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李家河乡中心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德育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跟踪调查研究。现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周世航同学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五年级时父亲在外打工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邵华盛,现六年级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管,因母亲缺乏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使之与家长缺乏交流,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经常向家里人要钱说买资料(其实是拿钱去买零食了),要不到就偷,偷不到了就敲诈低年级小朋友的钱。经常迟到旷课,很少见他做作业,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不关心。
这类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留守儿童后进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多激励留守儿童后进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思想开不差;班级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单亲家庭的学生,要求老师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求老师多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案例三(冷漠孤独型)
案例:
吴璇,女,我校六年级学生。该生因父母在外打工负担重,三年级时从浙江转学回来,刚转来时成绩还好,慢慢地成绩逐渐下滑,下课也从不和同学玩,老师找她谈话也闭口不答。
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他渴望亲人的关爱,渴望亲情, 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要做好家校联系,沟通家长,了解学生。
二、多关爱,注意心理辅导。
总之,经过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留守儿童旷课逃学的现象越来越少。2)、留守儿童打架等违纪现象少。3)、留守儿童的性格开朗多了,合群多了。4)、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时,也找到了经典方法:1)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保证。2)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关键。3)以耐心、恒心陪伴他们孤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捷径。 成绩是喜人的,但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却逐年上升。我们老师的责任反而加重,压力更大。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做好几点:(一)、要实施关爱,在关爱中进行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教育。让这些孩子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二)、转变角色,换位思考,让留守儿童真正把你当作朋友。(三)、具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慧眼”,透过现象看实质,真正走进留守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李家河乡中心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德育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跟踪调查研究。现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周世航同学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五年级时父亲在外打工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邵华盛,现六年级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管,因母亲缺乏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使之与家长缺乏交流,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经常向家里人要钱说买资料(其实是拿钱去买零食了),要不到就偷,偷不到了就敲诈低年级小朋友的钱。经常迟到旷课,很少见他做作业,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不关心。
这类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每班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留守儿童后进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多激励留守儿童后进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思想开不差;班级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单亲家庭的学生,要求老师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求老师多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案例三(冷漠孤独型)
案例:
吴璇,女,我校六年级学生。该生因父母在外打工负担重,三年级时从浙江转学回来,刚转来时成绩还好,慢慢地成绩逐渐下滑,下课也从不和同学玩,老师找她谈话也闭口不答。
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他渴望亲人的关爱,渴望亲情, 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要做好家校联系,沟通家长,了解学生。
二、多关爱,注意心理辅导。
总之,经过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留守儿童旷课逃学的现象越来越少。2)、留守儿童打架等违纪现象少。3)、留守儿童的性格开朗多了,合群多了。4)、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时,也找到了经典方法:1)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保证。2)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关键。3)以耐心、恒心陪伴他们孤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捷径。 成绩是喜人的,但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却逐年上升。我们老师的责任反而加重,压力更大。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做好几点:(一)、要实施关爱,在关爱中进行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教育。让这些孩子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二)、转变角色,换位思考,让留守儿童真正把你当作朋友。(三)、具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慧眼”,透过现象看实质,真正走进留守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