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
概 述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两类。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在辨证唯物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适合的经济理论,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经验、逻辑判断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的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十种方法:
第一章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就是将企业的实际数据与有关的指标数据进行对比,以分析企业实际数据与有关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对企业实际状况做出全面评价和判断的过程。此法是企业统计分析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的种类和内容
(1)按对比的时间状况不同,分静态(同一时间)对比和动态(不同时间)对比。 静态对比:实际数与计划数;本企业实际数与另一个企业实际数;本企业实际数与同时期本行业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本企业实际数据与同期经验数据、理论数据。
动态对比:主要内容有企业实际数与企业前期数据、历史最好时期数据、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期的数据的对比。
(2)按对比说明的对象不同,分为单指标对比和多指标对比
对比分析法
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法 平均和变异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 科技进步测定法
二、对比分析法原则(可比性) (1)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可比; (2)指标时间范围可比;
(3)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可比; (4)总体性质可比。
第二章 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法
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法: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所占比重,进而分析某一总体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总体的性质、总体内部结构依时间推移而表现出的变化规律性的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法的主要运用的方面:
(1)企业或调查咨询公司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大量运用分组法设计调查问卷,并用结构相对数反映调查结果。
(2)运用结构相对数分析企业总体的质量或工作质量。
(3)根据总体的内部结构认识总体的特征,分析现象的性质和所属的类型。 (4)将不同时间的同一总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现象总体结构变化的过程,揭示现象总体由量变逐渐转化为质变的规律性。
(5)将同一总体相互联系的两种结构放在一起观察,分析研究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 (6)将分组资料与其他指标联系起来,观察和分析不同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7)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比较各组结构相对数的大小,寻找影响事物现状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8)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比例分析(此法一般不单独使用,可以与对比分析法等一起使用)。
第三章 平均和变异分析法
平均和变异分析法:是利用平均指标(反映集中趋势)和变异指标(反映离中趋势)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及差异的方法。
分析时的注意点:
(1)根据经济现象本身的特点,依据管理工作所掌握的基础资料,正确计算平均指标,
以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高低,并用以不同总体之间的对比。
(2)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结合起来分析,全面认识和评价总体。
(3)将总平均数与组平均数结合分析,正确认识和评价总体结构对平均水平的影响。 (4)将平均数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更深入认识总体内部的具体情况和典型事例。
第四章 平衡分析法(比较少用)
平衡分析法:就是把影响现象平衡的各因素列举出来,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从企业实际资料中寻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平衡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企业行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企业平衡分析的主要方法: ㈠编制平衡表 1、收付式平衡表 2、并列式平衡表 3、棋盘式平衡表
㈡建立平衡关系式,进行分析和推算 1、实物平衡式 2、价值平衡式
第五章 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和变动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变化的特征、速度、趋势和规律性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编制时间数列观察企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趋势及其规律,计算相应的动态分析指标,用以描述现象发展变化的特征;
第二,编制较长时期的时间数列,测定长期趋势、季节变动的规律,并进行统计预测,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具体操作和分析方法:
一、编制时间数列:将企业经济现象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排列形成数列。它由指标所属的时间和指标数值两个要素构成。
二、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描述现象变化的特征 1.动态比较指标:增减量、发展速度、增减速度
2.动态平均指标: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三、测定时间数列的变动规律,并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 1.长期趋势分析和预测 2.季节变动分析与预测
第六章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种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法。
一、因素分析法主要通过编制指标体系来进行 ㈠指数。 ㈡综合指数。
二、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㈠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二因素分析的综合指数体系。 ㈡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多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及连锁替代法。 ㈢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分析平均工资的变化) 三、因素分析法的扩展运用
第七章 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测定经济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规律性,并据以进行预测和控制的分析方法。
一、相关关系及其类型
相关关系:有关系但并不是确定关系。
类型:正相关、负相关;线性相关、曲线相关;单相关、复相关。 二、相关分析的内容
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以及相关关系的类型 2、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3、拟合回归方程 4、判定回归分析的可靠性
5、根据回归方程进行内插、外推预测和控制 三、直线相关
㈠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直线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指标,用r表示。 r的绝对值在0.3以下,表明两变量不相关; r的绝对值在0.3~0.5之间,表明两变量低度相关; r的绝对值在0.5~0.8之间,表明两变量显著相关; r的绝对值在0.8以上,表明两变量高度相关;
㈡回归分析:直线回归分析基本形式y=a+bx(求解a、b)
第八章 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依据业务量、成本、利润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测定某项业务盈亏点,对企业利润做出预测和决策的方法。
一、量、本、利分析法的有关概念
1、产品成本:企业的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相加之和。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变动成本:随产品产量变动、为生产产品而支出的各项直接费用,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和计件工资等。
3、固定成本:不随产品产量变动的、为生产产品而支出的直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用等。
4、产品制造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直接支付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工资费用、其他直接支出费用和制造费用。
5、期间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
6、单位产品成本:是指在批量生产和销售情况下每一单位产品生产或销售平均耗用的成本,它等于总成本除以产品产量或销售量。
7、盈亏平衡点:是指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成本相等,既无利润又不亏损的状况,也称保本点。增加产量或销售量,超过平衡点,企业就能获得利润;减少销售量,达不到盈亏平衡点,企业就要发生亏损。
二、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总成本是由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构成。在一定限度内,产量或销售量增加,固定成本并不增加,则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下降;产量或销售量增加,变动成本增加,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随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化。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即可找到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的产量或销售量,即盈亏平衡点。
三、量、本、利分析法的应用内容 1、测算盈亏平衡点
在盈亏平衡点: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变动成本×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据此可计算出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
例:某企业计划生产的甲产品每台价格100元,每台产品的变动成本80元,固定成本60000元,则甲产品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60000/(100-80)=3000台,销售收入=100×3000=300000元
2、测算企业在一定利润目标下的销售量
一定利润额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销售利润额)/(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例:上述企业在计划期间希望获得1万元的利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甲产品的销售量=(60000+10000)/(100-80)=3500台。
3、预测企业达到一定销售量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销售利润。 销售利润额=销售量×(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
例:上述企业在未来期,计划将甲产品的销售量提高到4000台,则企业可获得利润=4000× (100-80)-60000=20000元。
第九章 综合评价分析法
一、综合评价分析法:是用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和比较的方法,又称多变量综合评价分析法。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的步骤
1、根据评价分析的目的,选择若干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分析的指标体系;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同度量处理;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分析的科学性;
4、对指标进行汇总,计算综合评价分析值,进行排序,并得出结论。 第九章 综合评价分析法
一、综合评价分析法:是用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和比较的方法,又称多变量综合评价分析法。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的步骤
1、根据评价分析的目的,选择若干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分析的指标体系;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同度量处理;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分析的科学性;
4、对指标进行汇总,计算综合评价分析值,进行排序,并得出结论。 五、确定综合评价分析指标的权数 主要方法:
1、经验判断法。 2、专家咨询法。 六、综合评价分析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1、打分综合法。 2、打分排队法。 3、综合指数法。
例: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数体系
注意: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方法,指标值小于等于60%时,即可的12分;当指标值大于60%小于1时,其得分=(指标值-不允许值1) ÷(0.6-不允许值1);当指标值大于或等于1(即资不抵债),即得分为0。
计算结果是:A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4.16%,说明A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不仅高于B企业,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良好,A企业是赢利企业。B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93.40%,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4
第十章 科技进步测定法
科技进步测定法:是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科技进步的水平、状况及其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它可以为企业制定技术措施,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依据。
科技进步测定法的方法:
编制科技进步综合指数;生产函数法。
一、编制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从动态上反映企业科技进步的状况
影响和反映企业科技进步情况的因素和指标有: 1.企业决策者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 2.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3.企业科技进步活动实施情况。
4.企业科技进步效果。 (反映企业新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反映新技术使用效果、反映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5.企业科技进步管理机制。 二、生产函数法
1.生产函数数学模型
2.经济量的确定和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 3.参数α、β的估计 4.科技进步对产出贡献的计算
企业统计分析方法
概 述
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两类。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在辨证唯物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适合的经济理论,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经验、逻辑判断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性质、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的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十种方法:
第一章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就是将企业的实际数据与有关的指标数据进行对比,以分析企业实际数据与有关数据之间的对比关系,对企业实际状况做出全面评价和判断的过程。此法是企业统计分析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的种类和内容
(1)按对比的时间状况不同,分静态(同一时间)对比和动态(不同时间)对比。 静态对比:实际数与计划数;本企业实际数与另一个企业实际数;本企业实际数与同时期本行业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本企业实际数据与同期经验数据、理论数据。
动态对比:主要内容有企业实际数与企业前期数据、历史最好时期数据、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期的数据的对比。
(2)按对比说明的对象不同,分为单指标对比和多指标对比
对比分析法
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法 平均和变异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 科技进步测定法
二、对比分析法原则(可比性) (1)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可比; (2)指标时间范围可比;
(3)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可比; (4)总体性质可比。
第二章 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法
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法: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所占比重,进而分析某一总体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总体的性质、总体内部结构依时间推移而表现出的变化规律性的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和结构分析法的主要运用的方面:
(1)企业或调查咨询公司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大量运用分组法设计调查问卷,并用结构相对数反映调查结果。
(2)运用结构相对数分析企业总体的质量或工作质量。
(3)根据总体的内部结构认识总体的特征,分析现象的性质和所属的类型。 (4)将不同时间的同一总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现象总体结构变化的过程,揭示现象总体由量变逐渐转化为质变的规律性。
(5)将同一总体相互联系的两种结构放在一起观察,分析研究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 (6)将分组资料与其他指标联系起来,观察和分析不同社会经济现象之间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7)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比较各组结构相对数的大小,寻找影响事物现状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8)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比例分析(此法一般不单独使用,可以与对比分析法等一起使用)。
第三章 平均和变异分析法
平均和变异分析法:是利用平均指标(反映集中趋势)和变异指标(反映离中趋势)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及差异的方法。
分析时的注意点:
(1)根据经济现象本身的特点,依据管理工作所掌握的基础资料,正确计算平均指标,
以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高低,并用以不同总体之间的对比。
(2)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结合起来分析,全面认识和评价总体。
(3)将总平均数与组平均数结合分析,正确认识和评价总体结构对平均水平的影响。 (4)将平均数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分析,更深入认识总体内部的具体情况和典型事例。
第四章 平衡分析法(比较少用)
平衡分析法:就是把影响现象平衡的各因素列举出来,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从企业实际资料中寻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平衡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企业行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
企业平衡分析的主要方法: ㈠编制平衡表 1、收付式平衡表 2、并列式平衡表 3、棋盘式平衡表
㈡建立平衡关系式,进行分析和推算 1、实物平衡式 2、价值平衡式
第五章 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和变动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变化的特征、速度、趋势和规律性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编制时间数列观察企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趋势及其规律,计算相应的动态分析指标,用以描述现象发展变化的特征;
第二,编制较长时期的时间数列,测定长期趋势、季节变动的规律,并进行统计预测,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具体操作和分析方法:
一、编制时间数列:将企业经济现象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排列形成数列。它由指标所属的时间和指标数值两个要素构成。
二、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描述现象变化的特征 1.动态比较指标:增减量、发展速度、增减速度
2.动态平均指标: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三、测定时间数列的变动规律,并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 1.长期趋势分析和预测 2.季节变动分析与预测
第六章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种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法。
一、因素分析法主要通过编制指标体系来进行 ㈠指数。 ㈡综合指数。
二、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㈠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二因素分析的综合指数体系。 ㈡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多因素分析的指数体系及连锁替代法。 ㈢平均指标指数体系(分析平均工资的变化) 三、因素分析法的扩展运用
第七章 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测定经济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规律性,并据以进行预测和控制的分析方法。
一、相关关系及其类型
相关关系:有关系但并不是确定关系。
类型:正相关、负相关;线性相关、曲线相关;单相关、复相关。 二、相关分析的内容
1、确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以及相关关系的类型 2、判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3、拟合回归方程 4、判定回归分析的可靠性
5、根据回归方程进行内插、外推预测和控制 三、直线相关
㈠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直线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指标,用r表示。 r的绝对值在0.3以下,表明两变量不相关; r的绝对值在0.3~0.5之间,表明两变量低度相关; r的绝对值在0.5~0.8之间,表明两变量显著相关; r的绝对值在0.8以上,表明两变量高度相关;
㈡回归分析:直线回归分析基本形式y=a+bx(求解a、b)
第八章 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是依据业务量、成本、利润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测定某项业务盈亏点,对企业利润做出预测和决策的方法。
一、量、本、利分析法的有关概念
1、产品成本:企业的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相加之和。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2、变动成本:随产品产量变动、为生产产品而支出的各项直接费用,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和计件工资等。
3、固定成本:不随产品产量变动的、为生产产品而支出的直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用等。
4、产品制造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直接支付的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工资费用、其他直接支出费用和制造费用。
5、期间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
6、单位产品成本:是指在批量生产和销售情况下每一单位产品生产或销售平均耗用的成本,它等于总成本除以产品产量或销售量。
7、盈亏平衡点:是指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成本相等,既无利润又不亏损的状况,也称保本点。增加产量或销售量,超过平衡点,企业就能获得利润;减少销售量,达不到盈亏平衡点,企业就要发生亏损。
二、量、本、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总成本是由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构成。在一定限度内,产量或销售量增加,固定成本并不增加,则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下降;产量或销售量增加,变动成本增加,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随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化。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即可找到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的产量或销售量,即盈亏平衡点。
三、量、本、利分析法的应用内容 1、测算盈亏平衡点
在盈亏平衡点: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变动成本×销售量)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据此可计算出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
例:某企业计划生产的甲产品每台价格100元,每台产品的变动成本80元,固定成本60000元,则甲产品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60000/(100-80)=3000台,销售收入=100×3000=300000元
2、测算企业在一定利润目标下的销售量
一定利润额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销售利润额)/(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例:上述企业在计划期间希望获得1万元的利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甲产品的销售量=(60000+10000)/(100-80)=3500台。
3、预测企业达到一定销售量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销售利润。 销售利润额=销售量×(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
例:上述企业在未来期,计划将甲产品的销售量提高到4000台,则企业可获得利润=4000× (100-80)-60000=20000元。
第九章 综合评价分析法
一、综合评价分析法:是用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和比较的方法,又称多变量综合评价分析法。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的步骤
1、根据评价分析的目的,选择若干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分析的指标体系;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同度量处理;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分析的科学性;
4、对指标进行汇总,计算综合评价分析值,进行排序,并得出结论。 第九章 综合评价分析法
一、综合评价分析法:是用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和比较的方法,又称多变量综合评价分析法。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的步骤
1、根据评价分析的目的,选择若干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分析的指标体系;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同度量处理;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分析的科学性;
4、对指标进行汇总,计算综合评价分析值,进行排序,并得出结论。 五、确定综合评价分析指标的权数 主要方法:
1、经验判断法。 2、专家咨询法。 六、综合评价分析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1、打分综合法。 2、打分排队法。 3、综合指数法。
例: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数体系
注意: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方法,指标值小于等于60%时,即可的12分;当指标值大于60%小于1时,其得分=(指标值-不允许值1) ÷(0.6-不允许值1);当指标值大于或等于1(即资不抵债),即得分为0。
计算结果是:A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4.16%,说明A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不仅高于B企业,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良好,A企业是赢利企业。B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93.40%,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4
第十章 科技进步测定法
科技进步测定法:是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科技进步的水平、状况及其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它可以为企业制定技术措施,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依据。
科技进步测定法的方法:
编制科技进步综合指数;生产函数法。
一、编制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从动态上反映企业科技进步的状况
影响和反映企业科技进步情况的因素和指标有: 1.企业决策者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 2.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3.企业科技进步活动实施情况。
4.企业科技进步效果。 (反映企业新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反映新技术使用效果、反映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5.企业科技进步管理机制。 二、生产函数法
1.生产函数数学模型
2.经济量的确定和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 3.参数α、β的估计 4.科技进步对产出贡献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