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6页-87页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大自然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开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整节课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每节课都以学生们“合作探究”为主题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强化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为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 突出学生坐姿、站姿、表述问题完整性等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完成学生与教材的“对话”。
学情分析: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增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的能力都有所增长,并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其计算法则。)
(二)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初步掌握大体思路,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掌握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打造“对话式”教学课堂,通过师生“对话”、师与教材“对话”、生与教材“对话”让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并对更深层次的知识作了解,最后通过老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用时:
40分钟(回顾知识1分钟,小组交流7分钟,小组间交流15,精讲点拨5分钟,练习巩固7分钟,当堂测试5分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提前熟悉教材,找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完成教师与教材的第一次“对话”。
2.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自学问题。
自学问题:
(1)你是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呢?(根据学生情况也可变换说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3)通过自学,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3. 复习与小数加减法有关的数学知识,包括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小数的意义及性质。
4. 再一次通读教材,设计补充性问题,以备学生不能自主提出或不能解决时用。
(1)小数加减得出的得数,末尾有0怎么办?(末尾有0,在竖式中的0可以省略,但不能省写;横式中的计算结果,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要去掉。)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法如整数加减法一样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在自学课本时,老师注意到有几个小朋友说他会验算,你们也能验算么?(18.35+4.65 21.37-8.37)
5. 设计巩固练习题。
6. 设计当堂测试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自学问题:
1. 自学课本86页-87页,并熟读课本3遍。
2. 你是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呢?
3. 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 通过自学,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一环节,学生课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交流释疑
1. 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同学一起交流自学作业及自学时自己掌握了的内容,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走进学生的群体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自学,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将要一起探究什么问题了吗?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再给你们点时间,把课本的86-87页再快速的看一遍。(学生再次回顾昨天自学的内容,老师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好了,现在结合课本把昨天晚上自学时的1.2题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一下,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自学问题、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
老师将这一环节时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2. 小组间讨论:
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小组讨论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举例演示。比如在解决“小数加减得出的得数,末尾有0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例题,让同学板书,并讲解。
师:同学们,可以了吗?接下来是我们的汇报时间,那么哪一组先来反馈一下你们小组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情况呢?(小组发言,每个小组将讨论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然后有别的组的同学给与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做好记录。)
小组发言,每个小组将讨论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然后有别的组的同学给与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做好记录。
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三、精讲点拨
老师根据交流释疑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指导。并对部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关键性的问题简单提问以下。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来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状况。
(1)小数加减得出的得数,末尾有0怎么办?(末尾有0,在竖式中的0可以省略,但不能省写;横式中的计算结果,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要去掉。)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法如整数加减法一样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只要把小数点
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在自学课本时,老师注意到有几个小朋友说他会验算,你们也能验算么? (解决课本上情景图中的问题:根据情境图怎样计算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呢?为什么是“+”呢?学生板书0.77+0.03的竖式计算过程,并找学生验算引出小数加法。)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对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前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你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呢?
师生根据具体问题一起讨论交流。
师:好了,你们的问题终于被消灭了,高兴么?
师:你们是轻松高兴了,可是老师这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你们也能帮我解决一下么?
师:那太好了,请看大屏幕。(根据学生刚才提的问题,老师再提问一些刚才学生没有问到的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以此来检测一下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达标训练
练习
1. 计算并验算。
17.05+2.83 9.7+12.34
1.92-0.71 10-0.8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2. 火眼金睛辩对错。
(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加深对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的理解。)
五、当堂测试
1.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6.81+5.29 9.06-2.7
2. 课本89页第6题。
3. 选做题
56230.81+0.16-0.78 100 100
(能力拓展与提升,让有能力的同学完成,让大多数同学“吃好”,好同学“吃饱”。)
(当堂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法则 0 . 7 7 0 . 8 0
验 + 0 . 0 3 —0 . 7 7 算
0 . 8 0 0 . 0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特点:
本课题的设计突出学生站姿、坐姿、表述问题完整性等习惯养成,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表现。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在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上都有很大发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尤其是在交流释疑和精讲点拨这两个知识形成的环节,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整节课40分钟,老师说话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整节课的学习中,都是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并对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意见,老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而又有序。
整个教学的设计,感觉老师很轻松,把什么问题都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老师的确是从以前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可是老师要想做好一名引导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在课前要熟悉教材和学生,提出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自学问题,让学生在自学时有入手的方向,又不使问题框住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材对教材进行深挖,准备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以备学生在自学时不能发现,或者学生发现了而不能解决。最后将自学问题与这些补充性问题结合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找学生完成,通过学生板书0.77+0.03的竖式,找其他同学板书验算过程,以此引出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并解决学生在板书时的生成问题。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
教学中的不足及出现的问题:
部分学生在课下不能自觉地,主动的去自学课本内容;还有部分学生在自学时不能深挖教材。
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没有什么意义和以后才会学习的内容。针对这些现象,我要在平时的自主学习环节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自主评判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什么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什么是后续学习的学习内容,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
精讲点拨这一环节中,老师在对学生提出一些基础的问题时,例如:小数加减得出的得数,末尾有0怎么办?少数学生不能作出回答。可以看出部分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没有下功夫,对这部分同学,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处理在进行小数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因要注意的问题太多,教师没能把要注意的问题都统计出。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要求,设计出一套合理的且有梯次的练习题,既紧扣教学内容,又要兼顾学生知识水平,既要照顾大多数同学,又要照顾好的同学。通过练习题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下课前通过“当堂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处理练习题时,练习中的1、2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正确答案。处理答案时,学生到讲台上代替老师的角色讲解问题并板书。当堂测试,第1题中的加法计算,有3名同学做错,减法有4名同学出现错误,第2题,有6名同学出现错误。第三题选做题一般同学能够做出。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6页-87页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大自然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开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整节课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每节课都以学生们“合作探究”为主题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强化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为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 突出学生坐姿、站姿、表述问题完整性等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完成学生与教材的“对话”。
学情分析: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增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的能力都有所增长,并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其计算法则。)
(二)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初步掌握大体思路,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掌握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打造“对话式”教学课堂,通过师生“对话”、师与教材“对话”、生与教材“对话”让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并对更深层次的知识作了解,最后通过老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用时:
40分钟(回顾知识1分钟,小组交流7分钟,小组间交流15,精讲点拨5分钟,练习巩固7分钟,当堂测试5分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提前熟悉教材,找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完成教师与教材的第一次“对话”。
2.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自学问题。
自学问题:
(1)你是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呢?(根据学生情况也可变换说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3)通过自学,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3. 复习与小数加减法有关的数学知识,包括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小数的意义及性质。
4. 再一次通读教材,设计补充性问题,以备学生不能自主提出或不能解决时用。
(1)小数加减得出的得数,末尾有0怎么办?(末尾有0,在竖式中的0可以省略,但不能省写;横式中的计算结果,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要去掉。)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法如整数加减法一样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在自学课本时,老师注意到有几个小朋友说他会验算,你们也能验算么?(18.35+4.65 21.37-8.37)
5. 设计巩固练习题。
6. 设计当堂测试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自学问题:
1. 自学课本86页-87页,并熟读课本3遍。
2. 你是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呢?
3. 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 通过自学,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一环节,学生课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交流释疑
1. 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同学一起交流自学作业及自学时自己掌握了的内容,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走进学生的群体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自学,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将要一起探究什么问题了吗?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再给你们点时间,把课本的86-87页再快速的看一遍。(学生再次回顾昨天自学的内容,老师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好了,现在结合课本把昨天晚上自学时的1.2题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一下,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自学问题、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
老师将这一环节时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2. 小组间讨论:
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小组讨论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举例演示。比如在解决“小数加减得出的得数,末尾有0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例题,让同学板书,并讲解。
师:同学们,可以了吗?接下来是我们的汇报时间,那么哪一组先来反馈一下你们小组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情况呢?(小组发言,每个小组将讨论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然后有别的组的同学给与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做好记录。)
小组发言,每个小组将讨论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然后有别的组的同学给与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做好记录。
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三、精讲点拨
老师根据交流释疑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指导。并对部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关键性的问题简单提问以下。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来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状况。
(1)小数加减得出的得数,末尾有0怎么办?(末尾有0,在竖式中的0可以省略,但不能省写;横式中的计算结果,根据小数的性质一般要去掉。)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法如整数加减法一样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只要把小数点
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在自学课本时,老师注意到有几个小朋友说他会验算,你们也能验算么? (解决课本上情景图中的问题:根据情境图怎样计算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呢?为什么是“+”呢?学生板书0.77+0.03的竖式计算过程,并找学生验算引出小数加法。)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对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前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你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呢?
师生根据具体问题一起讨论交流。
师:好了,你们的问题终于被消灭了,高兴么?
师:你们是轻松高兴了,可是老师这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你们也能帮我解决一下么?
师:那太好了,请看大屏幕。(根据学生刚才提的问题,老师再提问一些刚才学生没有问到的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以此来检测一下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达标训练
练习
1. 计算并验算。
17.05+2.83 9.7+12.34
1.92-0.71 10-0.8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2. 火眼金睛辩对错。
(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加深对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的理解。)
五、当堂测试
1.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6.81+5.29 9.06-2.7
2. 课本89页第6题。
3. 选做题
56230.81+0.16-0.78 100 100
(能力拓展与提升,让有能力的同学完成,让大多数同学“吃好”,好同学“吃饱”。)
(当堂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法则 0 . 7 7 0 . 8 0
验 + 0 . 0 3 —0 . 7 7 算
0 . 8 0 0 . 0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特点:
本课题的设计突出学生站姿、坐姿、表述问题完整性等习惯养成,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表现。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在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上都有很大发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尤其是在交流释疑和精讲点拨这两个知识形成的环节,老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整节课40分钟,老师说话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整节课的学习中,都是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学生积极讨论,并对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意见,老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而又有序。
整个教学的设计,感觉老师很轻松,把什么问题都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老师的确是从以前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可是老师要想做好一名引导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在课前要熟悉教材和学生,提出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自学问题,让学生在自学时有入手的方向,又不使问题框住学生思维的发展;教材对教材进行深挖,准备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以备学生在自学时不能发现,或者学生发现了而不能解决。最后将自学问题与这些补充性问题结合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找学生完成,通过学生板书0.77+0.03的竖式,找其他同学板书验算过程,以此引出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并解决学生在板书时的生成问题。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
教学中的不足及出现的问题:
部分学生在课下不能自觉地,主动的去自学课本内容;还有部分学生在自学时不能深挖教材。
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没有什么意义和以后才会学习的内容。针对这些现象,我要在平时的自主学习环节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自主评判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什么是这节课的知识点,什么是后续学习的学习内容,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
精讲点拨这一环节中,老师在对学生提出一些基础的问题时,例如:小数加减得出的得数,末尾有0怎么办?少数学生不能作出回答。可以看出部分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没有下功夫,对这部分同学,要教育引导。学生在处理在进行小数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因要注意的问题太多,教师没能把要注意的问题都统计出。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要求,设计出一套合理的且有梯次的练习题,既紧扣教学内容,又要兼顾学生知识水平,既要照顾大多数同学,又要照顾好的同学。通过练习题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下课前通过“当堂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处理练习题时,练习中的1、2题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正确答案。处理答案时,学生到讲台上代替老师的角色讲解问题并板书。当堂测试,第1题中的加法计算,有3名同学做错,减法有4名同学出现错误,第2题,有6名同学出现错误。第三题选做题一般同学能够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