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酒文化比较谈

万方数据

中日酒文化比较谈

高富

酒是饮料的一种,按分类,它当属饮食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饮品,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并不是用来解渴。然而,它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

却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叫作“无酒不成席”。的确,如果没有酒,再好的美味佳肴也会黯然失色。只有美

酒配佳肴,才会使宴席大放异彩。酒不仅宴席上少不了,也是平常百姓家餐桌上不可缺少之物。有亲朋好友来了喝酒;家人团聚了喝酒;节假El、

休息日喝酒。有个大事小情自不必说,即使没有什么原由,有人也天天

喝,甚至是顿顿喝。男人、女人、中国人、日本人乃至全人类的成年人(体弱多病者除外)都在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享用酒这一饮品。“酒是人生的伴侣,人们经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饯行、以酒庆功、以酒作诗、以酒绘画、以酒助兴等。可以说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构成色彩斑斓的酒文化,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点。”“

酒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酒的味觉刺激令

人着迷。不论是中国的白酒、Et本的清酒,还是法国的白兰地、英国的威士忌、俄国的伏特加、牙买加的朗姆酒、荷兰的金酒乃至果酒、啤酒,或是它们的醇香使人回味无穷;或是它们的清凉叫人心爽不已。其二是饮酒有快感,使人产生愉悦,令人心旷神怡,亦有飘飘人仙之感。其三是酒有疏经活血、驱风散寒、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等诸多功效,常饮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其四是“酒可载情,它可给欢乐者添乐,为悲伤者解

忧,给社会增辉,给生活舔彩等等。中日两国都有用来赞美酒的词句,(汉书・食货志)赞其为‘百药之长’,颂其为‘营养之水”’。o日本人将酒誉为繁荣之水,并颂扬“酒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章,旅游作伴,御寒代衣,万人同乐,独居之友。酒是充满民族智慧的液体,是天赐的礼物。酒给人以鼓励,予人以宽松,带给人安慰。”@

中日两国人民对酒情有独钟,并具有大抵上的共识,但酒的种类与饮

酒方式却不尽相同。中国人以喝白酒、啤酒为主,果酒、老酒次之,洋酒(威士忌、白兰地)则很少喝。古时还不曾有现在的高质量的白酒和啤酒,所以中国人多饮老酒。日本人以喝清酒、啤酒、洋酒为主,中国的老洒、白酒次之。而喝洋酒或中国的白酒时,有加冰块,或用水稀释后饮用的习惯。中国人喝酒比较重视下酒菜,讲究凉热兼顾,荤素搭配,少则几道,多则十几道。而日本人相比之下,似

乎不太讲究下酒菜,如家里来了关系不赖

的友人或同事,只要有个打牙的,如花生米、小咸菜之类的,主宾就推杯换盏地喝上几口。当然,正式宴请或招待客人时还是要准备下酒菜的,但一般不如我们中国丰盛,这也与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曾经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向极至的中国人,从寻常百姓的粗茶淡饭.到殷实人家的四碟八碗:从士大夫的钟鸣鼎食,到统治者的肉林酒池;饮食文化在满足中国人从生存到享受的多层次追求的过程中,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实力,使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混到了一副好下水;得意者更是脑满肠肥。然而,这种博大和富有,同时也铸就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奢侈品格;养成了中国人对饮食过分投人的习俗,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传统习俗并无淡化的迹象。”∞

13本是礼仪之邦,十分注重酒德。在酒席问只敬酒,不劝酒,一般情况下,更不强求对方饮酒,而是奉行各自按着自己的意愿.随意饮用的习俗。时下中国电大

力提倡注重酒德,敬酒不劝酒。但在一些

个别地区劝酒风不止,酗酒不断,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人们把这一酗酒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用四个“语”来概括。第一阶段是“甜言密语”。这个阶段人们

的大脑很清楚,谈话方式比较得体,彼此

亲亲热热,说些感激的话、祝愿的话,所

万方数据

讲的话都情意浓维,娓娓动听。由于谈话的核心是友情,因此,这个阶段劝酒辞也突出个“情”字。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在席间人们挖空心思地寻找干杯的话题,只要有人提出为什么事或什么人干杯,出于礼貌或迫于情面,一般都会响应,这时倡导者就会根据饮酒的节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选掸一个适合的劝酒辞。这个阶段

劝酒辞的特点是以情感人,劝酒者把酒和

感情联系在一起,不喝没感情,喝少了感情叉不深,那就只有多喝或干杯了。第二阶段是“豪言壮语”。当几杯酒下肚之后,

人们的大脑开始兴奋,并不断将其推向极

至。人们的谈话内容由情意转向义气,即开始向对方表白自己如何如何义气。所讲的话不外乎是:“大哥,有事您说话,只要是你的事儿,小弟掉脑袋也办,为了您小弟赴扬蹈火也在所不辞”之类的话,真可谓是豪言壮语。此阶段的劝酒辞突出了个“醉”字。如:“喝酒不喝醉,不如打瞌睡,何况还是酒,不是敌敌畏”、“人生

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等等。侠

肝义胆之人,死都不怕还怕醉吗?喝吧!豪言壮语不停,干杯不断,于是开始出现醉意。第三阶段是“胡言乱语”。大脑的

兴奋开始转为抑制,酒力开始发作,醉意

不断加深,此阶段不再有劝酒辞,一不劝自饮,来者不拒,见酒就喝,谈话语无伦次,开始胡言乱语。晟后是第四阶段,烂醉如泥,自然就“一肓不语”了。

劝酒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在一些社会阶层或某种文化圈子里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想不附和也并非易事。据说在一次酒宴中,一个部下因没有遵从一位上级领导干杯的提议,给那位上级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来他晋升时遭到了阻挠。这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或纯属个别现象。但在劝酒风盛行的环境

里,想完全不接受劝酒,按自己的意愿饮酒恐怕也难以融洽彼此的关系。笔者还曾有过这样一个亲身的经历:日本一个友好团体向某一乡镇中学捐赠了一笔助学金,在一次招待会上,中方人士向El本客人敬酒,说得确切些是劝酒,日本客人按日本人的理解像征性地喝了一口并放下了酒杯,于是中方人士不肯放过执意要求客人干杯,而且是几人轮番敬酒,使客人不悦,甚至恼火,以致使后来的交流受到了影响。这件事反映了主人的无知,同时也暴露丁中国一些地区饮酒方式是与现代文

明相悖的,理应逐渐改进直至彻底摒弃。

究其根源,实际上劝酒也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中国,特别是北方农村,在家里招待客人时生怕饭菜不够吃,所以准备的要比实际的需要多出一些,待客人用鹱完了时饭菜有所剩余,主人才心安。而客人也有同样心理,一旦发现餐桌上的菜剩的不多T,就不敢大胆地

吃了,或佯做吃饱了,由于有身份的客人

决不把盘子里的菜吃光,所以,盘子里的菜少了时,主人就立刻再把盘盛满,并时不时地劝客人多吃,不要客气,以此来打消客人的顾虑。劝酒也是出于同样的所想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模式。

El本人招待客人时情形正好与中国人相反。Et车主人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客人把为他准备的莱吃光,吃光了证明菜舍客人的[21味,这样主人的脸上才有光,所以客人在用餐时也无需顾忌菜被吃光了,因为吃光丁是好事。如客人不屹光,主人台认为菜不合客人的口味,所以也不硬劝,因强迫人家吃不爱吃的东西是不礼貌的,甚至是不道德的,所以日本人也没有劝酒的习惯。相反,中国人不仅劝吃,劝酒,而

万方数据

且有时还硬劝,不然就会认为或被认为缺少诚意或不够盛情。

中国人喝酒,不管喝多长时间,哪怕是喝上10个小时。也始终是在同一个酒馆里,没有换个地方再喝的习惯。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喝酒有换地方的习惯,有的时候,一个晚上可换二、三个地方,甚至更多。据说喝酒换地方出于两种目的:一是酒宴结束后,余兴未了,换个地方再继续喝自然会有新的感觉。当然在第一次的酒席上,人们已是酒足饭饱,这样到第二个地方喝酒时,主要是以喝洋酒或啤酒为主,不再要什么正经的菜,并且第二次以后多半是去酒吧。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关系较近的或比较要好几个人

另去一个地方,继续他们的联谊活动,所

以从第二次喝酒起,参加的人数会越来越

少。

了解El率的人都知道.Et本人的生活节奏紧张,平时彼此之间无暇沟通想法。

加之工作一天容易疲劳,所以一到晚上便

习惯与同事、上司去酒馆喝酒、聊天。日本的酒馆、酒吧是放松、发泄情绪的最好场所。在这里几杯酒下肚以后,话自然多起来,他们的谈话内容广泛,而且很随便,可以抱怨,发牢骚,一阵神侃之后,心中的郁闷和不快烟消云散,一天的劳累与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他们在酒店可以尽情地放纵自己,不受任何拘束。日本人虽然不劝酒,不强求剐方喝酒,但他们在喝酒时似乎不太约束自己,加之日本

人的酒量都不大,每天夜晚,特别是临近

末班车结束时分,在酒馆前,站台上,喝得面红耳赤,衣冠不整,步履蹒跚的醉汉并不少见。“根本看不到平素他们在公司里、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几近刻板的

自我克制。”o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回归吧。与其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日本人缺乏节制

力,还不如说这是El本社会纵容的结果。”

在许多国家.上层人士如果喝得酩酊大醉,招摇过市,必然会名声扫地,可是在

El本,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烂醉如泥,也不会损伤自己的名声。日本社会普遍认为醉酒是清除个人工作疲劳的一种手段,无论饮酒过量到什么程度,酒后作出了违反常规的举动,人们均可以“那时喝醉了”这句话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哪怕是当众侮辱上司的过激行为,也可以因“酒后失言”而得到谅解。”@

日本男人也喜欢和循吧里的老板娘或女招待聊天,原因是他们可以从老板娘和女招待的不古半点责备,卫柔情似水的并带有鼓励性的话言中得到安慰和满足。我们知道,日本民族心理的特征之一就是对

母亲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米源于童年时

代母亲对弦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o

El本的男性总是下意识地寻求自己童年时

代的母亲那种绝不含半点责备的爱,但这多半是要落空的,大多数日本男子找情

人,或到酒吧听女招待的恭维话,也正是

出于这样的原因。o

在酒吧、酒店与同事们一起喝酒、聊天不仅可以得到放松和安慰,而且还可以密切同事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El本的职员下班去酒店、酒吧喝酒,而且喝到很晚,被视为是极正常的事,妻子也绝不过问或干涉,如果下班就回家反倒被视为不正常,这已成为现代日本人的生存方式暨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重要的地位,从上述中Ei两国人民饮酒的情形中可略见一

斑。的确酒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它

万方数据

为融洽人际关系,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调

解人的情绪、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凡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酒也如此。如饮酒方法不当,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酿成灾难。饮酒要注意酒德,预防酒害。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并留下许多古训警示后人。常言道“物无美善,过则为灾”,美味不可多贪。为提倡酒德,周代曾专设“萍氏”官职,督察人们饮酒要节制。十六国前秦越整曾见大臣

们终日饮酒不务正业而写一首<酒德歌>:

“地列九泉,天垂酒地,杜康妙识,仪狄先知。封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盲之,

前危后倾。”唧在中国的历史上因饮酒丧身

亡曰者屡见不鲜。现今凼酗酒滋事,造成人身伤害、酒后架车交通肇事寨件接连不断。政府二令五巾,严禁酗酒,但禁而不止,收效茫微。日本也同样存在酒害,园醉酒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少。看来被誉为“营养之水”、“繁荣之水”的酒给人们带来的并不只是欢乐,有时它又是酿造人间悲剧的祸根。

【注释】

①②@@贾蓠萱:伸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6年6月版。

④尚侠:《奢侈的贫困与贫困的奢侈)。吉林日报1995年4月8日第7版。

@@⑦曹永殉:(现代日本大焱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67、174页。@

【美]罗借}寺・库里斯特发:‘B本精神与风>--3),吉

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第54页。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所●责任编辑:晓雪

中日酒文化比较谈

作者:高富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所刊名:日本学论坛

英文刊名:JAPANESE STUDIES FORUM年,卷(期):2001,""(3)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4条)

1.贾蕙萱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19962.尚侠 奢侈的贫困与贫困的奢侈 19953.曹永玓 现代日本大众文化 2000

4.罗伯特·库里斯特发 日本精神与风习 198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bxlt20010300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6日

万方数据

中日酒文化比较谈

高富

酒是饮料的一种,按分类,它当属饮食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饮品,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并不是用来解渴。然而,它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

却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叫作“无酒不成席”。的确,如果没有酒,再好的美味佳肴也会黯然失色。只有美

酒配佳肴,才会使宴席大放异彩。酒不仅宴席上少不了,也是平常百姓家餐桌上不可缺少之物。有亲朋好友来了喝酒;家人团聚了喝酒;节假El、

休息日喝酒。有个大事小情自不必说,即使没有什么原由,有人也天天

喝,甚至是顿顿喝。男人、女人、中国人、日本人乃至全人类的成年人(体弱多病者除外)都在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享用酒这一饮品。“酒是人生的伴侣,人们经常以酒敬友、以酒宴客、以酒饯行、以酒庆功、以酒作诗、以酒绘画、以酒助兴等。可以说酒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构成色彩斑斓的酒文化,折射出该民族的文化特点。”“

酒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酒的味觉刺激令

人着迷。不论是中国的白酒、Et本的清酒,还是法国的白兰地、英国的威士忌、俄国的伏特加、牙买加的朗姆酒、荷兰的金酒乃至果酒、啤酒,或是它们的醇香使人回味无穷;或是它们的清凉叫人心爽不已。其二是饮酒有快感,使人产生愉悦,令人心旷神怡,亦有飘飘人仙之感。其三是酒有疏经活血、驱风散寒、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等诸多功效,常饮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其四是“酒可载情,它可给欢乐者添乐,为悲伤者解

忧,给社会增辉,给生活舔彩等等。中日两国都有用来赞美酒的词句,(汉书・食货志)赞其为‘百药之长’,颂其为‘营养之水”’。o日本人将酒誉为繁荣之水,并颂扬“酒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章,旅游作伴,御寒代衣,万人同乐,独居之友。酒是充满民族智慧的液体,是天赐的礼物。酒给人以鼓励,予人以宽松,带给人安慰。”@

中日两国人民对酒情有独钟,并具有大抵上的共识,但酒的种类与饮

酒方式却不尽相同。中国人以喝白酒、啤酒为主,果酒、老酒次之,洋酒(威士忌、白兰地)则很少喝。古时还不曾有现在的高质量的白酒和啤酒,所以中国人多饮老酒。日本人以喝清酒、啤酒、洋酒为主,中国的老洒、白酒次之。而喝洋酒或中国的白酒时,有加冰块,或用水稀释后饮用的习惯。中国人喝酒比较重视下酒菜,讲究凉热兼顾,荤素搭配,少则几道,多则十几道。而日本人相比之下,似

乎不太讲究下酒菜,如家里来了关系不赖

的友人或同事,只要有个打牙的,如花生米、小咸菜之类的,主宾就推杯换盏地喝上几口。当然,正式宴请或招待客人时还是要准备下酒菜的,但一般不如我们中国丰盛,这也与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曾经将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向极至的中国人,从寻常百姓的粗茶淡饭.到殷实人家的四碟八碗:从士大夫的钟鸣鼎食,到统治者的肉林酒池;饮食文化在满足中国人从生存到享受的多层次追求的过程中,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实力,使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混到了一副好下水;得意者更是脑满肠肥。然而,这种博大和富有,同时也铸就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奢侈品格;养成了中国人对饮食过分投人的习俗,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传统习俗并无淡化的迹象。”∞

13本是礼仪之邦,十分注重酒德。在酒席问只敬酒,不劝酒,一般情况下,更不强求对方饮酒,而是奉行各自按着自己的意愿.随意饮用的习俗。时下中国电大

力提倡注重酒德,敬酒不劝酒。但在一些

个别地区劝酒风不止,酗酒不断,并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人们把这一酗酒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用四个“语”来概括。第一阶段是“甜言密语”。这个阶段人们

的大脑很清楚,谈话方式比较得体,彼此

亲亲热热,说些感激的话、祝愿的话,所

万方数据

讲的话都情意浓维,娓娓动听。由于谈话的核心是友情,因此,这个阶段劝酒辞也突出个“情”字。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在席间人们挖空心思地寻找干杯的话题,只要有人提出为什么事或什么人干杯,出于礼貌或迫于情面,一般都会响应,这时倡导者就会根据饮酒的节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选掸一个适合的劝酒辞。这个阶段

劝酒辞的特点是以情感人,劝酒者把酒和

感情联系在一起,不喝没感情,喝少了感情叉不深,那就只有多喝或干杯了。第二阶段是“豪言壮语”。当几杯酒下肚之后,

人们的大脑开始兴奋,并不断将其推向极

至。人们的谈话内容由情意转向义气,即开始向对方表白自己如何如何义气。所讲的话不外乎是:“大哥,有事您说话,只要是你的事儿,小弟掉脑袋也办,为了您小弟赴扬蹈火也在所不辞”之类的话,真可谓是豪言壮语。此阶段的劝酒辞突出了个“醉”字。如:“喝酒不喝醉,不如打瞌睡,何况还是酒,不是敌敌畏”、“人生

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等等。侠

肝义胆之人,死都不怕还怕醉吗?喝吧!豪言壮语不停,干杯不断,于是开始出现醉意。第三阶段是“胡言乱语”。大脑的

兴奋开始转为抑制,酒力开始发作,醉意

不断加深,此阶段不再有劝酒辞,一不劝自饮,来者不拒,见酒就喝,谈话语无伦次,开始胡言乱语。晟后是第四阶段,烂醉如泥,自然就“一肓不语”了。

劝酒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决不是个别现象,它在一些社会阶层或某种文化圈子里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想不附和也并非易事。据说在一次酒宴中,一个部下因没有遵从一位上级领导干杯的提议,给那位上级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来他晋升时遭到了阻挠。这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或纯属个别现象。但在劝酒风盛行的环境

里,想完全不接受劝酒,按自己的意愿饮酒恐怕也难以融洽彼此的关系。笔者还曾有过这样一个亲身的经历:日本一个友好团体向某一乡镇中学捐赠了一笔助学金,在一次招待会上,中方人士向El本客人敬酒,说得确切些是劝酒,日本客人按日本人的理解像征性地喝了一口并放下了酒杯,于是中方人士不肯放过执意要求客人干杯,而且是几人轮番敬酒,使客人不悦,甚至恼火,以致使后来的交流受到了影响。这件事反映了主人的无知,同时也暴露丁中国一些地区饮酒方式是与现代文

明相悖的,理应逐渐改进直至彻底摒弃。

究其根源,实际上劝酒也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中国,特别是北方农村,在家里招待客人时生怕饭菜不够吃,所以准备的要比实际的需要多出一些,待客人用鹱完了时饭菜有所剩余,主人才心安。而客人也有同样心理,一旦发现餐桌上的菜剩的不多T,就不敢大胆地

吃了,或佯做吃饱了,由于有身份的客人

决不把盘子里的菜吃光,所以,盘子里的菜少了时,主人就立刻再把盘盛满,并时不时地劝客人多吃,不要客气,以此来打消客人的顾虑。劝酒也是出于同样的所想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模式。

El本人招待客人时情形正好与中国人相反。Et车主人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客人把为他准备的莱吃光,吃光了证明菜舍客人的[21味,这样主人的脸上才有光,所以客人在用餐时也无需顾忌菜被吃光了,因为吃光丁是好事。如客人不屹光,主人台认为菜不合客人的口味,所以也不硬劝,因强迫人家吃不爱吃的东西是不礼貌的,甚至是不道德的,所以日本人也没有劝酒的习惯。相反,中国人不仅劝吃,劝酒,而

万方数据

且有时还硬劝,不然就会认为或被认为缺少诚意或不够盛情。

中国人喝酒,不管喝多长时间,哪怕是喝上10个小时。也始终是在同一个酒馆里,没有换个地方再喝的习惯。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喝酒有换地方的习惯,有的时候,一个晚上可换二、三个地方,甚至更多。据说喝酒换地方出于两种目的:一是酒宴结束后,余兴未了,换个地方再继续喝自然会有新的感觉。当然在第一次的酒席上,人们已是酒足饭饱,这样到第二个地方喝酒时,主要是以喝洋酒或啤酒为主,不再要什么正经的菜,并且第二次以后多半是去酒吧。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关系较近的或比较要好几个人

另去一个地方,继续他们的联谊活动,所

以从第二次喝酒起,参加的人数会越来越

少。

了解El率的人都知道.Et本人的生活节奏紧张,平时彼此之间无暇沟通想法。

加之工作一天容易疲劳,所以一到晚上便

习惯与同事、上司去酒馆喝酒、聊天。日本的酒馆、酒吧是放松、发泄情绪的最好场所。在这里几杯酒下肚以后,话自然多起来,他们的谈话内容广泛,而且很随便,可以抱怨,发牢骚,一阵神侃之后,心中的郁闷和不快烟消云散,一天的劳累与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他们在酒店可以尽情地放纵自己,不受任何拘束。日本人虽然不劝酒,不强求剐方喝酒,但他们在喝酒时似乎不太约束自己,加之日本

人的酒量都不大,每天夜晚,特别是临近

末班车结束时分,在酒馆前,站台上,喝得面红耳赤,衣冠不整,步履蹒跚的醉汉并不少见。“根本看不到平素他们在公司里、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几近刻板的

自我克制。”o这大概也算是一种回归吧。与其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日本人缺乏节制

力,还不如说这是El本社会纵容的结果。”

在许多国家.上层人士如果喝得酩酊大醉,招摇过市,必然会名声扫地,可是在

El本,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烂醉如泥,也不会损伤自己的名声。日本社会普遍认为醉酒是清除个人工作疲劳的一种手段,无论饮酒过量到什么程度,酒后作出了违反常规的举动,人们均可以“那时喝醉了”这句话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哪怕是当众侮辱上司的过激行为,也可以因“酒后失言”而得到谅解。”@

日本男人也喜欢和循吧里的老板娘或女招待聊天,原因是他们可以从老板娘和女招待的不古半点责备,卫柔情似水的并带有鼓励性的话言中得到安慰和满足。我们知道,日本民族心理的特征之一就是对

母亲的依赖心理,这种心理米源于童年时

代母亲对弦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o

El本的男性总是下意识地寻求自己童年时

代的母亲那种绝不含半点责备的爱,但这多半是要落空的,大多数日本男子找情

人,或到酒吧听女招待的恭维话,也正是

出于这样的原因。o

在酒吧、酒店与同事们一起喝酒、聊天不仅可以得到放松和安慰,而且还可以密切同事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El本的职员下班去酒店、酒吧喝酒,而且喝到很晚,被视为是极正常的事,妻子也绝不过问或干涉,如果下班就回家反倒被视为不正常,这已成为现代日本人的生存方式暨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酒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重要的地位,从上述中Ei两国人民饮酒的情形中可略见一

斑。的确酒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它

万方数据

为融洽人际关系,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调

解人的情绪、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凡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酒也如此。如饮酒方法不当,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酿成灾难。饮酒要注意酒德,预防酒害。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并留下许多古训警示后人。常言道“物无美善,过则为灾”,美味不可多贪。为提倡酒德,周代曾专设“萍氏”官职,督察人们饮酒要节制。十六国前秦越整曾见大臣

们终日饮酒不务正业而写一首<酒德歌>:

“地列九泉,天垂酒地,杜康妙识,仪狄先知。封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盲之,

前危后倾。”唧在中国的历史上因饮酒丧身

亡曰者屡见不鲜。现今凼酗酒滋事,造成人身伤害、酒后架车交通肇事寨件接连不断。政府二令五巾,严禁酗酒,但禁而不止,收效茫微。日本也同样存在酒害,园醉酒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不少。看来被誉为“营养之水”、“繁荣之水”的酒给人们带来的并不只是欢乐,有时它又是酿造人间悲剧的祸根。

【注释】

①②@@贾蓠萱:伸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6年6月版。

④尚侠:《奢侈的贫困与贫困的奢侈)。吉林日报1995年4月8日第7版。

@@⑦曹永殉:(现代日本大焱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67、174页。@

【美]罗借}寺・库里斯特发:‘B本精神与风>--3),吉

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第54页。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所●责任编辑:晓雪

中日酒文化比较谈

作者:高富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所刊名:日本学论坛

英文刊名:JAPANESE STUDIES FORUM年,卷(期):2001,""(3)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4条)

1.贾蕙萱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19962.尚侠 奢侈的贫困与贫困的奢侈 19953.曹永玓 现代日本大众文化 2000

4.罗伯特·库里斯特发 日本精神与风习 198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bxlt20010300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6日


相关文章

  • 论中日文化差异
  • 近代史论文 题目:论中日文化差异 小组成员:141511116陈晓瑜 141511118成雨婷 141511122蔡燕芬 141511123蓝玲 141511124黄梦萍 141511125黄小洁 系别专业:金融系金融学 2016年06月0 ...查看


  • 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
  • 2005年11月第6期(总第133期) 宁夏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NingxiaNo.6Nov.2005 Gen.No.133 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 安淑英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追溯中日文化 ...查看


  • 从日本历史看中日关系
  • 从日本历史看中日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有史料记载以来的日本国内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对中日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对中日关系进行了简单概括,中日两国错综复杂.然后回顾日本历史的各个时代,接下来详细介绍在不同时期,中日关系的情况.最后由日 ...查看


  • 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 1 导言 1.1 写作目的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茶树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的茶文化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饮茶风尚 ...查看


  • 中日园林的比较
  • 中日园林的比较 日式枯山水园林最能表达一种禅意,自然.闲适,所有材质.景观都呈最自然最闲散的状态,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透露枯山水园林的精髓,自然.不做作.在不经意中传递出大自然的灵性:而中式园林常讲究"曲径通幽",比如常常 ...查看


  • 中日文化比较之--茶道文化
  • 中日文化比较之--茶道文化 在课堂上,大家谈到最多的是日本的茶道文化.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日本本土去深入了解日本茶道.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书籍文字,影像资料等去了解.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一定局限性,下面我浅谈一下我对中日茶道文化的 ...查看


  •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近代中日关系问题分析
  • 摘 要:中学历史在中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教师在讲解中日近代史部分一定要用客观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发展观的态度对待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从中学历史教材入手,分析中日近代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探讨近 ...查看


  • 茶道的蕴意--中日茶文化比较
  • "茶道"的蕴意中日茶文化比较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关睿 [摘要仲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潭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中日茶文化交流吏可以说是其中最精彩的一页之一.可l:[说,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的高层次生活文化 ...查看


  • 中日经济关系的转折点
  • 2005年第1期现代日本经济 No.1.2005(总第139期) ContemporaryEconomyofJapan (VroI.139) 中日经:齐芙系的转折点 盛晓白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系, 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中日经济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