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须根植于社会实践
——读《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有感 导论
本书源自于来自哈佛的迈克尔·桑德尔关于正义的公开课。因而,有别于著作的艰涩难懂,内容上深入浅出,并通过接连不断的提问,启发我们思考道德伦理问题,饶有趣味。
开章明义:什么是公正?作者认为,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一个公正的社会以正当的方式分配这些物品,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三种典型的的分配方式是福利、自由和德性。全书围绕这三种分配方式展开。下面简单进行讨论。
功利主义——幸福最大化
福利的分配方式即使幸福最大化,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功利主义。如果你和三个其他船员在一次远行中遭遇暴风雨,被困一个小岛,没有食物,没有淡水。你会参与投票并杀死一个人来延续其他的生命吗?功利主义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功利主义有一个重要假设——道德在于权衡得失,道德仅仅期望一种更完备的、对社会结果的估算。这种数字至上的原则显然没有将人当做一个“人”来看。它对所有的人类等量齐观,并没有考虑他们之间质的差别。诚然,在一个小团体中,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也许会影响我们做出自我牺牲,但当这个团体扩大到整个社会时,这种意识就变得薄弱了,个人主义凌驾其上,没有人会考量社会总体得失而牺牲自我。
从一位功利主义者的角度,他会同意古罗马人将基督教徒扔给竞技场中的狮子以娱乐围观的观众,因为有足够多的罗马人从这一残暴的景象中得到足够多的快乐,足以盖过基督教徒被狮子撕裂时的痛苦。这与另一种分配方式——自由主义背道而驰。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试图将功利主义改写一则更加人性化、更少算计的学说,而加以挽救。他将功利建立在作为进取性存在的人的永恒利益之上。他认为,尊重个体自由从长远来看,会导致最大的幸福。因为差异和反对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能量和活力。密尔还将快乐分为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这反驳了上面的那个狮子吃人的例子。狮子吃人迎合了围观者的低级趣味,是应当纠正的不良社会风气。显然,在这里密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权,使功利主义显得不那么尖锐。
自由主义——自由至上
与福利对立的是自由。顾名思义,即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物的权利。与过于理性的福利相比,自由主义更人性化,易于接受。然而,这种过分的自由也有弊端。设想,你是一个穷人并处在一个两级分化严重的社会,显然你需要政府以税收形式将高收入者的钱通过再分配使你受益,但自由主义者反驳道,如果政府有权拿走他们的一部分财产,那么政府也有权索要他们的一部分时间,那么这本质上是对他们的一种所有权。这种推理有些霸道,但也充分说明道理。
自由主义者还会支持同性恋,会支持经过双方同意的人吃人,会支持自杀,因为自由至上。尽管现在这些现象还饱受争议。显然,自由主义也太过极端,推崇个人主义而凌驾于公共领域之外。他们接受人们现有的各种偏好,而忽视了整个社会所共同追求的道德价值、我们所过的生活的意义及我们所共享的共同生活的质量和品质。正如市场还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公正需要政策来修正社会和经济的缺陷,并给予每个人通往成功之路的平等机会。
德性——中庸之道
第三种是德性,即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并不像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那样极端得推崇整体利益或个人自由,德性是一种中庸之道,它推崇个人的德性并致力共同善,应该是对公正一种更合适的考量。本书开头的一个例子:墨西哥湾遭遇飓风,使物价飙升,涨到平时的好几倍。这种企图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显然是不对的。这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缺陷。因而,作者说,贪婪是一种恶,是一种不道德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当它使人们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时。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恶,它还与公民德性相冲突。
1.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为了培养德性,我们需要将公共认可赋予那些展示了公民成就的人,就满足了这个良好城市所起的教育作用,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公正进路的考量。如果我们在分配长笛,谁应该得到最好的长笛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那些最好的长笛吹奏者。如果基于其他任何因素,如财富、贵族身份、身体上的美丽以及机会等,而有差别地对待的话,那将是不公正的。亚里士多德持的是目的论观点,为了决定某物品的正当分配方式,我们需要研究被分配之物的目的和意图。他有个很哲学的比喻是:火焰之所以向上蹿是因为它要接近天空——那是它的天然之乡,石头之所以往下落是因为它们在奋力接近地球——这是它们的所属之地。这个比喻是美丽的,亚里士多德给万物赋予了灵性来阐述它们存在的规律,进而告诉我们要理解自然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就要抓住它的意图和本质的意义。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结果上来说和功利主义在很多情况下不谋而合。为了长笛被更好的吹奏,而将最好的长笛分配给最好的吹奏者,虽然满足了大多数欣赏者的享受,但也侵害了那小部分技能较差的人的利益。尽管亚里士多德是从目的推出结果,而功利主义是从结果反推。但他的理由显然高尚了许多,超过了功利主义的考量。而相比较于自由主义强调的选择,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强调一种适合。但由谁来决定什么样的社会职责适合自己呢?他的这种观点给统治阶级带来了借口来维护奴隶制度,而狡辩奴隶生而为奴。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些不足,但无疑是培养德性的公正进路的一种良好开端。
2.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另一方面,德性常常是模糊的,甚至有时自相矛盾,因为它不像法律那般字正言明,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并常常带有主观性。罗尔斯给出了一个假想的无知之幕的概念:假设我们聚在一起来选择各种原则,我们不知道任何有关于我们自己是谁的信息,那么,我们实际上就会从一种原初的平等状态而进行选择。因为没有人会有一个更高的讨价还价的地位,那么我们所同意的各种原则就会使公平的。他将道德抽象成一种假想的、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所达成的社会契约。其主要思想是:关于收入和机会的分配,不应当依赖于那些从道德上来说具有任意性
的因素。罗尔斯认为,自由至上主义和精英统治制度的公正理论都体现出道德任意性,因为其先天的优越性如家境、资质等,造成了后天的不平等。但他的绝对均等观还有辗转的余地。他提出的差异原则强调,只有当收入的不平等,能够产生那些最终能够帮助最不利者的成果时,它才是正当的。罗尔斯的公正理论显然很公平,但却过于哲学理想而很难实现,因为谁能完全摈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呢?在决定如何界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我们并不总是可能搁置各种不同的关于良善生活的观念。并且即使当这是可能的,也可能是不值得欲求的。因为脱离于实际的土壤,只能成为美好的幻想。
总结
梭伦认为,公正的目的是使社会秩序稳定,内容是社会至善或“给一个人所应得”。他说:“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财有势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让任何一方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认为,公正就是给每个人的应得,富人对财富的占有应适可而止,穷人对财富欲望也不要太高,穷人和富人应该得到他们所应该得到的一份,虽然贫富差距不可避免,但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因而应得中又有一种平等的倾向。差距反映了自由,缩小差距反映了公平。因而,关于公正的讨论,不是哲学家们的自娱自乐,而是对社会和谐以及稳定的一种追求。
虽然,不可能通过读这一本书,就透彻了解书中所涉及的诸位大思想家,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边沁、密尔、康德、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观点,但是,毕竟会从中得到启示,开阔眼界,打开思路。于是自然会联想到,当理念与实际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做是好?这既是本书最引人深思的关节点,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最能体会出重要性和复杂性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醒我们:所有关于分配公正的理论都具有歧视性。现实常常是各种公正理论的结合。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一种毫不接触墙上影子的哲学,只能形成一种贫瘠的乌托邦;道德反思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追求,而是一种公共的努力。它需要一个对话者——一个朋友、一个邻居、一个同志或一个同胞。要想抓住公正的含义以及良善生活的本质,我们必须超越偏见和日常生活的惯例。因此,公正理论唯有深入生活来探求其本质,才能源于生活。
公正须根植于社会实践
——读《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有感 导论
本书源自于来自哈佛的迈克尔·桑德尔关于正义的公开课。因而,有别于著作的艰涩难懂,内容上深入浅出,并通过接连不断的提问,启发我们思考道德伦理问题,饶有趣味。
开章明义:什么是公正?作者认为,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一个公正的社会以正当的方式分配这些物品,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三种典型的的分配方式是福利、自由和德性。全书围绕这三种分配方式展开。下面简单进行讨论。
功利主义——幸福最大化
福利的分配方式即使幸福最大化,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功利主义。如果你和三个其他船员在一次远行中遭遇暴风雨,被困一个小岛,没有食物,没有淡水。你会参与投票并杀死一个人来延续其他的生命吗?功利主义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功利主义有一个重要假设——道德在于权衡得失,道德仅仅期望一种更完备的、对社会结果的估算。这种数字至上的原则显然没有将人当做一个“人”来看。它对所有的人类等量齐观,并没有考虑他们之间质的差别。诚然,在一个小团体中,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也许会影响我们做出自我牺牲,但当这个团体扩大到整个社会时,这种意识就变得薄弱了,个人主义凌驾其上,没有人会考量社会总体得失而牺牲自我。
从一位功利主义者的角度,他会同意古罗马人将基督教徒扔给竞技场中的狮子以娱乐围观的观众,因为有足够多的罗马人从这一残暴的景象中得到足够多的快乐,足以盖过基督教徒被狮子撕裂时的痛苦。这与另一种分配方式——自由主义背道而驰。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试图将功利主义改写一则更加人性化、更少算计的学说,而加以挽救。他将功利建立在作为进取性存在的人的永恒利益之上。他认为,尊重个体自由从长远来看,会导致最大的幸福。因为差异和反对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能量和活力。密尔还将快乐分为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这反驳了上面的那个狮子吃人的例子。狮子吃人迎合了围观者的低级趣味,是应当纠正的不良社会风气。显然,在这里密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权,使功利主义显得不那么尖锐。
自由主义——自由至上
与福利对立的是自由。顾名思义,即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自由权——用自己所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物的权利。与过于理性的福利相比,自由主义更人性化,易于接受。然而,这种过分的自由也有弊端。设想,你是一个穷人并处在一个两级分化严重的社会,显然你需要政府以税收形式将高收入者的钱通过再分配使你受益,但自由主义者反驳道,如果政府有权拿走他们的一部分财产,那么政府也有权索要他们的一部分时间,那么这本质上是对他们的一种所有权。这种推理有些霸道,但也充分说明道理。
自由主义者还会支持同性恋,会支持经过双方同意的人吃人,会支持自杀,因为自由至上。尽管现在这些现象还饱受争议。显然,自由主义也太过极端,推崇个人主义而凌驾于公共领域之外。他们接受人们现有的各种偏好,而忽视了整个社会所共同追求的道德价值、我们所过的生活的意义及我们所共享的共同生活的质量和品质。正如市场还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公正需要政策来修正社会和经济的缺陷,并给予每个人通往成功之路的平等机会。
德性——中庸之道
第三种是德性,即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并不像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那样极端得推崇整体利益或个人自由,德性是一种中庸之道,它推崇个人的德性并致力共同善,应该是对公正一种更合适的考量。本书开头的一个例子:墨西哥湾遭遇飓风,使物价飙升,涨到平时的好几倍。这种企图利用别人的困难和痛苦发财显然是不对的。这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缺陷。因而,作者说,贪婪是一种恶,是一种不道德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当它使人们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时。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恶,它还与公民德性相冲突。
1.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为了培养德性,我们需要将公共认可赋予那些展示了公民成就的人,就满足了这个良好城市所起的教育作用,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公正进路的考量。如果我们在分配长笛,谁应该得到最好的长笛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那些最好的长笛吹奏者。如果基于其他任何因素,如财富、贵族身份、身体上的美丽以及机会等,而有差别地对待的话,那将是不公正的。亚里士多德持的是目的论观点,为了决定某物品的正当分配方式,我们需要研究被分配之物的目的和意图。他有个很哲学的比喻是:火焰之所以向上蹿是因为它要接近天空——那是它的天然之乡,石头之所以往下落是因为它们在奋力接近地球——这是它们的所属之地。这个比喻是美丽的,亚里士多德给万物赋予了灵性来阐述它们存在的规律,进而告诉我们要理解自然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就要抓住它的意图和本质的意义。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结果上来说和功利主义在很多情况下不谋而合。为了长笛被更好的吹奏,而将最好的长笛分配给最好的吹奏者,虽然满足了大多数欣赏者的享受,但也侵害了那小部分技能较差的人的利益。尽管亚里士多德是从目的推出结果,而功利主义是从结果反推。但他的理由显然高尚了许多,超过了功利主义的考量。而相比较于自由主义强调的选择,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强调一种适合。但由谁来决定什么样的社会职责适合自己呢?他的这种观点给统治阶级带来了借口来维护奴隶制度,而狡辩奴隶生而为奴。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些不足,但无疑是培养德性的公正进路的一种良好开端。
2.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另一方面,德性常常是模糊的,甚至有时自相矛盾,因为它不像法律那般字正言明,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并常常带有主观性。罗尔斯给出了一个假想的无知之幕的概念:假设我们聚在一起来选择各种原则,我们不知道任何有关于我们自己是谁的信息,那么,我们实际上就会从一种原初的平等状态而进行选择。因为没有人会有一个更高的讨价还价的地位,那么我们所同意的各种原则就会使公平的。他将道德抽象成一种假想的、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所达成的社会契约。其主要思想是:关于收入和机会的分配,不应当依赖于那些从道德上来说具有任意性
的因素。罗尔斯认为,自由至上主义和精英统治制度的公正理论都体现出道德任意性,因为其先天的优越性如家境、资质等,造成了后天的不平等。但他的绝对均等观还有辗转的余地。他提出的差异原则强调,只有当收入的不平等,能够产生那些最终能够帮助最不利者的成果时,它才是正当的。罗尔斯的公正理论显然很公平,但却过于哲学理想而很难实现,因为谁能完全摈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呢?在决定如何界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我们并不总是可能搁置各种不同的关于良善生活的观念。并且即使当这是可能的,也可能是不值得欲求的。因为脱离于实际的土壤,只能成为美好的幻想。
总结
梭伦认为,公正的目的是使社会秩序稳定,内容是社会至善或“给一个人所应得”。他说:“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财有势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双方,不让任何一方公正地占据优势。”梭伦认为,公正就是给每个人的应得,富人对财富的占有应适可而止,穷人对财富欲望也不要太高,穷人和富人应该得到他们所应该得到的一份,虽然贫富差距不可避免,但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因而应得中又有一种平等的倾向。差距反映了自由,缩小差距反映了公平。因而,关于公正的讨论,不是哲学家们的自娱自乐,而是对社会和谐以及稳定的一种追求。
虽然,不可能通过读这一本书,就透彻了解书中所涉及的诸位大思想家,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边沁、密尔、康德、罗尔斯等人的理论观点,但是,毕竟会从中得到启示,开阔眼界,打开思路。于是自然会联想到,当理念与实际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做是好?这既是本书最引人深思的关节点,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最能体会出重要性和复杂性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醒我们:所有关于分配公正的理论都具有歧视性。现实常常是各种公正理论的结合。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一种毫不接触墙上影子的哲学,只能形成一种贫瘠的乌托邦;道德反思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追求,而是一种公共的努力。它需要一个对话者——一个朋友、一个邻居、一个同志或一个同胞。要想抓住公正的含义以及良善生活的本质,我们必须超越偏见和日常生活的惯例。因此,公正理论唯有深入生活来探求其本质,才能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