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句--[渡湘江]

  《渡湘江》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渡湘江》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渡湘江》原文

  迟日①园林悲昔游②,今春花鸟作边愁③。

  独怜京国④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渡湘江》注释

  ①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②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④京国:指长安。

  《渡湘江》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我独爱京城,人却要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渡湘江》赏析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诗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因此诗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春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尽情游赏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惜春,好不痛快。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对句:“今春花鸟作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

  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渡湘江》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670-674)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渡湘江》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渡湘江》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渡湘江》原文

  迟日①园林悲昔游②,今春花鸟作边愁③。

  独怜京国④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渡湘江》注释

  ①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②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③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④京国:指长安。

  《渡湘江》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我独爱京城,人却要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渡湘江》赏析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诗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因此诗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春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尽情游赏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惜春,好不痛快。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对句:“今春花鸟作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

  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渡湘江》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670-674)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相关文章

  • 描写春天的诗句:咏柳
  •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 ...查看


  •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 地理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小学校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 ...查看


  • 中外有关茶诗词合辑1
  • 1.宋代苏轼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2.春茶诗会作品节选 <龙井茶> 梁晓明 二十年前我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
  • 民和高级中学2012-2013第一学期期末试题 语 文(测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查看


  • 2016年中考语文考点总动员(14)诗歌鉴赏(含答案)
  • 专题14 诗歌鉴赏 一.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 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的特点: 丰富的 ...查看


  •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中" , "两句 描写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环境清幽的特点: " , "两句运用了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手法, 更显环境的清幽寂静 ...查看


  • 春望.教学设计
  • <春望>教学设计 清华附中邱晓云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可贵精神.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品味词语.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来欣赏诗歌.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本诗 ...查看


  • 鹧鸪等赏析
  • 诗的大意: 蝉儿我垂下触须,啜饮着清醇的露水,从挺拔而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发出清脆的长鸣.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出很远,江是不借助秋风的吹送. 1.蝉用细嘴吮吸清露,有何象征意义? "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 ...查看


  • 鹧 鸪 词
  • 鹧 鸪 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