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卢梭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原则的要求
A巩固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单一化 B、多样化 C、简单化 D、复杂化
4.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叫测验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5.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A教科书 B课程标准 C参考书 D教学计划
6.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理论主要为人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身体发展 D、心理发展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8.下列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就是教材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语文课程
9.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0.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为学生具有()。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D.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1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操行评定 C了解学生 D组织培养班集体
1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14.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和。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与学生已有的之间的矛盾。
3.依据程序化教材的结构形式,程序教学可分为程序和程序。
4.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5.班图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与。
6.人的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7.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这反映了教师职业具有角色的特点。
8.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
9.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
10.制度化的教育指向是各级各类系统。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
11.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2.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3.评价是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学生所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道尔顿制的代表人物是。
15.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如何建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3.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4.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5.教育在哪些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6.如何形成于培养班集体?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2.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甘肃省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卢梭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原则的要求
A巩固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单一化 B、多样化 C、简单化 D、复杂化
4.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叫测验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5.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A教科书 B课程标准 C参考书 D教学计划
6.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理论主要为人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A、全面发展 B、个性发展 C、身体发展 D、心理发展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8.下列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就是教材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语文课程
9.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0.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为学生具有()。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D.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1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操行评定 C了解学生 D组织培养班集体
1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14.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和。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与学生已有的之间的矛盾。
3.依据程序化教材的结构形式,程序教学可分为程序和程序。
4.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等不同的解释。
5.班图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与。
6.人的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7.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这反映了教师职业具有角色的特点。
8.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
9.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
10.制度化的教育指向是各级各类系统。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
11.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2.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3.评价是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学生所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道尔顿制的代表人物是。
15.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如何建立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3.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4.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5.教育在哪些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6.如何形成于培养班集体?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一位教师试图使学生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用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2.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