P oor Cu rricu lum :A n

In trod uction to the T heory and P ractice of Cou rse , 1976.

⑥P inar, W. F. ,

Cu rricu lum T heoriz ing .

T he A bstract and the Concrete in

In Giroux, H. A. ; Penna, A. N. &

P inar , W . F . (Eds . ) , Curriculum &Instructi on , 1981, 434.

⑦单丁. 课程流派研究[M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312-313.

On Teacher ’s Awareness of Curr iculu m and Its Cultiva tion

Guo Y uanx iang

Abstract :T he on 2go ing curriculum refo r m requires the teachers to have strong sense of curriculum . T he sense of curriculum is a teacher’sbasic reflecti on and “curriculum ph ilo soph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outlook on curriculum is the co re of the curriculum sense . T he sense of curriculum dom inates a teacher’sbehavi o ral , existing and living modes in educati on . W ith the contents of a teacher’scurriculum sense including the subject sense , the fo r m ati on sense and the resource sense , the cultivati on of teachers’curriculum sense requires the change of teachers’ideas about curriculum , the i m p rovem ent of teacher’sretro spective ability to p ractice and the reestablishm ent of the schoo l curriculum system .

Key words :teacher ; curriculum sense ; curriculum ph ilo sophy ; outlook on curriculum ; fo r m ati on

Author :Guo Yuanxiang , p rofesso r and docto r at the Co llege of Educati on Science ,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W uhan 430079)

[责任编辑:武思敏]


相关文章

  •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
  • 幼儿园课程改革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 ---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 李季湄 近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力图在课程中进一步克服教师中心的现象,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怎样评价一堂综合实践课的好坏
  • 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是好课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时候一堂课是这个逻辑链中一次解决一个小问题的一次集体行动.目前,许 ...查看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练习
  •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6题) 1. 课程目标: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意欲达到的状态.课程目标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学龄段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三章一 ...查看


  • 作业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课题,亟待人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任务指派形式,与课程教学的历史可以说是基本等长的,但将其作为一 ...查看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现象.问题.规律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 [02111]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0七年六月 指定用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参考用书:<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查看


  •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
  • 关于"新课程高初中学段化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课题 江苏省第六期教研课题重点课题 江苏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杨剑春 1.课题研究的缘起.基础和理论依据 1.1课题研究的缘起 九年义务教育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教材多元化现象大面积出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