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创新思路

整合部门资金,加大扶贫投入。现在扶贫资金分别掌握在农牧、水利、林业、城建和教育等各个部门,资金分散,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可以将不发达地区的支农资金、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道路改造资金等捆绑在一起,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而扶贫资金在中央就要加以整合,否则到下面后整合就难了。各类扶贫资金都应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实行统一安排使用。

把西部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扶贫开发内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初见成效。但是,对于西北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和西南石漠化地区来说,8年时间太短,生态建设仍要走很长一段路。因此,建议延长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政策,这样,既有利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又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现实情况看,在西部地区还不可能找到比生态建设更直接有效的减贫开发项目。但生态建设需要国家集中全国财力来解决,国家可以对发达地区征收一定的生态税,对甘、青等西部贫困地区保护生态地区给予一定的补偿。黄河、长江上游、沙漠地区群众可以从事一种新的行业即生态建设行业,专门种草、栽树,在西部农村逐步形成生态产业,并设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由国家向这部分人发工资,将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要把环境产值计算在内。 突破小额贷款瓶颈,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对信贷资金需求量十分大。信贷资金让老百姓学会如何算投入产出账,已经实施小额贷款的地区效益都十分明显。政府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首先,逐步开发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市场,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制,让更多的机构进入这一领域;其次,准许小额贷款机构根据市场状况和运行成本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引入竞争机制;第三,通过鼓励竞争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第四,政府可以将目前由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资金由小额信贷机构来发放。另外,政府也可以探索利用龙头

企业掌握农户信息、控制农户资金流,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强化农民的转移和培训,构筑脱贫长效机制。农民培训是贫困地区农民长期脱贫机制的中心环节,技术是一个劳动者长期赖以生存的素质和能力。目前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素质差,输出就业率低、难度大。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缺口大,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低,输出难。中央应出台相关政策,列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户的培训力度,加快劳务输出和转移的速度。□

(一)贫困乡村的基础条件依然相对薄弱,劳动力素质还不高。 从基础设施上看,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如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涝条件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近年来,虽然通过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从人口素质上看,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

(二)扶贫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目前,我县财政紧张,扶贫资金主要是依靠上级项目支持,县级财政又没配套,贫困乡村筹资更为困难,从而使许多工程项目出现资金缺口;扶贫贴息小额信贷难以落实到真正的贫困户,越是贫困户,越是难以得到生产发展资金,使一些想发展生产的贫困户,又得不到资金的扶持。

(三)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近年来,全县虽然各部门支农方面的项目资金较多,但缺乏整体规划,他们各自为阵,点多面广,部门资金、项目难以整合,至使扶贫资金投入单一,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三、几点建议

(一)认真编制规划,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在总结“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既定的开发式、开放式、开拓式扶贫方针,进一步明确我县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科学确定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加大扶贫投入,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运行效益。一是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二是政府应加强协调,整合好各方面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做好整村推进和建设一批产业扶贫项目,进一步明确几个主导产业,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使贫困农民能实实在在得到利益,并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致富之路;三是金融部门应加大扶贫力度,克服惧贷心理,各级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扶贫信贷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四是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广试点先进村的成功做法,加强监管,规范运作,使互助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运行好、见效益”,并逐步扩大互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额,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三)强化技术培训,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职业中学、现代高中等培训机构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力量,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的对接,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开发项目的结合;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规范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对全县各类扶贫项目要统筹规划,做到早计划、早安排、资金及时到位,

工程按期施工;要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立项、报批、资金使用等进行全程监管,严防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确保专款专用;要加强对项目工程的质量监管,项目要严格按照申报审批的标准施工,严防出现“豆腐渣”工程。

(五)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目前,全县还有贫困人口3.2万多人,每年还产生一些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导致的返贫人口,这部分人群至今生活仍较为贫困。因此,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要尽可能把扶贫政策落实到这些贫困户,真正实现扶贫对象全覆盖。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各级政府以及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给予一定的帮扶,全社会都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要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这些贫困群体,确保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下,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贫困地区县域实施新一轮扶贫工作思路

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和部署,结合贫困地区县域实际,新一轮贫困地区县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入手:

(一)着力实施农村村屯道路通达攻坚战,努力改善农村交通基础条件。继续采取大会战的方式,集中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推进农村“村屯通达工程”建设,加快通村公路硬化,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推进20户以上未通公路自然屯的屯级路建设,提高县域公路畅通水平。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县域20户以上未通路自然村屯行路难问题,实现较多数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县域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到2020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同步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促进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全面提高。

(二) 着力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战,努力拓宽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渠道。按照贫困地区县域各自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保住优势产业,提升产业质量,扩大产业规模,突出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扶持耕地资源较多的地区和扶持耕地资源较少的大石山区发展相应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诸如组织实施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产业规模基础上,新建相对集中连片(可跨区域协调协作)开发的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加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用足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和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着力扶持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企业效益与扶贫效益的有机结合,真正建立起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

(三) 着力实施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扶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兴农田水利,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山区治旱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继续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四) 着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攻坚战,努力改善农村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农村危旧房改造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大改造力度,出台措施,制定完成时间表,消除农村困难家庭危房,让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五) 着力实施农村科技扶贫攻坚战,努力提升扶贫攻坚科技化水平。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围绕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以贫困地区县域为单位培育2-3家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符合贫困地区县域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

(六) 着力实施生态扶贫工程攻坚战,努力改善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与产业化扶贫有机结合,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深入实施生态扶贫工程,重点抓好诸如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乡村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探索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增强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补偿功能,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资源补偿方法和模式,让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必要的生态、资源补偿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增强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实行污染治理、环境整治与村庄、小集镇规划建设相结合,美化、绿化、亮化生活环境,实现水、电、路、气、房及优美环境“六在农家”目标,全力打造贫困地区县域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绿色家园”。

(七) 着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努力改善缺乏生存发展条件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坚持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有序引导贫困村居民点适当集中布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城镇化建设,引导贫困户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

(八) 着力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继续完善贫困对象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新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做到病有所医;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老有所养,确保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九) 着力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扶贫攻坚战,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更多的社会事业成果惠及农村各族群众。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贫困乡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养步伐,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

(十) 着力实施农村教育扶贫攻坚战,努力提升贫困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能力。加大贫困地区县域教育的

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寄宿式学校建设,完善学校食堂、师生宿舍等设施,推进推广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资金用于全部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中职在校期间的学杂费,并给予生活补助。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雨露培训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工作。启动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工程,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继续实施大石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工程。

贫困地区县域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建议

除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宣传、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社会事业等方面需要大力支持外,应该还需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在财政、信贷等方面支持贫困地区

1、加大对贫困地区县域的扶贫投入力度。一是增资,扶贫资金总量扩大,资金覆盖面扩大。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帮扶重点贫困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植支柱产业。三是把移民扶贫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解决人与耕地的突出矛盾。

2、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宏观财政、金融政策上实行特殊政策,特事特办,对贫困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特殊政策,多安排一些国债项目,对中央税实行全额返还,对新办企业增加的税收全部留在贫困县。

3、改革信贷运作方式。现在的扶贫信贷,程序仍多,门槛仍高,贷款仍难,建议改革政策性扶贫贷款的运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农民的小额信贷,使更多的贫困户能够贷到发展生产急需的启动资金。

4、出台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一轮扶贫开发应为贫困地区制定最为关键的政策即产业支持政策。支持贫困地区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建设;适当压缩对东部地区投资比例而用于西部地区;对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一些有利于开发当地资源的骨干项目,并在项目审批、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贷款利率及偿还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社会投资上,主要投向有利于创造贫困地区自身长期发展的领域,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面貌。

二、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开发工作的扶持力度

1、进一步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一是加大国家政策性扶贫投入,以村为单位对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开发、农民素质提高等所需的扶贫投入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论制定村年度投入规划。二是加大国家财政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解决干部、职工福利发放,财政对各项事业特别是扶贫投入的困难。三是尽快出台扶贫开发工作条例,整合扶贫资金,破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投入困难,形成扶贫合力。四是改善资金使用结构。扶贫产业发展是片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进一步改善资金使用结构,加大扶贫产业的投入,形成以产业扶贫投入为主的资金使用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片区扶贫开发科学和谐发展。五是取消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建设存在的地方配套要求。六是加强东西部协作,鼓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七是制定扶贫激励机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集中连片特

殊困难地区扶贫事业。

2、提高补助标准,减轻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民投资、投劳负担。如目前新建村屯道路财政扶贫资金每公里补助最高不超过12万元,而贫困村一般都地处偏山区,修建道路的难度较大,要新建标准的村屯道路每公里起码要投资15-17万元,财政补助偏低,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的负担过重,大多数贫困村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不到位,造成道路建设的标准比较低,建后没多久路况就很差;另外,产业开发的补助标准,目前规定每户最高不超过1000元,这个补助标准无法使贫困农户发展规模生产,没有规模生产,就难予实现增收目标。因此,建议提高各项目的补助标准

3、进一步完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偏低、针对性不够等问题。一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试点进一步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进一步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扶持投入,让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广大农民尽快得到扶持。二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作用,防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户基本生活困难、因病返贫、因贫失医等现象发生,特别要提高对五保户、残疾贫困户、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和医疗救助标准。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扩大对就读高中和高等院校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农户子女的扶持,保障贫困农户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四是加快推进以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为主的劳动保障制度。

4、加大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工程。

鉴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地少人多,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仅靠目前财力投入难以改变贫困状况,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移民安置区,将其居民整体搬迁安置。切实解决这些移民的生产生活所需,从住房、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入手,彻底解决这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民的贫困现状。

整合部门资金,加大扶贫投入。现在扶贫资金分别掌握在农牧、水利、林业、城建和教育等各个部门,资金分散,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可以将不发达地区的支农资金、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道路改造资金等捆绑在一起,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而扶贫资金在中央就要加以整合,否则到下面后整合就难了。各类扶贫资金都应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实行统一安排使用。

把西部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扶贫开发内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初见成效。但是,对于西北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和西南石漠化地区来说,8年时间太短,生态建设仍要走很长一段路。因此,建议延长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政策,这样,既有利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又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现实情况看,在西部地区还不可能找到比生态建设更直接有效的减贫开发项目。但生态建设需要国家集中全国财力来解决,国家可以对发达地区征收一定的生态税,对甘、青等西部贫困地区保护生态地区给予一定的补偿。黄河、长江上游、沙漠地区群众可以从事一种新的行业即生态建设行业,专门种草、栽树,在西部农村逐步形成生态产业,并设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制度,由国家向这部分人发工资,将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要把环境产值计算在内。 突破小额贷款瓶颈,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对信贷资金需求量十分大。信贷资金让老百姓学会如何算投入产出账,已经实施小额贷款的地区效益都十分明显。政府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首先,逐步开发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市场,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制,让更多的机构进入这一领域;其次,准许小额贷款机构根据市场状况和运行成本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引入竞争机制;第三,通过鼓励竞争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不断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第四,政府可以将目前由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资金由小额信贷机构来发放。另外,政府也可以探索利用龙头

企业掌握农户信息、控制农户资金流,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强化农民的转移和培训,构筑脱贫长效机制。农民培训是贫困地区农民长期脱贫机制的中心环节,技术是一个劳动者长期赖以生存的素质和能力。目前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素质差,输出就业率低、难度大。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缺口大,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低,输出难。中央应出台相关政策,列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户的培训力度,加快劳务输出和转移的速度。□

(一)贫困乡村的基础条件依然相对薄弱,劳动力素质还不高。 从基础设施上看,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贫困人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如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排涝条件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近年来,虽然通过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从人口素质上看,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

(二)扶贫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目前,我县财政紧张,扶贫资金主要是依靠上级项目支持,县级财政又没配套,贫困乡村筹资更为困难,从而使许多工程项目出现资金缺口;扶贫贴息小额信贷难以落实到真正的贫困户,越是贫困户,越是难以得到生产发展资金,使一些想发展生产的贫困户,又得不到资金的扶持。

(三)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近年来,全县虽然各部门支农方面的项目资金较多,但缺乏整体规划,他们各自为阵,点多面广,部门资金、项目难以整合,至使扶贫资金投入单一,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三、几点建议

(一)认真编制规划,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在总结“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既定的开发式、开放式、开拓式扶贫方针,进一步明确我县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科学确定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加大扶贫投入,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运行效益。一是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二是政府应加强协调,整合好各方面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做好整村推进和建设一批产业扶贫项目,进一步明确几个主导产业,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使贫困农民能实实在在得到利益,并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致富之路;三是金融部门应加大扶贫力度,克服惧贷心理,各级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扶贫信贷担保机制,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四是认真总结“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广试点先进村的成功做法,加强监管,规范运作,使互助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运行好、见效益”,并逐步扩大互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数额,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三)强化技术培训,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充分利用职业中学、现代高中等培训机构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力量,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的对接,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开发项目的结合;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规范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对全县各类扶贫项目要统筹规划,做到早计划、早安排、资金及时到位,

工程按期施工;要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立项、报批、资金使用等进行全程监管,严防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随意性,确保专款专用;要加强对项目工程的质量监管,项目要严格按照申报审批的标准施工,严防出现“豆腐渣”工程。

(五)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目前,全县还有贫困人口3.2万多人,每年还产生一些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导致的返贫人口,这部分人群至今生活仍较为贫困。因此,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要尽可能把扶贫政策落实到这些贫困户,真正实现扶贫对象全覆盖。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各级政府以及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给予一定的帮扶,全社会都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关心和支持,要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这些贫困群体,确保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下,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贫困地区县域实施新一轮扶贫工作思路

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和部署,结合贫困地区县域实际,新一轮贫困地区县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入手:

(一)着力实施农村村屯道路通达攻坚战,努力改善农村交通基础条件。继续采取大会战的方式,集中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推进农村“村屯通达工程”建设,加快通村公路硬化,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推进20户以上未通公路自然屯的屯级路建设,提高县域公路畅通水平。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县域20户以上未通路自然村屯行路难问题,实现较多数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县域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到2020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同步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促进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全面提高。

(二) 着力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战,努力拓宽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渠道。按照贫困地区县域各自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保住优势产业,提升产业质量,扩大产业规模,突出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扶持耕地资源较多的地区和扶持耕地资源较少的大石山区发展相应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诸如组织实施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产业规模基础上,新建相对集中连片(可跨区域协调协作)开发的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加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用足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和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着力扶持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企业效益与扶贫效益的有机结合,真正建立起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

(三) 着力实施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扶贫攻坚战,努力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兴农田水利,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山区治旱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加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继续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四) 着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攻坚战,努力改善农村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农村危旧房改造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安居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大改造力度,出台措施,制定完成时间表,消除农村困难家庭危房,让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五) 着力实施农村科技扶贫攻坚战,努力提升扶贫攻坚科技化水平。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围绕特色产业,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以贫困地区县域为单位培育2-3家科技型扶贫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符合贫困地区县域实际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

(六) 着力实施生态扶贫工程攻坚战,努力改善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与产业化扶贫有机结合,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深入实施生态扶贫工程,重点抓好诸如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乡村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探索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增强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补偿功能,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资源补偿方法和模式,让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得到必要的生态、资源补偿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增强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实行污染治理、环境整治与村庄、小集镇规划建设相结合,美化、绿化、亮化生活环境,实现水、电、路、气、房及优美环境“六在农家”目标,全力打造贫困地区县域山青水秀生态美的“绿色家园”。

(七) 着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努力改善缺乏生存发展条件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坚持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有序引导贫困村居民点适当集中布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城镇化建设,引导贫困户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

(八) 着力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继续完善贫困对象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新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做到病有所医;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老有所养,确保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九) 着力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扶贫攻坚战,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更多的社会事业成果惠及农村各族群众。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贫困乡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养步伐,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

(十) 着力实施农村教育扶贫攻坚战,努力提升贫困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能力。加大贫困地区县域教育的

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寄宿式学校建设,完善学校食堂、师生宿舍等设施,推进推广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资金用于全部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中职在校期间的学杂费,并给予生活补助。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雨露培训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工作。启动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工程,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继续实施大石山区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工程。

贫困地区县域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建议

除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宣传、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社会事业等方面需要大力支持外,应该还需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在财政、信贷等方面支持贫困地区

1、加大对贫困地区县域的扶贫投入力度。一是增资,扶贫资金总量扩大,资金覆盖面扩大。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帮扶重点贫困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植支柱产业。三是把移民扶贫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解决人与耕地的突出矛盾。

2、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宏观财政、金融政策上实行特殊政策,特事特办,对贫困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特殊政策,多安排一些国债项目,对中央税实行全额返还,对新办企业增加的税收全部留在贫困县。

3、改革信贷运作方式。现在的扶贫信贷,程序仍多,门槛仍高,贷款仍难,建议改革政策性扶贫贷款的运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农民的小额信贷,使更多的贫困户能够贷到发展生产急需的启动资金。

4、出台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政策。新一轮扶贫开发应为贫困地区制定最为关键的政策即产业支持政策。支持贫困地区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建设;适当压缩对东部地区投资比例而用于西部地区;对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一些有利于开发当地资源的骨干项目,并在项目审批、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贷款利率及偿还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社会投资上,主要投向有利于创造贫困地区自身长期发展的领域,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面貌。

二、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财政扶贫开发工作的扶持力度

1、进一步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一是加大国家政策性扶贫投入,以村为单位对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开发、农民素质提高等所需的扶贫投入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结论制定村年度投入规划。二是加大国家财政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帮助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解决干部、职工福利发放,财政对各项事业特别是扶贫投入的困难。三是尽快出台扶贫开发工作条例,整合扶贫资金,破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投入困难,形成扶贫合力。四是改善资金使用结构。扶贫产业发展是片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进一步改善资金使用结构,加大扶贫产业的投入,形成以产业扶贫投入为主的资金使用模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片区扶贫开发科学和谐发展。五是取消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建设存在的地方配套要求。六是加强东西部协作,鼓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七是制定扶贫激励机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集中连片特

殊困难地区扶贫事业。

2、提高补助标准,减轻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民投资、投劳负担。如目前新建村屯道路财政扶贫资金每公里补助最高不超过12万元,而贫困村一般都地处偏山区,修建道路的难度较大,要新建标准的村屯道路每公里起码要投资15-17万元,财政补助偏低,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的负担过重,大多数贫困村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不到位,造成道路建设的标准比较低,建后没多久路况就很差;另外,产业开发的补助标准,目前规定每户最高不超过1000元,这个补助标准无法使贫困农户发展规模生产,没有规模生产,就难予实现增收目标。因此,建议提高各项目的补助标准

3、进一步完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保障水平偏低、针对性不够等问题。一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贫试点进一步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进一步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扶持投入,让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广大农民尽快得到扶持。二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作用,防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户基本生活困难、因病返贫、因贫失医等现象发生,特别要提高对五保户、残疾贫困户、特困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和医疗救助标准。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扩大对就读高中和高等院校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农户子女的扶持,保障贫困农户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四是加快推进以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为主的劳动保障制度。

4、加大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工程。

鉴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地少人多,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仅靠目前财力投入难以改变贫困状况,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移民安置区,将其居民整体搬迁安置。切实解决这些移民的生产生活所需,从住房、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入手,彻底解决这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民的贫困现状。


相关文章

  • 农业产业化发展及高半山扶贫工作思路
  • 农业产业化发展及 高半山扶贫工作思路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农业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处干旱河谷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结合农业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 ...查看


  •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 关于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指出"要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着眼发展大局,提 ...查看


  • 2015事业单位申论范文:精准扶贫
  • 2015事业单位申论范文:精准扶贫 要加大循环经济扶持力度,进一步破解历史遗留问题.部分企业反映,在新修订的环保法实施后,许多行业.企业都将进入一段"阵痛期".在坚持落实环保法不打折扣的同时,应对真正愿意提升自身环保水平 ...查看


  • 扶贫个人工作总结
  • 今年是我市实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示范点建设的第一年,半年来,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省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和谐文明新村,以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示范点建设为契机,突出抓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一体两翼 ...查看


  • 电商扶贫新思路
  • 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过去半年来扶贫工作的心得与体会.今年7月底,受集团公司扶贫开发"双到"小组统一部署及安排,我被派驻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王兰村负责我司对口扶贫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基层历练, ...查看


  • 关于淳化县扶贫开发模式的调查报告
  • 关于淳化县扶贫开发模式的调查报告 刘敏轩 王朝东 王军 近期,结合"三为"主题教育活动的安排,我们深入基层有关镇和部门,就现阶段我县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路创新开展调研,现就调查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扶 ...查看


  • "十三五"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
  • 摘 要:"十三五"将是我国扶贫减贫,消除贫困的攻坚克难决战期."精准扶贫"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扶贫要求.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一刀切"扶贫."漫灌& ...查看


  • 扶贫办工作安排.建议
  • 2012年我办的工作思路我们必将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以整体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力求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变贫困村基础条件上实现新的突破: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实现产业化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民自身 ...查看


  • 嘉陵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 嘉陵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二OO九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实施的关键年,我办以此为指针,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以农民增收为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