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6可以看出,距地表150 cm高度处空气温度与湿度明显受地表温度的影响,空气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与地表温度相同,而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趋势与地表温度则截然相反,但是不同的下垫面覆盖类型由于物质的热学性质不同导致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其上空气温湿度的日变化。
地表温度与空气温度日变化趋势一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日落后至日出前(19:00-6:00)为缓慢降温阶段,日出前达到最低值;第二阶段,从日出后至午后(6:00-14:00)为迅速升温阶段,午后达到最高值,图6显示上午10:30-11:30地表温度与空气温度均出现短暂却较为显著的降温过程,其原因为观测日(2011年5月14日)10:00开始天气突然转阴,11:30后恢复晴天;第三阶段,从午后至日落前(14:00-19:00)为迅速降温阶段。
不同下垫面地表温度、空气温湿度日变化差异明显。第一阶段:地表温度呈现柏油路面>水体>遮阴路面>草地的变化趋势,气温呈现遮阴路面>水体>柏油路面>草地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呈现水体>草地>柏油路面>遮阴路面的变化趋势;第二阶段:地表温度呈现柏油路面>遮阴路面>草地>水体的变化趋势,气温呈现草地>柏油路面>水体>遮阴路面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呈现水体>遮阴路面>草地>柏油路面的变化趋势;第三阶段:地表温度呈现柏油路面>遮阴路面>水体>草地的变化趋势,气温呈现柏油路面>草地>水体>遮阴路面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呈现水体>梧桐树遮阴路面>草地>柏油路面的变化趋势
的最高值均以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较高,草地较低,林地最低,傍
日落后温度迅速下降。由于林木的叶面积指数较高、叶片具有较强的蒸腾作用,因此林地的地表温度、空气
温度在太阳直接辐射下的升温速率与降温速率最缓,次之为草地;裸土与沥青道路、水泥广场相比,升温快,
降温也快;由于水泥广场、沥青道路的热容量较大导致其升温速率比裸土慢,其地表温度、空气温度达到最
高值的时间比裸土滞后,而午后沥青道路、水泥广场的降温速率也比裸土慢,沥青道路、水泥广场的地表温
度、空气温度明显高于裸土,更高于草地与林地,约20:00之后由于水泥广场的热容量比沥青道路大其地表温
度、空气温度高于沥青道路,以上原因导致夜间出现显著的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不同地表类型地表温度与空气温湿度的观测
7
空气湿度表现为夜间高、白天低,午夜0时后波动上升在日出前达到最大空气湿度,清晨日出后空气湿
度迅速下降,下午15时左右达到最低空气湿度,最低空气湿度的前后出现平稳波动,日落后空气湿度迅速升
高。观测的150 cm高度空气相对湿度的高低排序与温度恰好相反,最高为林地,次之为草地,最后分别为裸
土、水泥广场、沥青道路。在清晨日出前,林地、草地的相对湿度最高值在90%以上,高于裸土、水泥广场、
沥青道路的相对湿度超过10%,差距最大;午后林地、草地的相对湿度最低值在25%以上,略高于裸土、水
泥广场、沥青道路。
午后在太阳直接辐射下,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的地表温度最高值分别比林地高25℃、23℃、25℃,
草地比林地高8℃;而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的150 cm高度空气温度最高值分别比林地高8℃、7℃、近6
℃,草地比林地高3℃;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的150 cm高度相对湿度最低值分别比林地低7%、6%、5%,
草地比林地低3%。
夜间24:00,水泥广场、沥青道路的地表温度分别比林地高10℃、6℃,裸土比林地高2℃,草地比林地高
1℃;而水泥广场、沥青道路的150 cm高度空气温度分别比林地高4℃、3℃,裸土、草地、林地三者的空气温
度相差低于1℃;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的相对湿度较低,比草地、林地低约8%左右。__
从图6可以看出,距地表150 cm高度处空气温度与湿度明显受地表温度的影响,空气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与地表温度相同,而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趋势与地表温度则截然相反,但是不同的下垫面覆盖类型由于物质的热学性质不同导致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其上空气温湿度的日变化。
地表温度与空气温度日变化趋势一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日落后至日出前(19:00-6:00)为缓慢降温阶段,日出前达到最低值;第二阶段,从日出后至午后(6:00-14:00)为迅速升温阶段,午后达到最高值,图6显示上午10:30-11:30地表温度与空气温度均出现短暂却较为显著的降温过程,其原因为观测日(2011年5月14日)10:00开始天气突然转阴,11:30后恢复晴天;第三阶段,从午后至日落前(14:00-19:00)为迅速降温阶段。
不同下垫面地表温度、空气温湿度日变化差异明显。第一阶段:地表温度呈现柏油路面>水体>遮阴路面>草地的变化趋势,气温呈现遮阴路面>水体>柏油路面>草地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呈现水体>草地>柏油路面>遮阴路面的变化趋势;第二阶段:地表温度呈现柏油路面>遮阴路面>草地>水体的变化趋势,气温呈现草地>柏油路面>水体>遮阴路面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呈现水体>遮阴路面>草地>柏油路面的变化趋势;第三阶段:地表温度呈现柏油路面>遮阴路面>水体>草地的变化趋势,气温呈现柏油路面>草地>水体>遮阴路面的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呈现水体>梧桐树遮阴路面>草地>柏油路面的变化趋势
的最高值均以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较高,草地较低,林地最低,傍
日落后温度迅速下降。由于林木的叶面积指数较高、叶片具有较强的蒸腾作用,因此林地的地表温度、空气
温度在太阳直接辐射下的升温速率与降温速率最缓,次之为草地;裸土与沥青道路、水泥广场相比,升温快,
降温也快;由于水泥广场、沥青道路的热容量较大导致其升温速率比裸土慢,其地表温度、空气温度达到最
高值的时间比裸土滞后,而午后沥青道路、水泥广场的降温速率也比裸土慢,沥青道路、水泥广场的地表温
度、空气温度明显高于裸土,更高于草地与林地,约20:00之后由于水泥广场的热容量比沥青道路大其地表温
度、空气温度高于沥青道路,以上原因导致夜间出现显著的城市热岛现象。
城市不同地表类型地表温度与空气温湿度的观测
7
空气湿度表现为夜间高、白天低,午夜0时后波动上升在日出前达到最大空气湿度,清晨日出后空气湿
度迅速下降,下午15时左右达到最低空气湿度,最低空气湿度的前后出现平稳波动,日落后空气湿度迅速升
高。观测的150 cm高度空气相对湿度的高低排序与温度恰好相反,最高为林地,次之为草地,最后分别为裸
土、水泥广场、沥青道路。在清晨日出前,林地、草地的相对湿度最高值在90%以上,高于裸土、水泥广场、
沥青道路的相对湿度超过10%,差距最大;午后林地、草地的相对湿度最低值在25%以上,略高于裸土、水
泥广场、沥青道路。
午后在太阳直接辐射下,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的地表温度最高值分别比林地高25℃、23℃、25℃,
草地比林地高8℃;而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的150 cm高度空气温度最高值分别比林地高8℃、7℃、近6
℃,草地比林地高3℃;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的150 cm高度相对湿度最低值分别比林地低7%、6%、5%,
草地比林地低3%。
夜间24:00,水泥广场、沥青道路的地表温度分别比林地高10℃、6℃,裸土比林地高2℃,草地比林地高
1℃;而水泥广场、沥青道路的150 cm高度空气温度分别比林地高4℃、3℃,裸土、草地、林地三者的空气温
度相差低于1℃;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的相对湿度较低,比草地、林地低约8%左右。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