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科学普及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社会科学普及的含义则是“使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普遍得到推广并为广大公众所认识。”[1]陈兴华. 关于社会科学普及问题的理性思考[J]. 北京社会科学,2006,05:107-110.
社会科学普及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并且对生产力诸要素起着支配的作用。所以,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过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抓好社科普及工作,积极开展社科普及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社会科学素质,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然科学素质,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彼时,社科普及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劳动者自然科学素质,其目的是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历史发展至此时此刻,社科普及的任务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社科普及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破解制约社科普及的现实问题,实现社科普及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是关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与创新的时代性命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发展成果最终要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社科普及的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公众社科素养的提升。因而,社科普及需要从当下切入,着眼于“人”这个主体,满足百姓最迫切、最期待的社科文化需求,提高人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首先,社科普及要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牢牢把握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要求,自觉把社科普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更好提供公共服务的视角审视和创新社科普及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科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社科普及产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精神文化服务的实惠。
其次,创新方式,提升社科普及的数字化水平。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载体的出现,为社科普及提供了新的载体。数字化传播形式的综合性、开放性、共享性、超时空性、全天候性等优势的存在,将增强社科普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实现社科普及科学化、现代化提供前提条件,有助于社科普及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要,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社科普及的经常化,大大提高社科普及的效率和效益。因此,社科普及在巩固和提升服务的同时,必须强化数字化传播的理念。
最后,要不断加强社会科普的制度层面的建设。
社科普及是一项涉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它实施与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的力度。其一,要加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建立健全社科普及人员的在职培训机制,强化他们的社科普及能力与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发展社科普及志愿者服务体系,并探索建立社科普及志愿者奖励补贴机制。其二,要健全社科普及的资金保障机制。既要通过立法设定一个合理的普及经费额度,予以法律上的保证,又要借鉴国外先进
一、社会科学普及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也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社会科学普及的含义则是“使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普遍得到推广并为广大公众所认识。”[1]陈兴华. 关于社会科学普及问题的理性思考[J]. 北京社会科学,2006,05:107-110.
社会科学普及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并且对生产力诸要素起着支配的作用。所以,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过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抓好社科普及工作,积极开展社科普及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社会科学素质,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然科学素质,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彼时,社科普及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劳动者自然科学素质,其目的是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历史发展至此时此刻,社科普及的任务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社科普及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破解制约社科普及的现实问题,实现社科普及的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是关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与创新的时代性命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发展成果最终要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社科普及的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公众社科素养的提升。因而,社科普及需要从当下切入,着眼于“人”这个主体,满足百姓最迫切、最期待的社科文化需求,提高人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首先,社科普及要积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牢牢把握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的要求,自觉把社科普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更好提供公共服务的视角审视和创新社科普及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科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社科普及产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精神文化服务的实惠。
其次,创新方式,提升社科普及的数字化水平。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载体的出现,为社科普及提供了新的载体。数字化传播形式的综合性、开放性、共享性、超时空性、全天候性等优势的存在,将增强社科普及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实现社科普及科学化、现代化提供前提条件,有助于社科普及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要,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社科普及的经常化,大大提高社科普及的效率和效益。因此,社科普及在巩固和提升服务的同时,必须强化数字化传播的理念。
最后,要不断加强社会科普的制度层面的建设。
社科普及是一项涉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它实施与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的力度。其一,要加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建立健全社科普及人员的在职培训机制,强化他们的社科普及能力与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发展社科普及志愿者服务体系,并探索建立社科普及志愿者奖励补贴机制。其二,要健全社科普及的资金保障机制。既要通过立法设定一个合理的普及经费额度,予以法律上的保证,又要借鉴国外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