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说明书)
概念建筑的设计(博物馆、戏剧院、体育馆、茶楼等世界建筑审美发展的趋势
姓 名 学 院 艺术与服装学院 专 业 环境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职 称2010年6月10日
)
天津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长 教研室主任 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表(设计类)
天津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表
摘 要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它更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未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时代,曾出现了对空中城市、海上城市的畅想,这些实际上都是当时对未来的设想。信息时代需要有这个时代对未来的设想。今天,建筑师每天都在规划实实在在的东西,过于关心建筑本身的“实”的东西,对“虚”的问题关注却不够,尤其对于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比如空间行为上的、社会生活上的问题,很少被建筑师所注意。建筑师能不能采用一些非建筑的手法来解决诸如环境、生态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科技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可能性,去丰富和扩展我们所熟识的世界,但不可能替代传统的价值,人类不仅仅需要功能,还需要记忆,人不仅仅是生物,还是文化的产物。概念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许多设计方案都从建筑的角度关注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探讨了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设施;概念设计;建筑发展方向
ABSTRACT
In some sense, a place of the past and the now start from the museum. A museum is a physical development, people through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dialogue,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time, overlooking the history of ups. The museum is simply a citizen culture with place, it should be one of the main places of recreation, Enjoy a quiet, elegant atmosphere of rare, and in this atmosphere relaxed at work, studies in the future to take hear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museum. The museum is exhibited on display, cultural relics, publicity, services, history and now, i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dialogue urb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acilities.
In the industrial age, had appeared in the city, the city, the sea is actually think of the future. In this era of information age in the future are needed. Today, architects, every day in the planning, building itself is concerned, "" to" virtual "problem is enough, especially in network era, such as the virtual space space behavior, social problems in life, is seldom architect. Architect can using some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to solve such as environment,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architects such activities, providing a more op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s us with more, although the means and possibility to enrich and exp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but may not replace traditional values, human not only need to function, still need to memory,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culture, or creatures. A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ceptual design scheme is, many from the Angle of building space changes on human, and probes into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Urban cultural facilities;Conceptual design;Build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世界建筑的现状................................................... 1
1.1建筑意义的再认识 ..................................................... 1 1.2从实用功能到艺术审美 ................................................. 1 1.3对“形式追随功能”的思考 ............................................. 1
第二章 概念博物馆设计前期调研 ......................................... 3
2.1博物馆建筑设计现状 ................................................... 3 2.2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手法 ........................................... 3
第三章 方案的设计方向................................................... 4
3.1 博物馆设计的美学方向 ................................................. 4 3.2 博物馆设计与公众的关系 ............................................... 4 3.3 博物馆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 ............................................. 4 3.4 博物馆功能的综合化 ................................................... 4
第四章 设计方案分析 ..................................................... 6
4.1设计构思 ............................................................. 6 4.2项目定位与目标 ....................................................... 6 4.3总平面布置 ........................................................... 6 4.4博物馆造型设计及材料 ................................................. 6 4.5博物馆功能设计 ....................................................... 7
结 论 ................................................................... 9 参考文献 .................................................................. 10 附 录 .................................................................. 11 谢 辞 .................................................................. 19
前 言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是文物收藏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博物馆在当今的社会中,对城市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博物馆既是城市的标志,又是城市文化品位及档次的缩影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物藏品,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的发展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经济实力及发展前景。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博物馆业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是最早现行意义上的博物馆发祥地。一个城市要想有吸引力、凝聚力,就必须有其使民众向往的凝聚点,这里笔者认为当属博物馆了。每一个发达的城市必有其特色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不同于一般的高楼大厦,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居古建,而是融其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在内的一体化建筑。这样的内涵与外蕴并存的建筑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无疑起着一个城市雕塑的作用,是某个城市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对提高城市人的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旅游业方兴未艾,一种旅游潮涌动着,“去哪里,看什么”成为一种问候语,博物馆如同艺术品市场,实验室、活动场所、休闲场所和会议中心,全家利用假期到博物馆“吃”一顿文化快餐,去科技博物馆享受一下未来的生活,去文物博物馆感受一下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化素质,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产生了飞跃。博物馆对城市的文化蕴藏、文物修复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物古迹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的教育作用,它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国家对文物古迹实施保护是政府固有的社会职能。一个城市的文化蕴藏丰富与否,关键是对其文物的保护及修复,这就决定了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及发展趋势。城市要对外宣传、产生效应就应该从文物古迹着手,加强博物馆硬件、软件建设,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资金来源,这样文物收藏修复得以保证,反过来又吸引了投资,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
天津工业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 世界建筑的现状
1.1建筑意义的再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滥用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科技的进展又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异常丰富。人类行为的复杂和文化的多样使得建筑也日益步入了多元发展轨道,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七彩斑斓,变幻莫测。多元化是我们时代的重要标志和总体特征。我们无法也不可能找到像金字塔代表古埃及建筑文化一样找出当代建筑文化的代表作品,但无论从何种主义到何种思潮,从怎样结构、解构到怎样地域化、全球化,建筑从出发点到归宿点总是归结为它的创建者——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逐渐分层次递进: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到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依次上升。人对建筑的需求也是如此,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的需求之后,人类费尽心机建造各种各样越来越复杂的建筑物来对自己实现遮蔽、包围的同时,不正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更加开阔和自由吗?只有那些真正关注人性的建筑才能给人以感动。
1.2从实用功能到艺术审美
宫殿、陵墓、坛庙、教堂,往往是掌握着政权的世俗世界领袖和掌握着神权的精神世界领袖所建造的规格最隆重、体量最宏大、形制最高级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创造力,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当然,这些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人类所经历的巨大苦难,虽然不能像圆明园遗址一样直观,但无疑也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意义上的悲剧美:“穷年忘归,犹不能遍”的阿房宫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衰落和灭亡;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颐和园是造成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重要原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靠采取高压手段推销赎罪券筹款修建并最终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建造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的材料又何止是砖、石、木料?比较起这些物质耗费,建筑的价值总是体现在人类所投入的人力、智力、时间乃至生命上。
1.3对“形式追随功能”的思考
“形式追随功能”是现代主义运动最响亮的口号,它所体现的摒弃附加无用的装饰,设计以人的使用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特性、“少即是多”、“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装饰就是罪恶”的建筑哲学,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推动作用,以至于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设计的准则,影响至今。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和审美的逐渐多元,建筑也开始走向多元化而难于辨识和分类,但从更容易体现时代精神的那些大型和超大型建筑的出现可以看出,在掺杂着环境、社会、文化甚至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的背后,人们对形式的美好追求逐渐凸现,也促使建筑成为一种形式梦想,图像化、视觉化的体验成为大众建筑审美体验的一个独立方面,建筑的象征价值或文化价值与它的使用价值之
1
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分离,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正作为一种“形式”消费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对于建筑而言,并不存在纯粹的‘物质功能’、‘精神功能’,也没有所谓‘单纯的“形式’和‘意义’。它们只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用功能和艺术审美更像是建筑师为了认识和设计之便而人为划分的。实用、坚固和美观作为一种建筑理念,贯穿于设计、建造、技巧和审美效果之中,决不是每部分各占30%,而是每方面都是100%。实用功能代表的是建筑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它符合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艺术审美体现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反映的是建筑的精神价值,它符合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追求。精神和物质无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只能像人脑一样无间地融合在一起。形式本身也是一种功能,它体现着一种创造美。人们面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更为方便、经济、艺术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本身也体现着人类的生命意识。人类所构建的无比宏伟、无比精巧的创造物——建筑,是人类心灵结构和空间意识的高度结合,是人类生命意识的化。
第二章 概念博物馆设计前期调研
2.1博物馆建筑设计现状
1.博物馆建筑与地理环境的融合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建筑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关注,建筑师在设计中对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对自然环境给予充分的尊重,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挖掘自然环境的美学潜能,结合博物馆主题加以个性化的创作。
2.博物馆建筑与历史人文环境的融合
城市的魅力与个性特征存在于历史人文环境中,它的存在使城市的发展具有连贯性,使民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
2.2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手法
1.博物馆建筑设计与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主张在建筑上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设计简洁明快的空间,并追求空间的质量、材料的体现。在处理博物馆建筑与内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极少主义注重高度概括与精简,建筑的构造、材料和视觉形象构成一个整体。
2.博物馆建筑设计与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主张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种秩序主要指创作习惯、接受习惯及思维习惯等,即在打破旧有秩序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以寻求全新的表现方式解构主义运用在博物馆建筑中可以使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变得更加神秘,引人入胜。
3.博物馆建筑与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点与文化,关心日常生活与真实且熟悉的生活轨迹,并致力于将建筑和其所处的社会维持一个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地域主义主张突出地方特色。而地方历史、地理、经济、传统、科技以及文化生活等因素都是地域主义者创作的源泉。如:从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出发,适应地方气候、地形、地貌和资源,强调其特色,加强地区神韵,并强调地方传统文化。地域主义的目标在于创造人们易于认同的、富有“地方精神”的建筑。而它的手法则是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的。
4.博物馆建筑与高技派手法
高技派手法是按照新技术本身的特性去创造、发展新的建筑艺术的高新技术。建筑中的高技手法,不仅是采用高技术手段,而且是在形式上极力表现高技术的结构、材料、设备、工艺以及建造过程等美感的建筑设计倾向。
第三章 方案的设计方向
3.1 博物馆设计的美学方向
新的美学观念影响下出现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博物馆的美学水平,使建筑与展示的内容更加相适应。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历史认知和建筑设计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提高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水平。我国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应该广泛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满足博物馆建筑的使用功能条件下,大胆引用新的美学观点和设计手法,提升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艺术品味。
3.2 博物馆设计与公众的关系
在当代环境条件下,我国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应该寻找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结合点,反映并服务于这种集体文化。同时,将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确立为塑造一个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在此实现多方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都市公共活动场所,使人们去博物馆不再是仅仅为了欣赏艺术家精妙的作品和历史文明的印迹,而是更多地寻找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一种文化交流的乐趣。
3.3 博物馆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
博物馆建筑由于其使用要求的特殊性,对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近年来新的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博物馆建筑在空间形态和使用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新结构形式和信息手段的出现,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新的结构形式使得博物馆的空间形态更加多样,以往只能在图纸上出现的令人激动的空间被真实地建造出来,而多变的空间设计也可以更好的与藏品的展示相结合,提供震撼人心的展览氛围。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改变了博物馆的使用方式,通过电脑和虚拟现实技术,不但使用者可以更好地欣赏藏品、接触到平常不会展览的珍贵文物,而且博物馆建筑内部环境设计与功能分区设计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单一流线式布局被更加复杂的综合流线布局所取代。
3.4 博物馆功能的综合化
现代人所需要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物的展示空间,而是一个可以提供多种文化活动与服务设施的综合体。博物馆与其他机构联系成为一体,这些功能包括研究、会议、教育,图书馆、信息中心,餐饮中心等,形成了一个城市文化与教育的中心。但是,在这种日趋复合化的综合体中,博物馆或是展览空间仍然担负着主要的使用功能,对展品的观赏、研究仍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我国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应该广泛地吸收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在保证主要展示功能的前提下,将各种文化功能引入到博物馆建筑中,创造出满足公众精神
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中心。
第四章 设计方案分析
4.1设计构思
建筑自给: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节能建筑的鼓励政策后,我们应该知道节能建筑对于未来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节能建筑是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只是节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体现在建筑耗能的自给和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这是我们未来建筑设计的更高目标。对于这种的设想,我们应该积极的投入到这种建筑可实现性的思考中去。本案就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4.2项目定位与目标
1.项目概况
本案位于市中心共建集中区域,东侧有大型体育场,南侧有高架城市快速路。东临城市主要干道。北侧为城市次干道。交通十分发到。配套也十分齐全。
2.项目定位
本博物馆作为大型市政公共博物馆,首先定位于满足大型国内国际展览需求。也要满足其他人群聚集活动的需求。同时,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3.设计目标
(1)完善合理的功能保证。
(2)充分的非展览时利用规划。
(3)按照“经济节能,功能齐全,新颖美观”的总体要求,利用未来科技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利用,形成自己系统。并体现市政中心功能,进行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
4.3总平面布置
本博物馆功能复合复杂,规模较大,布置区域受地块限制比较紧张。在总平面布局中首先注重平面的紧凑合理性,通过对区位及博物馆功能定位的深入分析,我们将主馆布置在地块中央,南边为入口广成及地上停车位。并留出了面积较大的馆前集散广场,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在举行大型展览高峰时人流的进入和疏散。分馆则布置在北侧,作为小型展览或个人展览用馆。南北各有一个地下停车场,用于缓解地面停车给场地带来的拥堵。
同时,对于外坏境的设计,考虑了绿地与水面。东侧为绿地,西侧为大型水面。西南位于交叉路的主要位置,特设钢结构标志性构筑物,顶尖装置为航空指示灯。
4.4博物馆造型设计及材料
作为市中心标志性建筑,博物馆造型设计是研究的重点。所谓的标志性建筑,不是单单追求形体的夸张或者张扬,主馆通过浅灰色太空合金板作为建筑底座立面材料,时尚而厚重,富有力度,太空飞碟,重重叠叠,自然错落。建筑顶板采用太阳能发电板大面积的
铺设通过太阳能发电来进行建筑自身的能耗供给,中间弧形玻璃幕解决主展层的自然采光功能。由于主馆底座合金外涂一种吸光面层,夜间可吸收一定的光粒子,所以在深夜看来就是悬浮在空中的飞碟建筑群。分馆顶面此起彼伏,仿佛波浪又似山脉,极为生动,分馆也采用合金技术材料,便于日后的建材回收利用。
4.5博物馆功能设计
1.主馆共分为四层,对不不同需求可采用不用层高的展区。一层为大厅展区,二层与四层为次要展区。三层为主展区。(见图4—1)
2.屋顶半球的设计,是可开合式的,对于馆内的采光需求可做微电脑调控。半球下为采光顶,不会与外界产生直接联系。(见图4—2)
3.对于难以利用的空间,发电设备、制冷设备、采暖设备各设与此。(见图4—3)
4.无障碍设计,主馆外地平与一层通过台阶与1:10无障碍的坡道连接。设置专用的无障碍门厅,通过一部无障碍电梯直通顶层。同时馆内配有无障碍专用卫生间。
结 论
博物馆的建设展示城市崭新形象,塑造城市美好未来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和文明程度的标志,这个窗口可以吸引当地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司法、科技、商贸、文化、教育等各行业到此办展,宣传展示他们自己,讲述自身的发展史,憧憬自身的未来,扩大他们的影响。博物馆为他们提供了馆舍,提供了服务,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展示无意中就是一个城市未来的塑造,为人们展示了这个城市方方面面的未来形象,使人们对其生活的地方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依此产生强大的动力并为之奋斗。现在欧美博物馆界的权威人士作出了前瞻性的预测“300 年前教堂是社区活动的中心, 在不久的将来, 博物馆将是社区的中心”。
今天,建筑师每天都在规划实实在在的东西,过于关心建筑本身的“实”的东西,对“虚”的问题关注却不够,尤其对于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比如空间行为上的、社会生活上的问题,很少被建筑师所注意。建筑师能不能采用一些非建筑的手法来解决诸如环境、生态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但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另一种崭新的形式——虚拟交往空间,它所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摆脱了时空对人类交往的限制。概念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许多设计方案都从建筑的角度关注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探讨了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
作为当代建筑师应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潮。但既不应该闭门造车,也不能人云亦云。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我想,如果我们青年建筑师一直这样走下去,中国建筑设计水平赶上世界的潮流还是大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王路,祁斌.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马烨,张达,乐音.建筑聚落的构成形态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7(1):25-27.
[3]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保峰.博览新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5] 萨卢瓦.法国博物馆[M]汤延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同济、清华、南工、天大.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P77
[7]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工出版社.1992年
[8] 聂玉强.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建设科技.2002年.7期39-40
[9] 李靖颉.面向21世纪的建筑节能技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3卷7 期.281-282页
[10] 波罗•帕托给西.现代建筑之后.建筑师34-3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P69
附 录
展板一
展板四
展板五
展板六
展板七
展板八
谢 辞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马澜老师。除了敬佩马澜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的郑祖腾同学,他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环艺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艺术与服装学院和我的母校—天津工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天津工业大学
毕业设计(说明书)
概念建筑的设计(博物馆、戏剧院、体育馆、茶楼等世界建筑审美发展的趋势
姓 名 学 院 艺术与服装学院 专 业 环境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职 称2010年6月10日
)
天津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长 教研室主任 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表(设计类)
天津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表
摘 要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它更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未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业时代,曾出现了对空中城市、海上城市的畅想,这些实际上都是当时对未来的设想。信息时代需要有这个时代对未来的设想。今天,建筑师每天都在规划实实在在的东西,过于关心建筑本身的“实”的东西,对“虚”的问题关注却不够,尤其对于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比如空间行为上的、社会生活上的问题,很少被建筑师所注意。建筑师能不能采用一些非建筑的手法来解决诸如环境、生态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科技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可能性,去丰富和扩展我们所熟识的世界,但不可能替代传统的价值,人类不仅仅需要功能,还需要记忆,人不仅仅是生物,还是文化的产物。概念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许多设计方案都从建筑的角度关注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探讨了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设施;概念设计;建筑发展方向
ABSTRACT
In some sense, a place of the past and the now start from the museum. A museum is a physical development, people through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dialogue,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time, overlooking the history of ups. The museum is simply a citizen culture with place, it should be one of the main places of recreation, Enjoy a quiet, elegant atmosphere of rare, and in this atmosphere relaxed at work, studies in the future to take hear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museum. The museum is exhibited on display, cultural relics, publicity, services, history and now, i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dialogue urb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acilities.
In the industrial age, had appeared in the city, the city, the sea is actually think of the future. In this era of information age in the future are needed. Today, architects, every day in the planning, building itself is concerned, "" to" virtual "problem is enough, especially in network era, such as the virtual space space behavior, social problems in life, is seldom architect. Architect can using some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to solve such as environment,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architects such activities, providing a more op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s us with more, although the means and possibility to enrich and expand ou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but may not replace traditional values, human not only need to function, still need to memory,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culture, or creatures. A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ceptual design scheme is, many from the Angle of building space changes on human, and probes into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Urban cultural facilities;Conceptual design;Build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世界建筑的现状................................................... 1
1.1建筑意义的再认识 ..................................................... 1 1.2从实用功能到艺术审美 ................................................. 1 1.3对“形式追随功能”的思考 ............................................. 1
第二章 概念博物馆设计前期调研 ......................................... 3
2.1博物馆建筑设计现状 ................................................... 3 2.2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手法 ........................................... 3
第三章 方案的设计方向................................................... 4
3.1 博物馆设计的美学方向 ................................................. 4 3.2 博物馆设计与公众的关系 ............................................... 4 3.3 博物馆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 ............................................. 4 3.4 博物馆功能的综合化 ................................................... 4
第四章 设计方案分析 ..................................................... 6
4.1设计构思 ............................................................. 6 4.2项目定位与目标 ....................................................... 6 4.3总平面布置 ........................................................... 6 4.4博物馆造型设计及材料 ................................................. 6 4.5博物馆功能设计 ....................................................... 7
结 论 ................................................................... 9 参考文献 .................................................................. 10 附 录 .................................................................. 11 谢 辞 .................................................................. 19
前 言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赢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是文物收藏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博物馆在当今的社会中,对城市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博物馆既是城市的标志,又是城市文化品位及档次的缩影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物藏品,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的发展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经济实力及发展前景。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博物馆业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是最早现行意义上的博物馆发祥地。一个城市要想有吸引力、凝聚力,就必须有其使民众向往的凝聚点,这里笔者认为当属博物馆了。每一个发达的城市必有其特色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不同于一般的高楼大厦,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居古建,而是融其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在内的一体化建筑。这样的内涵与外蕴并存的建筑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无疑起着一个城市雕塑的作用,是某个城市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对提高城市人的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旅游业方兴未艾,一种旅游潮涌动着,“去哪里,看什么”成为一种问候语,博物馆如同艺术品市场,实验室、活动场所、休闲场所和会议中心,全家利用假期到博物馆“吃”一顿文化快餐,去科技博物馆享受一下未来的生活,去文物博物馆感受一下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化素质,使自身的道德修养产生了飞跃。博物馆对城市的文化蕴藏、文物修复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物古迹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的教育作用,它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国家对文物古迹实施保护是政府固有的社会职能。一个城市的文化蕴藏丰富与否,关键是对其文物的保护及修复,这就决定了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及发展趋势。城市要对外宣传、产生效应就应该从文物古迹着手,加强博物馆硬件、软件建设,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资金来源,这样文物收藏修复得以保证,反过来又吸引了投资,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
天津工业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 世界建筑的现状
1.1建筑意义的再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滥用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趋复杂,科技的进展又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异常丰富。人类行为的复杂和文化的多样使得建筑也日益步入了多元发展轨道,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七彩斑斓,变幻莫测。多元化是我们时代的重要标志和总体特征。我们无法也不可能找到像金字塔代表古埃及建筑文化一样找出当代建筑文化的代表作品,但无论从何种主义到何种思潮,从怎样结构、解构到怎样地域化、全球化,建筑从出发点到归宿点总是归结为它的创建者——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逐渐分层次递进: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到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依次上升。人对建筑的需求也是如此,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的需求之后,人类费尽心机建造各种各样越来越复杂的建筑物来对自己实现遮蔽、包围的同时,不正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更加开阔和自由吗?只有那些真正关注人性的建筑才能给人以感动。
1.2从实用功能到艺术审美
宫殿、陵墓、坛庙、教堂,往往是掌握着政权的世俗世界领袖和掌握着神权的精神世界领袖所建造的规格最隆重、体量最宏大、形制最高级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面的创造力,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当然,这些建筑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人类所经历的巨大苦难,虽然不能像圆明园遗址一样直观,但无疑也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意义上的悲剧美:“穷年忘归,犹不能遍”的阿房宫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衰落和灭亡;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颐和园是造成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重要原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靠采取高压手段推销赎罪券筹款修建并最终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建造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的材料又何止是砖、石、木料?比较起这些物质耗费,建筑的价值总是体现在人类所投入的人力、智力、时间乃至生命上。
1.3对“形式追随功能”的思考
“形式追随功能”是现代主义运动最响亮的口号,它所体现的摒弃附加无用的装饰,设计以人的使用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特性、“少即是多”、“建筑是居住的机器”、“装饰就是罪恶”的建筑哲学,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推动作用,以至于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建筑设计的准则,影响至今。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和审美的逐渐多元,建筑也开始走向多元化而难于辨识和分类,但从更容易体现时代精神的那些大型和超大型建筑的出现可以看出,在掺杂着环境、社会、文化甚至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的背后,人们对形式的美好追求逐渐凸现,也促使建筑成为一种形式梦想,图像化、视觉化的体验成为大众建筑审美体验的一个独立方面,建筑的象征价值或文化价值与它的使用价值之
1
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分离,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正作为一种“形式”消费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对于建筑而言,并不存在纯粹的‘物质功能’、‘精神功能’,也没有所谓‘单纯的“形式’和‘意义’。它们只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用功能和艺术审美更像是建筑师为了认识和设计之便而人为划分的。实用、坚固和美观作为一种建筑理念,贯穿于设计、建造、技巧和审美效果之中,决不是每部分各占30%,而是每方面都是100%。实用功能代表的是建筑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它符合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艺术审美体现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反映的是建筑的精神价值,它符合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追求。精神和物质无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只能像人脑一样无间地融合在一起。形式本身也是一种功能,它体现着一种创造美。人们面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更为方便、经济、艺术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本身也体现着人类的生命意识。人类所构建的无比宏伟、无比精巧的创造物——建筑,是人类心灵结构和空间意识的高度结合,是人类生命意识的化。
第二章 概念博物馆设计前期调研
2.1博物馆建筑设计现状
1.博物馆建筑与地理环境的融合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建筑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关注,建筑师在设计中对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对自然环境给予充分的尊重,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挖掘自然环境的美学潜能,结合博物馆主题加以个性化的创作。
2.博物馆建筑与历史人文环境的融合
城市的魅力与个性特征存在于历史人文环境中,它的存在使城市的发展具有连贯性,使民众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
2.2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手法
1.博物馆建筑设计与极少主义
极少主义主张在建筑上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设计简洁明快的空间,并追求空间的质量、材料的体现。在处理博物馆建筑与内部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极少主义注重高度概括与精简,建筑的构造、材料和视觉形象构成一个整体。
2.博物馆建筑设计与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主张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种秩序主要指创作习惯、接受习惯及思维习惯等,即在打破旧有秩序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以寻求全新的表现方式解构主义运用在博物馆建筑中可以使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变得更加神秘,引人入胜。
3.博物馆建筑与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点与文化,关心日常生活与真实且熟悉的生活轨迹,并致力于将建筑和其所处的社会维持一个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地域主义主张突出地方特色。而地方历史、地理、经济、传统、科技以及文化生活等因素都是地域主义者创作的源泉。如:从当地具体的自然条件出发,适应地方气候、地形、地貌和资源,强调其特色,加强地区神韵,并强调地方传统文化。地域主义的目标在于创造人们易于认同的、富有“地方精神”的建筑。而它的手法则是多种多样、富于变化的。
4.博物馆建筑与高技派手法
高技派手法是按照新技术本身的特性去创造、发展新的建筑艺术的高新技术。建筑中的高技手法,不仅是采用高技术手段,而且是在形式上极力表现高技术的结构、材料、设备、工艺以及建造过程等美感的建筑设计倾向。
第三章 方案的设计方向
3.1 博物馆设计的美学方向
新的美学观念影响下出现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博物馆的美学水平,使建筑与展示的内容更加相适应。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历史认知和建筑设计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提高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水平。我国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应该广泛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满足博物馆建筑的使用功能条件下,大胆引用新的美学观点和设计手法,提升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的艺术品味。
3.2 博物馆设计与公众的关系
在当代环境条件下,我国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应该寻找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结合点,反映并服务于这种集体文化。同时,将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确立为塑造一个吸引公众主动参与、在此实现多方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都市公共活动场所,使人们去博物馆不再是仅仅为了欣赏艺术家精妙的作品和历史文明的印迹,而是更多地寻找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一种文化交流的乐趣。
3.3 博物馆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
博物馆建筑由于其使用要求的特殊性,对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近年来新的技术手段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博物馆建筑在空间形态和使用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新结构形式和信息手段的出现,对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新的结构形式使得博物馆的空间形态更加多样,以往只能在图纸上出现的令人激动的空间被真实地建造出来,而多变的空间设计也可以更好的与藏品的展示相结合,提供震撼人心的展览氛围。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改变了博物馆的使用方式,通过电脑和虚拟现实技术,不但使用者可以更好地欣赏藏品、接触到平常不会展览的珍贵文物,而且博物馆建筑内部环境设计与功能分区设计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单一流线式布局被更加复杂的综合流线布局所取代。
3.4 博物馆功能的综合化
现代人所需要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物的展示空间,而是一个可以提供多种文化活动与服务设施的综合体。博物馆与其他机构联系成为一体,这些功能包括研究、会议、教育,图书馆、信息中心,餐饮中心等,形成了一个城市文化与教育的中心。但是,在这种日趋复合化的综合体中,博物馆或是展览空间仍然担负着主要的使用功能,对展品的观赏、研究仍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因此,我国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应该广泛地吸收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在保证主要展示功能的前提下,将各种文化功能引入到博物馆建筑中,创造出满足公众精神
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中心。
第四章 设计方案分析
4.1设计构思
建筑自给: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有关节能建筑的鼓励政策后,我们应该知道节能建筑对于未来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节能建筑是21世纪建设科技的主旋律。只是节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体现在建筑耗能的自给和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这是我们未来建筑设计的更高目标。对于这种的设想,我们应该积极的投入到这种建筑可实现性的思考中去。本案就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4.2项目定位与目标
1.项目概况
本案位于市中心共建集中区域,东侧有大型体育场,南侧有高架城市快速路。东临城市主要干道。北侧为城市次干道。交通十分发到。配套也十分齐全。
2.项目定位
本博物馆作为大型市政公共博物馆,首先定位于满足大型国内国际展览需求。也要满足其他人群聚集活动的需求。同时,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3.设计目标
(1)完善合理的功能保证。
(2)充分的非展览时利用规划。
(3)按照“经济节能,功能齐全,新颖美观”的总体要求,利用未来科技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利用,形成自己系统。并体现市政中心功能,进行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
4.3总平面布置
本博物馆功能复合复杂,规模较大,布置区域受地块限制比较紧张。在总平面布局中首先注重平面的紧凑合理性,通过对区位及博物馆功能定位的深入分析,我们将主馆布置在地块中央,南边为入口广成及地上停车位。并留出了面积较大的馆前集散广场,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在举行大型展览高峰时人流的进入和疏散。分馆则布置在北侧,作为小型展览或个人展览用馆。南北各有一个地下停车场,用于缓解地面停车给场地带来的拥堵。
同时,对于外坏境的设计,考虑了绿地与水面。东侧为绿地,西侧为大型水面。西南位于交叉路的主要位置,特设钢结构标志性构筑物,顶尖装置为航空指示灯。
4.4博物馆造型设计及材料
作为市中心标志性建筑,博物馆造型设计是研究的重点。所谓的标志性建筑,不是单单追求形体的夸张或者张扬,主馆通过浅灰色太空合金板作为建筑底座立面材料,时尚而厚重,富有力度,太空飞碟,重重叠叠,自然错落。建筑顶板采用太阳能发电板大面积的
铺设通过太阳能发电来进行建筑自身的能耗供给,中间弧形玻璃幕解决主展层的自然采光功能。由于主馆底座合金外涂一种吸光面层,夜间可吸收一定的光粒子,所以在深夜看来就是悬浮在空中的飞碟建筑群。分馆顶面此起彼伏,仿佛波浪又似山脉,极为生动,分馆也采用合金技术材料,便于日后的建材回收利用。
4.5博物馆功能设计
1.主馆共分为四层,对不不同需求可采用不用层高的展区。一层为大厅展区,二层与四层为次要展区。三层为主展区。(见图4—1)
2.屋顶半球的设计,是可开合式的,对于馆内的采光需求可做微电脑调控。半球下为采光顶,不会与外界产生直接联系。(见图4—2)
3.对于难以利用的空间,发电设备、制冷设备、采暖设备各设与此。(见图4—3)
4.无障碍设计,主馆外地平与一层通过台阶与1:10无障碍的坡道连接。设置专用的无障碍门厅,通过一部无障碍电梯直通顶层。同时馆内配有无障碍专用卫生间。
结 论
博物馆的建设展示城市崭新形象,塑造城市美好未来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和文明程度的标志,这个窗口可以吸引当地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司法、科技、商贸、文化、教育等各行业到此办展,宣传展示他们自己,讲述自身的发展史,憧憬自身的未来,扩大他们的影响。博物馆为他们提供了馆舍,提供了服务,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展示无意中就是一个城市未来的塑造,为人们展示了这个城市方方面面的未来形象,使人们对其生活的地方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依此产生强大的动力并为之奋斗。现在欧美博物馆界的权威人士作出了前瞻性的预测“300 年前教堂是社区活动的中心, 在不久的将来, 博物馆将是社区的中心”。
今天,建筑师每天都在规划实实在在的东西,过于关心建筑本身的“实”的东西,对“虚”的问题关注却不够,尤其对于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比如空间行为上的、社会生活上的问题,很少被建筑师所注意。建筑师能不能采用一些非建筑的手法来解决诸如环境、生态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但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另一种崭新的形式——虚拟交往空间,它所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摆脱了时空对人类交往的限制。概念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许多设计方案都从建筑的角度关注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探讨了未来的建筑发展方向。
作为当代建筑师应该了解当代建筑设计的思潮。但既不应该闭门造车,也不能人云亦云。建筑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风格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在不断的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建筑设计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创新的追求,在一次次成功或是失败中总结得失,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观。我想,如果我们青年建筑师一直这样走下去,中国建筑设计水平赶上世界的潮流还是大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王路,祁斌.博物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马烨,张达,乐音.建筑聚落的构成形态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7(1):25-27.
[3]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保峰.博览新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5] 萨卢瓦.法国博物馆[M]汤延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同济、清华、南工、天大.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P77
[7]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工出版社.1992年
[8] 聂玉强.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建设科技.2002年.7期39-40
[9] 李靖颉.面向21世纪的建筑节能技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3卷7 期.281-282页
[10] 波罗•帕托给西.现代建筑之后.建筑师34-3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P69
附 录
展板一
展板四
展板五
展板六
展板七
展板八
谢 辞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马澜老师。除了敬佩马澜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的郑祖腾同学,他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他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环艺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艺术与服装学院和我的母校—天津工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