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出师表课文全解

28.出师表 课文全解

一、写作背景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喻极其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二、难句例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2、引喻失义。

“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喻”是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

6、察纳雅言。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7、庶竭驽钝。

译文:让我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三、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填入括号内。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5.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四、内容,层次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1段)

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形势之危急,论及国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刘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最后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

说明: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第2段)

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若用课文中原文回答层意则应答第二段第一句).

“宫中”,指刘禅皇宫中的亲信。“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即执政的朝廷)中的官员。223年,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治府严明,赏罚有度。鉴于对刘禅昏弱的担忧,诸葛亮特意提醒刘禅,对宫中要赏罚分明,如同府中赏罚严明一样。赏罚严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昏庸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亲近侍臣,受他们牵制与朝廷中执政的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这是东汉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诸葛亮把这作为前车之鉴而提出建议,他先强调宫府一体,执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

第三层(第3-5段)

为了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的稳定,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将一批可靠的优秀的文臣武将一一向刘禅推荐,并警之以历史教训,让他明白亲贤远佞,才能兴复汉室。诸葛亮对人事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刘禅要亲信什么人,他都一一列举;刘禅要疏远什么人,就不言而喻了。他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

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

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层(第6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

此段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先写自己身份,志趣,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接下来,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与先帝以驱驰。”中,再写自己对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

最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一句叙述自己与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

第二层(7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层(8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

第四层(9段):诉依依之离情。

五、内容分析:

1.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又说“益州疲弊”?

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原因是:(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魏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3.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治国建议?并且反复陈说的又是哪一条?

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的建议共三条:

(1)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即“亲贤臣,远小人”)

反复陈说的是第三条。

4.诸葛亮在这篇表中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励精图治,兴复汉室。

5.“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论此事”的“此事”指什么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本文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对比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是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7.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8.伐魏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指什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8.出师表 课文全解

一、写作背景

蜀汉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皇帝。他小名叫阿斗,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比喻极没出息;“把别人当成阿斗”,比喻极其糊涂。

公元223年刘备讨伐吴国失败得了重病,在白帝城托孤,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光复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公元227年,诸葛亮平定了西南方之后,要出兵北伐。他要离开国都,对这样一位是非不辨,好歹不分的皇帝该怎么办?用讽谏的言辞,他可能听不懂;直言教导又失君臣之礼节。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对他“晓之以理”,使他理解所告诫的内容,并具体指出如何去做;并“动之以情”,以自己为报先主之恩和对蜀汉无比忠贞之情来打动刘禅。因此这篇《出师表》一字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真切感人,可称为天下之至文。

表也叫做疏,“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上书言事”,相当于今天的“打报告”陈述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出师表”意思是“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二、难句例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2、引喻失义。

“引喻”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 “喻”是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不合时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之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是“低微鄙俗”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来看我。

6、察纳雅言。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7、庶竭驽钝。

译文:让我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三、积累: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填入括号内。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5.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四、内容,层次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1段)

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形势之危急,论及国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刘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最后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能够救国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

说明:本段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分析形式;第二小层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第三小层,提出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第2段)

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若用课文中原文回答层意则应答第二段第一句).

“宫中”,指刘禅皇宫中的亲信。“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即执政的朝廷)中的官员。223年,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治府严明,赏罚有度。鉴于对刘禅昏弱的担忧,诸葛亮特意提醒刘禅,对宫中要赏罚分明,如同府中赏罚严明一样。赏罚严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昏庸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亲近侍臣,受他们牵制与朝廷中执政的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这是东汉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诸葛亮把这作为前车之鉴而提出建议,他先强调宫府一体,执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

第三层(第3-5段)

为了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的稳定,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将一批可靠的优秀的文臣武将一一向刘禅推荐,并警之以历史教训,让他明白亲贤远佞,才能兴复汉室。诸葛亮对人事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刘禅要亲信什么人,他都一一列举;刘禅要疏远什么人,就不言而喻了。他对刘禅“亲贤远佞”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

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

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国忠贞不二的感情。 第一层(第6段):自述出身,讲述个人经历。

此段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先写自己身份,志趣,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接下来,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与先帝以驱驰。”中,再写自己对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的受恩感激之情。

最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一句叙述自己与先帝艰苦创业的历史。

第二层(7段):表达尽力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层(8段):提出光复汉室的要求。

第四层(9段):诉依依之离情。

五、内容分析:

1.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文章开头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又说“益州疲弊”?

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原因是:(1)先帝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魏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3.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治国建议?并且反复陈说的又是哪一条?

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的建议共三条:

(1)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即“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即“亲贤臣,远小人”)

反复陈说的是第三条。

4.诸葛亮在这篇表中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励精图治,兴复汉室。

5.“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论此事”的“此事”指什么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6.本文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对比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是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7.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8.伐魏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指什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相关文章

  • 初中教材目录
  • 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度(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查看


  • 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语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王秋焕 一.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5人,男生9人,女生6人.由于学期初刚接手本班的语文课,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太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要求也不会在短时间内适应,所以需要教学双方 ...查看


  • 初中语文目录(语文)
  • 七年级上册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作者:不详  时间:2008-2-3 9:05: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010 有幸参加了第一轮的课改实践,课改让我放宽了眼界,上课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经过上一轮的实践,感触颇多:现实的应试教育与课改要求总有那么一段距离,让你想爱 ...查看


  • 七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教学教案:第六单元 古文二则 郢人
  • <郢人>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2. 学会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 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 理解庄子运用寓言进行比喻的手法. 5. 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重点:1. 学 ...查看


  • 中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大全(语文版)最新
  • 中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大全 七年级上册 1. <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本文中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不亦乐乎,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2. <木兰 ...查看


  • 语文版初中语文目录
  •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7.*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8.*&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