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世界没有森林

假如世界没有森林

作者: 蒋高明 字体:大 中 小 人类起源于森林

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丛林。大约1000万年前,整个非洲大陆覆盖着连绵不断的森林。后来,大裂谷的形成改变了非洲的地貌和气候,森林丧失了生存的条件,连续的森林碎片化使得东西部动物群的交往受到了阻碍。环境改变后,人猿的共同祖先发生了分离。西边较大居群的后裔适应湿润的森林环境,成为两种大猿;而东边较小居群共同祖先的后裔则相反,出现了一种对空旷环境适应的新成员,即人类的祖先。从这个高度简化的人类起源故事看,人类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森林有了不解之缘。 森林的功能

关于森林的功能,许多教科书上都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妨再看看一组枯燥的数据:每公顷森林可年吸收灰尘330~900吨,这是说森林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有林地比无林地每公顷多蓄水20吨,即森林是“绿色水库”;每公顷防护林可保护100多公顷农田免受风灾,是说森林是农田的“呵护神”;每公顷森林放出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因此森林是最好的天然“氧吧”;每公顷松柏林,一昼夜能分泌30公斤抗生素,杀死肺结核、白喉、伤寒、痢疾等细菌,所以森林还是我们的“保健医生”;噪声通过40米林带可减噪10~15分贝,即森林还可以让人安静下来;林地只要有1厘米的枯枝落叶层覆盖,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水土保持效果比裸地提高44倍。还有,森林冬暖夏凉,夏季日平均气温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气温高2℃左右。因此,适宜的人居环境里应当有森林。

森林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森林为人类提供了工业原料、燃料、饲料、肥料及油料;森林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的森林是生态良好的标志。从全球环境看,森林生态系统还是控制全球变暖的缓冲器。森林对减少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占30%~50%。反过来讲,要控制全球变化,减少日益增加的空气二氧化碳,在适宜的地区大量发展森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将热带雨林形象地比喻成“地球之肺”。

森林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除了人类起源于森林外,世界上90%以上的物种跟森林有关;热带雨林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宝库,它拥有200万物种,至少是地球上动植物种类的50%。仅在巴西Rordonia地区1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中,就有1200种蝴蝶,是美国和加拿大蝴蝶种类总和的2倍。

一刻也没有停止的毁林运动

然而,尽管人类从大森林里走出,人类对于养育他的“母亲”并不是呵护有加,而是处于不断的砍伐与掠夺之中。森林蒙受灾难的原因正是由于它的各项用途。砍伐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森林本身,栖息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个灾难之后的受害者就是人类本身了,二氧化碳的日益增加、大气温度的不断升高、全球性降水分配不均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大肆砍伐森林造成的不良后果。

毁林的例子比比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 估计还有55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处于未受破坏的状态,保留的面积只有原来的50%,相当于美国国土的三分之二。即使这些剩余的热带雨林,每年也以1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被砍伐;同时有等量的雨林由于耕种、采樵和放牧受到严重影响。照此速度,全球热带雨林将在30年内彻底消失。热带雨林破坏多发生在经济落后的非洲,如委内瑞拉每分钟消失热带雨林达30公顷。在我们大部分人的有生之年,世界上将有1/4的物种随着热带雨林一起消失。

20世纪上半期,在波罗的海诸国和前苏联西部的交界处发生了森林大规模砍伐。二战以后,在工业伐木的同时,许多造林工程开始实施,但是造林的速度赶不上砍林的速度。由于非法采伐,苏联损失了约8.5亿公顷温带森林和泰加林,所毁森林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22%,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最大的森林面积。工业污染也导致森林严重退化,是一把看不见的巨型“斧头”。东欧和中欧大面积的林地遭到了酸雨的危害,在苏联的工业中心乌拉尔、科拉半岛和西伯利亚都发生了森林退化,仅在西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就有50多万公顷林地受到破坏。在地中海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和树木砍伐,目前不受干扰的森林面积已经非常之少。受气候条件(空气干燥,风力强大)影响,火灾和植被的可燃性是地中海地区林地的主要敌人。据估计,每年平均有50万公顷的林地被烧毁。火灾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在传统牧区,“牧火”非常频

繁,尤其是在灌丛林地,其他绝大部分火灾是由于疏忽引起的,而非犯罪意图。在干旱年份,火灾发生的次数急剧上升,尤其是在旅游区。一向安静的森林受到了来自人类的最大破坏,而人类是在森林的摇篮里长大的。

假如没有了森林

没有了森林的呵护,我们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2005年6月1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夺去了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88名小学生的幼小生命。如果从表面上看,那些小生命是被那平时看似柔弱的水“变暴”而夺去的,但是,水为什么会变暴呢?这与森林生态环境的退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雨降落到地面上形成径流。地面上如果没有任何的覆盖物,像城市的水泥地面那样,那么雨水将很快聚集成大水;如果这个没有覆盖物的地面变成了坡面,即山坡上,那么聚成大水的速度将更快,“洪水猛兽”的形成就是这个简单道理。相反,如果地面上有植被,植被下面有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下面有土壤,那么,再暴的雨变成“洪水猛兽”之前都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因为,暴雨的力量被山上的森林、灌木、草本、枯枝落叶、土壤五道“卫士”大大地减弱了。从茂密森林里流下来的是“涓涓溪流”而非急流或者泥石流。失去了上述五道“卫士”保护,暴雨直接从裸露的有一定坡度的岩石面上滚下,其势如猛虎下山。

2002年,陕西佛坪一场大水夺去了237多人的生命, 3103人无家可归,10564间房屋被毁垮。洪水形成的原因与上面分析的一样,只不过来势更猛:一是24小时内的降水超过了400毫米;二是大量的小如篮球大如磨盘的石头在水里滚动,杀伤力更大。而这些大石头是从山上冲下来的,因为山上的树木遭到了严重砍伐,土石裸露,遇暴雨成灾。

其实,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早就被美国科学家证实了。1965年,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将胡伯德-布卢克森林地区一条河流上游38英亩的森林全部砍光,并用除草剂将新长出的小草也全部杀死,观察水土和养分流失情况。没有了森林保护,流出峡谷的水量增加了40%;钙的流失量增加了10倍;氮由原来每公顷吸收2公斤到释放120公斤,河水硝酸盐含量超过安全饮用水标准。被砍伐后的峡谷肥沃程度急剧下降,暴发洪水的危险大大增加了。由涓涓溪流到“洪水猛兽”,起关键作用的是上游的森林植被。 美国的实验在我国得到了更加惨重、更加触目惊心的验证。由于上游大量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都暴发了特大洪灾。仅长江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0亿元,如果加上灾后重建的开支,则经济“付费”的数额就更惊人了。因此,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

人类的努力

为了挽救森林,各国政府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不外乎保护天然森林和植树造林两个方面。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许多国家都有很成功的例子。仅举数例:

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直接管理着遍布各州的155个国家森林,总面积2000万公顷。在林业发展战略上他们采取了保护和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的战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向森林多效益发展转移,近年来又从森林单效益向多效益和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发展,突出了生态优先的森林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采取“政企合一”的经营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直接管理国家森林企业,对人、财、物,产、供、销实行统一领导。此外,为弥补用材林不足,他们定向培育集约速生丰产林,建立永续利用的木材供应基地。 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减少原始森林的砍伐量,采用可持续的林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为了支持这些行动,“泛欧森林认证框架”为森林提供了自愿认证机制,使欧洲的不同国家体制和非欧洲方案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制止森林砍伐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对非法采林进行处罚或采取其他形式的经济制裁措施。在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立陶宛和波兰,木材交易收税和罚款的所得,用于奖励保护森林和造林活动。除国家行动以外,欧洲国家还是国际直接或间接处理森林问题联合行动的重要参与者,许多有关物种保护的国际协定也是间接的保护森林,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全球变化框架条约、京都议定书、拉姆萨湿地公约等。欧洲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栖息地的《欧洲议会指南》于1994年实施,敦促其成员国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实施有效的保护以及掀起全民性的造林改善环境运动。

日本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即使如此,该国国土面积的67%为森林所覆盖着。森林蓄积量达35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占41%,天然林占59%。天然林中树龄高,蓄积量大的林木多分布于深山地区,被划定为保安林、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发挥着国土保护、自然景观维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要作用。从二战以后,日本强调造林,以针叶林为主,面积约占98%,蓄积量占99%。因此,日本的人工林大都生产了优质的木材。即使如此,日本开始营造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其他阔叶本地树种,如麻栎、山毛榉等。

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无不例外地利用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将生态危机外部化。一方面他们强调国有森林要突出公益服务,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不追求经济利润,另一方面大量进口木材,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日本对自己的森林,爱怜有加,但对别国尤其发展中的国家木才却大量进口,造成别国的生态环境破坏。

我国森林资源状况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经有关专家考证,在4000年前的远古时代, 中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 加上战乱、灾荒、开荒、开矿、放牧等人为活动,森林资源日趋减少。到2200年前的战国末期降为46%;1100年前的唐代约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为26%;1840年前后约降为17%;民国初期降为8.6%。可见,中国的森林是被过度增加的人口“一口一口”地“吃”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力号召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覆盖率。尤其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以后,造林运动成为了全民的行动。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在用全民的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一些不恰当的措施还是造成了森林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如“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铁,乡村集体林中的许多次生林被砍伐;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偿还前苏联贷款,东北和西南大量的原始森林被毁。 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期的12.51%提高到了16.55%。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我国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我国森林平均公顷蓄积量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中国人工林面积占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工林面积总量的50%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均消失天然林1628.2万公顷,中国年均消失40万公顷。 我国森林每公顷生物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每公顷生物量平均为157吨,而世界平均131吨。我国森林总生物量达160.09亿吨,占世界的3.63%。

人工造林有学问

人工恢复森林,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就是水分、温度、风速、土壤等。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我们应当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先在那些能够成活森林的地方造林,北方山地先造沟谷和阴坡,保证成活率。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适当的地方造林,其实是“南辕北辙”,花再大的金钱也是浪费。

其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

第三,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自然界有其规律性。如在浑善达克沙地,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百平方米3~5棵榆树;而人工的杨树林密度高达30~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

第四,人工恢复森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还会造成“绿色荒漠”。

第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择种子造林。种子是经过有性繁殖的,种子萌发的幼苗主根明显,生命力旺盛,寿命长,而无性系繁殖的寿命短,所谓“长得快,死得也快”。种子繁殖虽然开始见效慢,但是,一旦成熟,能够自我更新,这种生态恢复是最彻底的。目前的做法是,先将种子种在苗圃里长成幼苗,然后再花更高的人力、财力将其移植到造林地点,中间许多幼苗死亡了。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在造林地点“点种子”呢?

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所谓的速生树种上,一些贵重木材的慢生树种,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景观价值都远远超过那些速生树种。随着各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贵重木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紧张,提前设计并种植慢生贵重树种可以“防患于未然”。

最后再谈一点城市造林。城市造林也要一分为二,前面提到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满足。城市造林尤其要避免大量使用速生树,要多发展那些寿命长、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高的乡土树木。树木消耗水分大,干旱区城市造林往往要背上人工浇水的负担,因此,不能大量发展。

北京为暖温带城市,树木是能够生长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种植了太多的速生树种如杨树,还有入侵物种如火炬树。城市造林的最高目标是城市森林,即能够自我更新,不需要打药、不需要浇水、不需要施肥,能够像自然界中的森林那样郁郁葱葱、自生自灭,并伴随一定的野生动物出没其中。

城市造林的理想原则是,种植本地物种,种成片林,最终成为城市森林,有自然属性。目前,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实现了这个目标。随着生态学知识在园林设计师那里逐渐普及,城市森林会离我们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近。

相关链接一:

世界森林之最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为12.7%,森林蓄积量86.6亿立方米。人均不足9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现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或边疆地带,各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差异十分悬殊。

世界其他国家的森林分布和覆盖率情况如何呢?下面这组“世界森林之最”,或许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二。

1.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

2.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3.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最高的是蒙古,达到976立方米,是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0.7倍;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最低的是墨西哥,仅1立方米。

4.世界人均森林占有面积最多的洲是大洋洲,达到48公顷;最少的是亚洲,仅0.24公顷。

5.世界上人均绿地面积最多的国家是芬兰,年造林人均达0.38亩。

6.绿化最好的城市是波兰首都华沙,人均占有绿地达73.5平方米。

7.森林保护最好的国家是德国。

相关链接二:

世界森林日

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大会上,西班牙提出设立“世界森林日”的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这一节日正式予以确认,旨在提醒人们关注森林、保护森林。

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特定环境和需求,还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中国在1979年2月28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以法律形式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

假如世界没有森林

作者: 蒋高明 字体:大 中 小 人类起源于森林

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丛林。大约1000万年前,整个非洲大陆覆盖着连绵不断的森林。后来,大裂谷的形成改变了非洲的地貌和气候,森林丧失了生存的条件,连续的森林碎片化使得东西部动物群的交往受到了阻碍。环境改变后,人猿的共同祖先发生了分离。西边较大居群的后裔适应湿润的森林环境,成为两种大猿;而东边较小居群共同祖先的后裔则相反,出现了一种对空旷环境适应的新成员,即人类的祖先。从这个高度简化的人类起源故事看,人类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森林有了不解之缘。 森林的功能

关于森林的功能,许多教科书上都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妨再看看一组枯燥的数据:每公顷森林可年吸收灰尘330~900吨,这是说森林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有林地比无林地每公顷多蓄水20吨,即森林是“绿色水库”;每公顷防护林可保护100多公顷农田免受风灾,是说森林是农田的“呵护神”;每公顷森林放出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因此森林是最好的天然“氧吧”;每公顷松柏林,一昼夜能分泌30公斤抗生素,杀死肺结核、白喉、伤寒、痢疾等细菌,所以森林还是我们的“保健医生”;噪声通过40米林带可减噪10~15分贝,即森林还可以让人安静下来;林地只要有1厘米的枯枝落叶层覆盖,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水土保持效果比裸地提高44倍。还有,森林冬暖夏凉,夏季日平均气温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气温高2℃左右。因此,适宜的人居环境里应当有森林。

森林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森林为人类提供了工业原料、燃料、饲料、肥料及油料;森林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的森林是生态良好的标志。从全球环境看,森林生态系统还是控制全球变暖的缓冲器。森林对减少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占30%~50%。反过来讲,要控制全球变化,减少日益增加的空气二氧化碳,在适宜的地区大量发展森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将热带雨林形象地比喻成“地球之肺”。

森林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除了人类起源于森林外,世界上90%以上的物种跟森林有关;热带雨林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宝库,它拥有200万物种,至少是地球上动植物种类的50%。仅在巴西Rordonia地区1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中,就有1200种蝴蝶,是美国和加拿大蝴蝶种类总和的2倍。

一刻也没有停止的毁林运动

然而,尽管人类从大森林里走出,人类对于养育他的“母亲”并不是呵护有加,而是处于不断的砍伐与掠夺之中。森林蒙受灾难的原因正是由于它的各项用途。砍伐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森林本身,栖息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也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个灾难之后的受害者就是人类本身了,二氧化碳的日益增加、大气温度的不断升高、全球性降水分配不均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大肆砍伐森林造成的不良后果。

毁林的例子比比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 估计还有55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处于未受破坏的状态,保留的面积只有原来的50%,相当于美国国土的三分之二。即使这些剩余的热带雨林,每年也以16万平方公里的速度被砍伐;同时有等量的雨林由于耕种、采樵和放牧受到严重影响。照此速度,全球热带雨林将在30年内彻底消失。热带雨林破坏多发生在经济落后的非洲,如委内瑞拉每分钟消失热带雨林达30公顷。在我们大部分人的有生之年,世界上将有1/4的物种随着热带雨林一起消失。

20世纪上半期,在波罗的海诸国和前苏联西部的交界处发生了森林大规模砍伐。二战以后,在工业伐木的同时,许多造林工程开始实施,但是造林的速度赶不上砍林的速度。由于非法采伐,苏联损失了约8.5亿公顷温带森林和泰加林,所毁森林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22%,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最大的森林面积。工业污染也导致森林严重退化,是一把看不见的巨型“斧头”。东欧和中欧大面积的林地遭到了酸雨的危害,在苏联的工业中心乌拉尔、科拉半岛和西伯利亚都发生了森林退化,仅在西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就有50多万公顷林地受到破坏。在地中海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和树木砍伐,目前不受干扰的森林面积已经非常之少。受气候条件(空气干燥,风力强大)影响,火灾和植被的可燃性是地中海地区林地的主要敌人。据估计,每年平均有50万公顷的林地被烧毁。火灾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在传统牧区,“牧火”非常频

繁,尤其是在灌丛林地,其他绝大部分火灾是由于疏忽引起的,而非犯罪意图。在干旱年份,火灾发生的次数急剧上升,尤其是在旅游区。一向安静的森林受到了来自人类的最大破坏,而人类是在森林的摇篮里长大的。

假如没有了森林

没有了森林的呵护,我们付出的可能是生命的代价。2005年6月1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夺去了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88名小学生的幼小生命。如果从表面上看,那些小生命是被那平时看似柔弱的水“变暴”而夺去的,但是,水为什么会变暴呢?这与森林生态环境的退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雨降落到地面上形成径流。地面上如果没有任何的覆盖物,像城市的水泥地面那样,那么雨水将很快聚集成大水;如果这个没有覆盖物的地面变成了坡面,即山坡上,那么聚成大水的速度将更快,“洪水猛兽”的形成就是这个简单道理。相反,如果地面上有植被,植被下面有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层下面有土壤,那么,再暴的雨变成“洪水猛兽”之前都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因为,暴雨的力量被山上的森林、灌木、草本、枯枝落叶、土壤五道“卫士”大大地减弱了。从茂密森林里流下来的是“涓涓溪流”而非急流或者泥石流。失去了上述五道“卫士”保护,暴雨直接从裸露的有一定坡度的岩石面上滚下,其势如猛虎下山。

2002年,陕西佛坪一场大水夺去了237多人的生命, 3103人无家可归,10564间房屋被毁垮。洪水形成的原因与上面分析的一样,只不过来势更猛:一是24小时内的降水超过了400毫米;二是大量的小如篮球大如磨盘的石头在水里滚动,杀伤力更大。而这些大石头是从山上冲下来的,因为山上的树木遭到了严重砍伐,土石裸露,遇暴雨成灾。

其实,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早就被美国科学家证实了。1965年,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将胡伯德-布卢克森林地区一条河流上游38英亩的森林全部砍光,并用除草剂将新长出的小草也全部杀死,观察水土和养分流失情况。没有了森林保护,流出峡谷的水量增加了40%;钙的流失量增加了10倍;氮由原来每公顷吸收2公斤到释放120公斤,河水硝酸盐含量超过安全饮用水标准。被砍伐后的峡谷肥沃程度急剧下降,暴发洪水的危险大大增加了。由涓涓溪流到“洪水猛兽”,起关键作用的是上游的森林植被。 美国的实验在我国得到了更加惨重、更加触目惊心的验证。由于上游大量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都暴发了特大洪灾。仅长江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0亿元,如果加上灾后重建的开支,则经济“付费”的数额就更惊人了。因此,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

人类的努力

为了挽救森林,各国政府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不外乎保护天然森林和植树造林两个方面。围绕着这两个方面,许多国家都有很成功的例子。仅举数例:

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直接管理着遍布各州的155个国家森林,总面积2000万公顷。在林业发展战略上他们采取了保护和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的战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向森林多效益发展转移,近年来又从森林单效益向多效益和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发展,突出了生态优先的森林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采取“政企合一”的经营模式,即政府林业行政管理机构直接管理国家森林企业,对人、财、物,产、供、销实行统一领导。此外,为弥补用材林不足,他们定向培育集约速生丰产林,建立永续利用的木材供应基地。 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减少原始森林的砍伐量,采用可持续的林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为了支持这些行动,“泛欧森林认证框架”为森林提供了自愿认证机制,使欧洲的不同国家体制和非欧洲方案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制止森林砍伐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对非法采林进行处罚或采取其他形式的经济制裁措施。在克罗地亚、捷克、匈牙利、立陶宛和波兰,木材交易收税和罚款的所得,用于奖励保护森林和造林活动。除国家行动以外,欧洲国家还是国际直接或间接处理森林问题联合行动的重要参与者,许多有关物种保护的国际协定也是间接的保护森林,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全球变化框架条约、京都议定书、拉姆萨湿地公约等。欧洲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栖息地的《欧洲议会指南》于1994年实施,敦促其成员国对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实施有效的保护以及掀起全民性的造林改善环境运动。

日本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即使如此,该国国土面积的67%为森林所覆盖着。森林蓄积量达35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占41%,天然林占59%。天然林中树龄高,蓄积量大的林木多分布于深山地区,被划定为保安林、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发挥着国土保护、自然景观维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要作用。从二战以后,日本强调造林,以针叶林为主,面积约占98%,蓄积量占99%。因此,日本的人工林大都生产了优质的木材。即使如此,日本开始营造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其他阔叶本地树种,如麻栎、山毛榉等。

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无不例外地利用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将生态危机外部化。一方面他们强调国有森林要突出公益服务,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不追求经济利润,另一方面大量进口木材,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日本对自己的森林,爱怜有加,但对别国尤其发展中的国家木才却大量进口,造成别国的生态环境破坏。

我国森林资源状况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经有关专家考证,在4000年前的远古时代, 中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 加上战乱、灾荒、开荒、开矿、放牧等人为活动,森林资源日趋减少。到2200年前的战国末期降为46%;1100年前的唐代约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为26%;1840年前后约降为17%;民国初期降为8.6%。可见,中国的森林是被过度增加的人口“一口一口”地“吃”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力号召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覆盖率。尤其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以后,造林运动成为了全民的行动。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在用全民的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一些不恰当的措施还是造成了森林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如“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铁,乡村集体林中的许多次生林被砍伐;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偿还前苏联贷款,东北和西南大量的原始森林被毁。 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期的12.51%提高到了16.55%。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我国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我国森林平均公顷蓄积量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中国人工林面积占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工林面积总量的50%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均消失天然林1628.2万公顷,中国年均消失40万公顷。 我国森林每公顷生物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森林每公顷生物量平均为157吨,而世界平均131吨。我国森林总生物量达160.09亿吨,占世界的3.63%。

人工造林有学问

人工恢复森林,首先必须考虑的条件就是水分、温度、风速、土壤等。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我们应当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先在那些能够成活森林的地方造林,北方山地先造沟谷和阴坡,保证成活率。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适当的地方造林,其实是“南辕北辙”,花再大的金钱也是浪费。

其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

第三,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自然界有其规律性。如在浑善达克沙地,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百平方米3~5棵榆树;而人工的杨树林密度高达30~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

第四,人工恢复森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还会造成“绿色荒漠”。

第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择种子造林。种子是经过有性繁殖的,种子萌发的幼苗主根明显,生命力旺盛,寿命长,而无性系繁殖的寿命短,所谓“长得快,死得也快”。种子繁殖虽然开始见效慢,但是,一旦成熟,能够自我更新,这种生态恢复是最彻底的。目前的做法是,先将种子种在苗圃里长成幼苗,然后再花更高的人力、财力将其移植到造林地点,中间许多幼苗死亡了。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在造林地点“点种子”呢?

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所谓的速生树种上,一些贵重木材的慢生树种,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景观价值都远远超过那些速生树种。随着各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贵重木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紧张,提前设计并种植慢生贵重树种可以“防患于未然”。

最后再谈一点城市造林。城市造林也要一分为二,前面提到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满足。城市造林尤其要避免大量使用速生树,要多发展那些寿命长、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高的乡土树木。树木消耗水分大,干旱区城市造林往往要背上人工浇水的负担,因此,不能大量发展。

北京为暖温带城市,树木是能够生长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种植了太多的速生树种如杨树,还有入侵物种如火炬树。城市造林的最高目标是城市森林,即能够自我更新,不需要打药、不需要浇水、不需要施肥,能够像自然界中的森林那样郁郁葱葱、自生自灭,并伴随一定的野生动物出没其中。

城市造林的理想原则是,种植本地物种,种成片林,最终成为城市森林,有自然属性。目前,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实现了这个目标。随着生态学知识在园林设计师那里逐渐普及,城市森林会离我们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近。

相关链接一:

世界森林之最

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为12.7%,森林蓄积量86.6亿立方米。人均不足9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现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或边疆地带,各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差异十分悬殊。

世界其他国家的森林分布和覆盖率情况如何呢?下面这组“世界森林之最”,或许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二。

1.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

2.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3.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最高的是蒙古,达到976立方米,是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0.7倍;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最低的是墨西哥,仅1立方米。

4.世界人均森林占有面积最多的洲是大洋洲,达到48公顷;最少的是亚洲,仅0.24公顷。

5.世界上人均绿地面积最多的国家是芬兰,年造林人均达0.38亩。

6.绿化最好的城市是波兰首都华沙,人均占有绿地达73.5平方米。

7.森林保护最好的国家是德国。

相关链接二:

世界森林日

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大会上,西班牙提出设立“世界森林日”的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这一节日正式予以确认,旨在提醒人们关注森林、保护森林。

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特定环境和需求,还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中国在1979年2月28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以法律形式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


相关文章

  • 假如森林消失
  • 假如森林消失 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那儿绿树成荫,那儿动物成群,那是动物们最好的栖息地,那就是森林.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森林,那会怎样? 假如没有森林,洪水会肆虐地吞没城市,直到地球变成水汪汪的水球,那人类也必死无疑. 森林可以阻挡风沙,假如没有了 ...查看


  • 假如没有了森林
  • 梁颖希 天空是那样蓝,鸟儿在天空中飞翔,穿越云朵,飞向远方.森林里,树木成阴,枝繁叶茂,树木是那么粗壮,叶子是那样碧绿,远看真像一块绿色的布.小河是那样清可见底,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和蜻蜒在玩耍呢!但是,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森林,这一 ...查看


  • 小学生作文假如我是
  • 小学生作文假如我是(一) 假如我是一滴雨,我想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你们一定是认为我想去世界各地玩耍,但并不是的,我想拯救世界的灾民,拯救小草.小花.大树--我想让它们获得新生.我会和我的兄弟姐妹一起浇灌小草.小花.大树,让它们获得新的生命,让 ...查看


  • 假如我是一个森林皇后
  • 假如我是一个森林皇后,我会每天早起,拿着我的浇水壶,给予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充足的甘露,让它们在我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假如我是一个森林皇后,我会每天去看望我的每一个动物子民,帮助它们解决生活的困难,让它们每天都生活的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假如我 ...查看


  • 作文:人与自然的战争
  • 我,是森林中的一颗树,一颗微不足道的小树,经过一天天的生长,我长成了参天大树.我可以制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吸尘,净化空气.有机物制造.固土,化工原料,防风,降温,转化无机物,生物圈不可或缺的生产者等.我还可以做成纸张,一次性筷子--做这些 ...查看


  • 假如我进入森林
  • "现在宣布2020年进入森林的人员名单:罗伯特.小菁.„„"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真的有我?!这可是我多年以来的心愿,进入原始森林,是任何一个略有成就的植物学家毕生所追求的梦想,这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将十分有益.可惜这 ...查看


  • 用假如写一段话
  • 1.假如生命是绿叶,我要让生命的绿叶永远富有活力:假如生命是红花,我要让生命的红花开遍人生的旅途. 2.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假若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阴凉):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意为世界 ...查看


  • 植树节手抄报:绿色森林
  • 随着一股强冷空气的入侵,3月12日,十堰下了一场壮丽的三月雪.本是植树节前夕,这种天气似乎会使人有些惋惜.然而,突降的大雪并没有挡住热爱环境的人们上山植树的热情. 绿色森林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因此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并有了法 ...查看


  • 植树节手抄报资料:植树造林好处多
  • 植树造林好处多多.美化环境,减少噪音,减少污染等.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每到春天,男女老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用绿色植被把我们的大地覆盖起来,成为绿色的大地. 首先植树造林能够美化环境,清除空气污染.据科学统计:一公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