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批评学生的艺术
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终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批评得有艺术, 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还能指导迷津, 启迪心智。反之, 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所以, 批评要有艺术。不要伤害学生的心灵, 不能广施威风, 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 而是要通过批评培养学生的尊严感,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立自勉。因此, 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艺术。那么怎样施展这门艺术呢?
首先老师要正确对待理解批评的含意:
教育学生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所以, 批评时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 切忌解恨发泄, 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批评应该象习习的春风, 总是包含着万物复苏的温暖。只有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 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有一次, 我带学生到政府大礼堂参加演出。过马路时, 邓月同学看见爸爸妈妈在对面的路上, 她一时兴奋, 竟忘了看红绿灯, 正想直奔过去, 一辆大货车急速驶来, 我赶紧冲过去拉住她的衣服, 把她拉回了路边。我心有余悸地对她说:“怎么搞的? 太危险了, 差点吓死我! 来, 拉着我的手, 我们一起过去。”孩子感激地一笑, 乖乖地由我护送到公路对面。老师的关怀好象温暖的春风, 学生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关怀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老师要以情动人:
教师对待学生, 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 真诚相待, 理解、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学生, 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老师, 愿意说出心底的秘密,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育。
对于不同的学生, 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如: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 他们的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犯错误后容易受到老师的训斥。时间一长, 他们认为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 有时甚至与老师对立。对于这样的学生, 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以理服人。而且平时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 做到心心相印, 再晓知以理, 动之以情。这样批评, 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譬如说吧, 我教过的一名学生罗超。他经常不完成作业, 课堂上爱说话, 下课时常欺侮人, 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还常和老师顶嘴, 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从下面教育, 只能越批评越顽皮, 越批评越没有自尊心。为了转化他, 我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 他犯错误时, 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交谈, 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与他平等相待、真诚友好, 慢慢与我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生活中, 引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 在学习上常常关心他, 而今他懂事多了, 做事也能为别人作想了, 心中有他人了, 常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
浅谈教育批评学生的艺术
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终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批评得有艺术, 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还能指导迷津, 启迪心智。反之, 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所以, 批评要有艺术。不要伤害学生的心灵, 不能广施威风, 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 而是要通过批评培养学生的尊严感,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立自勉。因此, 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艺术。那么怎样施展这门艺术呢?
首先老师要正确对待理解批评的含意:
教育学生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所以, 批评时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 切忌解恨发泄, 为自己的利益扫除障碍。批评应该象习习的春风, 总是包含着万物复苏的温暖。只有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 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有一次, 我带学生到政府大礼堂参加演出。过马路时, 邓月同学看见爸爸妈妈在对面的路上, 她一时兴奋, 竟忘了看红绿灯, 正想直奔过去, 一辆大货车急速驶来, 我赶紧冲过去拉住她的衣服, 把她拉回了路边。我心有余悸地对她说:“怎么搞的? 太危险了, 差点吓死我! 来, 拉着我的手, 我们一起过去。”孩子感激地一笑, 乖乖地由我护送到公路对面。老师的关怀好象温暖的春风, 学生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关怀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老师要以情动人:
教师对待学生, 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 真诚相待, 理解、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学生, 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老师, 愿意说出心底的秘密,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教育。
对于不同的学生, 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如: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 他们的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犯错误后容易受到老师的训斥。时间一长, 他们认为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 有时甚至与老师对立。对于这样的学生, 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以理服人。而且平时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 做到心心相印, 再晓知以理, 动之以情。这样批评, 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譬如说吧, 我教过的一名学生罗超。他经常不完成作业, 课堂上爱说话, 下课时常欺侮人, 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还常和老师顶嘴, 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从下面教育, 只能越批评越顽皮, 越批评越没有自尊心。为了转化他, 我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 他犯错误时, 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交谈, 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与他平等相待、真诚友好, 慢慢与我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生活中, 引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 在学习上常常关心他, 而今他懂事多了, 做事也能为别人作想了, 心中有他人了, 常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