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一对母子对话的细节
有一次,与一对母子聊天,我问这个读初中的孩子,他们现在的校长是谁?他说不知道。就打趣他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按照常理,学生一般都会知道校长是谁。我之前见过他的校长,想问问最近有没有变动。
他的妈妈接下来开始教育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要多关心,多参加公益的活动,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孩子没有说什么,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这本是生活中的平常的场景,平常的对话,平常的反应。
我就想,作为妈妈,会回头想她这句话吗?她是不是认为这是极其稀松平常的话,根本不值得去回味呢?
我却有了如下的思考:
1.怎样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是想说就说吗?作为父母,是不是该给自己一些约束呢。比如,什么场合、时间,适合教育孩子,反之,则先记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说出来。比如,有我在场,且正在吃饭,说这些合适吗?
2.父母在孩子面前,享受多少话语霸权。这个妈妈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校长,就判断说“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呢?就因为孩子不知道校长是谁,就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二者似乎也不是因果关系。“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显然已经开始责备孩子了。
3.怎样给孩子建议?“要多关心”这句话似乎是给孩子的建议,其实,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关心”的内容都包括什么,孩子肯定分不清楚,是校长的名字,还是其他的?如果事事关心,家长会同意吗?以“要如何”的口气给孩子建议,实际上是命令,可是,孩子却不知道怎么执行这道命令。
4.如何克服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显然,这位妈妈之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打算,听到这句话,就说了。对其他的事情也一样,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根本没有计划,事情出来了,马上就说,俨然一个救火队长。长此以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满意,也不算严重,家长很迷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最后听之任之。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晚了。
这个细节,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对白。我个人认为: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弄明白他为什么不知道校长,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不知道的原因又是什么?
2.不曲解,不轻易下对与错的判断。我只是开玩笑,并不认为他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妈妈却把这当作定论,并判断说这是不对的。
3.关心孩子的沉默。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他心里在想什么?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是多需要关心的事情啊,却被忽略了。
17.一对母子对话的细节
有一次,与一对母子聊天,我问这个读初中的孩子,他们现在的校长是谁?他说不知道。就打趣他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按照常理,学生一般都会知道校长是谁。我之前见过他的校长,想问问最近有没有变动。
他的妈妈接下来开始教育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要多关心,多参加公益的活动,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孩子没有说什么,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这本是生活中的平常的场景,平常的对话,平常的反应。
我就想,作为妈妈,会回头想她这句话吗?她是不是认为这是极其稀松平常的话,根本不值得去回味呢?
我却有了如下的思考:
1.怎样选择教育孩子的时机?是想说就说吗?作为父母,是不是该给自己一些约束呢。比如,什么场合、时间,适合教育孩子,反之,则先记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说出来。比如,有我在场,且正在吃饭,说这些合适吗?
2.父母在孩子面前,享受多少话语霸权。这个妈妈没有问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校长,就判断说“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对的”。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呢?就因为孩子不知道校长是谁,就说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二者似乎也不是因果关系。“怎么连校长都不知道呢”显然已经开始责备孩子了。
3.怎样给孩子建议?“要多关心”这句话似乎是给孩子的建议,其实,没有任何正面效果。“关心”的内容都包括什么,孩子肯定分不清楚,是校长的名字,还是其他的?如果事事关心,家长会同意吗?以“要如何”的口气给孩子建议,实际上是命令,可是,孩子却不知道怎么执行这道命令。
4.如何克服家庭教育的随意性。显然,这位妈妈之前并没有教育孩子的打算,听到这句话,就说了。对其他的事情也一样,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根本没有计划,事情出来了,马上就说,俨然一个救火队长。长此以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满意,也不算严重,家长很迷茫,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最后听之任之。等到矛盾激化了,再寻找解决的办法,显然晚了。
这个细节,发生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对白。我个人认为: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弄明白他为什么不知道校长,是真的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不知道的原因又是什么?
2.不曲解,不轻易下对与错的判断。我只是开玩笑,并不认为他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妈妈却把这当作定论,并判断说这是不对的。
3.关心孩子的沉默。这个时候,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他心里在想什么?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是多需要关心的事情啊,却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