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文学的教学方法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但对全国众多本科生而言却难以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要求,只是在研究教学中有相对较高的成就而已。作为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我想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主要从教学目的,课堂讨论形式,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如何布置作业几个方面来谈谈,希望对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比较文学 目的 课堂讨论 兴趣 作业
比较文学是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的,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有人认为,比较文学在全国“大学本科教学中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但对于此,笔者是持有一些怀疑态度的,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知识理论性强,开课时间短,而且开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开始着手找工作的大三、大四阶段。
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我对上述怀疑依据是深有体会的,但是这里我不谈这种怀疑是否正确,因为我没有经过精细、全面的调查,因此不能给出结果。我只是根据自己的体会,针对于以上我所提的几点比较文学的教学阻碍,提出几点对比较文学教学或许有一定用处的几点建议。
针对于上述问题,我想从教学目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情趣和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作业四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 教学目的
大学是走向研究生的过渡阶段,已经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从大多数科目的结课方式——写论文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它并非还像中学那样完全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但是,对于《比较文学》这一门课程,笔者却以为应当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主要以中学那种教学模式为主,给学生讲解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不同的只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等。 大学虽然是走向研究生的基础,但我们毕竟还是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因此,笔者认为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是不容采取的。如果非要以此为目的的话,我想结果只能是失败。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它的不可实施性:
首先,从开课时间来看。比较文学开课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时期。笔者认为,对于这种理论性的知识,应该在大一、大二就传授给学生。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大一、大二以学习理论为主,到大三、大四时,学生才有更扎实
的基础进行自学,这样也是一个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认识的过程。并且,大四的学生已经开始为找工作而忙碌,此时,实用性成了学生们选择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在他们开来,学习这种没有实用性的课程近乎于浪费时间,因为工作的压力实在太大,他们已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找工作上,而无暇顾及对于他们来说无实用性的过程。
其次,从课时的长短来看。以本班学习《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课时为例,总共约四十个课时,听起来似乎很多,但要学习的内容却相当繁杂,况且此门课程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要求学生用与以往传统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这就有一定困难了。难以理解,就会使得课程进度慢下来,这样在有限的时间既要学生全面掌握,又要老师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针对于以上情况,我想我们摒弃培养“精英”的目的应该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大学里开了很多课程,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把精力放在比较文学上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就不值得学习了。对于那些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求知欲。而针对于另一部分对这门课程不是那么感兴趣的学生,则只需让他们常识性地了解,以此开阔文学视野等就足够了,也可以教会他们初步运用研究的方法而并非要求他们必须全然弄透。
这样明确了教学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教学的形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教师拥有一桶水的知识,倒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
在比较文学的教学这方面,教师讲解不可能完全被排除掉,但也不能一味的由教师讲解。
笔者认为,教师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因为是初次接触这门相对较新的课程,因此学生在某些术语等理解方面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仔细耐心地给学生讲解,要争取讲得透彻。
教师讲解只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相对来说,笔者更倾向于设置课堂讨论的形式。大学生已经不像中学那样以死记硬背接受知识为主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即将走向社会,因此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等应该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可以提相处大学教学的互动性,而不至于使得课堂变得沉闷、枯燥。
对于课堂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有老师提出,但主要以教师提出为主,因为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因此需要教师来引导。而且,教师最好提前不知题目,这样学生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找需要参考的资料,做好精心的准备。否则,如果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比较陌生而又未做准备时,就可能出现“疆场”现象,使得讨论开展不下去,从而影响教学计划。
三、提高学生情趣
“比较文学课程理论性强,学科跨度大,不比文学史课程可以 以史为线,以作家作品为点,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到经典的作家作品分析,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吸引学生入境,产生强了的共鸣。比较文学一定意义上讲是抽象的、枯燥的、不易消化的。”从这一点上讲,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比较吃力的,往往很少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考虑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情趣。
在这一点上,我想谈谈自己在两个方面的提高学生情趣的看法:首先,在对一定的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渗透在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中去讲解。例如在讲解母题与主题的区别时,就可以以分析伊索寓言《农夫和蛇》的母题和主题为例子。《农夫和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在路上看见了一条被冻僵的蛇,他见蛇可怜,便用胸膛的体温来救蛇,可是蛇醒了却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因此而死去。故事的母题就是“农夫被蛇咬”,但是它的主题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对恶人绝不能怜惜”,“恶人的本性难改”,“盲目行善是愚蠢之举”以及“凡怜惜恶人者将遭恶报”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还会特变感兴趣,这就避免了抽象引起难以理解带来的枯燥乏味。其次,还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使用多媒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情趣。对于那些学生原本不是很感兴趣,却又相对具有代表性,且比较重要的内容,能用多媒体教学时尽量用多媒体教学,以音、画、像的结合效果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情趣。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功能》中曾说过:“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一些绘画、雕刻、建筑等等,让学生结合具体形象进行思考。
四、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作业
由于比较文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后特别容易遗忘,因此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而不至于使学生处于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中。
具体来说,布置作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针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作业。这是一个督促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当堂课结束后,布置与之相关的作业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使学生在印象的加深中对刚刚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范文或专著,由学生完成阅读后进行评论。比如在讲到平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阅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的某一部分内容,让他们进行评论。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这还是由比较文学这门课程比较难以理解并且自己对于知识掌握的狭隘性来决定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会更有目的性一些。
由于自己对比较文学了解的欠缺,我只能根据自己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遇到的困难提出以上四点教学方法上的看法,希望能够给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1、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3月
2、蒋芳 明确定位: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中国比较文学 2005年第4期 第28页
3、 张翠萍 比较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百家论坛选粹 第142 页
4、吴超平 浅论本科阶段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8月 第7卷 第8期 第181页引
浅谈比较文学的教学方法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但对全国众多本科生而言却难以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要求,只是在研究教学中有相对较高的成就而已。作为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我想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主要从教学目的,课堂讨论形式,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如何布置作业几个方面来谈谈,希望对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比较文学 目的 课堂讨论 兴趣 作业
比较文学是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的,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有人认为,比较文学在全国“大学本科教学中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但对于此,笔者是持有一些怀疑态度的,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知识理论性强,开课时间短,而且开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开始着手找工作的大三、大四阶段。
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我对上述怀疑依据是深有体会的,但是这里我不谈这种怀疑是否正确,因为我没有经过精细、全面的调查,因此不能给出结果。我只是根据自己的体会,针对于以上我所提的几点比较文学的教学阻碍,提出几点对比较文学教学或许有一定用处的几点建议。
针对于上述问题,我想从教学目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情趣和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作业四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 教学目的
大学是走向研究生的过渡阶段,已经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从大多数科目的结课方式——写论文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它并非还像中学那样完全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但是,对于《比较文学》这一门课程,笔者却以为应当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主要以中学那种教学模式为主,给学生讲解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不同的只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该门学科的方法等。 大学虽然是走向研究生的基础,但我们毕竟还是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因此,笔者认为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是不容采取的。如果非要以此为目的的话,我想结果只能是失败。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它的不可实施性:
首先,从开课时间来看。比较文学开课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时期。笔者认为,对于这种理论性的知识,应该在大一、大二就传授给学生。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大一、大二以学习理论为主,到大三、大四时,学生才有更扎实
的基础进行自学,这样也是一个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认识的过程。并且,大四的学生已经开始为找工作而忙碌,此时,实用性成了学生们选择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在他们开来,学习这种没有实用性的课程近乎于浪费时间,因为工作的压力实在太大,他们已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找工作上,而无暇顾及对于他们来说无实用性的过程。
其次,从课时的长短来看。以本班学习《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课时为例,总共约四十个课时,听起来似乎很多,但要学习的内容却相当繁杂,况且此门课程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要求学生用与以往传统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这就有一定困难了。难以理解,就会使得课程进度慢下来,这样在有限的时间既要学生全面掌握,又要老师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针对于以上情况,我想我们摒弃培养“精英”的目的应该是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大学里开了很多课程,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我们没有必要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把精力放在比较文学上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就不值得学习了。对于那些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求知欲。而针对于另一部分对这门课程不是那么感兴趣的学生,则只需让他们常识性地了解,以此开阔文学视野等就足够了,也可以教会他们初步运用研究的方法而并非要求他们必须全然弄透。
这样明确了教学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使教学过程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教学的形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教师拥有一桶水的知识,倒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
在比较文学的教学这方面,教师讲解不可能完全被排除掉,但也不能一味的由教师讲解。
笔者认为,教师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一个引导性的作用。因为是初次接触这门相对较新的课程,因此学生在某些术语等理解方面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仔细耐心地给学生讲解,要争取讲得透彻。
教师讲解只是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一个很小的部分。相对来说,笔者更倾向于设置课堂讨论的形式。大学生已经不像中学那样以死记硬背接受知识为主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即将走向社会,因此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等应该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可以提相处大学教学的互动性,而不至于使得课堂变得沉闷、枯燥。
对于课堂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有老师提出,但主要以教师提出为主,因为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因此需要教师来引导。而且,教师最好提前不知题目,这样学生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找需要参考的资料,做好精心的准备。否则,如果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比较陌生而又未做准备时,就可能出现“疆场”现象,使得讨论开展不下去,从而影响教学计划。
三、提高学生情趣
“比较文学课程理论性强,学科跨度大,不比文学史课程可以 以史为线,以作家作品为点,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到经典的作家作品分析,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吸引学生入境,产生强了的共鸣。比较文学一定意义上讲是抽象的、枯燥的、不易消化的。”从这一点上讲,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比较吃力的,往往很少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则需要充分考虑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情趣。
在这一点上,我想谈谈自己在两个方面的提高学生情趣的看法:首先,在对一定的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渗透在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中去讲解。例如在讲解母题与主题的区别时,就可以以分析伊索寓言《农夫和蛇》的母题和主题为例子。《农夫和蛇》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在路上看见了一条被冻僵的蛇,他见蛇可怜,便用胸膛的体温来救蛇,可是蛇醒了却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因此而死去。故事的母题就是“农夫被蛇咬”,但是它的主题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对恶人绝不能怜惜”,“恶人的本性难改”,“盲目行善是愚蠢之举”以及“凡怜惜恶人者将遭恶报”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还会特变感兴趣,这就避免了抽象引起难以理解带来的枯燥乏味。其次,还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使用多媒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情趣。对于那些学生原本不是很感兴趣,却又相对具有代表性,且比较重要的内容,能用多媒体教学时尽量用多媒体教学,以音、画、像的结合效果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情趣。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功能》中曾说过:“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一些绘画、雕刻、建筑等等,让学生结合具体形象进行思考。
四、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作业
由于比较文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后特别容易遗忘,因此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而不至于使学生处于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中。
具体来说,布置作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针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作业。这是一个督促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当堂课结束后,布置与之相关的作业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使学生在印象的加深中对刚刚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其次,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范文或专著,由学生完成阅读后进行评论。比如在讲到平行研究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阅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的某一部分内容,让他们进行评论。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这还是由比较文学这门课程比较难以理解并且自己对于知识掌握的狭隘性来决定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会更有目的性一些。
由于自己对比较文学了解的欠缺,我只能根据自己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遇到的困难提出以上四点教学方法上的看法,希望能够给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1、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3月
2、蒋芳 明确定位: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中国比较文学 2005年第4期 第28页
3、 张翠萍 比较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百家论坛选粹 第142 页
4、吴超平 浅论本科阶段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8月 第7卷 第8期 第181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