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

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创新者首先应有事业心,有事业心才有追求成就的强大内驱力,有一种责任心和紧迫感,有争强好胜之心。

创新者的事业心,需要对自己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和信念。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人。他在人生价值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说:“凡认为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他不仅不幸得很,而且也难以适应生活。”“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他在1947年7月30日的一封信中说:“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对人类和对客观事物热爱与献身精神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是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的。

我国被誉为科学创新大师的王淦昌先生,他充满辉煌创造的一生,向人们表明是崇高的敬业精神、明确的人生价值观使他在科学领域有如此大的成就。王淦昌先生的创新精神终生不减,创造的业绩高峰迭起,他30岁以后重大的研究成果有7项,其水平之高,任何人只要完成其中的一项,就足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王淦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着他的同行和他的学生。他内心深处的志向和追求早在青年时代就已确立,后来又在艰苦的磨炼中日益坚定。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因营养不良而虚弱的身体,坚持科学研究。有人出主意让他做点小生意,挣点钱为体弱多病的孩子和他自己补养补养。但他毅然拒绝了,因为在他的生活中,只有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不能有任何分心,献身科学的精神伴随了他的一生。1960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王淦昌先生把从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资收入中省下的14万卢布(旧币)全部捐献给了国家;1969年,在西北高原海拔3300米的地下核试验现场,年逾花甲的王淦昌先生背着氧气袋坚持工作;1982年,他辞去了核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继续领导一个科研小组从事激光核裂变的研究工作。他的想法是:“别人能担任的工作自己何必一直担任下去呢?”辞去“大官”任“小官”,做第一线科研工作的带头人,这在有着数千年官本位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在科学研究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都有极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一个创新人才,乃至日后的发明家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观,清华大学机电系教授殷志强用行动给出了最精彩的回答。殷志强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带他看了爱国主义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使他刚步入青年时代,即开始思考“国家事大,个人事小”的道理。1982年7月,殷志强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邀请,赴悉尼与悉尼大学同行共同研究新型集热器系统。他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同哈定、温杜两位博士合作研究出了新型的集热器系统。不久又完成了“直流磁控溅射薄膜光学性质”研究。此后他发明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制造新方法”,把集热器太阳能吸收率提高到95%,反射率降到5%。1983年12月,殷志强带着他的重大发明,带着在悉尼大学通过的应用物理博士论文,带着用在国外节省下的生活费购买的先进实验设备回到清华大学。他的发明至今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地位。殷志强的信念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他一直辛勤耕耘在人才培养的第一线。近几年,有很多单位出高薪聘请,他都不为所动。2000年有一个政府部门邀请他考察一家生产集热管的集团公司,公司董事长对他说:“殷教授,以你的名义成立一个咨询公司,你就到各处走走,指点指点,年收入至少也是百万元,何必像现在这样苦。”还有一个公司出资800万元聘请他,他回答说:“就是给我造个金窝,我也不会去。我的根在清华大学。”殷教授的学生开始不理解自己的老师,说:“你的发明创造促成了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现在,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器已在全国市场占有50%的份额,并出口瑞士、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总产值超过20亿元。你为此辛苦了几十年,得到了什么?”他笑答:“我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首先有所发现,然后有所发明,最后实现成果产业化,促进社会进步,让大家得益。”这就是殷教授的价值观。为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做出榜样。英国医生詹纳 (E. Jenner)在证明了可以用牛痘接种法使人们不受天花感染时说:“我想到我命里注定要使世界从一种最大灾难中解脱出来时„„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快乐,以至有时沉醉于某种梦幻之中。”对于确定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来说,有时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时做出的。因为处于逆境时,会引出一种奋发的心理,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从反面激发做出超群的成就。这些要具备一个必需的条件,就是对自己的工作价值的一种坚定的信念。人们在工作中的每一点成绩的背后,都有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是取得创新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动力又会在成功的成就感中得到加强和滋养。一个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需要自己努力拓宽知识面,开扩眼界和思路,也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客观环境的熏陶、培养。

创新者需要兴趣广泛。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上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兴趣十分广泛。爱因斯坦同时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热爱古典音乐和文学作品;牛顿也是一位艺术家,尤其擅长作诗;伽利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也是一名音乐家,其在音乐上

的造诣不亚于在科学上的成就;诺贝尔终身酷爱文学,曾写过许多诗作、小说和戏剧;曾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的我国科学家张衡是东汉著名文学家,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二京赋》的作者;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更是集画家、雕塑家、天文学家、武器制造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大师。

在世界当代物理学家中,莫累·盖尔—曼恩是一位诗人;维克多·威斯考柏弗是钢琴家;罗伯特·威尔逊是一位雕塑家„„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特别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那优美并充满想象力的旋律,对其科学思路和创造性思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

达尔文除了研究生物以外,还喜欢诗、历史剧、美术、雕刻、音乐、幻想小说、化学、几何、骑马、打猎等。这些给他构成了一种愉快的生活,增强了他的形象思维和幻想的特点。 在我国当代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中,数学大师华罗庚写得一手好诗,曾写出不少优秀科普著作;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特别热爱音乐。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对诗词歌赋、美术、京剧都有特殊的爱好。 杨振宁,现在国际上有的认为他是爱因斯坦之后贡献最大的物理学家,他的规范场理论是相对论之后最重要的成就。他也是有广泛兴趣的人,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西洋绘画、音乐等都有很深的领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使他对什么都想了解,都在思考答案。他主张多读点专业以外的书,一知半解也比完全不懂有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农学界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更是兴趣广泛,多才多艺。1980年5月,袁隆平作为首席专家,携湖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陈一吾和慈利县良种场场长杜慎余,一行3人组成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到美国考察。到达洛杉矶的当天晚上,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在一家饭店里为中国专家举行小型晚会。威尔其首先为中国客人唱了一首歌,然后请中国客人表演节目。袁隆平先生拿起话筒,一首忧伤的早期美国电影插曲《老黑奴》便鸣响于晚会厅里。他的嗓音低沉浑厚,曲调节奏把握准确,英语清晰,感情真挚,把一首美国南方老黑奴的悲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完毕,小厅里顿时寂然,一向欢乐无忧的美国人一时间全被歌曲带进了历史上那悲惨的黑奴世界。良久,人们才从歌曲的情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惊喜的掌声顿时轰然而起„„袁隆平先生还在家里与妻子、儿子拉琴唱歌,家庭气氛十分和谐。

一个人的兴趣很重要,只有感兴趣的事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地观察、研究或实现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成功的强大动力。

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大凡在发明创造上有成就的人,兴趣都十分广泛。那么广泛的兴趣对他们的创新起什么作用呢?

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智力与身体也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往往胃口很好,爱吃多种食物,吸收各种对身体有益的营养,同样,一位高智力者在精神的需求中也需要丰富的“营养”,也有精神上的多种“胃口”。这就是兴趣广泛的内在原因。

身体在得到多种有用的营养后,促进了身体健康。同样,兴趣广泛能摄取大量的信息,从而又促进了知识的渊博。人脑的“信息库”里存储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包括知识),就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或发现不同领域的内在联系。这就容易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正如诺贝尔讲的:“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科学知识。”一个人习惯的养成,是要经历由“朴素的不自觉→自觉→高级的不自觉”的过程。幼年的兴趣广泛是不自觉的,经过一定的学习,逐步体验到益处,会产生自觉去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有了多种兴趣之后又达到了高级的不自觉的研究与探索,这样就有了很深的根基了。正如诺贝尔所讲的:“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索大自然,汲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宝泉。”

创造、创新者要有胆、有识,讲究谋略。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权威的压制,遇到习惯势力和偏见的非难,甚至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创新者要有多方面的思想准备,真理不会永远被埋没,对科学的贡献迟早会被公认。如美国的细菌学家艾弗里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今天的生物学界都知道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DNA的发现,应该回溯到1944年,遗憾的是那时没有被学术界承认,就连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也对此不予认可,使发现者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1944年,当生物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发现这一见解时,引起了遗传界的极大惊讶和怀疑。尽管艾弗里做了无数次深入的实验研究,但到1949年,他的实验成果仍然没有被科学界的权威们认可,他们不相信DNA是遗传变化的根本原因。科学界权威们对艾弗里等人理论和实验的怀疑,蔓延到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当中。当艾弗里提出他们的理论以后,也有人提议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鉴于科学界对其理论还抱有怀疑态度,诺贝尔奖评委会拿不定主意,最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即推迟发奖来等待时间的检验。

随着人们对DNA化学本性认识的继续深入,特别是1952年赫尔希 (A. D. Hershey,1908—) 和蔡斯 (M. Chase) 证明了噬菌体DNA能携带母体病毒的遗传信息到后代中去以后,科学界才终于接受了DNA是遗传信息载体的理论。但令人痛心的是,当人们普遍认同了艾弗里的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准备为他授奖的时候,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已经离开了人世。

创新者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学术之争属于一种正常现象,要正确对待学术界的批评意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任何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依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我国卓越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也是用同样的观点鼓励支持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他说:“一切新东西出现的时候,一定会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对的。„„应采取的态度是:热情欢迎,同时又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基本观点。”

创造、创新者的胆量不是不讲科学的莽撞,而是把准方向。卓识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洞察力,有远见卓识的创新者,可以对事物做出比较准确的推测和预见。就像黑格尔所说:“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中看出有意义的东西的能力是对事物做出正确合理、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 198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系的张杰庭,总结自己创业成功的因素是:“思路创新、有前瞻性。”张杰庭1992年创建北京锡华电子有限公司,1993年创建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1994年组建北京锡华未来教育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组建北京青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他是北京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1998年获世界杰出青年创业者奖、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他敢于挑战传统思维模式,认真研究中国企业家是如何成功的,怎么失败的,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别人优秀的地方他虚心学习,在思想上追寻他们,而在行为模式上要超越他们。研究、学习别人他掌握一个原则:“不简单地‘复制’别人的东西,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的成功经验之一,“超前思维半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例如,在1993年,国家还没有大力提倡发展民办教育时,他就提早了半步,创办了21世纪实验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8年他在国内考察,看到了西部开发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斥资4亿元,投资内蒙古包头市,现在也已取得较好效益。张杰庭具备了对事物作出正确、合理、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舍弃事物的细枝末节,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要注意培养这样的特点。创造、创新者,要有雄才大略,不能满足于现状和传统观念,在科学研究中要关注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是高水平的创新,而不是为别人做锦上添花的修补工作。 创造、创新需要有鲜明的个性。个性,从心理学上说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总称为个性。严格地说,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个性与创造、创新是等价的。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创新;同样,创造、创新中必然有鲜明的个性。爱因斯坦在1934年的一封信中说:“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使人有可能不受束缚地发展自己的时候,欧洲文化才在打破令人窒息的停滞状况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个性总是跟学术上、技术上的自由联

系着,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创新者努力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社会的旧观念、旧意识束缚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尽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创新者在创新的作风上是严谨的,又是浪漫的,是严谨与浪漫的统一。严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搜集材料从实际出发,坚持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客观性;其二,在整理材料中,严格遵守思维和逻辑规律。浪漫是从文学艺术中引伸出来的。在研究材料中,根据已知事实所呈现的趋势和已被证明的规律,在探索未知中进行大胆的联想和假设。正如丁肇中所说:“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探索教科书之外的事,对该学科有更深入一层的理解,有能力去独立思考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而对压倒优势的反对意见,毫不胆怯地去迎接挑战。”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浪漫主义反映了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领域和课题的现状不满足。共同的是对一种理想的,是对美的一种向往。有时出于被研究对象内在的美,如有的动物学家就是受某种动物的吸引而从事研究的;有的是对研究中采用的技术感兴趣。特有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追求,促使创新者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探索。

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者,肯于给自己出难题,加压力。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罗累尔说:“科学家需要有压力,要自加压力,要自感有压力。”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数学家维纳,为了集中精力,献身于科学研究,科学院院士和数学学会副会长的职位他都不要。他们的共同点是依赖于不断学习,追求真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由不知到知,是创新的先导。

培养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对取得创新成就特别重要。性格里包括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主动性和坚持进取的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才能实现创新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妥协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是一位传奇式的女数学家。她的成功,是同她坚强的性格息息相关的。为了研究数学,她克服了孩子小,家务繁重等困难,日夜勤奋苦读。终于在23岁那年,接连发表了三篇富有创见的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她的性格正如她在论文上写的格言一样:“说你想说的话,干你应干的事,成为你想做的人。”

我国的林巧稚是一位富有坚毅果断,勇于创新的妇产科女专家。青年时代,在学习上与男同学比高低,她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战胜酷暑严寒,顽强地读书,汲取知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她的坚毅顽强,使她越过一道道鸿沟,冲破种种偏见,经过刻苦锻炼,成为世界知名的妇产科专家。

德国的魏格纳 (A. L. Wegener) 能成为地质学现代革命的伟大奠基者,与他那强烈鲜明的自信心、进取心、勤奋和勇气有着密切关系。物理学家罗累尔说过:“在勤奋的同时,还

必须具有必胜的意志和信心。”“必须永远有成功的信心。”

人的性格对于广泛地团结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共同努力工作也起重大作用。在现代的信息社会里,面对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性格上过于孤僻和过于骄横的人,对于广泛交流学术思想和学术信息是极为不利的。例如,前苏联的物理学家朗道,由于他性格的怪僻、骄横,“扔掉”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朗道在物理学研究中成果卓越,1946年被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51年被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员,1960年被选为荷兰科学院院士,1959年被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员,196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还获得伦敦奖金和德国普朗克奖金,1962年获得列宁勋章,并于同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朗道以他卓越的物理学研究成果,被科学史家誉为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

就是这样一位成果卓越的科学家,由于其个人性格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不应有的失误。朗道思维敏捷,聪慧过人,他能打破陈规陋习,喜欢标新立异,因而在科学探索中屡屡获得新的发现和创造。遗憾的是,在个人的工作作风方面,朗道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弊大于利了。他常常凭着自己智力上的强大优越感,对自己缺乏克制力,往往是固执己见,很难与人沟通,这种缺乏开放的强硬态度,给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自己犯下了一系列不应该犯的错误。仅以朗道对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 (Paul Dirac,1902~1984) 的态度为例。20世纪20年代,狄拉克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提出了重要的粒子空穴概念,得到了物理学界的好评。而朗道对这一重要理论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废话”。与此同时,他还把他所不喜欢的别人的研究理论,统统称之为“病态”。他的科研伙伴,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伊凡宁柯,也因朗道的个人性格缺陷,对朗道敬而远之。他对伊凡宁柯的不近人情达到了极点。在选编朗道论文集时,他坚决反对把他与伊凡宁柯早期合作写的论文纳入其中,也决不允许伊凡宁柯再参加他的研究讨论会。心胸狭窄的朗道甚至发展到谁要是在他面前提到伊凡宁柯的任何著作,或露出赞赏的表情,谁就会招来朗道无名的怒火。朗道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随着其科学地位的上升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感到难以与之共事。1956年,前苏联物理学家沙皮罗通过对介子衰变的研究,提出了介子衰变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看法。这是一项极其重大的发现,但是朗道对于沙皮罗的发现却没有在意,当沙皮罗把他这一重要发现写成论文,交给朗道审阅时,过于自负的朗道只是冷冷一笑,就随手把它扔到了一边。他哪里知道,此时被他扔掉的不仅仅是沙皮罗的一篇论文,而是垂手可得的诺贝尔奖获奖机会。 几个月之后,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之后指出:“宇称守恒定律”虽然在强相互作用中绝对成立,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就不成立了,介子衰变中的

“宇称不守恒”就是一个重要的证明。他们的论文发表以后立刻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他俩也因此而获得了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时的朗道才如梦初醒,悔之晚矣。

当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人们才了解到沙皮罗的论文提出的时间要早出几个月,只是由于朗道那习以为常的主观武断作风,使沙皮罗失去了获诺贝尔奖的机会,朗道的这一失误使人们久久难以忘记。

在事业上要有所成就的人,不能不总结朗道失误的教训。爱因斯坦提倡学校培养的人应是性格和谐的人。我们理解,在狭义上,就是指在应变能力、独立创新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方面是一个灵活的人,即自身要和谐。从广义上,与环境、与同行相处的关系上也要和谐。如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不但不能居功自傲,而且要更加谦虚谨慎,才能保证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成就越来越大。

1998年获世界杰出青年创业者奖的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张杰庭说的一句话:“做事先做人,”特别值得借鉴。张杰庭在创新的道路上,成功的经验就是他学会了做人,做一个好人,肯于牺牲的人,诚实、讲信誉的人。他创办的21世纪实验学校,校训是“做豪迈的中国人”。创新者的素质,第一位的是“德”,没有好的“德行”,无论他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强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称为一个完善的人。科学工作者少了“德”是很危险的,严重的甚至走向犯罪。

例如,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 (Johannes Stark),早年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对电学和放射学研究最有兴趣。1902年,斯塔克通过对放电管的研究,发表了“关于气体中的电”的论文,预言“极隧射线”的高速原子应显示出多普勒效应。1905年,他又用氢“射线”演示了这个效应。从1910年起,斯塔克的研究兴趣向原子能科学转移。1913年,他巧妙地采用有孔阴极附近的第三电极,将一个极强的电场加到放电管中,观察到了由“极隧射线”的氢原子光谱线产生的多重分裂,从而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塔克效应”。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成果不凡,斯塔克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研究放射性元素的杂志。利用这份杂志,他广泛获取了世界各国学者对放射性课题的研究成果,该杂志在斯塔克的主持下办了15年。由于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加上信息的畅通,斯塔克成为当时对原子能理论掌握最多的一位专家,并因此而获得191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获得了当时欧洲最高科研中心——维也纳学院颁发的波格特纳奖。

在金钱和名誉面前,斯塔克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典型。众所周知,瑞典诺贝尔奖基金委员会有明文规定,所获诺贝尔奖金不得用于投资营利活动。而斯塔克得到奖金后,公然违背规定,将所得奖金投资开办了一个瓷器厂,赚钱成了斯塔克唯一的目的。他的这一行为,引

起了科学界的强烈反对,有许多科学家对他提出严厉的批评。斯塔克面对批评,不思悔改,他抛弃了科学家的信念和职业,成为地地道道唯利是图的商人。他的行为已经和其身份极不相称,他所在的浮兹堡大学不得不将他除名。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

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创新者首先应有事业心,有事业心才有追求成就的强大内驱力,有一种责任心和紧迫感,有争强好胜之心。

创新者的事业心,需要对自己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和信念。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人。他在人生价值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说:“凡认为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他不仅不幸得很,而且也难以适应生活。”“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他在1947年7月30日的一封信中说:“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对人类和对客观事物热爱与献身精神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是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的。

我国被誉为科学创新大师的王淦昌先生,他充满辉煌创造的一生,向人们表明是崇高的敬业精神、明确的人生价值观使他在科学领域有如此大的成就。王淦昌先生的创新精神终生不减,创造的业绩高峰迭起,他30岁以后重大的研究成果有7项,其水平之高,任何人只要完成其中的一项,就足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王淦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着他的同行和他的学生。他内心深处的志向和追求早在青年时代就已确立,后来又在艰苦的磨炼中日益坚定。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因营养不良而虚弱的身体,坚持科学研究。有人出主意让他做点小生意,挣点钱为体弱多病的孩子和他自己补养补养。但他毅然拒绝了,因为在他的生活中,只有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不能有任何分心,献身科学的精神伴随了他的一生。1960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王淦昌先生把从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资收入中省下的14万卢布(旧币)全部捐献给了国家;1969年,在西北高原海拔3300米的地下核试验现场,年逾花甲的王淦昌先生背着氧气袋坚持工作;1982年,他辞去了核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继续领导一个科研小组从事激光核裂变的研究工作。他的想法是:“别人能担任的工作自己何必一直担任下去呢?”辞去“大官”任“小官”,做第一线科研工作的带头人,这在有着数千年官本位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在科学研究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都有极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一个创新人才,乃至日后的发明家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观,清华大学机电系教授殷志强用行动给出了最精彩的回答。殷志强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带他看了爱国主义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使他刚步入青年时代,即开始思考“国家事大,个人事小”的道理。1982年7月,殷志强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邀请,赴悉尼与悉尼大学同行共同研究新型集热器系统。他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同哈定、温杜两位博士合作研究出了新型的集热器系统。不久又完成了“直流磁控溅射薄膜光学性质”研究。此后他发明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制造新方法”,把集热器太阳能吸收率提高到95%,反射率降到5%。1983年12月,殷志强带着他的重大发明,带着在悉尼大学通过的应用物理博士论文,带着用在国外节省下的生活费购买的先进实验设备回到清华大学。他的发明至今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地位。殷志强的信念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他一直辛勤耕耘在人才培养的第一线。近几年,有很多单位出高薪聘请,他都不为所动。2000年有一个政府部门邀请他考察一家生产集热管的集团公司,公司董事长对他说:“殷教授,以你的名义成立一个咨询公司,你就到各处走走,指点指点,年收入至少也是百万元,何必像现在这样苦。”还有一个公司出资800万元聘请他,他回答说:“就是给我造个金窝,我也不会去。我的根在清华大学。”殷教授的学生开始不理解自己的老师,说:“你的发明创造促成了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现在,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器已在全国市场占有50%的份额,并出口瑞士、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总产值超过20亿元。你为此辛苦了几十年,得到了什么?”他笑答:“我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首先有所发现,然后有所发明,最后实现成果产业化,促进社会进步,让大家得益。”这就是殷教授的价值观。为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做出榜样。英国医生詹纳 (E. Jenner)在证明了可以用牛痘接种法使人们不受天花感染时说:“我想到我命里注定要使世界从一种最大灾难中解脱出来时„„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快乐,以至有时沉醉于某种梦幻之中。”对于确定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来说,有时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时做出的。因为处于逆境时,会引出一种奋发的心理,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从反面激发做出超群的成就。这些要具备一个必需的条件,就是对自己的工作价值的一种坚定的信念。人们在工作中的每一点成绩的背后,都有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是取得创新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动力又会在成功的成就感中得到加强和滋养。一个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需要自己努力拓宽知识面,开扩眼界和思路,也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客观环境的熏陶、培养。

创新者需要兴趣广泛。古今中外,凡是在科学上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兴趣十分广泛。爱因斯坦同时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热爱古典音乐和文学作品;牛顿也是一位艺术家,尤其擅长作诗;伽利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文笔犀利的文学评论家;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开普勒也是一名音乐家,其在音乐上

的造诣不亚于在科学上的成就;诺贝尔终身酷爱文学,曾写过许多诗作、小说和戏剧;曾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的我国科学家张衡是东汉著名文学家,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二京赋》的作者;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更是集画家、雕塑家、天文学家、武器制造家、发明家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科学大师。

在世界当代物理学家中,莫累·盖尔—曼恩是一位诗人;维克多·威斯考柏弗是钢琴家;罗伯特·威尔逊是一位雕塑家„„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他心爱的小提琴,特别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或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那优美并充满想象力的旋律,对其科学思路和创造性思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

达尔文除了研究生物以外,还喜欢诗、历史剧、美术、雕刻、音乐、幻想小说、化学、几何、骑马、打猎等。这些给他构成了一种愉快的生活,增强了他的形象思维和幻想的特点。 在我国当代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中,数学大师华罗庚写得一手好诗,曾写出不少优秀科普著作;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特别热爱音乐。美籍华裔学者、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对诗词歌赋、美术、京剧都有特殊的爱好。 杨振宁,现在国际上有的认为他是爱因斯坦之后贡献最大的物理学家,他的规范场理论是相对论之后最重要的成就。他也是有广泛兴趣的人,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西洋绘画、音乐等都有很深的领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使他对什么都想了解,都在思考答案。他主张多读点专业以外的书,一知半解也比完全不懂有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农学界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更是兴趣广泛,多才多艺。1980年5月,袁隆平作为首席专家,携湖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陈一吾和慈利县良种场场长杜慎余,一行3人组成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到美国考察。到达洛杉矶的当天晚上,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在一家饭店里为中国专家举行小型晚会。威尔其首先为中国客人唱了一首歌,然后请中国客人表演节目。袁隆平先生拿起话筒,一首忧伤的早期美国电影插曲《老黑奴》便鸣响于晚会厅里。他的嗓音低沉浑厚,曲调节奏把握准确,英语清晰,感情真挚,把一首美国南方老黑奴的悲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完毕,小厅里顿时寂然,一向欢乐无忧的美国人一时间全被歌曲带进了历史上那悲惨的黑奴世界。良久,人们才从歌曲的情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惊喜的掌声顿时轰然而起„„袁隆平先生还在家里与妻子、儿子拉琴唱歌,家庭气氛十分和谐。

一个人的兴趣很重要,只有感兴趣的事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地观察、研究或实现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成功的强大动力。

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大凡在发明创造上有成就的人,兴趣都十分广泛。那么广泛的兴趣对他们的创新起什么作用呢?

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智力与身体也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往往胃口很好,爱吃多种食物,吸收各种对身体有益的营养,同样,一位高智力者在精神的需求中也需要丰富的“营养”,也有精神上的多种“胃口”。这就是兴趣广泛的内在原因。

身体在得到多种有用的营养后,促进了身体健康。同样,兴趣广泛能摄取大量的信息,从而又促进了知识的渊博。人脑的“信息库”里存储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包括知识),就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或发现不同领域的内在联系。这就容易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正如诺贝尔讲的:“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科学知识。”一个人习惯的养成,是要经历由“朴素的不自觉→自觉→高级的不自觉”的过程。幼年的兴趣广泛是不自觉的,经过一定的学习,逐步体验到益处,会产生自觉去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有了多种兴趣之后又达到了高级的不自觉的研究与探索,这样就有了很深的根基了。正如诺贝尔所讲的:“我只知道专心读书探索大自然,汲取渊博而浩瀚的知识宝泉。”

创造、创新者要有胆、有识,讲究谋略。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权威的压制,遇到习惯势力和偏见的非难,甚至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创新者要有多方面的思想准备,真理不会永远被埋没,对科学的贡献迟早会被公认。如美国的细菌学家艾弗里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今天的生物学界都知道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DNA的发现,应该回溯到1944年,遗憾的是那时没有被学术界承认,就连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也对此不予认可,使发现者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1944年,当生物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发现这一见解时,引起了遗传界的极大惊讶和怀疑。尽管艾弗里做了无数次深入的实验研究,但到1949年,他的实验成果仍然没有被科学界的权威们认可,他们不相信DNA是遗传变化的根本原因。科学界权威们对艾弗里等人理论和实验的怀疑,蔓延到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当中。当艾弗里提出他们的理论以后,也有人提议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鉴于科学界对其理论还抱有怀疑态度,诺贝尔奖评委会拿不定主意,最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即推迟发奖来等待时间的检验。

随着人们对DNA化学本性认识的继续深入,特别是1952年赫尔希 (A. D. Hershey,1908—) 和蔡斯 (M. Chase) 证明了噬菌体DNA能携带母体病毒的遗传信息到后代中去以后,科学界才终于接受了DNA是遗传信息载体的理论。但令人痛心的是,当人们普遍认同了艾弗里的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准备为他授奖的时候,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已经离开了人世。

创新者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学术之争属于一种正常现象,要正确对待学术界的批评意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任何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依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我国卓越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也是用同样的观点鼓励支持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他说:“一切新东西出现的时候,一定会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对的。„„应采取的态度是:热情欢迎,同时又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基本观点。”

创造、创新者的胆量不是不讲科学的莽撞,而是把准方向。卓识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洞察力,有远见卓识的创新者,可以对事物做出比较准确的推测和预见。就像黑格尔所说:“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中看出有意义的东西的能力是对事物做出正确合理、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 198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系的张杰庭,总结自己创业成功的因素是:“思路创新、有前瞻性。”张杰庭1992年创建北京锡华电子有限公司,1993年创建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1994年组建北京锡华未来教育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组建北京青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他是北京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1998年获世界杰出青年创业者奖、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他敢于挑战传统思维模式,认真研究中国企业家是如何成功的,怎么失败的,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别人优秀的地方他虚心学习,在思想上追寻他们,而在行为模式上要超越他们。研究、学习别人他掌握一个原则:“不简单地‘复制’别人的东西,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他的成功经验之一,“超前思维半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例如,在1993年,国家还没有大力提倡发展民办教育时,他就提早了半步,创办了21世纪实验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8年他在国内考察,看到了西部开发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斥资4亿元,投资内蒙古包头市,现在也已取得较好效益。张杰庭具备了对事物作出正确、合理、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舍弃事物的细枝末节,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要注意培养这样的特点。创造、创新者,要有雄才大略,不能满足于现状和传统观念,在科学研究中要关注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是高水平的创新,而不是为别人做锦上添花的修补工作。 创造、创新需要有鲜明的个性。个性,从心理学上说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总称为个性。严格地说,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个性与创造、创新是等价的。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创新;同样,创造、创新中必然有鲜明的个性。爱因斯坦在1934年的一封信中说:“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使人有可能不受束缚地发展自己的时候,欧洲文化才在打破令人窒息的停滞状况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个性总是跟学术上、技术上的自由联

系着,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创新者努力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社会的旧观念、旧意识束缚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尽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创新者在创新的作风上是严谨的,又是浪漫的,是严谨与浪漫的统一。严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搜集材料从实际出发,坚持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客观性;其二,在整理材料中,严格遵守思维和逻辑规律。浪漫是从文学艺术中引伸出来的。在研究材料中,根据已知事实所呈现的趋势和已被证明的规律,在探索未知中进行大胆的联想和假设。正如丁肇中所说:“作为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是探索教科书之外的事,对该学科有更深入一层的理解,有能力去独立思考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而对压倒优势的反对意见,毫不胆怯地去迎接挑战。”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浪漫主义反映了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领域和课题的现状不满足。共同的是对一种理想的,是对美的一种向往。有时出于被研究对象内在的美,如有的动物学家就是受某种动物的吸引而从事研究的;有的是对研究中采用的技术感兴趣。特有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追求,促使创新者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探索。

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者,肯于给自己出难题,加压力。198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罗累尔说:“科学家需要有压力,要自加压力,要自感有压力。”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数学家维纳,为了集中精力,献身于科学研究,科学院院士和数学学会副会长的职位他都不要。他们的共同点是依赖于不断学习,追求真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由不知到知,是创新的先导。

培养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对取得创新成就特别重要。性格里包括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主动性和坚持进取的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才能实现创新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妥协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是一位传奇式的女数学家。她的成功,是同她坚强的性格息息相关的。为了研究数学,她克服了孩子小,家务繁重等困难,日夜勤奋苦读。终于在23岁那年,接连发表了三篇富有创见的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她的性格正如她在论文上写的格言一样:“说你想说的话,干你应干的事,成为你想做的人。”

我国的林巧稚是一位富有坚毅果断,勇于创新的妇产科女专家。青年时代,在学习上与男同学比高低,她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战胜酷暑严寒,顽强地读书,汲取知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她的坚毅顽强,使她越过一道道鸿沟,冲破种种偏见,经过刻苦锻炼,成为世界知名的妇产科专家。

德国的魏格纳 (A. L. Wegener) 能成为地质学现代革命的伟大奠基者,与他那强烈鲜明的自信心、进取心、勤奋和勇气有着密切关系。物理学家罗累尔说过:“在勤奋的同时,还

必须具有必胜的意志和信心。”“必须永远有成功的信心。”

人的性格对于广泛地团结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共同努力工作也起重大作用。在现代的信息社会里,面对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性格上过于孤僻和过于骄横的人,对于广泛交流学术思想和学术信息是极为不利的。例如,前苏联的物理学家朗道,由于他性格的怪僻、骄横,“扔掉”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朗道在物理学研究中成果卓越,1946年被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51年被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员,1960年被选为荷兰科学院院士,1959年被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员,196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还获得伦敦奖金和德国普朗克奖金,1962年获得列宁勋章,并于同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朗道以他卓越的物理学研究成果,被科学史家誉为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

就是这样一位成果卓越的科学家,由于其个人性格方面的缺陷,导致了不应有的失误。朗道思维敏捷,聪慧过人,他能打破陈规陋习,喜欢标新立异,因而在科学探索中屡屡获得新的发现和创造。遗憾的是,在个人的工作作风方面,朗道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弊大于利了。他常常凭着自己智力上的强大优越感,对自己缺乏克制力,往往是固执己见,很难与人沟通,这种缺乏开放的强硬态度,给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自己犯下了一系列不应该犯的错误。仅以朗道对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 (Paul Dirac,1902~1984) 的态度为例。20世纪20年代,狄拉克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提出了重要的粒子空穴概念,得到了物理学界的好评。而朗道对这一重要理论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废话”。与此同时,他还把他所不喜欢的别人的研究理论,统统称之为“病态”。他的科研伙伴,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伊凡宁柯,也因朗道的个人性格缺陷,对朗道敬而远之。他对伊凡宁柯的不近人情达到了极点。在选编朗道论文集时,他坚决反对把他与伊凡宁柯早期合作写的论文纳入其中,也决不允许伊凡宁柯再参加他的研究讨论会。心胸狭窄的朗道甚至发展到谁要是在他面前提到伊凡宁柯的任何著作,或露出赞赏的表情,谁就会招来朗道无名的怒火。朗道的这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随着其科学地位的上升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感到难以与之共事。1956年,前苏联物理学家沙皮罗通过对介子衰变的研究,提出了介子衰变中宇称不守恒的新看法。这是一项极其重大的发现,但是朗道对于沙皮罗的发现却没有在意,当沙皮罗把他这一重要发现写成论文,交给朗道审阅时,过于自负的朗道只是冷冷一笑,就随手把它扔到了一边。他哪里知道,此时被他扔掉的不仅仅是沙皮罗的一篇论文,而是垂手可得的诺贝尔奖获奖机会。 几个月之后,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之后指出:“宇称守恒定律”虽然在强相互作用中绝对成立,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就不成立了,介子衰变中的

“宇称不守恒”就是一个重要的证明。他们的论文发表以后立刻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他俩也因此而获得了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时的朗道才如梦初醒,悔之晚矣。

当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人们才了解到沙皮罗的论文提出的时间要早出几个月,只是由于朗道那习以为常的主观武断作风,使沙皮罗失去了获诺贝尔奖的机会,朗道的这一失误使人们久久难以忘记。

在事业上要有所成就的人,不能不总结朗道失误的教训。爱因斯坦提倡学校培养的人应是性格和谐的人。我们理解,在狭义上,就是指在应变能力、独立创新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方面是一个灵活的人,即自身要和谐。从广义上,与环境、与同行相处的关系上也要和谐。如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不但不能居功自傲,而且要更加谦虚谨慎,才能保证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成就越来越大。

1998年获世界杰出青年创业者奖的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张杰庭说的一句话:“做事先做人,”特别值得借鉴。张杰庭在创新的道路上,成功的经验就是他学会了做人,做一个好人,肯于牺牲的人,诚实、讲信誉的人。他创办的21世纪实验学校,校训是“做豪迈的中国人”。创新者的素质,第一位的是“德”,没有好的“德行”,无论他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强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称为一个完善的人。科学工作者少了“德”是很危险的,严重的甚至走向犯罪。

例如,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 (Johannes Stark),早年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对电学和放射学研究最有兴趣。1902年,斯塔克通过对放电管的研究,发表了“关于气体中的电”的论文,预言“极隧射线”的高速原子应显示出多普勒效应。1905年,他又用氢“射线”演示了这个效应。从1910年起,斯塔克的研究兴趣向原子能科学转移。1913年,他巧妙地采用有孔阴极附近的第三电极,将一个极强的电场加到放电管中,观察到了由“极隧射线”的氢原子光谱线产生的多重分裂,从而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塔克效应”。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上成果不凡,斯塔克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研究放射性元素的杂志。利用这份杂志,他广泛获取了世界各国学者对放射性课题的研究成果,该杂志在斯塔克的主持下办了15年。由于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加上信息的畅通,斯塔克成为当时对原子能理论掌握最多的一位专家,并因此而获得191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获得了当时欧洲最高科研中心——维也纳学院颁发的波格特纳奖。

在金钱和名誉面前,斯塔克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典型。众所周知,瑞典诺贝尔奖基金委员会有明文规定,所获诺贝尔奖金不得用于投资营利活动。而斯塔克得到奖金后,公然违背规定,将所得奖金投资开办了一个瓷器厂,赚钱成了斯塔克唯一的目的。他的这一行为,引

起了科学界的强烈反对,有许多科学家对他提出严厉的批评。斯塔克面对批评,不思悔改,他抛弃了科学家的信念和职业,成为地地道道唯利是图的商人。他的行为已经和其身份极不相称,他所在的浮兹堡大学不得不将他除名。


相关文章

  • 论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
  • 摘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在创业领域寻求突破的大学生具有重大的价值.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精神路径.思维路径.技术路径三个基本路径来获得实现. 关键词创业 创新 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叶正孩,金华职 ...查看


  • 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 摘 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我们应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创新型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大学 ...查看


  • 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单位: 姓名: 电话号码: )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途 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并 ...查看


  • 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本报讯 记者王虹航报道 "项目经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项目经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灵魂,因此项目经理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在近日召开的第13届中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峰会暨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责任主 ...查看


  • 宁波大学毕业论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
  • 编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文)科学教育中创新意识教育与学生 性格培养研究 (英文)The research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 ...查看


  •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素养
  • 指南针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产生:蒸汽机的问世,火车的奔驰:人造卫星的腾空,计算机的运用,这一项又一项的新发明.新创造,构建起了人类文明的大厦.创新,今天,地球上才会有如此辉煌的文明:创新,明天,世界会变得更加灿烂.江泽民主席就曾指出:&qu ...查看


  • 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 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南武小学 林宇文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来看,它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它的理念来看,它是面向全体小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 ...查看


  •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 摘要: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责任,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才的摇篮.我们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探讨在现有的SPT人才培养 ...查看


  • 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 技工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摘要: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而应当成为未来优秀技工人才的一种能力, 拥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能够敏锐地发现为企业创新的机会,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 研究性学习 竞争意识和竞争能 力 ...查看


  •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商丘市一高 陈晨 学校地址:商丘市长江东路商丘市一高(分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而国家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个体创新性的竞争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