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教育发展研究 1999年05期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通过政府主导,试点引路,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方法,在本世纪内使学校后勤规范分离,进入市场,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构建具有上海特色、教育特点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框架,为上海高校全面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在体制上,为了形成竞争,组建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以下统称“市后勤中心”)。以市后勤中心为龙头和主要载体,通过各种形式吸纳从学校中规范分离出来的高校后勤实体,学校也可自主选择一个中心,让其改制后的后勤实体进入,或选择一个中心为其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在机制上,改行政服务部门为经济实体,由行政拨款改为服务收费,形成市场驱动,自主经营,有偿服务,有序竞争的后勤服务新机制;在市后勤中心的组织统筹下,开拓教育市场,扩大经营范围,形成规模经营,改进服务质量,使服务对象得到实惠,使后勤员工在新体制、新机制中充分发挥才干,提高劳动效益,减轻学校负担。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体目标是:
1.学校后勤服务部门转制为各类经济实体。
学校后勤必须以校内行业为单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竞争力的后勤经济实体(以下简称“后勤实体”)。后勤实体可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学校(甲方)与后勤实体(乙方),学校与市后勤中心按市场运行原则以契约方式明确责权利。
2.后勤实体实现不同程度的有偿服务。
后勤实体在享有减免税收、免费或低价使用原学校后勤资产等优惠条件下,实行合理的收费服务,增强后勤实体的内驱动力。
3.加强联合协作,培育教育市场。
市后勤中心和学校后勤实体应按现代企业的要求加强科学管理,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教育市场,壮大自身,使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脱颖而出,使后勤员工收益逐步增长。
4.坚持育人宗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
后勤实体在改革中保持平稳运行,并通过对现行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用人制度、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让高校校长、书记能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减轻学校财政负担,提高办学效率,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方式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各类高校后勤实体以不同形式进入市后勤中心,转换机制,规模经营,取长补短,集中配货,参与竞争,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高校后勤改革创造的重要条件,是校办后勤自身不可能具有的改革氛围和优势,也是现阶段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特点。各校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本校后勤实体进入市后勤中心的方式,通过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改革效益。学校后勤实体进入市后勤中心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1.并入方式——学校分离出的后勤实体全面融入市后勤中心。
学校后勤实体完全与学校分离,自主选择一个中心,成为市后勤中心的直属中心;或学校后勤部门分离为各专业服务中心,逐步融入市后勤中心。具体形式由学校与市后勤中心协商签约确定;也可以由市后勤中心以控股、参股、合作协议等形式使学校后勤实体成为其直属中心,人员均由市后勤中心统一管理。学校后勤实体的主要管理人员经公开招聘,征得校党政领导同意,由市后勤中心任命。市后勤中心设立后勤人员技术培训交流机构,负责未被聘用人员的培训、创造条件,让其再竞争上岗工作。学校原用于后勤服务的资产,分类租给市后勤中心及直属中心。中心根据协议向校方收取管理、服务等费用。
2.托管方式——学校分离出的后勤服务项目委托市后勤中心直接经营管理。
学校将后勤服务项目委托市后勤中心管理,并由学校与市后勤中心订立合同。在合同规定的托管期间,委托方将学校正式编制的后勤干部职工,交受托方按企业制度管理;同时,委托方将用于后勤服务的相关资产,按协议分类租给受托方。市后勤中心为学校提供低于社会价格的优质后勤服务;学校确定后勤托管范围、内容和标准,检查督促后勤服务质量,为受托方进入学校管理和服务提供便利,并按合同协议支付管理服务费。
3.联合方式——学校转制后的后勤实体加盟市后勤中心。
学校后勤实体加盟市后勤中心,成为市后勤中心与学校合作的联办实体。联办实体实行学校与市后勤中心共同领导,各负其责。在联办方式中,主要管理人员经公开招聘,双方认可,由校方任命;主要负责人以加盟单位身份参加市后勤中心的领导班子;人事由学校后勤实体自主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转变为由市后勤中心统一管理。
4.连锁方式——市后勤中心在学校设立服务网点,开展连锁经营。
以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教育超市”为标志性项目,两个市后勤中心在高校设立其他服务网点,开办连锁店,学校不再设立同类项目的实体,而直接由市后勤中心运作。市后勤中心所设网点、连锁店可以由学校原后勤单位转制而成,也可以由市后勤中心直接投资。学校与市后勤中心根据不同情况以契约形式确立责权利关系。
除上述途径外,学校在保证大局稳定、提高资产效益、改善后勤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将部分后勤项目,以契约合同方式交社会服务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向社会企业发包或购买社会服务的途径直接进入社会化过程。
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现方式,各高校应以整体稳定、资源优化、效益提高、管理便利为原则,自行作出选择,并制定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
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标志及其效果
1.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标志。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为标志:
(1)人事:规范分离,减员增效。
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转制为各类企业化经济实体后,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属学校正式编制的后勤员工改为企业性质,并按转制范围实行成建制规范分离。后勤实体员工按现代企业人事制度,一律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新进员工实行干部聘任制,工人劳动合同制。其劳动报酬、养老医疗保险等按企业办法实施。原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在到达退休年龄后,由原学校人事部门按当时学校在编教职工的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计发养老金。
后勤实体应通过因岗设人、一人多岗,开拓项目、分流员工,及执行职工内退、待退、进入市后勤中心下设的后勤员工技术培训交流中心等方式,根据市高校后勤行业的标准,一般减员20~30%,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
(2)资产:产权明晰,资产保值。
学校原用于后勤的国有资产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规范分离。学校以签署托管协议的方法将后勤资产委托后勤实体使用。做到算清资产、明确国有、分类租凭、实现保值,即首先将后勤现有资产盘清核帐,明确该资产的学校所有权,然后根据不同用途,以零价或优惠价租凭给后勤实体使用,后勤实体可通过对设备维修或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明确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
(3)经费:收费服务,减轻负担。
学校后勤由行政拨款改为收费服务后,后勤实体要严格成本核算,通过面向市场、广开门路、多元筹资,保证同类同口径服务收费低于社会行业标准,减轻学校对后勤的财力负担,缓解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
为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顺利实现,在社会化初创阶段,学校应继续给予后勤必要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学校补贴性的人员等经费逐年递减的幅度不宜超过5%;大型设备维修、更新、 水电热供给等方面仍应由学校承担。同时校方要承担后勤与有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的协调义务。
(4)管理:建章立制,形成竞争。
后勤实体要从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建立竟聘上岗、以岗定责、以责定薪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改革原来后勤管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各方面和各层次设计和形成竞争机制,即在全市形成两个高校后勤中心的有序竞争和所属学校中心、专业服务中心之间的竞争。在一定条件下,组织社会公司参与竞争。
(5)经营:规范运作,规模经营。
实现规范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后勤项目全部投标经营、签约服务,规范经营运作,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专业优势,扩大服务项目,逐步形成集约规模经营,建立在市场竞争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经营机制。
(6)服务:以人为本,提高质量。
后勤服务实体要体现姓“教”特点,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要完善并推行标准化管理和服务,合理收费,提高质量,主动服务,争取市场。
为保证有偿服务健康平稳地进行,市教委将动员方方面面,建立起工、青、妇、学等群众团体多方参与,调查、听证、协商等方式多管齐下的社会化教育市场监控网络,确保学校后勤合理、规范的服务价格和服务标准。
2.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达到的效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方法。要扎实工作,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注重实效,力争社会化改革在年内初步见效,为后勤改革树立良好的形象,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1)在保证学校稳定的前提下, 试点学校及其他若干所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改制为企业化经济实体,并正常运行,服务质量提高,价格合理公道,使改革初见成效,得到学校师生、领导和后勤职工的基本认同。
(2)加快教育超市进校步伐。教育超市要形成规模, 方便师生生活,成为学生校内生活消费的主要网点;通过教育超市的运作,学校的食堂、宿舍等参与市后勤中心的集中配(供)货、规模经营,降低服务成本,使学校师生得到实惠。
(3)试点学校要继续抓好学生伙食,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 使伙食质量有较明显的提高,同时至少要将本校的一所食堂改造成具有较高标准设施和现代化就餐环境的餐厅。
(4)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舒适、服务到位、 经营有序的校园后勤管理氛围。重点治理校园内零星小店、环境杂乱等现象。
(5)在抓好高校学生公寓建设的同时, 规划和启动改建旧学生宿舍,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实行学生辅导员参与和社会化公寓管理相结合的新形式。
(6)加快高校筒子楼改造,新建或购置一批青年教师公寓, 1999年底完成筒子楼改造任务,确保优秀教师住房达标,2000年底实现全面解决青年教师住房的目标,实行教师新村社会化物业管理。
(7)抓好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工程。以搞好维修服务改革为重点,努力为教学科研服务。
(8)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和服务,努力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建立后勤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组织保证
1.成立市教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
领导小组在市教育党委、教委的领导下,调查研究,负责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协调有关政策。专家咨询小组向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意见,评估各高校改革方案,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参与督导,协助总结经验。
2.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统一领导。
学校党政领导要将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重大工作列入工作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予以推进,使其平稳过渡,取得成效。
3.学校要设立精干高效的、代表学校甲方的后勤保障监控部门。
学校后勤监控部门代表学校实行招标选择后勤服务实体(适当保护改革刚起步的本校后勤实体或市后勤中心所属单位),与后勤服务实体签订契约合同,并进行经常的检查督促。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既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支持其发育成长,也要建立监督、调控机制,以经济手段、行政监督和民主管理等方法,对市后勤中心和学校后勤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协调、处理学校后勤各方矛盾。
4.市后勤中心要发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龙头作用。
市后勤中心要在政府主导下,迅速组建一批与学校后勤对口的专业中心,优化结构,培训骨干,壮大实力,并制订若干教育后勤的行业规范,严格管理措施,通过优良的经营管理业绩,吸纳学校后勤实体,在竞争中占领和拓展市场。
5.市教委有关职能处室组建协调机构。
为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健康稳定地发展,市教委有关职能处室应制定规章条例,组织教育市场监控网络和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学校与市各后勤中心、学校后勤实体间的合同争议。
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步骤
1.思想发动和准备工作。
各高校要根据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要求,自上而下地迅速开展校内的思想发动和准备工作。要向师生和后勤干部职工广泛深入地宣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要做好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动员工作,使他们看到改革带来的发展前景和实际利益。要利用寒假组织后勤干部学习研讨改革方案,学习借鉴企业、商业部门改革经验,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协调步骤,积极研究制订本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方案。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以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8 所高校为先行试点,1999年2月完成转制; 在抓紧落实改革方案和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院校在1999年完成转制;其余院校分批展开,2000年底前全部完成转制。
3.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和完善有关政策和实施办法。
市教委要组织人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涉及到的有关政策法规继续进行研究,逐步完善。条件成熟时,建议政府制订专门的法规条例,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有法可依,为本世纪内上海高校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创造条件。
作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教育发展研究 1999年05期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通过政府主导,试点引路,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方法,在本世纪内使学校后勤规范分离,进入市场,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构建具有上海特色、教育特点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框架,为上海高校全面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在体制上,为了形成竞争,组建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以下统称“市后勤中心”)。以市后勤中心为龙头和主要载体,通过各种形式吸纳从学校中规范分离出来的高校后勤实体,学校也可自主选择一个中心,让其改制后的后勤实体进入,或选择一个中心为其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在机制上,改行政服务部门为经济实体,由行政拨款改为服务收费,形成市场驱动,自主经营,有偿服务,有序竞争的后勤服务新机制;在市后勤中心的组织统筹下,开拓教育市场,扩大经营范围,形成规模经营,改进服务质量,使服务对象得到实惠,使后勤员工在新体制、新机制中充分发挥才干,提高劳动效益,减轻学校负担。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体目标是:
1.学校后勤服务部门转制为各类经济实体。
学校后勤必须以校内行业为单位成建制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竞争力的后勤经济实体(以下简称“后勤实体”)。后勤实体可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学校(甲方)与后勤实体(乙方),学校与市后勤中心按市场运行原则以契约方式明确责权利。
2.后勤实体实现不同程度的有偿服务。
后勤实体在享有减免税收、免费或低价使用原学校后勤资产等优惠条件下,实行合理的收费服务,增强后勤实体的内驱动力。
3.加强联合协作,培育教育市场。
市后勤中心和学校后勤实体应按现代企业的要求加强科学管理,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教育市场,壮大自身,使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脱颖而出,使后勤员工收益逐步增长。
4.坚持育人宗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
后勤实体在改革中保持平稳运行,并通过对现行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用人制度、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让高校校长、书记能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减轻学校财政负担,提高办学效率,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保障。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方式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途径是,各类高校后勤实体以不同形式进入市后勤中心,转换机制,规模经营,取长补短,集中配货,参与竞争,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这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高校后勤改革创造的重要条件,是校办后勤自身不可能具有的改革氛围和优势,也是现阶段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特点。各校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本校后勤实体进入市后勤中心的方式,通过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取得改革效益。学校后勤实体进入市后勤中心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1.并入方式——学校分离出的后勤实体全面融入市后勤中心。
学校后勤实体完全与学校分离,自主选择一个中心,成为市后勤中心的直属中心;或学校后勤部门分离为各专业服务中心,逐步融入市后勤中心。具体形式由学校与市后勤中心协商签约确定;也可以由市后勤中心以控股、参股、合作协议等形式使学校后勤实体成为其直属中心,人员均由市后勤中心统一管理。学校后勤实体的主要管理人员经公开招聘,征得校党政领导同意,由市后勤中心任命。市后勤中心设立后勤人员技术培训交流机构,负责未被聘用人员的培训、创造条件,让其再竞争上岗工作。学校原用于后勤服务的资产,分类租给市后勤中心及直属中心。中心根据协议向校方收取管理、服务等费用。
2.托管方式——学校分离出的后勤服务项目委托市后勤中心直接经营管理。
学校将后勤服务项目委托市后勤中心管理,并由学校与市后勤中心订立合同。在合同规定的托管期间,委托方将学校正式编制的后勤干部职工,交受托方按企业制度管理;同时,委托方将用于后勤服务的相关资产,按协议分类租给受托方。市后勤中心为学校提供低于社会价格的优质后勤服务;学校确定后勤托管范围、内容和标准,检查督促后勤服务质量,为受托方进入学校管理和服务提供便利,并按合同协议支付管理服务费。
3.联合方式——学校转制后的后勤实体加盟市后勤中心。
学校后勤实体加盟市后勤中心,成为市后勤中心与学校合作的联办实体。联办实体实行学校与市后勤中心共同领导,各负其责。在联办方式中,主要管理人员经公开招聘,双方认可,由校方任命;主要负责人以加盟单位身份参加市后勤中心的领导班子;人事由学校后勤实体自主管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转变为由市后勤中心统一管理。
4.连锁方式——市后勤中心在学校设立服务网点,开展连锁经营。
以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教育超市”为标志性项目,两个市后勤中心在高校设立其他服务网点,开办连锁店,学校不再设立同类项目的实体,而直接由市后勤中心运作。市后勤中心所设网点、连锁店可以由学校原后勤单位转制而成,也可以由市后勤中心直接投资。学校与市后勤中心根据不同情况以契约形式确立责权利关系。
除上述途径外,学校在保证大局稳定、提高资产效益、改善后勤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将部分后勤项目,以契约合同方式交社会服务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向社会企业发包或购买社会服务的途径直接进入社会化过程。
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现方式,各高校应以整体稳定、资源优化、效益提高、管理便利为原则,自行作出选择,并制定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
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标志及其效果
1.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标志。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为标志:
(1)人事:规范分离,减员增效。
高校后勤服务部门转制为各类企业化经济实体后,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属学校正式编制的后勤员工改为企业性质,并按转制范围实行成建制规范分离。后勤实体员工按现代企业人事制度,一律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新进员工实行干部聘任制,工人劳动合同制。其劳动报酬、养老医疗保险等按企业办法实施。原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在到达退休年龄后,由原学校人事部门按当时学校在编教职工的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计发养老金。
后勤实体应通过因岗设人、一人多岗,开拓项目、分流员工,及执行职工内退、待退、进入市后勤中心下设的后勤员工技术培训交流中心等方式,根据市高校后勤行业的标准,一般减员20~30%,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
(2)资产:产权明晰,资产保值。
学校原用于后勤的国有资产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规范分离。学校以签署托管协议的方法将后勤资产委托后勤实体使用。做到算清资产、明确国有、分类租凭、实现保值,即首先将后勤现有资产盘清核帐,明确该资产的学校所有权,然后根据不同用途,以零价或优惠价租凭给后勤实体使用,后勤实体可通过对设备维修或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上缴费用等形式明确对国有资产的保值责任。
(3)经费:收费服务,减轻负担。
学校后勤由行政拨款改为收费服务后,后勤实体要严格成本核算,通过面向市场、广开门路、多元筹资,保证同类同口径服务收费低于社会行业标准,减轻学校对后勤的财力负担,缓解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
为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顺利实现,在社会化初创阶段,学校应继续给予后勤必要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学校补贴性的人员等经费逐年递减的幅度不宜超过5%;大型设备维修、更新、 水电热供给等方面仍应由学校承担。同时校方要承担后勤与有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的协调义务。
(4)管理:建章立制,形成竞争。
后勤实体要从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建立竟聘上岗、以岗定责、以责定薪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改革原来后勤管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各方面和各层次设计和形成竞争机制,即在全市形成两个高校后勤中心的有序竞争和所属学校中心、专业服务中心之间的竞争。在一定条件下,组织社会公司参与竞争。
(5)经营:规范运作,规模经营。
实现规范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后勤项目全部投标经营、签约服务,规范经营运作,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专业优势,扩大服务项目,逐步形成集约规模经营,建立在市场竞争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经营机制。
(6)服务:以人为本,提高质量。
后勤服务实体要体现姓“教”特点,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要完善并推行标准化管理和服务,合理收费,提高质量,主动服务,争取市场。
为保证有偿服务健康平稳地进行,市教委将动员方方面面,建立起工、青、妇、学等群众团体多方参与,调查、听证、协商等方式多管齐下的社会化教育市场监控网络,确保学校后勤合理、规范的服务价格和服务标准。
2.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达到的效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方法。要扎实工作,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注重实效,力争社会化改革在年内初步见效,为后勤改革树立良好的形象,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1)在保证学校稳定的前提下, 试点学校及其他若干所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改制为企业化经济实体,并正常运行,服务质量提高,价格合理公道,使改革初见成效,得到学校师生、领导和后勤职工的基本认同。
(2)加快教育超市进校步伐。教育超市要形成规模, 方便师生生活,成为学生校内生活消费的主要网点;通过教育超市的运作,学校的食堂、宿舍等参与市后勤中心的集中配(供)货、规模经营,降低服务成本,使学校师生得到实惠。
(3)试点学校要继续抓好学生伙食,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 使伙食质量有较明显的提高,同时至少要将本校的一所食堂改造成具有较高标准设施和现代化就餐环境的餐厅。
(4)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舒适、服务到位、 经营有序的校园后勤管理氛围。重点治理校园内零星小店、环境杂乱等现象。
(5)在抓好高校学生公寓建设的同时, 规划和启动改建旧学生宿舍,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实行学生辅导员参与和社会化公寓管理相结合的新形式。
(6)加快高校筒子楼改造,新建或购置一批青年教师公寓, 1999年底完成筒子楼改造任务,确保优秀教师住房达标,2000年底实现全面解决青年教师住房的目标,实行教师新村社会化物业管理。
(7)抓好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工程。以搞好维修服务改革为重点,努力为教学科研服务。
(8)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和服务,努力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建立后勤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组织保证
1.成立市教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
领导小组在市教育党委、教委的领导下,调查研究,负责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协调有关政策。专家咨询小组向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意见,评估各高校改革方案,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参与督导,协助总结经验。
2.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统一领导。
学校党政领导要将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重大工作列入工作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予以推进,使其平稳过渡,取得成效。
3.学校要设立精干高效的、代表学校甲方的后勤保障监控部门。
学校后勤监控部门代表学校实行招标选择后勤服务实体(适当保护改革刚起步的本校后勤实体或市后勤中心所属单位),与后勤服务实体签订契约合同,并进行经常的检查督促。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既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支持其发育成长,也要建立监督、调控机制,以经济手段、行政监督和民主管理等方法,对市后勤中心和学校后勤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协调、处理学校后勤各方矛盾。
4.市后勤中心要发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龙头作用。
市后勤中心要在政府主导下,迅速组建一批与学校后勤对口的专业中心,优化结构,培训骨干,壮大实力,并制订若干教育后勤的行业规范,严格管理措施,通过优良的经营管理业绩,吸纳学校后勤实体,在竞争中占领和拓展市场。
5.市教委有关职能处室组建协调机构。
为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健康稳定地发展,市教委有关职能处室应制定规章条例,组织教育市场监控网络和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学校与市各后勤中心、学校后勤实体间的合同争议。
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步骤
1.思想发动和准备工作。
各高校要根据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要求,自上而下地迅速开展校内的思想发动和准备工作。要向师生和后勤干部职工广泛深入地宣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要做好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动员工作,使他们看到改革带来的发展前景和实际利益。要利用寒假组织后勤干部学习研讨改革方案,学习借鉴企业、商业部门改革经验,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协调步骤,积极研究制订本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方案。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以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8 所高校为先行试点,1999年2月完成转制; 在抓紧落实改革方案和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有条件的院校在1999年完成转制;其余院校分批展开,2000年底前全部完成转制。
3.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和完善有关政策和实施办法。
市教委要组织人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涉及到的有关政策法规继续进行研究,逐步完善。条件成熟时,建议政府制订专门的法规条例,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有法可依,为本世纪内上海高校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