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2期2012年4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
(NaturalScienceEdition)
No.2Apr.,2012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包书月
(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
*
张宝秀
2
100048;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
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势头仍在继续,已成为北京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北京市户籍人口、流动人对北京市各区县的流动人口数量、密度进行分析,还以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拓口的总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重点新城、其他新城为研究范围对流动人口情况进行了分析,得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流动人口已处于稳定状展区、
——空间自相关来分析2005年至态,增长最快的是拓展区和新城地区.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2009年北京各区县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得出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有很强的集聚性并呈逐渐分散趋势的结论.最后针对目前北京流动人口的发展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流动人口,数量分布,密度分布,空间自相关.中图分类号:C922
2007年、2009年三年供比较直观、可靠的2005年、的北京市各区县流动人口的变化动态及规律;同时2007使用ARCGIS软件对北京市各区县2005年、2009年三年的流动人口密度进行了全局自相关年、
分析,研究结论对北京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加强城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前言
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755万人,已经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规划末常住人口1625万人的控制目标,也即将突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509.2万人.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及其迅速的增长趋势对北京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承载力带来了正负双方面的影响,不得不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传统的流动人口分析只注重数据统计分析,或者分析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构成、流动原因、滞留时间、集聚形态、职业构成、来源地等内部结构,当然这些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对北京各区县流动人口的空间关系分析不够.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利用ARCGIS软件对北京各区县的流分析的原理,
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可为政府部门提
2
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特征及变化趋
势
1)流动人口概念
流动人口是我国户籍制度下特有的一个概念、
一种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所以流义.本文的数据均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动人口的概念采用全国人口普查所界定的流动人口概念,即以外出目的来界定流动人口的范畴,凡是离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开户籍所在地的县、
目的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即为流动人口,不包括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就医、学习培训等人员.
2)北京市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总量变化对比分析
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7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245.8万人,流动人口为509.2万人.户籍人口比2005年增加了65.1万人,年均增长13.02万人;流动人口比2005年增加了151.9万
06-23收稿日期:2011-*北京学研究基地2006年度项目“北京流动人口集团空间分布及其与北京城市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追踪研究的成果。
*通信作者:张宝秀,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教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授,
74
人,平均每年增加30.38万人,年均增长7.3%,比2000年—2005年年均增长的6.9%更高.①可以看出北京市流动人口逐年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且近两年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逐年增强(图1).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也是逐从2005年的23%升高到了2009年的年升高,
29%,如表1所示.如果算上临时住在北京的旅游、探亲、出差等人员,流动人口的比例已达到了1/3甚至更多,可以说在北京人群中,每三个人中至少有一个就是流动人口
.
口总和占到了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0%以上,并且2005年、2007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比例逐年增高,
26.0%和28.7%.大兴、分别为23.1%、通州两区的从2005年的25.3万人、流动人口增长幅度最大,
19.7万人分别增长到2009年的51.3万人、39.9万都增长了一倍多.其次是昌平、怀柔增长也较明人,
显,怀柔从2005年的5.3万人增长到2009年10.6万人,恰好增长了一倍.中心城(原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区的流动人口总和差不多占到全市2005年、2007年流动人口的10%,比例逐年降低,8.9%和8.5%,和2009年所占比例分别为10.2%、
这几个老城区虽然流动人口的绝对数值不大,但它们的面积小,流动人口密度在所有区县中是最高的.
总之,大部分区县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都在增但较为特别的是顺义区,五年来流动人口的数量加,
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近两年甚至有减少的趋势,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
图1北京市2005年—2009年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总量变化图(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9)
———通州、怀柔两区工业企近两年顺义区的“邻居”
业迅速发展,超过了顺义,从而导致顺义区的一部分流动人口向这两个区流动
.
表1北京市2005年—2009年流动人口占常住
人口百分比表
年份[***********]09
常住人口(万人)
户籍人口(万人)
1180.71197.61213.31229.91245.8
流动人口(万人)
357.3383.4419.7465.1509.2
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百分比(%)
23
24262729
《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09.三、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3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
化趋势
1)各区县流动人口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
趋势
在2009年及以前,北京市共有18个区县,流动2007、人口在各个区县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2005、2009三年(为研究的方便,2007、以下都采用2005、2009三年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图2).这三个区的流动人口总和占到了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50%以2005年、2007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分别为上,
54.4%、53.8%和50.7%,比例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次是大兴、通州、昌平和顺义,这四个区的流动人
①
图22005年、2007年、2009年北京市原18个区县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对比图
2)各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北京市原18区县的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即:首都功能核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功能区来研究,
《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北京市统计局
75
——原东城、区—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区;首都功能拓——朝阳、展区—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重点新——通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城—顺义、大兴,年~2020年)》规划了11个新城,明确指出将通州、——怀顺义、大兴作为重点新城来发展;其他新城—
柔、密云、延庆、平谷、昌平、门头沟、房山七个区县.如图3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四个功能区流动人口的数量都在增加,但增幅不同,增幅最大的是其次是重点新城,再次是其他新城,首都功能拓展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增幅最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
图32005年、2007年、2009年北京市四个功能区的流动人口总量变化图(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7、2009)
3)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形式和衡反映了人口的地量人口空间分布地区差异的指标,
理分布.北京市大部分区县的流动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所以流动人口密度也在增加,其分布大体上都遵循着距离衰减规律,即距离中心城区越远,密度越东城、西城和小.流动人口密度最大的区是原宣武、
崇文,也就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其次是朝阳、石景山、海淀和丰台,也就是首都功能拓展区.按照2005年北京市18个区县流动人口密度从小到大的顺序对2005、2007、2009三年的流动人口密度进行对比,从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差距较大,随着时间序列的增加,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
图42005年、2007年、2009年北京市18区县流动人口密度图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7、2009)
4)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a空间自相关概念
空间自相关是指同一属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空间位置越邻近,属性越相同,空间现象越相似.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可分为全局空间自相76
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自相关描述某种现象的整体分布情况,判定区域内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特征及集聚强度,但不能确定集聚的具体位置;局部自相关计算局部空间集聚性并指出集聚的位置,探测空间异质性.
b空间关系
空间自相关统计量与传统地理统计量的关键区别就是引入了空间权重矩阵.目前最常用的空间权重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空间单元的邻接性,另一种是基于空间单元之间的距离.本文采用第一种确定权重的方式,且符合一阶邻接关系准则(ContiguityFirstOrder).它的取值规则是:
Wij=
都功能拓展区和重点新城,使核心区、拓展区和新城之间的流动人口密度差正在减小;第二,也有一部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流动人口正在向首后者主要指的是重点都功能拓展区和新城转移,
新城.说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将北京核心区功能向新城转移的目标正在实现,或者说已经初见成效.
表2
2007年、2009年流动人口密度北京市2005年、
全局自相关分析值
年份Moran’IZ值
2005年0.938.51
2007年0.98.1
2009年0.898
{0
1
区域i和j相邻接区域i和j不邻接
式中:区域i称为中心区域,与i相邻接的所有区域j都称为相邻区域.
c全局自相关
计算全局自相关的公式如下:
n
n
I=
n∑∑wij(xi-x)(xj-x)
i=1
j=1n
n
ij
n
i
=
4
4.1
结论与建议
结论
第一,北京市流动人口仍主要集中在首都功能
∑∑w∑(x
i=1n
ijj=1
i=1
n
-x)
2
∑∑w
i=1
j≠i
(xi-x)(xj-x)
n
n
ij
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的流动人口总和占但比例有逐年到了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50%以上,减少的趋势.
第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流动人口近几年增幅较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绝对数量在全市总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密度在各区县中是最高的.
第三,重点新城地区的流动人口增长势头明显,大通州、昌平和顺义四个区的流动人口总和占到了全兴、
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0%以上,并且比例逐年增高.
第四,各区县的流动人口密度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距离中心城区越远,密度越小,各个等级之间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差距较大,势.
第五,各区县流动人口分布呈很强的集聚性,这种集聚性近几年有逐渐减弱的趋势,重点新城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越来越强,说明中心城产业功能向新城转移已见成效.4.2
建
议
第一,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引起了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笔者估计,未来五至十年,北京流动人口将增至上千万人,甚至将超过北京市的户籍人口,但是北京的资源承载能力有限,所以,北京在制定“十二、“十三五”五”规划时,应改变重视户籍人口、忽视或低估流动人口数量和服务需求的习惯,一定要把流动人口的增长和对城市服务的需求作为编制规划
77
SS2=
2
∑∑w
i=1
j≠in
1
(xi-x)n∑i
2
1x=xi
n∑i=1
n为研究区域数,xi为属性观测值,x为xi式中,
j之间的空间关系矩阵.的平均值.wij为研究区域i、
Moran指数I的取值一般在[-1,1]之间,大于0为正相关,且越接近1,正相关性越强,即邻接空间单元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小于0为负相关,且越负相关性越强,即邻接空间单元之间具有接近-1,
很强的差异性;接近0则表示邻接空间单元不相关.
d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对北京市2005年、2007年、2009年流动人口密度进行全局自相关I值.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Moran’可以看出这I值都在0.9左右,三年的Moran’经验证Z值显著大于1.96,说明北京市流动人口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存在空间集聚性,通过前面的流动人口密度集聚性最流动人口密度分析知道,
高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其次是首都功能拓展区,再次是重点新城地区,但随着时间序列的增I值逐渐减小,说明北京市流动人口密加Moran’
度的集聚性正在减弱.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北京市新增加的流动人口更多地流向了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
的重要因素统筹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公平、合理地对待流动人口,同时有效控制流动人口数量.
第二,在北京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的势头下,也应该注重对流动人口质的要求.由于北京传统的建设模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北京的流动人所以要想使北京城口中低端人口占到很大的比例,
市发展水平更高、更宜居、更低碳、更绿色,就需要引
参
考
进更高水平、更高素质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北京的产业调整转移入手.北京的产业在实行由核心区向新城转移的同时,还要将那些占地多、高耗高耗水的产业向北京周围地区河北、山西、内蒙能、
古等地转移,这样既可优化北京的产业结构,提高引同时也将促进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进人才的标准,
冀城市群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文
献
[1]翟针武,(03):30-40.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2]白益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问题[J].中国名城.2010,(10):10-12.[3]谢蕾蕾,宋志刚.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和分布特征研究[J].数据出版社.2009.10.[4]王远飞,2007.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9.
[6]孙卫,彭珂.流动人口增长与首都发展相协调问题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9(05):62-64.
[7]王广州,(02):51-52.童玉芬,陆杰华.北京流动人口滞留时间及影响强度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0,[8]彭青云.外来人口与城市发展———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0,(S1):23-24.[9]九三学社北京委员会.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透析[J].北京观察.2008,(04):39-40.
[10]姚华松,(01):40-43.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2010,
TheSpatialDistributionandGrowingTrendsofMigrant
PopulationinBeijing
BaoShuyue
ZhangBaoxiu
100037,China;100191,China)
(1.ResourceEnvironmentandTourCollege,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
2.CollegeofArtsandSciencesof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
ThemigrantpopulationinBeijingisgrowingcontinuallywhichshouldn’tbeignored.Thispaperanalyzesthetotalcharacteristicsofregisteredpopulationandmigrantpopulation,quantityanddensityofmigrantpopulationinthe18DistrictsandCountiesofBeijing,andintheCoreAreaofCapitalFunction,theDevelopmentAreaofCapitalFunction,keynewtowns,andtheothernewtowns.Inadditon,theauthorsusethe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ESDA)
methods,spatialautocorrelation,toanalyzethespatialdistributionanditschanging
characteristicsofthemigrantpopulationfrom2005to2009inthe18DistrictsandCounties,anddrawstheconclusionthatthedistributionofmigrantpopulationinBeijinghasastrongconcentrationandthetrendistodiversify.thequantityofmigrantpopulationintheCoreAreaofCapitalFunctionisstable,andthatintheDevelopmentAreaandthenewtownsisthefastestgrowing.Atlast,theauthorsgivesomesuggestionstodealwiththe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ofmigrants,inBeijing.
Key
words:
Beijing,migrant
population,quantitatity
distribution,density
distribution,spatial
autocorrelation.
作者简介
包书月,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E-mail:bsy857120@163.com.
78
第33卷第2期2012年4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
(NaturalScienceEdition)
No.2Apr.,2012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包书月
(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
*
张宝秀
2
100048;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
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势头仍在继续,已成为北京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北京市户籍人口、流动人对北京市各区县的流动人口数量、密度进行分析,还以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拓口的总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重点新城、其他新城为研究范围对流动人口情况进行了分析,得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流动人口已处于稳定状展区、
——空间自相关来分析2005年至态,增长最快的是拓展区和新城地区.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2009年北京各区县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得出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有很强的集聚性并呈逐渐分散趋势的结论.最后针对目前北京流动人口的发展形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流动人口,数量分布,密度分布,空间自相关.中图分类号:C922
2007年、2009年三年供比较直观、可靠的2005年、的北京市各区县流动人口的变化动态及规律;同时2007使用ARCGIS软件对北京市各区县2005年、2009年三年的流动人口密度进行了全局自相关年、
分析,研究结论对北京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加强城市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前言
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755万人,已经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规划末常住人口1625万人的控制目标,也即将突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509.2万人.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及其迅速的增长趋势对北京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承载力带来了正负双方面的影响,不得不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传统的流动人口分析只注重数据统计分析,或者分析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构成、流动原因、滞留时间、集聚形态、职业构成、来源地等内部结构,当然这些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对北京各区县流动人口的空间关系分析不够.本文基于空间自相关利用ARCGIS软件对北京各区县的流分析的原理,
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可为政府部门提
2
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特征及变化趋
势
1)流动人口概念
流动人口是我国户籍制度下特有的一个概念、
一种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所以流义.本文的数据均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动人口的概念采用全国人口普查所界定的流动人口概念,即以外出目的来界定流动人口的范畴,凡是离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开户籍所在地的县、
目的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即为流动人口,不包括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就医、学习培训等人员.
2)北京市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总量变化对比分析
200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17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245.8万人,流动人口为509.2万人.户籍人口比2005年增加了65.1万人,年均增长13.02万人;流动人口比2005年增加了151.9万
06-23收稿日期:2011-*北京学研究基地2006年度项目“北京流动人口集团空间分布及其与北京城市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追踪研究的成果。
*通信作者:张宝秀,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教北京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授,
74
人,平均每年增加30.38万人,年均增长7.3%,比2000年—2005年年均增长的6.9%更高.①可以看出北京市流动人口逐年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且近两年流动人口的增长趋势逐年增强(图1).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也是逐从2005年的23%升高到了2009年的年升高,
29%,如表1所示.如果算上临时住在北京的旅游、探亲、出差等人员,流动人口的比例已达到了1/3甚至更多,可以说在北京人群中,每三个人中至少有一个就是流动人口
.
口总和占到了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0%以上,并且2005年、2007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比例逐年增高,
26.0%和28.7%.大兴、分别为23.1%、通州两区的从2005年的25.3万人、流动人口增长幅度最大,
19.7万人分别增长到2009年的51.3万人、39.9万都增长了一倍多.其次是昌平、怀柔增长也较明人,
显,怀柔从2005年的5.3万人增长到2009年10.6万人,恰好增长了一倍.中心城(原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区的流动人口总和差不多占到全市2005年、2007年流动人口的10%,比例逐年降低,8.9%和8.5%,和2009年所占比例分别为10.2%、
这几个老城区虽然流动人口的绝对数值不大,但它们的面积小,流动人口密度在所有区县中是最高的.
总之,大部分区县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都在增但较为特别的是顺义区,五年来流动人口的数量加,
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近两年甚至有减少的趋势,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
图1北京市2005年—2009年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总量变化图(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9)
———通州、怀柔两区工业企近两年顺义区的“邻居”
业迅速发展,超过了顺义,从而导致顺义区的一部分流动人口向这两个区流动
.
表1北京市2005年—2009年流动人口占常住
人口百分比表
年份[***********]09
常住人口(万人)
户籍人口(万人)
1180.71197.61213.31229.91245.8
流动人口(万人)
357.3383.4419.7465.1509.2
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百分比(%)
23
24262729
《北京市统计年鉴》2005-2009.三、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3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
化趋势
1)各区县流动人口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
趋势
在2009年及以前,北京市共有18个区县,流动2007、人口在各个区县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2005、2009三年(为研究的方便,2007、以下都采用2005、2009三年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图2).这三个区的流动人口总和占到了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50%以2005年、2007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分别为上,
54.4%、53.8%和50.7%,比例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次是大兴、通州、昌平和顺义,这四个区的流动人
①
图22005年、2007年、2009年北京市原18个区县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对比图
2)各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北京市原18区县的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即:首都功能核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功能区来研究,
《北京市统计年鉴》,2009.北京市统计局
75
——原东城、区—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区;首都功能拓——朝阳、展区—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重点新——通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城—顺义、大兴,年~2020年)》规划了11个新城,明确指出将通州、——怀顺义、大兴作为重点新城来发展;其他新城—
柔、密云、延庆、平谷、昌平、门头沟、房山七个区县.如图3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四个功能区流动人口的数量都在增加,但增幅不同,增幅最大的是其次是重点新城,再次是其他新城,首都功能拓展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增幅最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
图32005年、2007年、2009年北京市四个功能区的流动人口总量变化图(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7、2009)
3)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形式和衡反映了人口的地量人口空间分布地区差异的指标,
理分布.北京市大部分区县的流动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所以流动人口密度也在增加,其分布大体上都遵循着距离衰减规律,即距离中心城区越远,密度越东城、西城和小.流动人口密度最大的区是原宣武、
崇文,也就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其次是朝阳、石景山、海淀和丰台,也就是首都功能拓展区.按照2005年北京市18个区县流动人口密度从小到大的顺序对2005、2007、2009三年的流动人口密度进行对比,从图4可以直观地看出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差距较大,随着时间序列的增加,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
图42005年、2007年、2009年北京市18区县流动人口密度图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7、2009)
4)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a空间自相关概念
空间自相关是指同一属性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空间位置越邻近,属性越相同,空间现象越相似.空间自相关的度量方法可分为全局空间自相76
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自相关描述某种现象的整体分布情况,判定区域内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特征及集聚强度,但不能确定集聚的具体位置;局部自相关计算局部空间集聚性并指出集聚的位置,探测空间异质性.
b空间关系
空间自相关统计量与传统地理统计量的关键区别就是引入了空间权重矩阵.目前最常用的空间权重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基于空间单元的邻接性,另一种是基于空间单元之间的距离.本文采用第一种确定权重的方式,且符合一阶邻接关系准则(ContiguityFirstOrder).它的取值规则是:
Wij=
都功能拓展区和重点新城,使核心区、拓展区和新城之间的流动人口密度差正在减小;第二,也有一部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流动人口正在向首后者主要指的是重点都功能拓展区和新城转移,
新城.说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将北京核心区功能向新城转移的目标正在实现,或者说已经初见成效.
表2
2007年、2009年流动人口密度北京市2005年、
全局自相关分析值
年份Moran’IZ值
2005年0.938.51
2007年0.98.1
2009年0.898
{0
1
区域i和j相邻接区域i和j不邻接
式中:区域i称为中心区域,与i相邻接的所有区域j都称为相邻区域.
c全局自相关
计算全局自相关的公式如下:
n
n
I=
n∑∑wij(xi-x)(xj-x)
i=1
j=1n
n
ij
n
i
=
4
4.1
结论与建议
结论
第一,北京市流动人口仍主要集中在首都功能
∑∑w∑(x
i=1n
ijj=1
i=1
n
-x)
2
∑∑w
i=1
j≠i
(xi-x)(xj-x)
n
n
ij
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的流动人口总和占但比例有逐年到了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50%以上,减少的趋势.
第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流动人口近几年增幅较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绝对数量在全市总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密度在各区县中是最高的.
第三,重点新城地区的流动人口增长势头明显,大通州、昌平和顺义四个区的流动人口总和占到了全兴、
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0%以上,并且比例逐年增高.
第四,各区县的流动人口密度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距离中心城区越远,密度越小,各个等级之间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差距较大,势.
第五,各区县流动人口分布呈很强的集聚性,这种集聚性近几年有逐渐减弱的趋势,重点新城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越来越强,说明中心城产业功能向新城转移已见成效.4.2
建
议
第一,北京市流动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引起了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笔者估计,未来五至十年,北京流动人口将增至上千万人,甚至将超过北京市的户籍人口,但是北京的资源承载能力有限,所以,北京在制定“十二、“十三五”五”规划时,应改变重视户籍人口、忽视或低估流动人口数量和服务需求的习惯,一定要把流动人口的增长和对城市服务的需求作为编制规划
77
SS2=
2
∑∑w
i=1
j≠in
1
(xi-x)n∑i
2
1x=xi
n∑i=1
n为研究区域数,xi为属性观测值,x为xi式中,
j之间的空间关系矩阵.的平均值.wij为研究区域i、
Moran指数I的取值一般在[-1,1]之间,大于0为正相关,且越接近1,正相关性越强,即邻接空间单元之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小于0为负相关,且越负相关性越强,即邻接空间单元之间具有接近-1,
很强的差异性;接近0则表示邻接空间单元不相关.
d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对北京市2005年、2007年、2009年流动人口密度进行全局自相关I值.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Moran’可以看出这I值都在0.9左右,三年的Moran’经验证Z值显著大于1.96,说明北京市流动人口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存在空间集聚性,通过前面的流动人口密度集聚性最流动人口密度分析知道,
高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其次是首都功能拓展区,再次是重点新城地区,但随着时间序列的增I值逐渐减小,说明北京市流动人口密加Moran’
度的集聚性正在减弱.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北京市新增加的流动人口更多地流向了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
的重要因素统筹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公平、合理地对待流动人口,同时有效控制流动人口数量.
第二,在北京流动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的势头下,也应该注重对流动人口质的要求.由于北京传统的建设模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北京的流动人所以要想使北京城口中低端人口占到很大的比例,
市发展水平更高、更宜居、更低碳、更绿色,就需要引
参
考
进更高水平、更高素质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北京的产业调整转移入手.北京的产业在实行由核心区向新城转移的同时,还要将那些占地多、高耗高耗水的产业向北京周围地区河北、山西、内蒙能、
古等地转移,这样既可优化北京的产业结构,提高引同时也将促进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进人才的标准,
冀城市群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文
献
[1]翟针武,(03):30-40.段成荣,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J].人口研究.2007,[2]白益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流动人口问题[J].中国名城.2010,(10):10-12.[3]谢蕾蕾,宋志刚.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和分布特征研究[J].数据出版社.2009.10.[4]王远飞,2007.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9.
[6]孙卫,彭珂.流动人口增长与首都发展相协调问题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9(05):62-64.
[7]王广州,(02):51-52.童玉芬,陆杰华.北京流动人口滞留时间及影响强度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0,[8]彭青云.外来人口与城市发展———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0,(S1):23-24.[9]九三学社北京委员会.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透析[J].北京观察.2008,(04):39-40.
[10]姚华松,(01):40-43.许学强,薛德升.广州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2010,
TheSpatialDistributionandGrowingTrendsofMigrant
PopulationinBeijing
BaoShuyue
ZhangBaoxiu
100037,China;100191,China)
(1.ResourceEnvironmentandTourCollege,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
2.CollegeofArtsandSciencesof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
ThemigrantpopulationinBeijingisgrowingcontinuallywhichshouldn’tbeignored.Thispaperanalyzesthetotalcharacteristicsofregisteredpopulationandmigrantpopulation,quantityanddensityofmigrantpopulationinthe18DistrictsandCountiesofBeijing,andintheCoreAreaofCapitalFunction,theDevelopmentAreaofCapitalFunction,keynewtowns,andtheothernewtowns.Inadditon,theauthorsusethe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ESDA)
methods,spatialautocorrelation,toanalyzethespatialdistributionanditschanging
characteristicsofthemigrantpopulationfrom2005to2009inthe18DistrictsandCounties,anddrawstheconclusionthatthedistributionofmigrantpopulationinBeijinghasastrongconcentrationandthetrendistodiversify.thequantityofmigrantpopulationintheCoreAreaofCapitalFunctionisstable,andthatintheDevelopmentAreaandthenewtownsisthefastestgrowing.Atlast,theauthorsgivesomesuggestionstodealwiththe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ofmigrants,inBeijing.
Key
words:
Beijing,migrant
population,quantitatity
distribution,density
distribution,spatial
autocorrelation.
作者简介
包书月,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E-mail:bsy857120@163.com.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