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四前夕,北京航空学院和天津南开大学两个专业的应届毕业同学,访问了聂荣臻同志,聂荣臻同志和同学们就毕业后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活泼、亲切的交谈。我们觉得这次谈话对其他同学和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也很有帮助,因此,把它整理出来,在本刊发表。 同学们很快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做工作,这是你们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时刻。就正如革命战士把参军时间当做自己最不会忘却的日子一样。 毕业后的志愿问题 大家都很关心工作分配问题。对毕业后的工作,大家有所考虑,这是很自然的。你们在填个人志愿的时候,完全可以表示自己对工作的愿望。不过,工作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工作岗位也是多种多样的。生产、科学研究、教学等各个方面都需耍人,农村、城市都有许多工作,这就有个平衡的问题。例如,刚才你们说,大家都想到科学研究机关和设计单位。生产、教学和研究、设计工作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如果大家都去搞研究、设计工作,那么谁到工农业生产单位去呢?就算你研究好了,设计好了,谁去生产呢?不能认为到生产单位就此到科学研究单位提高得慢些。在生产单位,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可能少一些,但接触实际则此较多,而实际生产知识对学科学技术的人来说是很宝贵的。不论在那里工作,只要能够充分利用那里的有利条件,积极工作,努力学习,都能够有较快的进步。一般地说,大学毕业后,到工农业生产中去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并且多积累一些实际生产知识,这对于以后做任何工作,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同学们希望工作分配能够学用一致。这个要求是正当的。国家用了许多人力物力来培养你们,也是为了让你们能用自己的专长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工作的分配,应款尽可能做到学用一致,或者是所学和所用要接近。在这里,我们也要讲清楚,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学校所设置的科系,在专业上和数量上有时也会有些出入,有一些人才比较多的专业毕业生,可能要去支援一些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的工作;有一些新开辟的工作,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毕业生,也要找适当的人转行去从事;这些情况是难免的,因而也可以说是正常的。只要专业大致相近,也可以算基本上学用一致了。有个学化学的青年,现在在中学里教数、理、化,他觉得学用不一致,我认为不能这样说。应该说,在学与用上 这是大体相近的。况且中学教育很重要,试想想,如果没有你们中学里的好老师,你们那能有很好的基础来念大学呢? 我收到过一些青年同志的来信,他们表示决心,要到农村去,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业建设,这种志愿很值得鼓励。这代表着我们社会的新风尚。我国农村需要大批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那里有着最广阔的天地。农村要有文化,农村要用科学技术。有许多的科学技术专业,是农村所需要的,学农业的不用说,比如是学机械的,在农业排灌、动力机械工作方面不是很有用的吗?这些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从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认实际工作中、从农民那里,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因此,有些同学要到农村去,在农业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这种想法很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来大力支援农业,有科学技术知识的革命青年去支援农业工作,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改变几千年来我国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建设新农村,让文化和科学技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生根发展,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事业。能够亲自参加这个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幸福的。 刚才有的同学说,想到部队去工作。我们这些“老兵”听了很高兴。保卫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们人民解放军是需要有文化、有技术的革命青年的。解放了的中国青年,要求参加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参加国防工作,保卫社会主义革命的果实,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士,这不但是青年的光荣义务,而且是光荣的权利。青年人不但能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能做社会主义的保卫者。 有些同学对工作地点和单位有所选择,希望到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去,希望到工资高、休假长的单位去,希望工作地点离家近一些,南方同学不愿去北方,愿意去大城市不愿去农村等等。这些想法,就不对了。对毕业以后的工作考虑,应该是首先放在革命工作上,放在事业上,不要放在个人的小圈子里。你们都是大学生了,有独立生活能力,离家远些怕什么?南方吃大米,东北的高粱米也很不错,青年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能习惯的呢?我也是个南方人,十九岁离开老家四川,四十多年的时间都在外头,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工作在华北。自然,我很喜爱我的故乡,但是我也同样喜爱华北。在我们可爱的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只要革命工作需要,我们都可以在那里生根,生活都可以习惯起来,都可以产生象对故乡一样的那种感情。过去在战场上几十年不能回家,即使不打仗也不能回家,回去就要掉脑袋。现在你们的条件不同了,无论在那里工作,不管离家多么远,总还有机会回家探探亲嘛!青年人考虑问题,眼光不要那么短,圈子不要那么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要有勇气承担最艰难的任务。有志气的青年应该到工作困难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应该首先考虑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而不是到处寻找那里舒服,那里安逸。一个人不经过锻炼,不经过艰苦,他的修养便不是扎实的。不能总希望到条件较好的单位去工作,总希望一出校门,什么条件都给你们准备得好好的,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切条件都很好了,工作中都没有困难了,那还要增加你们这些新生力量做什么呢?你们是出去工作的,哪里有工作,哪里就会有困难。青年人应该有这么一股子闯劲:越是条件差,越是要去那里埋头苦干,创造一个新的“天地”。毛主席说过:“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编者按:五四前夕,北京航空学院和天津南开大学两个专业的应届毕业同学,访问了聂荣臻同志,聂荣臻同志和同学们就毕业后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活泼、亲切的交谈。我们觉得这次谈话对其他同学和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也很有帮助,因此,把它整理出来,在本刊发表。 同学们很快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做工作,这是你们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时刻。就正如革命战士把参军时间当做自己最不会忘却的日子一样。 毕业后的志愿问题 大家都很关心工作分配问题。对毕业后的工作,大家有所考虑,这是很自然的。你们在填个人志愿的时候,完全可以表示自己对工作的愿望。不过,工作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工作岗位也是多种多样的。生产、科学研究、教学等各个方面都需耍人,农村、城市都有许多工作,这就有个平衡的问题。例如,刚才你们说,大家都想到科学研究机关和设计单位。生产、教学和研究、设计工作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如果大家都去搞研究、设计工作,那么谁到工农业生产单位去呢?就算你研究好了,设计好了,谁去生产呢?不能认为到生产单位就此到科学研究单位提高得慢些。在生产单位,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可能少一些,但接触实际则此较多,而实际生产知识对学科学技术的人来说是很宝贵的。不论在那里工作,只要能够充分利用那里的有利条件,积极工作,努力学习,都能够有较快的进步。一般地说,大学毕业后,到工农业生产中去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并且多积累一些实际生产知识,这对于以后做任何工作,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同学们希望工作分配能够学用一致。这个要求是正当的。国家用了许多人力物力来培养你们,也是为了让你们能用自己的专长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工作的分配,应款尽可能做到学用一致,或者是所学和所用要接近。在这里,我们也要讲清楚,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学校所设置的科系,在专业上和数量上有时也会有些出入,有一些人才比较多的专业毕业生,可能要去支援一些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的工作;有一些新开辟的工作,我们还没有这方面的毕业生,也要找适当的人转行去从事;这些情况是难免的,因而也可以说是正常的。只要专业大致相近,也可以算基本上学用一致了。有个学化学的青年,现在在中学里教数、理、化,他觉得学用不一致,我认为不能这样说。应该说,在学与用上 这是大体相近的。况且中学教育很重要,试想想,如果没有你们中学里的好老师,你们那能有很好的基础来念大学呢? 我收到过一些青年同志的来信,他们表示决心,要到农村去,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业建设,这种志愿很值得鼓励。这代表着我们社会的新风尚。我国农村需要大批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那里有着最广阔的天地。农村要有文化,农村要用科学技术。有许多的科学技术专业,是农村所需要的,学农业的不用说,比如是学机械的,在农业排灌、动力机械工作方面不是很有用的吗?这些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从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认实际工作中、从农民那里,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因此,有些同学要到农村去,在农业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这种想法很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来大力支援农业,有科学技术知识的革命青年去支援农业工作,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改变几千年来我国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建设新农村,让文化和科学技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生根发展,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事业。能够亲自参加这个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幸福的。 刚才有的同学说,想到部队去工作。我们这些“老兵”听了很高兴。保卫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们人民解放军是需要有文化、有技术的革命青年的。解放了的中国青年,要求参加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参加国防工作,保卫社会主义革命的果实,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士,这不但是青年的光荣义务,而且是光荣的权利。青年人不但能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能做社会主义的保卫者。 有些同学对工作地点和单位有所选择,希望到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地方去,希望到工资高、休假长的单位去,希望工作地点离家近一些,南方同学不愿去北方,愿意去大城市不愿去农村等等。这些想法,就不对了。对毕业以后的工作考虑,应该是首先放在革命工作上,放在事业上,不要放在个人的小圈子里。你们都是大学生了,有独立生活能力,离家远些怕什么?南方吃大米,东北的高粱米也很不错,青年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能习惯的呢?我也是个南方人,十九岁离开老家四川,四十多年的时间都在外头,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工作在华北。自然,我很喜爱我的故乡,但是我也同样喜爱华北。在我们可爱的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只要革命工作需要,我们都可以在那里生根,生活都可以习惯起来,都可以产生象对故乡一样的那种感情。过去在战场上几十年不能回家,即使不打仗也不能回家,回去就要掉脑袋。现在你们的条件不同了,无论在那里工作,不管离家多么远,总还有机会回家探探亲嘛!青年人考虑问题,眼光不要那么短,圈子不要那么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要有勇气承担最艰难的任务。有志气的青年应该到工作困难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应该首先考虑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而不是到处寻找那里舒服,那里安逸。一个人不经过锻炼,不经过艰苦,他的修养便不是扎实的。不能总希望到条件较好的单位去工作,总希望一出校门,什么条件都给你们准备得好好的,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一切条件都很好了,工作中都没有困难了,那还要增加你们这些新生力量做什么呢?你们是出去工作的,哪里有工作,哪里就会有困难。青年人应该有这么一股子闯劲:越是条件差,越是要去那里埋头苦干,创造一个新的“天地”。毛主席说过:“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