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的老师》导学案
主备人: 曾 灿 课 型: 学习新知课 审 核: 韦新星 班 级: 2013 级 班 组 别: 姓 名:
【文海拾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自主学习案】
一、《我的老师》最早发表于1956年10月。这时魏巍与自己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已经分别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并没有模糊作者有关蔡老师的记忆,他以饱含情感的笔触,通过对多个生活片段的描述,清晰的再现了蔡老师动人的形象,深切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请同学们静静的默读课文一遍后,勾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并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部分在原文中加以批注。
二、预习好了吗? 1、走近作者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除散失的诗作外,都收入了诗集《黎明风景》。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2、给加线加粗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褪( )色 黑痣( ) 模( )糊 依恋( ) 卜( )问 焚( )香 磕( )头 慈( )爱 yuán(
)助 背sònɡ( )
3、解释句中加线加粗字词:
(1) 我用儿童的狡猾(2) „„,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3)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 援助: (4) 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
.(5)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
在自主学习中,你的疑惑: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案】
一、故事导入,明目标。
二、预习检测,查学情。
三、初读课文,理脉络。
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合作探究,析人物。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当堂检测案】
1、
2、 完成“同步解析与检测”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在笔记本上整理本文的脉络层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2、学习本文质朴语言表达浓浓深情的写作手法。
【合作探究案】
一、局部品读。
本文的感情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边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呢?)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及时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我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斟字酌句,写法探秘。
根据提示,感受作者质朴语言中深藏的真挚情感。
1“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2、„„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从全文看,文中叙述的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相互交换?为什么?
【当堂检测案】
1、阅读“每逢放假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选文所讲的事情。
(2)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写一写你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语文课本“研读与练习”第四题。(P33,第4题)
6、《我的老师》导学案
主备人: 曾 灿 课 型: 学习新知课 审 核: 韦新星 班 级: 2013 级 班 组 别: 姓 名:
【文海拾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自主学习案】
一、《我的老师》最早发表于1956年10月。这时魏巍与自己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已经分别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的岁月变迁,并没有模糊作者有关蔡老师的记忆,他以饱含情感的笔触,通过对多个生活片段的描述,清晰的再现了蔡老师动人的形象,深切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请同学们静静的默读课文一遍后,勾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并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部分在原文中加以批注。
二、预习好了吗? 1、走近作者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除散失的诗作外,都收入了诗集《黎明风景》。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2、给加线加粗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褪( )色 黑痣( ) 模( )糊 依恋( ) 卜( )问 焚( )香 磕( )头 慈( )爱 yuán(
)助 背sònɡ( )
3、解释句中加线加粗字词:
(1) 我用儿童的狡猾(2) „„,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
(3) 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 援助: (4) 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
.(5)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
在自主学习中,你的疑惑: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案】
一、故事导入,明目标。
二、预习检测,查学情。
三、初读课文,理脉络。
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合作探究,析人物。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当堂检测案】
1、
2、 完成“同步解析与检测”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在笔记本上整理本文的脉络层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2、学习本文质朴语言表达浓浓深情的写作手法。
【合作探究案】
一、局部品读。
本文的感情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边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呢?)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及时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我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斟字酌句,写法探秘。
根据提示,感受作者质朴语言中深藏的真挚情感。
1“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2、„„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从全文看,文中叙述的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相互交换?为什么?
【当堂检测案】
1、阅读“每逢放假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回答问题。
(1)用四个字概括选文所讲的事情。
(2)写出这件事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写一写你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语文课本“研读与练习”第四题。(P33,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