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用市场的机制,使得经济参与者对资金定价、资金风险、资金成本的反应更加敏感,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利率市场化在推进过程中,中国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会出现很大变化,企业如何在变化中主动适应,调整自身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实现风险可控、成本最低?本文在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提出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主动适应市场化变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源配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预见,在市场经济持续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正在发生或者将会发生更大变化,变化的最终目标是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加强管理、加快结构调整,高度重视资金风险管理和资金成本管理,以适应这些变化并提高竞争能力,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生的变化
1、中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加快进程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现阶段,GDP总量超56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是,一方面居民储蓄余额超过40万亿元,其中600万元以上高净值者近300万人,还有超过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金供给庞大;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三农及个人创业者的大量融资需求却难以通过正规金融系统得到解决,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需求只能通过民间或地下金融高息借贷融资,导致无组织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地下金融乃至非法集资十分猖獗。随着民营银行的大量出现,资金竞争市场正在形成。
中国大陆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了渐进式的分步推行路线。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4年,中国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构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运行,预示着我国利率将由批发到零售、从定期到活期逐步开放;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存贷款利率上限、下限浮动区间,利率完全市场化开始“试水”。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启动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审批民营银行,标志着利率完全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
2、银行业竞争趋于激烈,资金竞争市场基本形成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47家,资产总额133.6万亿元,负债总额125.0万亿元。伴随着首批民营银行开闸试点,我国已经形成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多层次银行业格局,银行业竞争趋于激烈,资金竞争市场基本形成。
3、政府对金融环境的监管更加严厉、更加细化
2013年6月底,Shibor飙升,拉开了资金流动性持续紧张的序幕,标志着银行间同业拆借资金的低利率政策正渐行渐远。中国宏观经济正面临去产能化、去空心化的严峻考验,政府势必通过严格监管,引导市场资金从过剩产能行业、非实体经济转移出来,从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中国银行业只有通过压缩低效益资产,去除表外资产,合理期限匹配,调整不合理资产结构,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高效、可持续。因此,严格监管、细化监管不仅是政府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银行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企业资金成本的价格趋势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企业资金成本将以何种方式发展,价格趋势如何?我们认为,企业融资成本将经历普遍上涨、基本稳定平衡、最终趋于下降的趋势。理由如下:
1、资金竞争市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宏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率市场化就势在必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方面有大量资金剩余,即有大量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又有日益增长的经营及创业活动需要大量资金,即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大量的资金供给和大量的资金需求形成了市场,产生了资金市场价格,并由这样的价格调节供求,从而动态地形成均衡价格下的均衡供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促进了经济增长,实现稀缺有限的宝贵资金资源各项配置的机会成本最小而整体收益最大,趋近“帕累托最优境界(Pareto Oplimality)”。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为辅助,地方商业银行等配套的银行业格局。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均已成为股份制银行,其股东股权也处于市场化过程中;另一方面,国有大行在资产规模上、营业网点数量等方面占据一定的垄断地位,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及经济实体具有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竞争性资金市场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因此,在竞争性资金市场形成过程中,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将经历由高到低的过程。
2、存款利率上涨等因素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
利率完全市场化初期,市场竞争激烈,银行负债成本将增加,利差收窄,导致银行业主动或者被动将成本增加的压力转移到实体经济。利率完成市场化以后,竞争的结果实现了资金资源的最优配置,竞争的充分不仅使得银行业经营拓展,业务多元化保证了利润增长;也使得实体经济公平获得资金资源,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高,从而使得宏观经济结构更加稳定健康,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下降。详细叙述如下: 第一,银行存款利率上升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存款是银行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必然使得各家银行只有通过提高利率、加强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第二,政府加强监管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实现资金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的高质高效;另一方面是实现资金市场的稳健运行。政府加强制度规范,通过调整银行拨备、严禁银行业表外资产、实行窗口指导、进行日常合规检查等措施,势必增加银行业经营成本。
第三,银行业自身资产结构调整提高了负债成本。现阶段,中国经济一方面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效益低下的地方平台公司占用了大量资金资源;另一方面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够,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银行业只有适应市场经济转变,实现资产由过剩产业到高科技、高效益产业转移,才能实现自身良性发展。因此,转变过程不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也是一个不良资产的消化过程、是一个资金流动性由紧到松的过程,势必增加银行业经营成本。
3、利率市场化地区的一般表现
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利率完成市场化以后,先是存款利率飙升20%-50%,金融业利差收窄;紧接着银行资产恶化,不良贷款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减弱;再后是银行业总体亏损三年,中小银行出现倒闭,银行贷款利率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动过程。世界其他发达与不发达经济体也大都经历过同我国台湾利率市场化同样的表现。
三、企业如何控制资金风险、降低资金成本
利率完全市场化过程中,资金市场竞争充分,银行业经历阵痛,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据德勤公司调研报告,市场普遍认为,财务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优化是利率市场化带给企业的最大影响。因此,如何控制资金风险、如何降低资金成本是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考虑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的重大问题。企业准备充分不充分、采取措施有力不有力不仅关系到企业生存,更关系到企业今后发展。我们认为,主动参与竞争,按市场规律办事,适应市场配置资源,坚持改革、求实创新,努力提高效率和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最高、效益最大是企业发展的最大保障。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企业流向效率高的企业;由效益差的企业流向效益好的企业。企业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技术指标,保持在行业中优势地位,才能在竞争中克服困难、化解利率市场化风险,实现快速发展。
2、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保持合理资产结构是控制风险、降低资金成本的前提。企业投资和资产结构决定财务结构,是影响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只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并严格执行,谨慎分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把握投资节奏,合理配置资产,才能控制财务风险、降低资金成本。
3、稳健财务经营,合理期限配置是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采取稳健财务经营政策,合理资产负债期限配置,牢牢把握现金流是必须采取的措施。
4、充分利用资金和贸易平台,依托贸易,实现境内境外资金联动,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5、研究宏观经济环境,操作上抢先一步,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6、研究市场环境,关注汇率变化,做好金融期货是适时兑现外币汇兑收益是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总之,在市场利率市场化脚步行进中,不仅仅是银行,更是企业要未雨绸缪,主动改革创新,只有把提高效率和效益放在最优先地位,才能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态势;只有管好现金流、管好流动性,才能化解资金风险、降低资金成本。中国银监会前任主席刘明康在2013年长江青年投资人论坛“应对当前挑战”的演讲报告中郑重告诫:“在这里我想传递一个消息,所有企业家今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把自己现金流量管好、把流动性管好”。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国际金融》2013年1-12期
[3]《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1-12期
[4]《中国外汇》2013年1-12期
[5]张振东,周峰编著.《学点金融学》中国铁道出版社
[6]《中国利率市场化与应对策略》德勤调研报告
[摘要]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用市场的机制,使得经济参与者对资金定价、资金风险、资金成本的反应更加敏感,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利率市场化在推进过程中,中国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会出现很大变化,企业如何在变化中主动适应,调整自身的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实现风险可控、成本最低?本文在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提出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主动适应市场化变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源配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预见,在市场经济持续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正在发生或者将会发生更大变化,变化的最终目标是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加强管理、加快结构调整,高度重视资金风险管理和资金成本管理,以适应这些变化并提高竞争能力,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生的变化
1、中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加快进程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现阶段,GDP总量超56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是,一方面居民储蓄余额超过40万亿元,其中600万元以上高净值者近300万人,还有超过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资金供给庞大;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三农及个人创业者的大量融资需求却难以通过正规金融系统得到解决,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需求只能通过民间或地下金融高息借贷融资,导致无组织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地下金融乃至非法集资十分猖獗。随着民营银行的大量出现,资金竞争市场正在形成。
中国大陆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了渐进式的分步推行路线。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4年,中国开放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构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运行,预示着我国利率将由批发到零售、从定期到活期逐步开放;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存贷款利率上限、下限浮动区间,利率完全市场化开始“试水”。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启动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审批民营银行,标志着利率完全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
2、银行业竞争趋于激烈,资金竞争市场基本形成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47家,资产总额133.6万亿元,负债总额125.0万亿元。伴随着首批民营银行开闸试点,我国已经形成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多层次银行业格局,银行业竞争趋于激烈,资金竞争市场基本形成。
3、政府对金融环境的监管更加严厉、更加细化
2013年6月底,Shibor飙升,拉开了资金流动性持续紧张的序幕,标志着银行间同业拆借资金的低利率政策正渐行渐远。中国宏观经济正面临去产能化、去空心化的严峻考验,政府势必通过严格监管,引导市场资金从过剩产能行业、非实体经济转移出来,从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中国银行业只有通过压缩低效益资产,去除表外资产,合理期限匹配,调整不合理资产结构,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的高效、可持续。因此,严格监管、细化监管不仅是政府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银行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企业资金成本的价格趋势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企业资金成本将以何种方式发展,价格趋势如何?我们认为,企业融资成本将经历普遍上涨、基本稳定平衡、最终趋于下降的趋势。理由如下:
1、资金竞争市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宏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率市场化就势在必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方面有大量资金剩余,即有大量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又有日益增长的经营及创业活动需要大量资金,即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大量的资金供给和大量的资金需求形成了市场,产生了资金市场价格,并由这样的价格调节供求,从而动态地形成均衡价格下的均衡供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促进了经济增长,实现稀缺有限的宝贵资金资源各项配置的机会成本最小而整体收益最大,趋近“帕累托最优境界(Pareto Oplimality)”。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股份制银行为辅助,地方商业银行等配套的银行业格局。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均已成为股份制银行,其股东股权也处于市场化过程中;另一方面,国有大行在资产规模上、营业网点数量等方面占据一定的垄断地位,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及经济实体具有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竞争性资金市场正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因此,在竞争性资金市场形成过程中,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将经历由高到低的过程。
2、存款利率上涨等因素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
利率完全市场化初期,市场竞争激烈,银行负债成本将增加,利差收窄,导致银行业主动或者被动将成本增加的压力转移到实体经济。利率完成市场化以后,竞争的结果实现了资金资源的最优配置,竞争的充分不仅使得银行业经营拓展,业务多元化保证了利润增长;也使得实体经济公平获得资金资源,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高,从而使得宏观经济结构更加稳定健康,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下降。详细叙述如下: 第一,银行存款利率上升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存款是银行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必然使得各家银行只有通过提高利率、加强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第二,政府加强监管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实现资金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的高质高效;另一方面是实现资金市场的稳健运行。政府加强制度规范,通过调整银行拨备、严禁银行业表外资产、实行窗口指导、进行日常合规检查等措施,势必增加银行业经营成本。
第三,银行业自身资产结构调整提高了负债成本。现阶段,中国经济一方面高耗能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效益低下的地方平台公司占用了大量资金资源;另一方面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够,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突出。银行业只有适应市场经济转变,实现资产由过剩产业到高科技、高效益产业转移,才能实现自身良性发展。因此,转变过程不仅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也是一个不良资产的消化过程、是一个资金流动性由紧到松的过程,势必增加银行业经营成本。
3、利率市场化地区的一般表现
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利率完成市场化以后,先是存款利率飙升20%-50%,金融业利差收窄;紧接着银行资产恶化,不良贷款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减弱;再后是银行业总体亏损三年,中小银行出现倒闭,银行贷款利率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变动过程。世界其他发达与不发达经济体也大都经历过同我国台湾利率市场化同样的表现。
三、企业如何控制资金风险、降低资金成本
利率完全市场化过程中,资金市场竞争充分,银行业经历阵痛,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据德勤公司调研报告,市场普遍认为,财务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优化是利率市场化带给企业的最大影响。因此,如何控制资金风险、如何降低资金成本是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考虑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的重大问题。企业准备充分不充分、采取措施有力不有力不仅关系到企业生存,更关系到企业今后发展。我们认为,主动参与竞争,按市场规律办事,适应市场配置资源,坚持改革、求实创新,努力提高效率和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最高、效益最大是企业发展的最大保障。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企业流向效率高的企业;由效益差的企业流向效益好的企业。企业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技术指标,保持在行业中优势地位,才能在竞争中克服困难、化解利率市场化风险,实现快速发展。
2、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保持合理资产结构是控制风险、降低资金成本的前提。企业投资和资产结构决定财务结构,是影响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只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并严格执行,谨慎分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把握投资节奏,合理配置资产,才能控制财务风险、降低资金成本。
3、稳健财务经营,合理期限配置是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采取稳健财务经营政策,合理资产负债期限配置,牢牢把握现金流是必须采取的措施。
4、充分利用资金和贸易平台,依托贸易,实现境内境外资金联动,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5、研究宏观经济环境,操作上抢先一步,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6、研究市场环境,关注汇率变化,做好金融期货是适时兑现外币汇兑收益是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总之,在市场利率市场化脚步行进中,不仅仅是银行,更是企业要未雨绸缪,主动改革创新,只有把提高效率和效益放在最优先地位,才能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态势;只有管好现金流、管好流动性,才能化解资金风险、降低资金成本。中国银监会前任主席刘明康在2013年长江青年投资人论坛“应对当前挑战”的演讲报告中郑重告诫:“在这里我想传递一个消息,所有企业家今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把自己现金流量管好、把流动性管好”。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国际金融》2013年1-12期
[3]《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1-12期
[4]《中国外汇》2013年1-12期
[5]张振东,周峰编著.《学点金融学》中国铁道出版社
[6]《中国利率市场化与应对策略》德勤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