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全国性工作,该区划由国家和省两部分组成。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函[2003]408号《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函》要求进行的,该文件同时要求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由省级环保部门组织评审,在听取有关部门和大家的意见并作修改后,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同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是由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黑龙江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给予了大量技术支持。区划技术报告经过了五次全国性的技术协调会,二次省内专家评审和鉴定会,并且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现已进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阶段。
二、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了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黑龙江省积极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我省同全国生态环境形势一样,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历史教训和当今中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单纯投入大量资金或采用先进控制污染技术来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环境管理上来。事实证明,无论是微观管理,还是宏观控制,都必须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工作,通过生态功能区划来揭示环境基础、环境容量、环境负荷、外来影响的敏感性、向外的生态环境调节的影响力,从中找到可利用的生态环境优势、整治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对策,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区划的作用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在编制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划将作为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时的重要依据。
2、在制定各种环境保护规划,特别是区域、流域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时,要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进行。
3、各行业在制定部门专项规划时要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
4、可以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5、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四、保障措施
1、经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根据国家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尽快编制适合我省省情的管理办法。
3、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要具体组织落实。
4、制成多媒体和有关宣传材料,大力宣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5、积极参与全省各城市、各行业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
二00五年九月
一、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概况
㈠ 自然环境
1.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起北纬43度22分,北至北纬53度24分,西至东经121度13分,东至东经135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南北相距约1120公里,东西长约90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
2. 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称,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和松嫩平原、三江兴凯平原构成全省最基本的地形轮廓,其中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24.7%,台地约占全省面积的35.8%,平原约占全省面积的37.0%,水域约占全省面积的2.5%。
3. 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 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雨。
4. 地表水
黑龙江省水系发达,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松花江(包括嫩江)为本省最大水系,流域面积26.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9.4%,是全国七大水系之一。 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其中5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6条,10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
黑龙江省境内共有大小湖泡6000多个,水域面积3500 平方公里,其中较大的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和连环湖等。
5. 地下水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3.5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地区多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5亿立方米。
6. 土壤
黑龙江省土壤分布较为复杂,土壤类型繁多,山区土壤多为棕色针叶林土及山地棕壤土等,平原及部分丘陵耕地主要为黑土、盐碱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及棕壤土等。
7. 植被
黑龙江省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三个植被区,这三大植被类型构成了我省的地带性植被,形成了我省独特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景观,其特点和优势是野生植被资源种群大,生物量高。
8 .野生动物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在区系上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有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动物群、温带草原动物群,共有动物476种,在全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9 .耕地
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有耕地960.1万公顷,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相对连片集中,适于大面积机耕化生产经营。
㈡ 社会、经济状况
黑龙江省人口总数3813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位居全国第14位。黑龙江省有13个市(地区)、19个县级市、46个县和1个自治县、481个镇、729个乡、14270个村。
黑龙江省2002年从业人员1600.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03.7万人,占总从业人员50.2%,第二产业347.3万人,占总从业人员21.7%,第三产业449.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28.1%。 2002年黑龙江省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6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
㈢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又是资源大省,为支援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大量的过渡采伐森林、开垦湿地和草原,过量的使用能源、水源及原材料,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功能衰退。同时煤炭、石油和黄金矿产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加重。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1. 区划目标
按照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全省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并且明确各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保护目标和建设方案。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划指导思想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在深入揭示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基础上,根据自然环境现状和特点,围绕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3 .区划原则
⑴生态过程地域分异原则
生态过程地域分异原则是进行生态功能区域划分的理论基础。按此原则划分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⑵发生学原则
根据黑龙江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⑶ 相似性原则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决定着区域的范围,区域的差异性决定着区域分区的界线。因此,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将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区划。
⑷ 区域共扼性原则
区域共扼性原则又称空间连续性原则,即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是完整的自然区域。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将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以及气候、地理、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等因素,按照区域共扼原则进行划分。
⑸ 行政区单元相对完整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最终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因此,在三级区划过程中,应尽量考虑行政边界问题,以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⑹相关成果继承原则
我省在自然、水资源、土地、环境等领域已经完成区划,这些区划都是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参考资料和依据,在吸收和消化相应规划与区划的特点基础上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功能区域。
⑺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定位,使其成为能指导区域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㈠ 土地利用现状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为1178.0万公顷,园地面积为4.2万公顷,林地面积为1895.0万公顷,草地面积433.3万公顷,水域面积为250.0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112.2万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190.5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84.8万公顷。
全省土地利用特点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布相对集中;土地自然肥力较高,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均占有数量多,但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根据省土地详查汇总资料,全省农林牧业用地总面积为3706.6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1.5%, 其中土地垦殖率达25.0%,土地利用率为89.9%。
㈡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由重力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类型。全省土壤侵蚀情况为轻度侵蚀775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69.2%;中度300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26.8%;强度侵蚀44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3.9%;极强度侵蚀0.07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0.1%。
截止到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12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扩展速率为1.21%,全省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到2亿立方米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3万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8%。省内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流失面积正在减小,治理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整体仍处于边破坏边治理的趋势。
㈢ 土地沙漠化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处于“三北”地区的最北端,土地沙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嫩江下游区及其支流两岸的河湖漫滩和低阶地,绝大部分为沙化轻度区,少部分为沙化中度地区。本区沙漠化土地面积37.8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13.6%;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8.3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17.6%;非沙漠化土地面积188.6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68.8%。
由于人口和开荒面积骤然增长,滥垦、滥伐、滥牧,致使这一地区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濒临枯竭、草原面积不断缩小、草场质量不断退化,出现了草灌丛沙堆、沙垅、沙岗、沙带和风蚀劣地。沙化面积和程度不断上升。嫩江上游及源头大兴安岭的过度开发,以及西部龙江山地和华安一带天然次生林屏障的质量退化与逐渐消失,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沙漠化的进程。从本区沙漠化发展进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为活动是土地沙化得以发生发展的诱发因素,而这种诱发因素恰恰是造成大面积沙化土地的主导因素。
㈣ 土地盐渍化现状评价
2000年全省土壤盐渍化面积为57.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5%,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安达、肇东、肇源、大庆、富裕、杜蒙等十七个县(市),三江平原的集贤、友谊、富锦、宝清一带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耕地盐渍化面积17.3万公顷,草地盐渍化面积34.6万公顷。黑龙江省土地盐渍化年扩展速率为2.62%。
㈤ 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评价
1 .地表水现状评价
全省年径流深大体变化在250-500毫米之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这是造成全省或局部地区常常出现供水不足和农业旱涝交替变化的主要原因。
全省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221.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供水总量为156.7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64.99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06.1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3.07亿立方米。
200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1.3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5.26亿吨,生活污水6.11亿吨。总体来看,全省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全省11个城市附近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地面水的使用功能多不能保证。
黑龙江省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各水期仅有部分湖库达不到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主要污染因子为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全省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江河水量调节能力差,缺少控制性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仅为8.8%。由于缺乏蓄水工程,枯水期供水极为困难。
2 .地下水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47.29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85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5.63亿立方米。
2000年全省地下水供水量为65.01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42.4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2.3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0.23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量平均年递增2.8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量逐年上升。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采规模有限,总开采量远小于可开采量,更小于总补给量,因此区域地下水动态规律及总的发展趋势,仍基本保持天然状态。但个别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区域降落漏斗,如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省内主要大中城市。
㈥ 植被现状评价
1 .森林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森林的85%分布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及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三大片林区。黑龙江省林业用地面积213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6.8%。林业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有林地呈增加趋势。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41.9%,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总体趋势上看,天然林面积和人工林面积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人工林面积比例大于天然林面积。 黑龙江省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与客观需要有较大差距,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森林覆盖分布不均,对自然灾害抗御能力低,旱涝风沙时有发生。由于森林资源消耗过大,造成天然林可采资源枯竭,有些林区现在已是无林可采。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较少,林种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森林的生态调节和防护效能,也降低了森林的经济效能。
2 .草地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草地类型多,草原、草山、草坡面积43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其中天然草地397.9万公顷,改良草地25.1万公顷,人工草地9.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草地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十分明显。当受到干扰和破坏时,系统自身修复与恢复能力较弱, 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从1986年到2000年十四年间共减少120.7万公顷,平均年减少8.6万公顷,平均年减少速率为2%。
松嫩草原的齐齐哈尔地区“三化”近14年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草地沙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草地盐渍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0.6%,草地退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4%。“三化”问题造成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一些沿江沿河的低湿草原水土流失,导致小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变坏,干旱扬沙天气时常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3 .湿地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湿地面积634.9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为434.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5%;人工湿地为200.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4%。
从50年代起,黑龙江省开始大规模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生态质量降低,湿地生态调节功能降低、退化,地方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986年~2000年全省人为侵占天然湿地总面积为138.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目前全省退耕还湿累计面积为10.7万公顷,仅占湿地围垦面积的7.7%。
㈦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生态系统多样性
黑龙江省因其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复杂,土壤和气候变化很明显,形成了森林、草原、水域、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环境系统。
——物种多样性
黑龙江省的主要植物区系为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全省高等植物有2200多种。
黑龙江省的经济植物十分丰富,约1000余种,其中芦苇贮量相当大,仅苇塘面积就有27.7万公顷左右,居全国第一位。
黑龙江省药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寒地特点的中药材627种,是东北地区药材主要生产区。 黑龙江省脊椎野生动物达476种,占全国兽类种数的20.3%;鸟类有380多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2%;两栖类11种;爬行类14种;鱼类有105种。
——自然保护区
2004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163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40个,总面积达427.78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
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我省境内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地、栖息地、候鸟迁移的重要湖泊、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及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生物古迹等。
——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
黑龙江省已建各级森林公园42处,总面积9.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6处,省级森林公园17处,市级森林公园5处,县级森林公园4处。
黑龙江省共建各级风景名胜区17个,总面积4.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市级风景名胜区3个,县级风景名胜区7个。
从自然资源变化的角度来看,随着我省的经济开发建设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黑龙江省的森林、湿地、草地及水域等生态环境的质与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使其生物多样性功能削弱,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
㈧大气环境与酸雨现状评价
通过几年的观测对比可以看出,我省的酸雨污染从范围和危害程度来看,均十分微小,主要原因是燃煤含硫量低,为0.3-0.4%。
黑龙江省在2002年开展了全省的酸雨监测,各城市PH年均值范围在6.34-7.15之间,以酸雨率和年均PH值来分析,黑龙江省不属于酸雨污染区域。
㈨ 生态灾害现状分析
——洪涝灾害
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旱灾
黑龙江省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农业旱灾82.33万公顷,并以春旱为主。西部地区为重旱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为轻旱区。
——地质灾害
我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胀融陷等为主,受灾面积达9.8万公顷。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
黑龙江省矿产开发建设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粗放式管理,掠夺式开发,小矿井遍地开花,乱采滥挖,无证开采等,更加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省砂金采迹地面积较大,有70397公顷,占有沟谷709条,占用了大量的河谷滩地、沼泽地、草地与林地,这不仅破坏了矿产资源,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㈩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农业污染加重
据统计,全省农药使用量由1990年的1.28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2.77万吨,肥料施用总量由1990年的1.5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9万吨,滥施滥用农药、化肥已成为主要的农业污染源。此外,畜牧养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
2.森林资源枯竭,生态功能减弱
黑龙江省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森林的蓄积量就减少到14.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减少到1751.3万公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于单一,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下降到10%和20%。 林缘退缩,森林资源的枯竭,不仅失去了可采林木及林下动、植物资源,也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生态平衡,使占我省陆地生态系统主导地位的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受到动摇,所具有的调节环境功能也明显减弱。
3.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黑龙江省易受侵蚀的黑土、白浆土、暗棕壤和风沙土比重较大,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漫川漫岗地区坡面普遍较长,这种地形地貌特点导致了汇水面积大,径流冲刷严重,大小侵蚀沟逐年增加。由于土壤黑土层和有机质、营养元素不断的流失,使土壤理化性质逐渐变劣,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目前全省水土流失变化趋势是边破坏边治理,形势不容乐观。
4.草原面积锐减,草场灾害频繁
松嫩平原是我省最早的开发区,早在100年前就受到较为强烈的人为活动干扰。建国后50年又开垦了大面积的西部风砂土类型草原,不仅造成地表植被的退化和破坏,而且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风蚀。工业污染,超载放牧,挖药等人为活动影响,加剧了松嫩平原草原的退化、碱化和沙化。目前松嫩平原西部沙地、沙丘及潜在荒漠化土地仍有发展趋势。
5.湿地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
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在全国属首位。但从50年代起,全省开始大规模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特别是三江平原湿地破坏更为严重,50年间约有350万公顷湿地沼泽消失。它改变了原始地表植被组成和分布状况,改变地表水份分配和补给规律,导致了近于全区范围的生态恶化,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生态危机,明显的表现出大风次数增加,河川径流量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河流污染及泥沙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生物资源萎缩,物种减少,自然灾害频次增多等。
6.珍稀濒危动植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黑龙江省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致使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有的达到相当濒危的程度,如梅花鹿、豹、野生人参等基本绝迹,东北虎、大马哈鱼、紫杉等处于濒危状态。
7.水资源缺乏,开发利用能力低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85立方米,比全国平均低70%,居全国平均水资源第19位,是个缺水省份。我省江河年径流量为650多亿立方米,但目前截蓄地表水能力不足20%。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全省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渔业资源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8.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生态破坏加剧
黑龙江省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另外黄金开采造成植被破坏,采金船的开采工作造成部分河流水质污染,油田开发等引起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加剧。
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㈠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三小片,即松嫩平原北部地区,如明水、克山、克东、拜泉、海伦、五大连池等县(市)的局部地带;松嫩平原东南部、张广才岭,西缘及小兴安岭南缘的丘陵区,如巴彦、木兰、宾县、阿城、尚志、延寿等县市的局部地带;松嫩平原最西部的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高度敏感区所占面积较小,且分散分布。
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本省的大、小兴安岭及东南部山区,分部面积最大,而集中连片。
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本省西部松嫩平原区和东部三江平原区。黑龙江省没有土壤侵蚀的极敏感区和一般地区。
影响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敏感性分级差别的主要因子为地形因子和植被因子。而降雨强度(R值)因子全省基本全部在轻度敏感性范围内;土壤质地因子全省全部在高度敏感性范围内。
㈡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从盐渍化单因子分析可知,在影响土地盐渍化敏感性的三个单因子中,有二个因子(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在全省平原区都为轻度敏感,只有地形因子略有差别,因此黑龙江省平原区土地盐渍化皆为轻度敏感。
㈢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市以西(全省最西部)的甘南、龙江、泰来等县的三角形地区;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广大农耕区;轻度敏感区面积最大,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
造成沙漠化敏感性分级差别的因子是湿润指数、大风天数及植被覆盖等三个因子。土壤因子对于省内各地区基本无差别,都属高度敏感的范畴。
㈣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极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其一为大兴安岭地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兽类紫貂、貂熊等;其二为三江平原沼泽区,其三为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富裕一带平原沼泽区,平原沼泽区主要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头鹤、白鹳等。
生物多样性高度敏感区分布面积最大,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及松嫩平原的草甸草原区。 生物多样性中度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分散分布于全省各地。
生物多样性一般地区集中分布于全省的农耕区。
㈤土壤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冻融侵蚀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尤其大兴安岭为集中分布区,中度敏感区集中成片分布于黑龙江省南部山区,轻度敏感区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和东部平原区。无极度敏感区和一般地区分布。
㈥水污染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为水污染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东部与东南部山区的交界的农耕区及松花江下游两岸的农耕区;不敏感地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地区南部、大庆市城内的草甸草原区;高度敏感区在本省南部有三处点状分布;无极敏感区;其余全部为轻度敏感区,其面积约占全省70%左右。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㈠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地区分布于北部大兴安岭林区;小兴安岭林区;东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林区;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大庆一带的草原区;以及东部三江平原的平原沼泽区等广大地区。极重要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并且集中连片。
生物多样性中等重要地区分散分布于山区边缘灌木林区、河谷平原的草甸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草甸区,面积较小。
生物多样性比较重要地区分散于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中的人工林所在地区,面积小。
生物多样性一般重要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松嫩平原及东部三江平原的农耕区,面积仅次于极重要地区,并且连片分布。
㈡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1.黑龙江省水源涵养极重要地区
①大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这里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有黑龙江和嫩江的发源地,该地区对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洪水调蓄极其重要。
②小兴安岭中部地区。这里森林茂密,是松花江的主要支流—呼兰河和汤旺河的发源地,这两条河对下游的洪水调蓄、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黑龙江省最南部山地区。这里是拉林河、牡丹江和绥芬河的源头,对下游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洪水调蓄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黑龙江省水源涵养中等重要地区
①大兴安岭南部的少部分地区。
②小兴安岭北部大部分山地及过渡带和南部的少部分地区。
③张广才岭、老爷岭的北部地区和完达山中部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是我省中等河流的源头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少,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起到较重要作用。
3.黑龙江省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地区
①松嫩平原地区。该区降雨量少,比较干旱,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和草原,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的能力不大。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作用很小。
②三江平原地区。该地区降雨量较大,分布有农田、草原和湿地,森林分布较少,该地区处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影响不大。
㈢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土壤保持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额木尔河、呼玛河、嫩江上游、汤旺河、牡丹江、松花江上游和中游、绥芬河等主要河流的两岸地区。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俄界河的水土流失问题。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是中俄界河,国土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主航道逐渐向我国侧移动,因此,界河沿岸为土壤保持重要性极重要区。
土壤保持中等重要地区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三江平原东部地区。
土壤保持比较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广大农业区和小兴安岭北部地区。 土壤保持一般重要地区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极少部分地区。
㈣沙漠化控制作用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沙漠化控制作用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区和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区。 沙漠化控制作用中等重要地区分布最少,主要是牡丹江市、鸡西市、佳木斯市和阿城市、双城市、呼兰市、安达市、肇洲县、肇源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
沙漠化控制作用比较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是松嫩平原东部冲积、洪积台地农业区,三江平原西部农垦区和东部山地的北部极少部分地区。
沙漠化控制作用一般重要地区分布最广,主要是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的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地区。
㈤防洪蓄洪功能区重要性评价
1. 洪泛功能区
黑龙江省共划定两个重要的洪泛功能区。一个是位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中间地带的松嫩平原,该地区有大面积的湿地,也是水禽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东亚候鸟南北迁徙主干线上的重要停歇中转站。该平原上的湿地在调节嫩江水源、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在保护水禽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是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口、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口之间的三江平原。三江平原由近200万公顷的湿地组成,是东亚最大的连续
湿地,能够发挥蓄水、防洪、防涝的作用,也是东亚最重要的水禽繁殖和迁徙地。该平原还为大量的濒危物种,特别是水禽提供了生存场所。
2.蓄滞洪功能区
胖头泡蓄滞洪区位于嫩江、松花江干流左岸,总面积约2116平方公里,人口20.76万,耕地5.3万公顷,最大蓄洪量为57亿立方米。胖头泡蓄滞洪区是松花江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蓄滞洪区承担松花江干流城市哈尔滨10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防洪任务。
3.防洪保护功能区
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伊春。这些城市是黑龙江省发展经济的重要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
㈥ 自然人文景观保护重要性评价
我省森林浩瀚,草原辽阔,江河纵横,有大界江、大界湖、北极光、火山遗迹等原始风貌和自然奇观;有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等较少污染的生态环境;有现代化的农场、著名的石油城、比邻异国的边陲小镇、浓郁的民族风情等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美丽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中部及西南部、东南部山地、以及界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江地带。小兴安岭北部和大兴安岭地区分布较少。
㈦生态系统产品提供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哈尔滨附近,如双城市、呼兰区、巴彦县、肇东市、阿城市、宾县、以及望奎县和富锦市。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中等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三江平原西部。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比较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乌苏里江沿岸各县和黑龙江沿岸的平原区。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一般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以及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所在地。
六、生态功能区划分区方案及分区特征描述
㈠ 分区等级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要求,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即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和生态系统特征来划分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在生态亚区基础上,再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来划分生态功能区。
㈡区划依据
1.一级区划分依据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黑龙江省一级区划分是以《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中的三级区为基础,并根据黑龙江省管理的要求和黑龙江省地貌、气候的空间变化特征、生态环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二级区划分依据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二级区的划分是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相似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一致性为依据。并将主要城市及城市郊区作为二级区。
3.三级区划分依据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三级区的划分是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为依据。
㈢ 区划方法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进行不同等级的分区划界,即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图件空间叠加,并以各区划等级的主要指标空间分布
特征确定分区边界。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便于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确定边界时适当考虑到山脉,河流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和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
根据区划的原则和依据,首先将黑龙江省地貌与气候要素方面的有关图件进行叠加,并注意区域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并利用植被区划图进行修正,同时考虑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地区级行政边界线,最后划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一级区界线。 2.二级区划界
在一级区界线确定基础上,对重点反映生态系统类型区域分布和生态功能特征的有关图件进行叠加,按照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一致性划出二级生态功能区初步界线,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区、县级行政边界等因素。
3.三级区划界
二级区界线确定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等情况,重点对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地沙化敏感性、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图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性评价图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与流域界线和县级界线进行适当的衔接,最后划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三级区界线。
㈣ 分区命名 1.命名原则
①要体现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功能特点; ②要反映各生态功能区所处的空间位置;
③要表明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和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等特征; ④要简单扼要,容易接受。 2.命名方法 一级区
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温带、寒温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山地、台地、丘陵、平原、河谷等。
二级区
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分区内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水域、农田和城市等,命名选择其中重要者或典型者。
三级区
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各分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环境净化、小气候调节、防灾减灾、生态旅游、社会服务等生态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作用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生产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包括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水污染等敏感性。
㈤分区结果
黑龙江省共划分为6个生态区(一级区)、13个生态亚区(二级区)、45个生态功能区(三级区),见附图1、2、3。
㈥ 生态功能区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包括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等内容(详见附表)。
七、重要生态功能区
㈠ 各类功能区的分布
黑龙江省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9个,分别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面积共约29.8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共有11个,分别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小兴安岭的伊春地区以及张广才岭的南部地区,面积共约13.0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土壤保持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7个,分别分布在省内各较大河流的流域地区,面积共约29.59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沙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6个,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西部地区,面积共约4.7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防洪蓄洪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11个,其中洪泛功能区有6个,分别分布在三江平原的北部地区和松嫩平原的西部地区,面积共约5.61万平方公里;蓄滞洪功能区1个,为松嫩平原西南部沙化与盐渍化控制生态区,面积1.42万平方公里;防洪保护功能区有6个,为黑龙江省的各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面积共约3.9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3个,分布较为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的南部地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有零散分布,面积共约20.9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产品提供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13个,分别分布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面积共约13.40万平方公里。
㈡ 重要生态功能区概述
1.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3个)
Ⅰ-1-1-1黑龙江—呼玛河源头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北坡,总面积27636平方公里,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有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种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库保护的重要地区。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其生物多样性会明显下降,濒危物种受到威胁,其独特的寒温带森林景观也将不复存在。该区的破坏还将直接影响与其紧邻的松嫩平原的区域环境及气候,对该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Ⅰ-2-2-1汤旺河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由伊春市和铁力市东南段的山地组成,总面积22372平方公里。该区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群落类型复杂多样,分布有大片较原始的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最为典型和完整的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亚洲东北部很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区。复杂的生境条件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本区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重要屏障,在地理位置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自身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对于西部地区的荒漠化、东部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也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Ⅰ-3-1-3松花江下游南部农、牧业与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总面积12369平方公里。该区是我省湿地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分布区,也是我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关键地区之一。该区内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尤其是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是重要的湿地物种基因库和种群资源圃。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则无异于对区内面积不断减少的湿地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对于其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1-1-3大兴安岭嫩江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区为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土地面积是19008平方公里。嫩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是松花江水系的北源,嫩江流域面积达26.78万平方公里,其形成的松嫩平原更是我省乃至我国的粮食生
产基地。该区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嫩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保护该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能力,可以有效的保护嫩江的水生态环境,进而对改善松花江水质产生影响,也对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3个)
Ⅰ-2-1-2黑河地区东北部林、农业与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地处小兴安岭的北麓,由黑河市的东部、孙吴县和逊克县的北部组成,总面积16502平方公里。该区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黑龙江相望,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由于该区的黑龙江国土流失较为严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减少国土流失面积,间接就等于我国每年增加了一定的国土面积,这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
Ⅰ-3-2-1挠力河下游林、农业与湿地及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的饶河县,总面积6765平方公里。该区内有界河乌苏里江,在我国界内的堤岸坍塌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我国国土的大面积流失。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国土流失将继续进行并且会逐渐加剧,最终威胁我国的领土安全,保护该区域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Ⅰ-5-2-2松嫩平原中部农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中部的绥化市、望奎县、巴彦县、木兰县、依安县、明水县、青冈县、兰西县、克山县、克东县和拜泉县组成,总面积31460平方公里。该区的地形与气候等因素使得该区成为水土流失较重地区,区内的大面积有机土壤被雨水冲走,使得农业生产发展较慢。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该区剩下的就只有盐碱地和没有肥力的土壤,这对于在该区劳作的农民是非常大的打击,不但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影响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后果及其严重并无法挽回。
4.沙漠化控制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6-1-1嫩江下游湿地保护与沙化和盐渍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西南部的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和泰来县组成,总面积14200平方公里。该区在历史上为牛、羊的放牧区,目前土壤裸露区域较多,加之降水较少、土壤干旱,使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地沙化严重。该区的草原生态环境若继续遭到破坏,则沙漠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恶化,沙漠化面积也将不断扩大,不但影响到本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将影响到大庆市等周围地区的沙漠化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哈尔滨市的生态环境安全,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
5.防洪蓄洪重要生态功能区
全省重要洪泛功能区2个,重要蓄滞洪功能区1个,重要防洪功能区2个。 ⑴ 重要洪泛功能区
Ⅰ-3-1-2松花江下游北部农业与沙化控制及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北部,由汤原县的东南部、鹤岗市的南部、萝北县的南部和绥滨县组成,总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该区地势平坦,多低洼处,排水较为困难,且区内春、夏两季雨水较为密集、雨量大,易形成洪泛区。本区为产粮大区,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会严重危害到区内农作物的生长,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给其周围地区正常工作带来严重的威胁。
Ⅰ-3-1-4同?D抚平原农业与湿地及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由同江市和抚远县组成,总面积11212平方公里。该区地处平原,排水不畅,且区内雨季降水量较大,多发暴雨,易在区内形成洪灾。本区土壤肥沃,适于农作物的种植,若本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给区内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困难,从而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⑵重要蓄滞洪功能区
Ⅰ-6-1-1嫩江下游湿地保护与沙化和盐渍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西南部的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和泰来县组成,总面积14200平方公里。该区内工业、农业等设施较少,其东部地区的胖头泡为水利部门指定的蓄滞洪区,它是黑龙江省境内松花江上游唯一的蓄滞洪区。若本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洪灾发生时,本区的蓄滞洪功能将不能充分发挥,无法有效的实现疏缓其周围地区洪水的目的,使洪水的危害程度加重、损失加大,这对本区和周围地区,特别是对哈尔滨市的威胁都是非常严重的。
⑶重要防洪保护功能区
Ⅰ-5-1-1哈尔滨市区城市与城郊农业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哈尔滨市,总面积4280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为黑龙江省的第一大城市,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该区防洪功能进行有效保护,可使该区不受洪水的影响,不仅可以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更可以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工作,对全省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Ⅰ-6-1-2大庆地区矿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大庆市,总面积5170平方公里。该区为大庆油田的所在地,其出产的石油供往全国各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若不对该区的防洪功能进行有效保护,则会给区内的经济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造成油田减产或停产,不仅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也会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形成阻碍,甚至会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
6.自然人文景观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4个)
Ⅰ-3-3-2兴凯湖农、牧、渔业与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南部的密山市,总面积7843平方公里。兴凯湖是古代火山爆发后,因地势陷落积水而行成的,为中俄界湖。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小兴凯湖温柔恬静,鱼跃鸟飞,大兴凯湖烟波浩淼,气势磅礴。兴凯湖是一座集防洪蓄水排涝、灌溉及旅游等多功能的天然水体。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其自然景观被毁坏、周围的生物失去栖息的环境,同时也会对中俄两国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Ⅰ-4-3-2镜泊湖林、农业适度发展与生态旅游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南部的宁安市,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本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较多,其中著名的镜泊湖是世界第二高山堰塞湖,是一座保持完整的火山博物馆,镜泊湖瀑布撼人心魄,蔚为壮观,自然风光美丽迷人,是一处人间仙境。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其独特的景观将不复存在,人们从此失去一个度假休闲的好去处,这既是我们的遗憾,也将是子孙后代的遗憾。同时也将对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构成威胁,并且影响到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Ⅰ-5-2-3讷?D乌河上游水源涵养与地质遗迹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北部的北安市和五大连池市组成,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该区保存有我国最典型、最完整的火山地质现象和景观,区内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对许多疾病有良好的医疗作用,是一处旅游胜地。该区生态环境若因保护不利而被破坏,区内宝贵的地质遗迹将遭到灭顶之灾,并且无法恢复。周围植被的减少,也对水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从而影响矿泉水的水质。该区的经济将遭受巨大打击,对于我国以及世界的地质研究工作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Ⅰ-6-1-6齐齐哈尔市城镇与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市,总面积4365平方公里。该区有我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湿地,在这片湿地上物种丰富,各种珍禽异兽和睦相处,区内以鹤类居多,建有国家级丹顶鹤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将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丹顶鹤等珍贵鸟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这种情况也将影响到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7.产品提供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5-1-2拉?D阿河流域农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南部的双城市和五常市西北部和阿城的西北部组成,总面积6200平方公里。该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本区粮食产量高、质量好,对我省的粮食生产贡献较大。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对于加速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
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组织保障
功能区划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确保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与完成。
2.树立科学发展观,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思想保障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要搞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3.财政倾斜,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资金保障
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倾斜,安排必要的资金投入,全力推动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4.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工作保障
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领导和各行业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协调行动。
5.完善政策法规,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十分重要,而落实生态功能区划更重要,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区划的建立与实施,要推动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6.重视科技,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技术保障
要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要确立符合省情的技术路线,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保护区全面和协调发展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
7.大力宣传,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舆论保障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宣传。树立新的绿色经济观、价值观、资源观、生产观、消费观,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8.扩大合作与交流,为生态功能区划开拓思路提供保障
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功能区划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吸收一切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高生态功能区划的水平。
九、结语
在国家环保总局和黑龙江省政府领导下,在中科院技术人员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遵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函》的精神,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组织有关部门,按照“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方案”和“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开展了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根据黑龙江省自然气候、地貌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生态环境问题,将全省划分成6个生态区、13个生态亚区、45个生态功能区。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完成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依据,各生态区的发展应当在生态省建设总体框架下,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在合理的生态安全阈值内,开发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使黑龙江省的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富民强省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关于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全国性工作,该区划由国家和省两部分组成。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函[2003]408号《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函》要求进行的,该文件同时要求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由省级环保部门组织评审,在听取有关部门和大家的意见并作修改后,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同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是由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黑龙江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给予了大量技术支持。区划技术报告经过了五次全国性的技术协调会,二次省内专家评审和鉴定会,并且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验收,现已进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阶段。
二、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了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黑龙江省积极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我省同全国生态环境形势一样,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历史教训和当今中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单纯投入大量资金或采用先进控制污染技术来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环境管理上来。事实证明,无论是微观管理,还是宏观控制,都必须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工作,通过生态功能区划来揭示环境基础、环境容量、环境负荷、外来影响的敏感性、向外的生态环境调节的影响力,从中找到可利用的生态环境优势、整治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对策,进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区划的作用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在编制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划将作为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时的重要依据。
2、在制定各种环境保护规划,特别是区域、流域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时,要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进行。
3、各行业在制定部门专项规划时要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
4、可以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5、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四、保障措施
1、经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根据国家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尽快编制适合我省省情的管理办法。
3、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要具体组织落实。
4、制成多媒体和有关宣传材料,大力宣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5、积极参与全省各城市、各行业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
二00五年九月
一、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概况
㈠ 自然环境
1.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南起北纬43度22分,北至北纬53度24分,西至东经121度13分,东至东经135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南北相距约1120公里,东西长约90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
2. 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形复杂多样,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称,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和松嫩平原、三江兴凯平原构成全省最基本的地形轮廓,其中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24.7%,台地约占全省面积的35.8%,平原约占全省面积的37.0%,水域约占全省面积的2.5%。
3. 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全省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温干旱,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易涝早霜,冬季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气候地域性差异大。 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雨。
4. 地表水
黑龙江省水系发达,境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松花江(包括嫩江)为本省最大水系,流域面积26.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9.4%,是全国七大水系之一。 全省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8条,其中5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6条,10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
黑龙江省境内共有大小湖泡6000多个,水域面积3500 平方公里,其中较大的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和连环湖等。
5. 地下水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量为273.5亿立方米。全省平原地区多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5亿立方米。
6. 土壤
黑龙江省土壤分布较为复杂,土壤类型繁多,山区土壤多为棕色针叶林土及山地棕壤土等,平原及部分丘陵耕地主要为黑土、盐碱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及棕壤土等。
7. 植被
黑龙江省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三个植被区,这三大植被类型构成了我省的地带性植被,形成了我省独特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景观,其特点和优势是野生植被资源种群大,生物量高。
8 .野生动物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在区系上属于古北界东北亚界,有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动物群、温带草原动物群,共有动物476种,在全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9 .耕地
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有耕地960.1万公顷,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相对连片集中,适于大面积机耕化生产经营。
㈡ 社会、经济状况
黑龙江省人口总数3813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位居全国第14位。黑龙江省有13个市(地区)、19个县级市、46个县和1个自治县、481个镇、729个乡、14270个村。
黑龙江省2002年从业人员1600.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03.7万人,占总从业人员50.2%,第二产业347.3万人,占总从业人员21.7%,第三产业449.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28.1%。 2002年黑龙江省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1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6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
㈢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又是资源大省,为支援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大量的过渡采伐森林、开垦湿地和草原,过量的使用能源、水源及原材料,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功能衰退。同时煤炭、石油和黄金矿产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加重。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1. 区划目标
按照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全省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并且明确各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保护目标和建设方案。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划指导思想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在深入揭示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规律基础上,根据自然环境现状和特点,围绕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3 .区划原则
⑴生态过程地域分异原则
生态过程地域分异原则是进行生态功能区域划分的理论基础。按此原则划分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⑵发生学原则
根据黑龙江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⑶ 相似性原则
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决定着区域的范围,区域的差异性决定着区域分区的界线。因此,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将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区划。
⑷ 区域共扼性原则
区域共扼性原则又称空间连续性原则,即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是完整的自然区域。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将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以及气候、地理、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等因素,按照区域共扼原则进行划分。
⑸ 行政区单元相对完整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最终目的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因此,在三级区划过程中,应尽量考虑行政边界问题,以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⑹相关成果继承原则
我省在自然、水资源、土地、环境等领域已经完成区划,这些区划都是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参考资料和依据,在吸收和消化相应规划与区划的特点基础上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功能区域。
⑺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定位,使其成为能指导区域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㈠ 土地利用现状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为1178.0万公顷,园地面积为4.2万公顷,林地面积为1895.0万公顷,草地面积433.3万公顷,水域面积为250.0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为112.2万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190.5万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84.8万公顷。
全省土地利用特点是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布相对集中;土地自然肥力较高,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均占有数量多,但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根据省土地详查汇总资料,全省农林牧业用地总面积为3706.6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1.5%, 其中土地垦殖率达25.0%,土地利用率为89.9%。
㈡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由重力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类型。全省土壤侵蚀情况为轻度侵蚀775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69.2%;中度300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26.8%;强度侵蚀44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3.9%;极强度侵蚀0.07万公顷,占总侵蚀面积的0.1%。
截止到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12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扩展速率为1.21%,全省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到2亿立方米以上,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3万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8%。省内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流失面积正在减小,治理效果明显,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整体仍处于边破坏边治理的趋势。
㈢ 土地沙漠化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处于“三北”地区的最北端,土地沙漠化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嫩江下游区及其支流两岸的河湖漫滩和低阶地,绝大部分为沙化轻度区,少部分为沙化中度地区。本区沙漠化土地面积37.8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13.6%;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8.3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17.6%;非沙漠化土地面积188.6万公顷,占沙区总面积的68.8%。
由于人口和开荒面积骤然增长,滥垦、滥伐、滥牧,致使这一地区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濒临枯竭、草原面积不断缩小、草场质量不断退化,出现了草灌丛沙堆、沙垅、沙岗、沙带和风蚀劣地。沙化面积和程度不断上升。嫩江上游及源头大兴安岭的过度开发,以及西部龙江山地和华安一带天然次生林屏障的质量退化与逐渐消失,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沙漠化的进程。从本区沙漠化发展进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为活动是土地沙化得以发生发展的诱发因素,而这种诱发因素恰恰是造成大面积沙化土地的主导因素。
㈣ 土地盐渍化现状评价
2000年全省土壤盐渍化面积为57.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5%,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安达、肇东、肇源、大庆、富裕、杜蒙等十七个县(市),三江平原的集贤、友谊、富锦、宝清一带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耕地盐渍化面积17.3万公顷,草地盐渍化面积34.6万公顷。黑龙江省土地盐渍化年扩展速率为2.62%。
㈤ 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评价
1 .地表水现状评价
全省年径流深大体变化在250-500毫米之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这是造成全省或局部地区常常出现供水不足和农业旱涝交替变化的主要原因。
全省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221.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供水总量为156.7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64.99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06.1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3.07亿立方米。
2000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1.3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5.26亿吨,生活污水6.11亿吨。总体来看,全省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全省11个城市附近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地面水的使用功能多不能保证。
黑龙江省湖泊、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各水期仅有部分湖库达不到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主要污染因子为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全省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江河水量调节能力差,缺少控制性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仅为8.8%。由于缺乏蓄水工程,枯水期供水极为困难。
2 .地下水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47.29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44.85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15.63亿立方米。
2000年全省地下水供水量为65.01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42.4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2.3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10.23亿立方米。
全省供水量平均年递增2.8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量逐年上升。
黑龙江省地下水开采规模有限,总开采量远小于可开采量,更小于总补给量,因此区域地下水动态规律及总的发展趋势,仍基本保持天然状态。但个别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区域降落漏斗,如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省内主要大中城市。
㈥ 植被现状评价
1 .森林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森林的85%分布在西北部的大兴安岭、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及东南部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三大片林区。黑龙江省林业用地面积213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6.8%。林业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有林地呈增加趋势。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41.9%,呈逐年上升趋势。从总体趋势上看,天然林面积和人工林面积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人工林面积比例大于天然林面积。 黑龙江省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与客观需要有较大差距,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森林覆盖分布不均,对自然灾害抗御能力低,旱涝风沙时有发生。由于森林资源消耗过大,造成天然林可采资源枯竭,有些林区现在已是无林可采。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较少,林种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森林的生态调节和防护效能,也降低了森林的经济效能。
2 .草地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草地类型多,草原、草山、草坡面积43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其中天然草地397.9万公顷,改良草地25.1万公顷,人工草地9.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草地资源丰富。
黑龙江省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十分明显。当受到干扰和破坏时,系统自身修复与恢复能力较弱, 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从1986年到2000年十四年间共减少120.7万公顷,平均年减少8.6万公顷,平均年减少速率为2%。
松嫩草原的齐齐哈尔地区“三化”近14年的动态变化趋势为:草地沙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草地盐渍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0.6%,草地退化面积年扩展速率约为24%。“三化”问题造成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了一些沿江沿河的低湿草原水土流失,导致小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变坏,干旱扬沙天气时常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
3 .湿地现状评价
黑龙江省湿地面积634.9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为434.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5%;人工湿地为200.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4%。
从50年代起,黑龙江省开始大规模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生态质量降低,湿地生态调节功能降低、退化,地方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986年~2000年全省人为侵占天然湿地总面积为138.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目前全省退耕还湿累计面积为10.7万公顷,仅占湿地围垦面积的7.7%。
㈦ 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生态系统多样性
黑龙江省因其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复杂,土壤和气候变化很明显,形成了森林、草原、水域、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环境系统。
——物种多样性
黑龙江省的主要植物区系为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全省高等植物有2200多种。
黑龙江省的经济植物十分丰富,约1000余种,其中芦苇贮量相当大,仅苇塘面积就有27.7万公顷左右,居全国第一位。
黑龙江省药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寒地特点的中药材627种,是东北地区药材主要生产区。 黑龙江省脊椎野生动物达476种,占全国兽类种数的20.3%;鸟类有380多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2%;两栖类11种;爬行类14种;鱼类有105种。
——自然保护区
2004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163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40个,总面积达427.78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
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我省境内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地、栖息地、候鸟迁移的重要湖泊、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及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生物古迹等。
——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
黑龙江省已建各级森林公园42处,总面积9.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6处,省级森林公园17处,市级森林公园5处,县级森林公园4处。
黑龙江省共建各级风景名胜区17个,总面积4.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市级风景名胜区3个,县级风景名胜区7个。
从自然资源变化的角度来看,随着我省的经济开发建设及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黑龙江省的森林、湿地、草地及水域等生态环境的质与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使其生物多样性功能削弱,导致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
㈧大气环境与酸雨现状评价
通过几年的观测对比可以看出,我省的酸雨污染从范围和危害程度来看,均十分微小,主要原因是燃煤含硫量低,为0.3-0.4%。
黑龙江省在2002年开展了全省的酸雨监测,各城市PH年均值范围在6.34-7.15之间,以酸雨率和年均PH值来分析,黑龙江省不属于酸雨污染区域。
㈨ 生态灾害现状分析
——洪涝灾害
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旱灾
黑龙江省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农业旱灾82.33万公顷,并以春旱为主。西部地区为重旱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为轻旱区。
——地质灾害
我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冻土冻胀融陷等为主,受灾面积达9.8万公顷。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
黑龙江省矿产开发建设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粗放式管理,掠夺式开发,小矿井遍地开花,乱采滥挖,无证开采等,更加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省砂金采迹地面积较大,有70397公顷,占有沟谷709条,占用了大量的河谷滩地、沼泽地、草地与林地,这不仅破坏了矿产资源,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㈩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农业污染加重
据统计,全省农药使用量由1990年的1.28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2.77万吨,肥料施用总量由1990年的1.5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9万吨,滥施滥用农药、化肥已成为主要的农业污染源。此外,畜牧养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
2.森林资源枯竭,生态功能减弱
黑龙江省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森林的蓄积量就减少到14.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减少到1751.3万公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于单一,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下降到10%和20%。 林缘退缩,森林资源的枯竭,不仅失去了可采林木及林下动、植物资源,也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生态平衡,使占我省陆地生态系统主导地位的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受到动摇,所具有的调节环境功能也明显减弱。
3.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黑龙江省易受侵蚀的黑土、白浆土、暗棕壤和风沙土比重较大,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漫川漫岗地区坡面普遍较长,这种地形地貌特点导致了汇水面积大,径流冲刷严重,大小侵蚀沟逐年增加。由于土壤黑土层和有机质、营养元素不断的流失,使土壤理化性质逐渐变劣,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目前全省水土流失变化趋势是边破坏边治理,形势不容乐观。
4.草原面积锐减,草场灾害频繁
松嫩平原是我省最早的开发区,早在100年前就受到较为强烈的人为活动干扰。建国后50年又开垦了大面积的西部风砂土类型草原,不仅造成地表植被的退化和破坏,而且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风蚀。工业污染,超载放牧,挖药等人为活动影响,加剧了松嫩平原草原的退化、碱化和沙化。目前松嫩平原西部沙地、沙丘及潜在荒漠化土地仍有发展趋势。
5.湿地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
黑龙江省湿地面积在全国属首位。但从50年代起,全省开始大规模开垦湿地,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特别是三江平原湿地破坏更为严重,50年间约有350万公顷湿地沼泽消失。它改变了原始地表植被组成和分布状况,改变地表水份分配和补给规律,导致了近于全区范围的生态恶化,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生态危机,明显的表现出大风次数增加,河川径流量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河流污染及泥沙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生物资源萎缩,物种减少,自然灾害频次增多等。
6.珍稀濒危动植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黑龙江省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致使全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有的达到相当濒危的程度,如梅花鹿、豹、野生人参等基本绝迹,东北虎、大马哈鱼、紫杉等处于濒危状态。
7.水资源缺乏,开发利用能力低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85立方米,比全国平均低70%,居全国平均水资源第19位,是个缺水省份。我省江河年径流量为650多亿立方米,但目前截蓄地表水能力不足20%。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全省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渔业资源等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8.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生态破坏加剧
黑龙江省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另外黄金开采造成植被破坏,采金船的开采工作造成部分河流水质污染,油田开发等引起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加剧。
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㈠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三小片,即松嫩平原北部地区,如明水、克山、克东、拜泉、海伦、五大连池等县(市)的局部地带;松嫩平原东南部、张广才岭,西缘及小兴安岭南缘的丘陵区,如巴彦、木兰、宾县、阿城、尚志、延寿等县市的局部地带;松嫩平原最西部的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高度敏感区所占面积较小,且分散分布。
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本省的大、小兴安岭及东南部山区,分部面积最大,而集中连片。
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本省西部松嫩平原区和东部三江平原区。黑龙江省没有土壤侵蚀的极敏感区和一般地区。
影响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敏感性分级差别的主要因子为地形因子和植被因子。而降雨强度(R值)因子全省基本全部在轻度敏感性范围内;土壤质地因子全省全部在高度敏感性范围内。
㈡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
从盐渍化单因子分析可知,在影响土地盐渍化敏感性的三个单因子中,有二个因子(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在全省平原区都为轻度敏感,只有地形因子略有差别,因此黑龙江省平原区土地盐渍化皆为轻度敏感。
㈢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市以西(全省最西部)的甘南、龙江、泰来等县的三角形地区;中度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广大农耕区;轻度敏感区面积最大,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
造成沙漠化敏感性分级差别的因子是湿润指数、大风天数及植被覆盖等三个因子。土壤因子对于省内各地区基本无差别,都属高度敏感的范畴。
㈣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极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其一为大兴安岭地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兽类紫貂、貂熊等;其二为三江平原沼泽区,其三为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富裕一带平原沼泽区,平原沼泽区主要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头鹤、白鹳等。
生物多样性高度敏感区分布面积最大,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及松嫩平原的草甸草原区。 生物多样性中度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分散分布于全省各地。
生物多样性一般地区集中分布于全省的农耕区。
㈤土壤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土壤冻融侵蚀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尤其大兴安岭为集中分布区,中度敏感区集中成片分布于黑龙江省南部山区,轻度敏感区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和东部平原区。无极度敏感区和一般地区分布。
㈥水污染敏感性评价
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为水污染轻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东部与东南部山区的交界的农耕区及松花江下游两岸的农耕区;不敏感地区分布于齐齐哈尔地区南部、大庆市城内的草甸草原区;高度敏感区在本省南部有三处点状分布;无极敏感区;其余全部为轻度敏感区,其面积约占全省70%左右。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㈠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地区分布于北部大兴安岭林区;小兴安岭林区;东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林区;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大庆一带的草原区;以及东部三江平原的平原沼泽区等广大地区。极重要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并且集中连片。
生物多样性中等重要地区分散分布于山区边缘灌木林区、河谷平原的草甸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草甸区,面积较小。
生物多样性比较重要地区分散于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区中的人工林所在地区,面积小。
生物多样性一般重要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松嫩平原及东部三江平原的农耕区,面积仅次于极重要地区,并且连片分布。
㈡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1.黑龙江省水源涵养极重要地区
①大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这里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有黑龙江和嫩江的发源地,该地区对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洪水调蓄极其重要。
②小兴安岭中部地区。这里森林茂密,是松花江的主要支流—呼兰河和汤旺河的发源地,这两条河对下游的洪水调蓄、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黑龙江省最南部山地区。这里是拉林河、牡丹江和绥芬河的源头,对下游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洪水调蓄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黑龙江省水源涵养中等重要地区
①大兴安岭南部的少部分地区。
②小兴安岭北部大部分山地及过渡带和南部的少部分地区。
③张广才岭、老爷岭的北部地区和完达山中部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是我省中等河流的源头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少,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起到较重要作用。
3.黑龙江省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地区
①松嫩平原地区。该区降雨量少,比较干旱,分布有大片的农田和草原,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的能力不大。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作用很小。
②三江平原地区。该地区降雨量较大,分布有农田、草原和湿地,森林分布较少,该地区处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对其流域内的洪水调蓄和农田灌溉以及城市用水影响不大。
㈢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土壤保持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额木尔河、呼玛河、嫩江上游、汤旺河、牡丹江、松花江上游和中游、绥芬河等主要河流的两岸地区。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中俄界河的水土流失问题。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是中俄界河,国土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主航道逐渐向我国侧移动,因此,界河沿岸为土壤保持重要性极重要区。
土壤保持中等重要地区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三江平原东部地区。
土壤保持比较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广大农业区和小兴安岭北部地区。 土壤保持一般重要地区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极少部分地区。
㈣沙漠化控制作用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沙漠化控制作用极重要地区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区和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区。 沙漠化控制作用中等重要地区分布最少,主要是牡丹江市、鸡西市、佳木斯市和阿城市、双城市、呼兰市、安达市、肇洲县、肇源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
沙漠化控制作用比较重要地区分布较广,主要是松嫩平原东部冲积、洪积台地农业区,三江平原西部农垦区和东部山地的北部极少部分地区。
沙漠化控制作用一般重要地区分布最广,主要是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的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地区。
㈤防洪蓄洪功能区重要性评价
1. 洪泛功能区
黑龙江省共划定两个重要的洪泛功能区。一个是位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中间地带的松嫩平原,该地区有大面积的湿地,也是水禽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东亚候鸟南北迁徙主干线上的重要停歇中转站。该平原上的湿地在调节嫩江水源、补充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在保护水禽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是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口、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口之间的三江平原。三江平原由近200万公顷的湿地组成,是东亚最大的连续
湿地,能够发挥蓄水、防洪、防涝的作用,也是东亚最重要的水禽繁殖和迁徙地。该平原还为大量的濒危物种,特别是水禽提供了生存场所。
2.蓄滞洪功能区
胖头泡蓄滞洪区位于嫩江、松花江干流左岸,总面积约2116平方公里,人口20.76万,耕地5.3万公顷,最大蓄洪量为57亿立方米。胖头泡蓄滞洪区是松花江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蓄滞洪区承担松花江干流城市哈尔滨10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防洪任务。
3.防洪保护功能区
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伊春。这些城市是黑龙江省发展经济的重要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
㈥ 自然人文景观保护重要性评价
我省森林浩瀚,草原辽阔,江河纵横,有大界江、大界湖、北极光、火山遗迹等原始风貌和自然奇观;有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等较少污染的生态环境;有现代化的农场、著名的石油城、比邻异国的边陲小镇、浓郁的民族风情等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美丽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中部及西南部、东南部山地、以及界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江地带。小兴安岭北部和大兴安岭地区分布较少。
㈦生态系统产品提供重要性评价
黑龙江省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哈尔滨附近,如双城市、呼兰区、巴彦县、肇东市、阿城市、宾县、以及望奎县和富锦市。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中等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三江平原西部。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比较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乌苏里江沿岸各县和黑龙江沿岸的平原区。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一般重要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以及黑龙江省的主要城市所在地。
六、生态功能区划分区方案及分区特征描述
㈠ 分区等级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要求,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即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和生态系统特征来划分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在生态亚区基础上,再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来划分生态功能区。
㈡区划依据
1.一级区划分依据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黑龙江省一级区划分是以《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中的三级区为基础,并根据黑龙江省管理的要求和黑龙江省地貌、气候的空间变化特征、生态环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二级区划分依据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二级区的划分是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相似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一致性为依据。并将主要城市及城市郊区作为二级区。
3.三级区划分依据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三级区的划分是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为依据。
㈢ 区划方法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进行不同等级的分区划界,即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图件空间叠加,并以各区划等级的主要指标空间分布
特征确定分区边界。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便于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确定边界时适当考虑到山脉,河流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和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
根据区划的原则和依据,首先将黑龙江省地貌与气候要素方面的有关图件进行叠加,并注意区域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并利用植被区划图进行修正,同时考虑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地区级行政边界线,最后划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一级区界线。 2.二级区划界
在一级区界线确定基础上,对重点反映生态系统类型区域分布和生态功能特征的有关图件进行叠加,按照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一致性划出二级生态功能区初步界线,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区、县级行政边界等因素。
3.三级区划界
二级区界线确定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等情况,重点对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地沙化敏感性、土地盐渍化敏感性评价图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性评价图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可能与流域界线和县级界线进行适当的衔接,最后划出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的三级区界线。
㈣ 分区命名 1.命名原则
①要体现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功能特点; ②要反映各生态功能区所处的空间位置;
③要表明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和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等特征; ④要简单扼要,容易接受。 2.命名方法 一级区
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温带、寒温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山地、台地、丘陵、平原、河谷等。
二级区
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分区内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水域、农田和城市等,命名选择其中重要者或典型者。
三级区
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各分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环境净化、小气候调节、防灾减灾、生态旅游、社会服务等生态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作用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生产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包括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水污染等敏感性。
㈤分区结果
黑龙江省共划分为6个生态区(一级区)、13个生态亚区(二级区)、45个生态功能区(三级区),见附图1、2、3。
㈥ 生态功能区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包括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等内容(详见附表)。
七、重要生态功能区
㈠ 各类功能区的分布
黑龙江省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9个,分别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面积共约29.8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共有11个,分别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小兴安岭的伊春地区以及张广才岭的南部地区,面积共约13.0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土壤保持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7个,分别分布在省内各较大河流的流域地区,面积共约29.59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沙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6个,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西部地区,面积共约4.7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防洪蓄洪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11个,其中洪泛功能区有6个,分别分布在三江平原的北部地区和松嫩平原的西部地区,面积共约5.61万平方公里;蓄滞洪功能区1个,为松嫩平原西南部沙化与盐渍化控制生态区,面积1.42万平方公里;防洪保护功能区有6个,为黑龙江省的各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面积共约3.9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23个,分布较为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的南部地区,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有零散分布,面积共约20.9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具有产品提供功能的生态功能区有13个,分别分布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面积共约13.40万平方公里。
㈡ 重要生态功能区概述
1.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3个)
Ⅰ-1-1-1黑龙江—呼玛河源头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北坡,总面积27636平方公里,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有我国唯一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种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库保护的重要地区。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其生物多样性会明显下降,濒危物种受到威胁,其独特的寒温带森林景观也将不复存在。该区的破坏还将直接影响与其紧邻的松嫩平原的区域环境及气候,对该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Ⅰ-2-2-1汤旺河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由伊春市和铁力市东南段的山地组成,总面积22372平方公里。该区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群落类型复杂多样,分布有大片较原始的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最为典型和完整的原生红松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亚洲东北部很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区。复杂的生境条件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本区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重要屏障,在地理位置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自身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对于西部地区的荒漠化、东部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也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Ⅰ-3-1-3松花江下游南部农、牧业与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总面积12369平方公里。该区是我省湿地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分布区,也是我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关键地区之一。该区内湿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尤其是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是重要的湿地物种基因库和种群资源圃。本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则无异于对区内面积不断减少的湿地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对于其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1-1-3大兴安岭嫩江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区为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土地面积是19008平方公里。嫩江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是松花江水系的北源,嫩江流域面积达26.78万平方公里,其形成的松嫩平原更是我省乃至我国的粮食生
产基地。该区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嫩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保护该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能力,可以有效的保护嫩江的水生态环境,进而对改善松花江水质产生影响,也对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3个)
Ⅰ-2-1-2黑河地区东北部林、农业与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地处小兴安岭的北麓,由黑河市的东部、孙吴县和逊克县的北部组成,总面积16502平方公里。该区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隔黑龙江相望,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由于该区的黑龙江国土流失较为严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减少国土流失面积,间接就等于我国每年增加了一定的国土面积,这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
Ⅰ-3-2-1挠力河下游林、农业与湿地及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的饶河县,总面积6765平方公里。该区内有界河乌苏里江,在我国界内的堤岸坍塌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我国国土的大面积流失。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国土流失将继续进行并且会逐渐加剧,最终威胁我国的领土安全,保护该区域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Ⅰ-5-2-2松嫩平原中部农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中部的绥化市、望奎县、巴彦县、木兰县、依安县、明水县、青冈县、兰西县、克山县、克东县和拜泉县组成,总面积31460平方公里。该区的地形与气候等因素使得该区成为水土流失较重地区,区内的大面积有机土壤被雨水冲走,使得农业生产发展较慢。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该区剩下的就只有盐碱地和没有肥力的土壤,这对于在该区劳作的农民是非常大的打击,不但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影响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后果及其严重并无法挽回。
4.沙漠化控制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6-1-1嫩江下游湿地保护与沙化和盐渍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西南部的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和泰来县组成,总面积14200平方公里。该区在历史上为牛、羊的放牧区,目前土壤裸露区域较多,加之降水较少、土壤干旱,使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地沙化严重。该区的草原生态环境若继续遭到破坏,则沙漠化的趋势将进一步恶化,沙漠化面积也将不断扩大,不但影响到本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将影响到大庆市等周围地区的沙漠化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哈尔滨市的生态环境安全,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
5.防洪蓄洪重要生态功能区
全省重要洪泛功能区2个,重要蓄滞洪功能区1个,重要防洪功能区2个。 ⑴ 重要洪泛功能区
Ⅰ-3-1-2松花江下游北部农业与沙化控制及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北部,由汤原县的东南部、鹤岗市的南部、萝北县的南部和绥滨县组成,总面积约6200平方公里。该区地势平坦,多低洼处,排水较为困难,且区内春、夏两季雨水较为密集、雨量大,易形成洪泛区。本区为产粮大区,若不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会严重危害到区内农作物的生长,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给其周围地区正常工作带来严重的威胁。
Ⅰ-3-1-4同?D抚平原农业与湿地及界江国土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由同江市和抚远县组成,总面积11212平方公里。该区地处平原,排水不畅,且区内雨季降水量较大,多发暴雨,易在区内形成洪灾。本区土壤肥沃,适于农作物的种植,若本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给区内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困难,从而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⑵重要蓄滞洪功能区
Ⅰ-6-1-1嫩江下游湿地保护与沙化和盐渍化控制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西南部的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和泰来县组成,总面积14200平方公里。该区内工业、农业等设施较少,其东部地区的胖头泡为水利部门指定的蓄滞洪区,它是黑龙江省境内松花江上游唯一的蓄滞洪区。若本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洪灾发生时,本区的蓄滞洪功能将不能充分发挥,无法有效的实现疏缓其周围地区洪水的目的,使洪水的危害程度加重、损失加大,这对本区和周围地区,特别是对哈尔滨市的威胁都是非常严重的。
⑶重要防洪保护功能区
Ⅰ-5-1-1哈尔滨市区城市与城郊农业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哈尔滨市,总面积4280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为黑龙江省的第一大城市,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该区防洪功能进行有效保护,可使该区不受洪水的影响,不仅可以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更可以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救灾工作,对全省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Ⅰ-6-1-2大庆地区矿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大庆市,总面积5170平方公里。该区为大庆油田的所在地,其出产的石油供往全国各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若不对该区的防洪功能进行有效保护,则会给区内的经济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造成油田减产或停产,不仅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也会对全国的经济增长形成阻碍,甚至会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
6.自然人文景观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4个)
Ⅰ-3-3-2兴凯湖农、牧、渔业与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南部的密山市,总面积7843平方公里。兴凯湖是古代火山爆发后,因地势陷落积水而行成的,为中俄界湖。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小兴凯湖温柔恬静,鱼跃鸟飞,大兴凯湖烟波浩淼,气势磅礴。兴凯湖是一座集防洪蓄水排涝、灌溉及旅游等多功能的天然水体。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不但其自然景观被毁坏、周围的生物失去栖息的环境,同时也会对中俄两国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Ⅰ-4-3-2镜泊湖林、农业适度发展与生态旅游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东南部的宁安市,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本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较多,其中著名的镜泊湖是世界第二高山堰塞湖,是一座保持完整的火山博物馆,镜泊湖瀑布撼人心魄,蔚为壮观,自然风光美丽迷人,是一处人间仙境。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其独特的景观将不复存在,人们从此失去一个度假休闲的好去处,这既是我们的遗憾,也将是子孙后代的遗憾。同时也将对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构成威胁,并且影响到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Ⅰ-5-2-3讷?D乌河上游水源涵养与地质遗迹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北部的北安市和五大连池市组成,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该区保存有我国最典型、最完整的火山地质现象和景观,区内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对许多疾病有良好的医疗作用,是一处旅游胜地。该区生态环境若因保护不利而被破坏,区内宝贵的地质遗迹将遭到灭顶之灾,并且无法恢复。周围植被的减少,也对水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从而影响矿泉水的水质。该区的经济将遭受巨大打击,对于我国以及世界的地质研究工作也将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Ⅰ-6-1-6齐齐哈尔市城镇与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市,总面积4365平方公里。该区有我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湿地,在这片湿地上物种丰富,各种珍禽异兽和睦相处,区内以鹤类居多,建有国家级丹顶鹤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该区生态环境若遭到破坏,将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丹顶鹤等珍贵鸟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这种情况也将影响到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7.产品提供重要生态功能区(1个)
Ⅰ-5-1-2拉?D阿河流域农业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由黑龙江省南部的双城市和五常市西北部和阿城的西北部组成,总面积6200平方公里。该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本区粮食产量高、质量好,对我省的粮食生产贡献较大。对该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对于加速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
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组织保障
功能区划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协调机构,确保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与完成。
2.树立科学发展观,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思想保障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要搞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3.财政倾斜,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资金保障
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倾斜,安排必要的资金投入,全力推动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4.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工作保障
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领导和各行业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协调行动。
5.完善政策法规,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十分重要,而落实生态功能区划更重要,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区划的建立与实施,要推动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6.重视科技,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技术保障
要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要确立符合省情的技术路线,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保护区全面和协调发展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
7.大力宣传,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舆论保障
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宣传。树立新的绿色经济观、价值观、资源观、生产观、消费观,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8.扩大合作与交流,为生态功能区划开拓思路提供保障
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有关生态功能区划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吸收一切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高生态功能区划的水平。
九、结语
在国家环保总局和黑龙江省政府领导下,在中科院技术人员和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遵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函》的精神,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组织有关部门,按照“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方案”和“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开展了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根据黑龙江省自然气候、地貌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生态环境问题,将全省划分成6个生态区、13个生态亚区、45个生态功能区。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完成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成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依据,各生态区的发展应当在生态省建设总体框架下,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在合理的生态安全阈值内,开发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使黑龙江省的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富民强省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