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陶渊明
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班级:汉四班 学号:[1**********] 姓名:吴劝劝
庄子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陶渊明
摘要:庄子以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逍遥无侍的精神对田园诗人陶渊明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对其人生态度、生活观念以至于人
生理想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陶渊明是深得庄子思想精髓的诗人。
关键词:庄子 陶渊明 影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作《庄子》一书,不仅在哲学史上引人瞩目,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之一。经典作品固有其魅力所在。《庄
子》中阐述的各种奇特的观点与丰富的寓言及其表现出的奇绝想象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的文人骚客。尤其“《庄子》寓言取材个性,从神话到现实。”[1]如:魏晋时
期的嵇康、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王安石。有位名人说过:
“一本好书,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时期的文人对其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本篇文章从中选取了东晋具有代表性的
诗人陶渊明,将从多方视角进行论述。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伟大的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大约生于董纪哀帝兴宁
三年,他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诗创作主要包
括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三部分。史书中说:“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
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之。”渊明叹
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带授去职。”究其一生也是坎坷不
平,荆棘遍地。关于他的思想性格和诗歌审美追求要进行多方面的阐述。
一、 陶渊明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一个文人的创作风格及其思想总是受众多名人的影响。他们吸收别人中适合
自己的精华,去其糟粕,将多种风格相溶,形成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陶渊明的
风格也是受儒、道等多种文化元素影响的。庄子思想的影响是核心部分。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使《庄子》得到重视与发展,即其当时的社会背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消失后,在魏晋时期,儒学日益衰微,玄学
兴起,佛教传播,道教创立,形成了儒、道、玄、释既纷争又相互融合的局面,
而玄学是主流,玄学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是属于道教的。玄学的经典就有《老子》、
《庄子》、《周易》,而玄学的兴起,是针对束缚人思想的儒学而引发的。这个时
代国家动荡,权威的思想道德规范逐渐解体,他们都想追求个体精神自由,以至
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文人不再热衷于仕途,而是归隐山林,远离国家与社会。
在自然的熏陶下,增加其内在的修养,重视人性,达到修身养性,超凡脱俗的效
果。这些文人骚客或谈论玄虚或寄情山水,更有甚者,饮酒服药,放情肆志。这
便是魏晋风度。由于庄子的哲学博大精深及其创作艺术风格的荒唐、谬悠,吸引
了众多文人来研读《庄子》。陶渊明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自然而然也就深受
庄子影响。
1、 陶渊明本性所为及其祖父的影响。
陶渊明本性光明俊伟,刚正不阿,生活态度率真,“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
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自解归”。[2]陶渊明虽然祖上显赫,但到他时家
室衰微,就寄住在其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当时的名士:他行不苟合,年无夸矜,
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这些对陶渊明
今后的嗜好有很大的影响。孟嘉家里藏书极多,如《庄子》、《四书》、《五经》等,
这些作品扩展了陶渊明的视野,培养了他闲适的性情。
二、 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影响。
庄子思想归纳起来可以包括两方点:一是宇宙最根本的存在。二是自然客观规
律。提倡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关于“道”
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阐述中也从自然层面到达了社会层面及人性之上。
他强调古代明君都是顺应自然而办事的。“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天地》,作为个人不能只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要拘于一己私利。“万物一府,
死生同状”《天地》,他希望人们按照天道去观照事物的本然,顺应自然的发展。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
物论》,庄子向往绝对自由的生活,不注重功名利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因此,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累无患的精神自由,他为那些为了
追求功名利禄而劳神伤财的人感到可悲。“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苶然疲役而不
知其所归,可不谓大哀乎?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
哀乎?《齐物论》
庄子重视自然规律,对世间万物的变化处之不惊,对人的生老病死也能静
若处子,儒家强调的是道德仁义,而庄子重视自然变化,重视人性。他认为人的
一切活动都是逃不过自然规律的,所以他对生死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也表现出
了浓重的悲剧意识“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既然自
然是无法超越的,庄子就对生死持一种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
态。“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
善死吾也”《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大宗师》。庄子觉得“死也可乐,所以有“鼓盆而歌,送
妻升遐”,这一举动让世人很难理解,然而庄子豁达的生死观,也是我们常人所
无法企及的。功名利禄之于庄子犹如粪土,他喜欢隐逸舒适的闲适生活。下面摘
取《秋水》中的文章来表现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
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运用奇特的想象,将自己形象化的比作一只神龟,表现其不愿伴君左右,
而要逍遥自得的超自然态度生活。
“庄子造就了独立不羁,追求卓越精神价值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就是以庄子
哲学为武器,实现了价值观的超越。”[3]在陶渊明的人生观中:人世间的一切功
名利禄,只能满足物质需求,而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自我,必须追求精神层次的自
由以致于进一步融入自然。“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乐夫天命复奚
疑。”《归去来兮辞并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并序》其二),“哀荣无定向,彼此更共之。邵声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饮酒并序》其一),这
些诗都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慕名利的高远志向,守志不阿的高洁情操以及安时处顺
的人生态度。他信奉“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的思想,所以对于死他表现出一种
很旷达的人生态度,认为宇宙的变化是个人力量所无法阻挡的,大自然自身运动
的结果必然是事物的新陈代谢。“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形影神.神释》,“甚
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神释》。人终有一死,当顺应自然,任其发展,毋须多虑。他还认为人
的生命不能永存,神仙境界又不可及,人一死形影俱灭。“存生不可言,卫生每
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影神.影答神》,“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诗》。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深受庄子的影响。
三、 教会陶渊明以一种安宁恬静的心态生活。
庄子追求自然恬淡的生活,在人类的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达到物我合
一的精神境界,即“得意忘象,得意忘言,《老子指略》所言:“四象形而物无所
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 ,则大音至矣。”所谓“心无所适”主
体对客体形成的意向性;“物无所主”是强调超越主体对客体所形成的范性型。
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又超越于感觉经验,进入一种抽象的理性思辨,最终生扬到
一种自由的意境。”4“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
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
物交,惔而无为”《刻意》。追求真、自然、达到一种物化,“不知庄周之梦为蝴
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同则无好也,
化则无常也。”《大宗师》,“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
一。”《大宗师》,冲出渺小的个体,将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进入无古今的
超然状态,庄子的人生是艺术的化身。
在返璞归真,返自然的无为心态中,陶渊明不仅深得其意,而且把它运用在
了生活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饮酒并序》此情此景蕴含着纯真的意趣、南山、山气、夕阳、飞
鸟是多么和谐的画面,让人充满向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饮酒并序》。作者希
望浑浊的风尚能够还真,象上古一样祥和。在物化境界中,陶渊明也吸收了不少
庄子思想的精华,“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常恐
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
兮辞并序》,他归隐田园过着乐天知命的生活,顺其自然的走向生命的尽头。
四、 幻想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来追求精神的慰藉。
庄子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是非不分的社会充满厌恶,
而对“至德之士,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的远古社会充满赞美,
在那里人们永葆本性,没有贪欲,淳朴真实。在庄子的思想深处构建了一幅安乐、
和谐的社会宏图。“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
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
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而游,鸟雀之巢可攀援
而窥。”《马蹄》,庄子追求的是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对人类的文明持否定的观点。
当文明社会出现的时候,人类的自私、自利的污秽面也会随之浮现,人的行为就
不会完全处于本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庄子描绘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相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并诗》,这里没有智慧、心
计的较量,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们淳朴善良,共同劳动,达到一种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的理想社会。在这座精神的世外桃源里“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桃花源记并序》“世外桃源”传承了《庄子》的“至德之世”,陶渊明以他过人
的文学才能使理想世界更加和谐且充满人性之美,使之充满诗意的色彩。
庄子对陶渊明的影响不止在于这几个方面,庄子对其影响是全方位的,但
陶渊明以其深邃的洞擦力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悟溶于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是
一种似沁人心脾的美,而不似庄子那样高深,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读陶渊
明的诗可以提高我们的美学观念,给人一种享受诗画般的体验。读庄子则可使我
们更好地学习文学理论。庄子给陶渊明创作提供了理论及材料,陶渊明让庄子的
理论更加亲切,有情趣,蕴含一种含蓄之美。
参考书目:中华经典藏书《庄子》,孙通海译注,中华书局 ,B223.5/1
古代文学史名著选译丛书《陶渊明诗文选译》张培桓主编,凤
凰出版社,I213.722/1
注释:1.选自于《庄子探奥》,作者姚曼波,人民出版社,242页
2.选自《晋书》,其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
载记三十卷。
3.选自《庄子·探奥》作者姚曼波,人民出版社 ,240页
4.选自《魏晋哲学与诗学》,刘运好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35页
庄子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陶渊明
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班级:汉四班 学号:[1**********] 姓名:吴劝劝
庄子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陶渊明
摘要:庄子以其特立独行的人格,逍遥无侍的精神对田园诗人陶渊明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对其人生态度、生活观念以至于人
生理想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陶渊明是深得庄子思想精髓的诗人。
关键词:庄子 陶渊明 影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作《庄子》一书,不仅在哲学史上引人瞩目,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之一。经典作品固有其魅力所在。《庄
子》中阐述的各种奇特的观点与丰富的寓言及其表现出的奇绝想象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的文人骚客。尤其“《庄子》寓言取材个性,从神话到现实。”[1]如:魏晋时
期的嵇康、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王安石。有位名人说过:
“一本好书,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时期的文人对其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本篇文章从中选取了东晋具有代表性的
诗人陶渊明,将从多方视角进行论述。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伟大的诗人、散文家、辞赋家。大约生于董纪哀帝兴宁
三年,他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诗创作主要包
括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三部分。史书中说:“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
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之。”渊明叹
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带授去职。”究其一生也是坎坷不
平,荆棘遍地。关于他的思想性格和诗歌审美追求要进行多方面的阐述。
一、 陶渊明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一个文人的创作风格及其思想总是受众多名人的影响。他们吸收别人中适合
自己的精华,去其糟粕,将多种风格相溶,形成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陶渊明的
风格也是受儒、道等多种文化元素影响的。庄子思想的影响是核心部分。
一、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使《庄子》得到重视与发展,即其当时的社会背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消失后,在魏晋时期,儒学日益衰微,玄学
兴起,佛教传播,道教创立,形成了儒、道、玄、释既纷争又相互融合的局面,
而玄学是主流,玄学就其思想本质来说是属于道教的。玄学的经典就有《老子》、
《庄子》、《周易》,而玄学的兴起,是针对束缚人思想的儒学而引发的。这个时
代国家动荡,权威的思想道德规范逐渐解体,他们都想追求个体精神自由,以至
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文人不再热衷于仕途,而是归隐山林,远离国家与社会。
在自然的熏陶下,增加其内在的修养,重视人性,达到修身养性,超凡脱俗的效
果。这些文人骚客或谈论玄虚或寄情山水,更有甚者,饮酒服药,放情肆志。这
便是魏晋风度。由于庄子的哲学博大精深及其创作艺术风格的荒唐、谬悠,吸引
了众多文人来研读《庄子》。陶渊明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自然而然也就深受
庄子影响。
1、 陶渊明本性所为及其祖父的影响。
陶渊明本性光明俊伟,刚正不阿,生活态度率真,“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
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自解归”。[2]陶渊明虽然祖上显赫,但到他时家
室衰微,就寄住在其祖父孟嘉家里,孟嘉是当时的名士:他行不苟合,年无夸矜,
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这些对陶渊明
今后的嗜好有很大的影响。孟嘉家里藏书极多,如《庄子》、《四书》、《五经》等,
这些作品扩展了陶渊明的视野,培养了他闲适的性情。
二、 对陶渊明人生态度的影响。
庄子思想归纳起来可以包括两方点:一是宇宙最根本的存在。二是自然客观规
律。提倡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关于“道”
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阐述中也从自然层面到达了社会层面及人性之上。
他强调古代明君都是顺应自然而办事的。“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天地》,作为个人不能只顾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要拘于一己私利。“万物一府,
死生同状”《天地》,他希望人们按照天道去观照事物的本然,顺应自然的发展。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
物论》,庄子向往绝对自由的生活,不注重功名利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
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因此,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累无患的精神自由,他为那些为了
追求功名利禄而劳神伤财的人感到可悲。“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苶然疲役而不
知其所归,可不谓大哀乎?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
哀乎?《齐物论》
庄子重视自然规律,对世间万物的变化处之不惊,对人的生老病死也能静
若处子,儒家强调的是道德仁义,而庄子重视自然变化,重视人性。他认为人的
一切活动都是逃不过自然规律的,所以他对生死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也表现出
了浓重的悲剧意识“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既然自
然是无法超越的,庄子就对生死持一种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
态。“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
善死吾也”《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大宗师》。庄子觉得“死也可乐,所以有“鼓盆而歌,送
妻升遐”,这一举动让世人很难理解,然而庄子豁达的生死观,也是我们常人所
无法企及的。功名利禄之于庄子犹如粪土,他喜欢隐逸舒适的闲适生活。下面摘
取《秋水》中的文章来表现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
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运用奇特的想象,将自己形象化的比作一只神龟,表现其不愿伴君左右,
而要逍遥自得的超自然态度生活。
“庄子造就了独立不羁,追求卓越精神价值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就是以庄子
哲学为武器,实现了价值观的超越。”[3]在陶渊明的人生观中:人世间的一切功
名利禄,只能满足物质需求,而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自我,必须追求精神层次的自
由以致于进一步融入自然。“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乐夫天命复奚
疑。”《归去来兮辞并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并序》其二),“哀荣无定向,彼此更共之。邵声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饮酒并序》其一),这
些诗都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慕名利的高远志向,守志不阿的高洁情操以及安时处顺
的人生态度。他信奉“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的思想,所以对于死他表现出一种
很旷达的人生态度,认为宇宙的变化是个人力量所无法阻挡的,大自然自身运动
的结果必然是事物的新陈代谢。“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形影神.神释》,“甚
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神释》。人终有一死,当顺应自然,任其发展,毋须多虑。他还认为人
的生命不能永存,神仙境界又不可及,人一死形影俱灭。“存生不可言,卫生每
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影神.影答神》,“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诗》。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深受庄子的影响。
三、 教会陶渊明以一种安宁恬静的心态生活。
庄子追求自然恬淡的生活,在人类的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达到物我合
一的精神境界,即“得意忘象,得意忘言,《老子指略》所言:“四象形而物无所
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 ,则大音至矣。”所谓“心无所适”主
体对客体形成的意向性;“物无所主”是强调超越主体对客体所形成的范性型。
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又超越于感觉经验,进入一种抽象的理性思辨,最终生扬到
一种自由的意境。”4“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
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
物交,惔而无为”《刻意》。追求真、自然、达到一种物化,“不知庄周之梦为蝴
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同则无好也,
化则无常也。”《大宗师》,“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
一。”《大宗师》,冲出渺小的个体,将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进入无古今的
超然状态,庄子的人生是艺术的化身。
在返璞归真,返自然的无为心态中,陶渊明不仅深得其意,而且把它运用在
了生活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饮酒并序》此情此景蕴含着纯真的意趣、南山、山气、夕阳、飞
鸟是多么和谐的画面,让人充满向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饮酒并序》。作者希
望浑浊的风尚能够还真,象上古一样祥和。在物化境界中,陶渊明也吸收了不少
庄子思想的精华,“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常恐
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
兮辞并序》,他归隐田园过着乐天知命的生活,顺其自然的走向生命的尽头。
四、 幻想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来追求精神的慰藉。
庄子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是非不分的社会充满厌恶,
而对“至德之士,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的远古社会充满赞美,
在那里人们永葆本性,没有贪欲,淳朴真实。在庄子的思想深处构建了一幅安乐、
和谐的社会宏图。“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
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
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而游,鸟雀之巢可攀援
而窥。”《马蹄》,庄子追求的是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对人类的文明持否定的观点。
当文明社会出现的时候,人类的自私、自利的污秽面也会随之浮现,人的行为就
不会完全处于本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庄子描绘的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相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并诗》,这里没有智慧、心
计的较量,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们淳朴善良,共同劳动,达到一种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的理想社会。在这座精神的世外桃源里“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桃花源记并序》“世外桃源”传承了《庄子》的“至德之世”,陶渊明以他过人
的文学才能使理想世界更加和谐且充满人性之美,使之充满诗意的色彩。
庄子对陶渊明的影响不止在于这几个方面,庄子对其影响是全方位的,但
陶渊明以其深邃的洞擦力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悟溶于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是
一种似沁人心脾的美,而不似庄子那样高深,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读陶渊
明的诗可以提高我们的美学观念,给人一种享受诗画般的体验。读庄子则可使我
们更好地学习文学理论。庄子给陶渊明创作提供了理论及材料,陶渊明让庄子的
理论更加亲切,有情趣,蕴含一种含蓄之美。
参考书目:中华经典藏书《庄子》,孙通海译注,中华书局 ,B223.5/1
古代文学史名著选译丛书《陶渊明诗文选译》张培桓主编,凤
凰出版社,I213.722/1
注释:1.选自于《庄子探奥》,作者姚曼波,人民出版社,242页
2.选自《晋书》,其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
载记三十卷。
3.选自《庄子·探奥》作者姚曼波,人民出版社 ,240页
4.选自《魏晋哲学与诗学》,刘运好著,安徽大学出版社,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