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作贡献

  教育部2011年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开题会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后召开的。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我们是极大鼓舞,也增强了我们搞好课题研究的信心,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学习、宣传、贯彻决定的具体行动。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础建设。”决定还指出:“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决定的这些内容好像就是针对我们课题讲的,很有指导意义。

  我国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如何让这些文化瑰宝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紧迫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使用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和利用,对中小学各科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可以使学生亲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使学生由热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热爱家乡,由热爱家乡升华到热爱祖国。这对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是教育青少年热爱、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文革”十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大的破坏。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一场文化大浩劫、大破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很多外来的文化替代了传统的文化,它们的进入使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随着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发生急剧改变,导致我们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的消亡和改变。例如,少数民族传统的民居被小洋楼取代;民族服装、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杰出的民间文化艺人大多人老力衰或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无人传承。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也是当今世界都没有找到最佳方案的大挑战。

  由于非物质文化很多是靠口头传承的,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一种纯物质的“历史象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的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不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一味追求“洋”和“现代”,中华民族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少数民族中承载着许多活态文化原型。在西部大开发中,如果不注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不复存在。实际上,我们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复存在。他们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对于青少年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渐培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文化素养和文化判断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青少年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通过课程的熏陶,各种活动的浸染,各方面的触摸,近距离的接触,用非物质文化照亮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他们不仅从汉字里了解中国,而且从口头文化传承,从民间文化,从人民的哲学、人民的思维来认识我们民族的本源。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我们的课题不仅要研究、传承,还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更客观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部的有关单位将精选优秀节目到联合国、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去演出。今后这类出国演出还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便让它走向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道远。让我们以课题开题为契机,大家都来做中国人,铸华夏魂,传文明火,植文化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2011年11月4日在教育部2011年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开题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2011年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开题会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后召开的。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我们是极大鼓舞,也增强了我们搞好课题研究的信心,我们的课题研究正是学习、宣传、贯彻决定的具体行动。

  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础建设。”决定还指出:“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决定的这些内容好像就是针对我们课题讲的,很有指导意义。

  我国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如何让这些文化瑰宝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紧迫的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使用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和利用,对中小学各科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可以使学生亲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使学生由热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热爱家乡,由热爱家乡升华到热爱祖国。这对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

  第三,是教育青少年热爱、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文革”十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大的破坏。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一场文化大浩劫、大破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很多外来的文化替代了传统的文化,它们的进入使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随着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发生急剧改变,导致我们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的消亡和改变。例如,少数民族传统的民居被小洋楼取代;民族服装、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杰出的民间文化艺人大多人老力衰或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无人传承。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也是当今世界都没有找到最佳方案的大挑战。

  由于非物质文化很多是靠口头传承的,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一种纯物质的“历史象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的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不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一味追求“洋”和“现代”,中华民族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我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少数民族中承载着许多活态文化原型。在西部大开发中,如果不注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不复存在。实际上,我们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复存在。他们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对于青少年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逐渐培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文化素养和文化判断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都是很有意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青少年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通过课程的熏陶,各种活动的浸染,各方面的触摸,近距离的接触,用非物质文化照亮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他们不仅从汉字里了解中国,而且从口头文化传承,从民间文化,从人民的哲学、人民的思维来认识我们民族的本源。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我们的课题不仅要研究、传承,还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更客观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部的有关单位将精选优秀节目到联合国、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去演出。今后这类出国演出还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便让它走向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重道远。让我们以课题开题为契机,大家都来做中国人,铸华夏魂,传文明火,植文化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2011年11月4日在教育部2011年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开题会上的讲话)


相关文章

  • "非遗"文化视野下的四川扬琴校园传承
  • [摘要]四川扬琴作为四川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曲艺界一直是个焦点,她的发展与传承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而学校又是发展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将从四川扬琴的校园调查状况.校园传承的措施.校园传承的思考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查看


  •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
  •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 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q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数据库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数据库研究 作者:文庭学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1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的就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积极意义论文
  • 论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积极意义 摘要: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正式颁布实施,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q ...查看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2-03-04 17:14:44 本报北京讯(记者胡亮)"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 ...查看


  • 南昌大学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 南昌大学2010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学生特色工作)评选活动参评材料 成果名称:"书画传情,共促和谐" --创建和谐书香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申报社团:南昌大学路漫书法社 申报时间:2010 年 5月 "书 ...查看


  •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申报材料 1
  •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 课题申报书 重庆市荣昌区大成小学--朱昌茂 一.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 二.课题负责人:朱昌茂 三.课题主要成员:大成教育研究院 德育组长 教科室主任 语文学科组 四.本课 ...查看


  • 外宣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 黑罴篇嚣探焉蕊W 理论广角 外宣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特点和策略 梁月倩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对外宣旅游汉英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汉英不同的语言习俗对旅游材料的英译影响深刻,并提出旅游资料汉 ...查看


  • 北管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北管艺术实践基地总结报告 我院"北管艺术实践基地"于2012年在泉州市泉港区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光荣获批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我院师生在实践基地里同心协力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